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人物赏析

合集下载

【语文知识点】孔乙己原文赏析和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孔乙己原文赏析和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孔乙己原文赏析和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双面性的,复杂的,他虽然穷酸、迂腐,但是也有人性的闪光点。

孔乙己善良的一面体现在他教小孩子认字和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的两个细节上。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又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穷酸。

孔乙己有着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书生特有的清高本质,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只能越过越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

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

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作者:彭延鸿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1期内容摘要: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题材的选材背景是清朝末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与周边人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反映出封建腐朽制度下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与毒害。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一.孔乙己人物塑造的背景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题材的选材背景是清朝末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与周边人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反映出封建腐朽制度下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与毒害。

孔乙己作为小说的人物主人公,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的描写,从人物的穿着、语言、神态等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的形象刻画的可谓是栩栩如生,性格特点格外的鲜明,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影射出封建制度下人情淡薄、思想腐朽麻木的一种生存状态。

二.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在这一白话小说中,作者鲁迅在进行人物性格刻画上,主要是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穿着、语言、肖像以及动作神态的描写上来实现的,通过对孔乙己穿着的描写来突出人物整体上的性格特点,即邋遢、懒惰;在肖像描与神态的描写上,能够将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深入骨髓中的麻木不仁、顽固不化的思想真实地影射出了那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状态。

具体的性格分析如下: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出场说起,作者为孔乙己的出场搭建了一个舞台——鲁镇咸亨酒店,在这一舞台上展现出了孔乙己的全貌。

小说中写到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又站着喝酒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则反映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则是因为其没有社会地位、穷困潦倒,本属于“短衣帮”的他却又穿着长衫,从他爱摆出读书人架子的表现看,说明他对上层社会有着无限的向往,而且也很要面子。

从孔乙己外貌的描写上,则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但是,他的脸色青白且有伤痕,胡子花白且长衫破旧不堪,在“我”的眼中就好像有十多年都没有洗过、补过一样。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李清照先生曾说:“笑者百愁消,病者寿延长”,笑对人的身心健康可谓有益无害,正如湘绣《正月十五笑谢客》所描述的那样:“宴笑皆有常,乐中究无假”。

元末明初的元曲《西厢记》当中,金圣叹曾经说:“笑最为灵验,一笑可以掩百岁愁”,而李煜先生更把笑描绘成一种奇怪的艺术形式,他就是把传统的笑容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作品当中。

孔乙己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一书中描绘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虽然他担任的是福康安族军中的大夫,但他调侃的口吻和轻松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笑容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笑容”。

孔乙己的笑容,可以说是元曲“西厢记”当中金圣叹所说的笑声,也可以说是李煜所描绘的笑容,它既无声又有声,总是能够融入到孔乙己的情感中。

他的笑容是一种虚幻的声音,犹如一口风,又能把人们笑出真挚的欢笑。

在曹雪芹的小说中,孔乙己经常用善意的讽刺和诙谐调侃来帮助他人摆脱烦恼,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真正的欢乐。

例如,当小鸠从钱塘江里淘金时,孔乙己就可以讽刺他说:“汝唐朝大臣,今日却在江里淘金,不见贵族气度,何不改行拿刀搭笔?”这种轻松而富有哲理的调侃,不仅能够增添小说的幽默,而且也能让读者有一种“悬疑”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更加安定快乐。

另外,孔乙己的笑容也容易熟悉,他在经历挫折后,都会平静地笑着说:“自古有情痴,更有无识愚”,当他在被歧视和责备时,他也会对自己的挫折保持乐观的态度,而他的笑容也会变得更加感染力十足。

此外,孔乙己也会在各种社会场合里,用自己的笑容来温暖他人。

例如,当宝玉被误解的时候,孔乙己便会用笑容来安慰他道:“你莫担心!保持坚强,今天少点郁闷,明天就好转。

”这句以宽慰之意调侃而又说出内心深刻的思想,令人感动。

孔乙己的笑容不仅帮助他们摆脱灰暗的生活,也为众人带来欢乐。

他不仅代表着明朝文化,而且还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人物,使得《红楼梦》更具有温馨小资的气息。

总之,孔乙己的笑容既可以使人感到安心,也能给他们带来欢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位标志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形象不仅在小说《孔乙己》中深入人心,也成为了代表中国社会底层的象征。

本文将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而又善良纯朴的人。

这一形象通过小说中对孔乙己生活状况的描写得以展现。

他是个衣衫褴褛的酒保,工资微薄,平日里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孔乙己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尊和善良品性。

