历史上著名的损人也不利已_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历史见利忘义的人物和事例

历史见利忘义的人物和事例

历史见利忘义的人物和事例历史上那些见利忘义的人,真的是让人又气又恼。

咱们都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有些人偏偏把这句话当做了“见财起义”的借口,真是心机满满,根本没有什么良心可言。

说到历史上那些“见利忘义”的人物,一提到他们名字,大家都会皱眉头,心里就想:这人怎么那么不讲道义,根本就不配称为人!一想到这些,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你看,曹操这个人,不说别人,光他自己那种“利己主义”的作风就够让人抓狂的了。

曹操的“睚眦必报”,说白了就是吃点小亏不愿意放过,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利益。

他当年为了自己的利益,连自己的亲信都能出卖。

这种为了权力,甘愿不择手段的做法,实在是让人觉得,真是“见利忘义”到家了。

大家都知道,曹操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一度不惜背弃旧友,杀死身边的忠臣。

别看他能巧妙运筹帷幄,但他这种“见利忘义”的作风,换作现代人,估计就是一个绝对的“商场黑心商人”,一点道义都没有。

说到“见利忘义”,咱不得不提的还有那些历史上典型的背叛者。

就拿商鞅来说吧,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惜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商鞅当年推行变法,刚开始大家都挺支持他,结果他一得势,就直接把那些原本支持他的人给排除掉,不惜为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真是典型的“见利忘义”!你说,这种人怎么能算是有骨气呢?真是为了权利和金钱,啥都能舍得,甚至是朋友、亲情、爱情。

再说一说历史上那些因为利益出卖国家或民族的人,典型的“见利忘义”大头目。

这类人往往是自己一手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结果当机会来了,他们却把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当成了交易的筹码。

比如卖国贼吴三桂,大家都知道他当年投降清朝,彻底背叛了自己的祖国。

你说这能叫忠诚吗?一时的利益让他丧失了根基,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让人咋舌。

吴三桂这人,简直是把背叛演绎成了艺术,自己原本在明朝高官厚禄,结果一看到清朝的权力就抛弃了一切。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惜背叛曾经的同胞,把整个民族的命运交给了外族。

换作是现在的社会,这种人估计早就被网友骂成“历史的罪人”了,骂声不绝于耳。

损人不利己的古文

损人不利己的古文

损人不利己的古文损人不利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既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又迟早会招致自身的不幸。

古人对于这种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警示,在古代经典文献中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古文及其解读,希望能对大家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的一段记载,记载了一个名叫祁奚的人的故事。

祁奚在位于齐国的邻邦晋国充任统治者,他利用职权之便收取普通民众的财产,并苛待他们,完全无视人民的痛苦和困境。

而当晋国内乱,贵族开始争斗时,他们纷纷向祁奚发起进攻。

祁奚傲慢地对他人的苦难毫不关心,为自己的利益不惜加害他人,最终自食其果,无人相助,结果自身惨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虽然可能会短期内获得一些利益,但最终会招致自身的灭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也有一段关于损人不利己的记载。

主父偃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物,但是他心机深重,经常搞阴谋诡计。

在一个案件中,他亲手杀害了一个官员,却将罪名推给了一名无辜的普通百姓。

这不仅损害了百姓的利益,而且也引发了公众的愤怒。

最终,主父偃因为自己的心机被发现,不得善终。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仅会招致他人的仇恨,还有可能被揭穿,最终伤害自己。

《孟子·梁惠王上》中写道:“吴起善攻城,韩非善守城,孟尝君善畜士。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聪明智慧的国君会懂得利用并珍惜人才,而不是去伤害他人。

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应该知道,厚待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只会让人们对统治者失去信任。

这段古文提醒我们,一个明智的人应该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在这之上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观念。

总结来说,古代经典文献中许多篇章都探讨了损人不利己的问题。

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认识到损人不利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其最终结果往往会是自食其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追求善行,关心他人,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

损人不利己的历史故事

损人不利己的历史故事

损人不利己的历史故事
以下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郑庄公和大臣们商量着去朝见天子。

一位大臣说:“现在朝见天子实在太早,我们不如先去攻打卫国,等打下来后再去朝见天子,也好有个借口。

”郑庄公听了很高兴,就派他去攻打卫国。

谁知,这位大臣是个贪图私利的人,他攻打卫国并不是为了郑庄公,而是为了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他攻打卫国时非常卖力,很快就打下了卫国的一座城池。

然而,他并没有把城池交给郑庄公,而是自己占据了城池,并且把城池里的财宝都据为己有。

他还向郑庄公谎称是自己打下的城池,请求郑庄公封他为城主。

郑庄公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他不仅没有封这位大臣为城主,还把他贬为庶人。

这位大臣原本想通过攻打卫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结果却是损人不利己,既失去了郑庄公的信任,又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损人利己的行为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苏东坡最经典的故事

苏东坡最经典的故事

苏东坡最经典的故事苏东坡(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一些经典的故事体现了他的智慧、幽默和人格魅力。

以下是苏东坡最经典的一些故事。

1.东坡肉:苏东坡在任杭州知府时,为了改善民生,他主持修建了苏堤,并鼓励农民种植水稻。

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当地农民送来了猪肉和酒作为礼物。

苏东坡将这些猪肉分给工人,自己也用酒烹制了肉,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以他的号“东坡”命名,称为“东坡肉”。

2.损人利己:苏东坡与他的朋友佛印和尚经常以诗会友,互相开玩笑。

一次,苏东坡写了一首诗,其中有“损人利己”四个字,他让书童将诗送给佛印。

佛印看后,回信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有这一天。

”苏东坡打开信封,发现里面只有“损人利己”四个字,原来佛印早就预料到苏东坡会写这四个字。

3.对联趣事: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对联故事颇多。

一次,两人在船上饮酒,苏东坡看到江边有一只狗在啃骨头,便出一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随即回应:“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两人相视大笑,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幽默。

4.被贬黄州:苏东坡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被贬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政治的深刻思考。

5.赤壁赋: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曾游览赤壁古战场,并创作了著名的《赤壁赋》,文中通过对赤壁大战的想象性描绘,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历史感悟。

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也展示了他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苏东坡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人们喜爱和尊敬的文化名人之一。

损人利己的历史故事

损人利己的历史故事

损人利己的历史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损人利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让我们感到愤慨,或许让我们感到震惊,但它们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典型的历史故事,了解一下其中的道理和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古希腊的故事。

据说,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庇护克勒斯的哲学家,他曾经因为自私自利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庇护克勒斯在政治上占据了很大的权力,他利用自己的权势谋取私利,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最终,他的自私行为招致了人们的愤怒和反感,最终导致了他的政治失败和悲惨的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损人利己的行为终究会招致报应,不会得到长久的利益。

其次,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

比如说,有一位名叫陈胜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在起义初期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然而,随着他的权力不断扩大,他开始变得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人民的疾苦。

最终,他的自私行为引起了人民的反感和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悲惨的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袖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人民的利益,最终注定会失败。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近代历史上的一些故事。

比如说,有一位名叫拿破仑的军事统帅,他在征战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然而,随着他的权力不断扩大,他开始变得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士兵和平民的生死。

最终,他的自私行为引起了人民的反感和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悲惨的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袖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士兵和平民的生死,最终注定会失败。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中的损人利己行为都给我们提出了警示和启示。

我们应当牢记历史的教训,坚持正义和公平,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儒家十大伪君子

儒家十大伪君子

儒家十大伪君子每个人都曾经当过一回小人,甚至好多回小人。

为人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就是小人,损人不利己是小人,仁义志士要是做过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

他们在人前表现正派人物的形象,主张高尚思想约束别人去遵守,这类人就是伪君子,识为真小人。

自从孔老二的出现,倡导仁义观念喊了近三千年,培养出来无数位伪君子,归类历史上的响当当“正派人物”,评选出儒家十大伪君子。

一、孔丘:春秋时期人,我们的大圣人,曾经骂过农民没出息,指着种地是耻辱的选择,像动物一样不会用脑。

他年老时候拿论语教育学生,悟出劳动者是最美,不种地、不养蚕,大家都是文化人,哪里找吃寻穿,哪还有心情学习。

孔子知道自己说错话,后来向老农道歉,种地人不分年龄,种地也不会耽误学习知识。

既然主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民这行自然也会有出现出类拔萃的人。

孔子在春秋时期,因为跪地求官被鲁王看不起,他开始周游列国谋求官职,各国君王都不接纳他。

由此可见,大家对孔子跪地求官搞不懂,身为大学问人,应该是大家尊敬他,不是委曲求全,谋求官禄做人。

相比之下,楚庄王不惜重金请庄子当宰相,庄子都不为所动。

由此可见,圣人也会被爱千金诱惑。

二、孟轲:战国时期人,主张仁政,进一步推进孔子的思想,却成为帝王麻醉拥护者的工具,满嘴仁义道德话语开始说得都好听,结果是约束善良人听话,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方助人为乐,舍己为人,脱贫致富,同享荣华富贵,说得好容易,做到就难上加难了。

孟子倡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是不陷害亲人,相反争夺老人家产,反目成仇亲兄弟还少嘛。