他待人真诚友善,从不以自己的困境为借口去伤害他人。

这种善良的形象使得读者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共鸣。

其次,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自我调侃和自嘲的特点。

他常常以自嘲的口吻形容自己“衣服又破,排场又小,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这种自嘲的调侃不仅表明他对自身状况的深刻认知,也意味着他对社会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嘲讽。

在这个底层人物的善良与自嘲中,鲁迅通过孔乙己的言语和举止,刻画出了一种明亮且信任的内心。

进一步地,孔乙己的形象也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现象。

小说中,孔乙己在喧闹而繁忙的酒家工作,周围的人们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只是众多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个普通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孔乙己的遭遇使人不禁思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与忽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与反思。

最后,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尽管孔乙己的地位低微,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无论是拒绝被莫须有的告发,抑或是在狱中以自己的方式独自喝完酒,孔乙己都表现出对自己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种与命运抗争、对自由心灵的追寻,使得孔乙己的形象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总的来说,孔乙己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具有多重意义和内涵。

他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善良纯朴的人,也是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反映,更是一种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

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

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备受社会边缘人士的形象。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与刻画,鲁迅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困境与不幸遭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外貌、性格特点、职业和待遇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凸显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

孔乙己的外貌暗示着他社会底层的地位。

他身材矮小而弯曲,褪色的衣衫、瘦骨嶙峋的面容,充满着衰老与疲惫。

此外,他的脸上还有许多伤疤与痘疤,这无疑更加凸显了他的贫困之苦和社会底层身份的尴尬。

孔乙己由衣着与面容可以看出他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是社会底层人士的典型代表。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使他更加与社会底层形象相契合。

他生性懦弱,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抗压迫与不公,经常遭受欺凌与歧视。

鲁迅先生写道:“有人故意拿月票刺他,他也不敢抗辩一句,只是抱怨说‘不象话’。

”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性格的软弱与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

他的懦弱进一步加深了他在社会底层的地位,使得他难以摆脱贫困与痛苦。

孔乙己所从事的卖糖葫芦的职业也凸显了他社会底层形象。

卖糖葫芦是一项底层劳动,虽然孔乙己热爱这份工作,但收入微薄,与其他上层社会阶层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他整日在街头摆摊,不得不依赖别人对他的施舍,生活的无尽辛酸体现了社会底层的边缘化境遇。

与孔乙己的社会底层身份相呼应的,是他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待遇。

孔乙己的外貌和性格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歧视和冷漠。

在小说中,酒肆提醒孔乙己喝酒,以此来维护他们自身的尊严。

“有的翻他白眼;有的用好像恶狗咬他的眼光看他。

”这些描写无不反映出社会底层人士在当时的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冷漠和压迫。

尽管孔乙己善良且真诚,但社会对于他的歧视和排挤,使得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

综上所述,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在鲁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描绘。

通过对孔乙己外貌、性格、职业和待遇等多个方面的刻画,鲁迅对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和揭示。

孔乙己的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被边缘化的底层人士所面对的苦难与困境,这对于深化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分析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分析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分析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

他是一位贫困潦倒的酒店招待员,人们一般称他为“孔乙己”。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卑而敏感。

孔乙己出身贫寒,生活困顿,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担心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自卑感非常强烈。

当别人对他开玩笑时,他总是表现得敏感而易怒。

例如,在酒店里有人问他“你是孔乙己吧”,他就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和侮辱,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恐惧,情绪非常低落。

这种自卑使得他常常沉默寡言,不敢与人多言。

第二,渴望被认可。

尽管孔乙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感到自卑,但他仍然希望被人们所认可和尊重。

在小说中,当他被酒肆里的“爷爷”们传颂为“书呆子”时,因为得到了别人的赞美和关注,他感到非常高兴和兴奋。

他确信这是他“一生的荣幸”,并在心里为自己鼓掌。

这种渴望被认可的心理,使得他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自信和自满。

第三,内心柔软善良。

孔乙己虽然经历了生活的压迫和不公,但他的内心依然是柔软而善良的。

当有人替他出头时,他感到非常感激和感动,甚至想为推他的人去请菜。

他也非常关心小狗,对小狗有着深厚的感情。

鲁迅在小说中用“东塍小狗”这一形象来描绘孔乙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的柔情。

第四,自我认知能力有限。

虽然孔乙己有自卑感,渴望被认可,但他对自己的现状和经历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他认为自己是“凡夫”,不及别人。

这种有限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得他容易接受别人对他的评价和定义,而不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

他对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缺乏认知和信心,这也是他所处环境中的无奈和困境所带来的产物。

总的来说,孔乙己是一个性格复杂且有矛盾心理的人物。

他自卑、敏感,并渴望被认可,但内心却是柔软善良的。

然而,他对自己的现状和潜力的认知能力有限,容易为环境所动,无法超越现实的困境。

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的贫穷、无奈和自卑,具有广泛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

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

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孔乙己》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欢迎阅读!【层次分析】这部作品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序幕(第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

第一层(第4—9段),写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四段首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承接上文,开始具体描写主人公孔乙己。

这句描写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意义含蓄而深长。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与小说开头所说的喝酒主顾中的“短衣帮”差不多。

但孔乙己又是“穿长衫”的,这又含蓄说明了他是“读书人”,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因而,成为“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这“唯一”就标示了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性格与身份,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顾中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不一样。

文章接着细致描写孔乙己的肖像。

逐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生活状况不好,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别人的欺辱;接着,写孔乙己到店后,酒客们揭他的短取笑他。

他先是不答,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揭他的“伤疤”、取笑他时,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来分辨说:“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他争辩的结果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人物赏析
(一)可悲可怜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既可悲,又让人可怜。

孔乙己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这是他自身经济地位与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

经济地位的低下,让他无法真正成为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那有形的“曲尺柜台”所筑起的无形高墙是孔乙己永远无法逾越的,但实现这种跨越又是他所梦绕魂牵的,他无法脱下的那又脏又破的长衫,实际就是他内心渴求的物化。

精神追求的错位无疑是孔乙己人生最大的悲剧,他追求了他不该追求或者说他追求了他永远追求不到的东西。

他身材高大,却四体不勤;他识文断字,却难以谋生;他从不拖欠,即便是拖欠也必定还清;他不理会我冷漠的面孔,认真地教“我”识字;他真诚地与小孩们分享着那一小碟茴香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射出孔乙己内心的纯真与良善。

及至他最后的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个现钱”,更是孔乙己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实证。

然而,他却又以好吃懒做,小偷小摸,自命清高,迂腐穷酸来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

这种人格的分裂看似让人难以理喻,实则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悲剧的最合理设计。

正是孔乙己的这种纯真与良善激起了我们内心对他的悲悯,而这种纯真与良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又是多么的无力与苍白。

在掌柜的无情嘲讽中,它在“短衣帮”的快活的笑声中,在“我”这个少不更事的伙计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举人的毒打下灰飞烟灭。

在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这纯真与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追求清高而沦为小偷,追求诚信而信口狡辩,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却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杀。

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漠视,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撕裂,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扼杀,正是鲁迅先生对“悲剧”的最好诠释——把美的东西毁给别人看。

(二)冷漠无情的掌柜
小说中的掌柜不仅是咸亨酒店的老板,也是作者要极力塑造的一个人物。

他对长衫客是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则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则是凶狠无情;而对孔乙己,则是讥笑嘲骂,不屑一顾,只有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时候,才会想起他,这些都充分说明,掌柜是一个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的人,正是他这种人,成为加害孔乙己的一个元凶。

(三)善良的小伙计
小说中那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看似无关大局,却蕴意极丰。

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他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风貌;通过“小伙计”的见闻,看到孔乙己的遭遇,来深刻揭批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戕害;他有同情心,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但又无能为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时,作者设计“小伙计”这一角色,来深刻拷问中国社会的未来,在小伙计貌似平常的言行中冷峻的显露:如果中国社会不产生剧烈的变革,国人的思想不产生深刻的荡涤,未来的中国人还将继续麻木,继续冷漠,继续沉重!
(四)可恶可恨的丁举人
小说中的丁举人并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说出来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对小说主题的表现具有深刻意义。

孔乙己和丁举人,在没有中举之前,他们都是穷读书人,但一个中了举,一个终生不中,境遇便绝色不同,而且是中举的丁举人残酷打折不中的孔乙己。

这样一个情节设计,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

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了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

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

当然,分析丁举人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

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

先来看原文描写: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⑺,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个情节描写,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

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

因此,丁举人在小说虽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人物,有了他,小说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了。

(五)麻木不仁的短衣帮
小说中的“短衣帮”是穷人,但不是作者可怜的对象,而是帮凶的角色,他们与掌柜、丁举人一起共同嘲笑孔乙己,他们自己本是受害者,但却浑然不觉,反而成了害人者,可见其麻木不仁,这是小说要揭露的另一个主题。

只有一个孔乙己麻木迂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千千万万的短衣帮的麻木。

小说写短衣帮的麻木,主要是通过写他们的笑声来反映的。

《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

”另一种就是短衣帮们的笑。

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
“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

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

应该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

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

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

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

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笑”。

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的思想,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

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

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

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