二是子女好好念书,长大当大官多赚钱好生活,这很符合家长教育孩子观念,同时也培养了自私自利的年少心灵。

三是娶妻生子为荣,超生带来抚养孩子经济负担不算,培养愚二代、穷二代还想叫世人伸出扶贫之手。

由此可见,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毒害人穷志短多可怕。

三、董仲舒:西汉时期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纳谏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损人不利己的故事

损人不利己的故事

知识创造未来
损人不利己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喜欢恶作剧,总是想方设法捉弄别人。

每当有人被他捉弄,他总是非常开心。

但是,有一天,他想捉弄的对象却是他的同学,一个很脆弱的女孩。

他向她扔了一颗石头,并对她说了一些让她感到难过的话。

女孩
非常受伤,开始流泪。

小男孩一开始并没有感到内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思考
自己的行为。

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并且给别人带来了失
落和痛苦。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决定以后不再捉弄别人。

他向那位女
孩道歉,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向她表达真诚的友谊。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
孤立和不幸。

一个人应该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保持以善良、诚
实和友谊为基础的道德标准。

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尊重
并关爱我们的同胞,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遵守社会的规则和道德标准。

损人害己的历史事例

损人害己的历史事例

损人害己的历史事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东周开始的时候,那时周朝刚刚经历过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丢掉了西边的两块疆土,周平王无奈迁移了国都,也就是后世称呼的东周。

那时节,周平王的日子并不好过。

按道理来说,身为一国之主,上位之后肯定是要收复疆土,重振雄风的,可周平王继承了周幽王的那种傻气,他第一个决定就是迁都,先跑到一个太平的地方躲起来,顺便将被犬戎攻占的国土送给了秦国。

一个连国土都不守的人,又如何能赢得诸侯们的敬畏?这一迁都看似成功,其实是一个失败无比的举动,直接导致诸侯们看扁了周平王,所以周平王陷入一种‘无臣可用’的困境,他的堂弟郑庄公,就成了支撑起周朝的一根顶梁柱。

可郑国也不是风平浪静,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一直在想着怎么谋反,所以郑庄公离开了周朝国都洛阳,回到了郑国国都荥阳,处理自己弟弟去了。

这时间一长,周平王就不是很开心了。

你身居高位,拿着国家的俸禄,却借着处理家事不来上朝,这不是白嫖国库的银子吗?于是周平王想把郑庄公给撤职了,好将相国之位让给一个能干事的人,让给谁呢,正好这时虢石父的儿子来了,虢石父就是当初献出‘烽火戏诸侯’这个计策的人,这一点也充分暴露了周平王继承的基因,可虢石父的儿子不一样。

虢石父的儿子一听这馊主意,吓的当夜跑出了洛阳城。

为什么呢,郑国如今国力强大,郑庄公也不是一般人,他一个小小爵位抢人家位置不是找死吗,再说周朝现在是什么光景,完全没必要搭上自己。

可偏偏这话就传到了郑庄公耳中,郑庄公急忙跑到洛阳,周平王还以为这是来责怪自己的,结果道歉的话还没出口,郑庄公就先说出了辞职,这一下把周平王给整蒙了。

周平王一脑子问号,一边拒绝一边道歉,在其他诸侯都不怎么搭理他的时候,他实在损失不起这个堂弟,而且也不接受被辞职这种羞辱。

怎么办呢,作为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又出了一个馊主意:“为了表达我的诚意,我让太子去郑国做人质,你看怎么样?”这会轮到郑庄公傻眼了,第一反应就是不行,第二反应是坚决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著名的损人也不利已
历史上著名的损人也不利已
《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任南新仓监督时,仓库的后墙无故倒塌了。

挖开来一看,发现死鼠足有一石多,大的体形几乎像猫一样。

原来,墙倒是因为老鼠长期在墙下打洞,繁殖越来越多,洞就越打越大,以至于墙下全被掏空了,地面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墙终于倒塌了。

纪容舒的同事福海说:“当老鼠破坏别人房屋,扩大自己的洞穴时,可能忘了自己的洞穴也依赖房屋而存在吧。

”福海讲的道理很简单,很多东西是相互依存、一损俱损的。

战国时期,韩国派使者求见赵王,欲将城邑十七座,纳入赵国。

赵王非常高兴,就召见平阳君赵豹询问意见。

赵豹说,现在秦国正蚕食韩国土地,而韩国之所以不把上党让给强秦而主动送给赵国,实质上是想嫁祸给我们。

然而赵王没有采纳赵豹的意见,终于导致秦赵之战,赵国惨败。

表面上韩国把战争转嫁到了赵国,计谋实现了,然而这种损人的方式固然可以一时利己,却也给损己埋下了祸患——苏轼老爸苏洵评论:“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只可惜,各国都是各怀鬼胎,最后被秦国一一击败。

如此说来,利己首先要保证不损人,只要是损人的行为,其结局一定会损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