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合集下载

孩子叛逆期教育心得(精选8篇)

孩子叛逆期教育心得(精选8篇)

孩子叛逆期教育心得(精选8篇)孩子叛逆期教育心得第1篇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两个反抗期,第一个是在3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了,对成人的要求及安排往往会逆向而行。

孩子这一时期表现出反抗精神,如果家长能正确对待,则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

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往往趋于软弱或优柔寡断。

在孩子十来岁的时候进入第二个反抗期,这时孩子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感觉、时时处处想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所以经常会和父母的想法发生冲突。

逆反心理的对待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孩子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家长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他们就越想知道和得到,这时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

(2)由于做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采取“专制”的教育方法,而该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强,故意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加上情绪不稳定,所以显示“抗上”的逆夏心理。

家长要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即使出了些差错也不要过多责怪。

(3)多数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抵触,做家长的总喜欢摆出长辈的样子。

采取“高压”政策,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渐升级,有的甚至出现说谎、逃学等不良行为。

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换彼此的想法,对孩子说话要真诚、恳切。

当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时,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1)与孩子冲突时要冷静,不要使冲突加剧,可以暂停或借故出去一下。

(2)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

(3)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

(4)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

(5)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配偶)的支持。

(6)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逆反并非一无是处,也有正效应。

许多父母都觉得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家庭教育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且普遍存在的现象。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家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理解逆反心理的来源逆反心理通常是由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形成和个性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逆反心理往往是他们对这些困扰和挑战的一种反应。

因此,了解逆反心理的来源对于正确应对孩子的逆反情绪至关重要。

二、保持良好的沟通家庭关系中的有效沟通是预防和缓解逆反心理的重要手段。

家长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压力,并与他们进行积极的交流。

通过积极的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的需求,帮助他们化解逆反情绪。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情绪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增加安全感,减少逆反情绪的发生。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1.亲子活动: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感情交流。

2.家庭规则:明确家庭规则和家庭秩序,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被允许的。

3.表扬和鼓励:及时赞许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家庭成员间的尊重和尊重:示范和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关心,让孩子在尊重和被尊重中学会平等相处。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逆反的孩子,家长需要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观念。

不要将逆反行为过度解读为孩子的叛逆,而应该换位思考,理解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和挣扎。

同时,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孩子逆反行为中的作用,并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自我反思和学习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辞是否合理,是否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

通过自我反思,我们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教育。

六、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主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考方式。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读后感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读后感

英文回答:Parents should first remain calm when faced with the child ' s inversion, and should not react emotionally because of the child ' s inversion。

Retroactive psychology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child ' s upbringing and must be understood and respected in the child ' s right to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Parents shoul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time to face the child ' s reversal, sit down and have a dialogue with the child, listento the child ' s thoughts and feelings, underst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em, and tak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child ' s inversion。

在家长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时,应首先保持冷静,不应因孩子的逆反情绪而做出情绪化反应。

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必须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逆反时,应选择适当的时机,与孩子坐下来进行对话,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其背后的原因,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Parents can try tomunicate with their children in a different way and listen to them on an equal basis as friends。

合理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合理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长大后对事物理解与辨别都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阶段,这样就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影像,孩子经常会做出叛逆行为。

家长究竟如何教育引导呢,本期小编与您一起探讨。

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爸爸妈妈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爸爸食品)妈妈(妈妈食品)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

事实上,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

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危险年龄的。

对策・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

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

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

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呆得太晚。

”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

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

”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

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

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

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划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

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别再把我当孩子——理性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教案

别再把我当孩子——理性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教案

别再把我当孩子——理性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教学目标:1.和家长分享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正确认识“青春期叛逆”.2能理性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孩子升入初中,随之而来的矛盾会越来越多,因此常常会听到家长的抱怨声:“还不如小时候省心呢,越大越不听话”。

孩子出现“叛逆”,是每个父母要面对的。

大部分孩子集中在初一下半年到初二期末,但是也不乏有些孩子或提前或滞后。

如果我们不冷静对待,和孩子“较量”的结果,不仅伤害孩子,甚至伤害一家人,所以对孩子的“不听话”,我们应理智对待。

二、从心理学角度说,反叛期的出现是正常的,一方面可以说孩子“长大了”(就像有的家长和孩子争吵时说的一句话:你小子敢和你爹犟嘴),另一方面理智合理地对待冲突能使孩子真正长大。

我们先看一下书上的案例。

(也可让家长畅谈一下在自己身上或邻居有没有这类事情,他们当初是怎样处理的,但不轻易对处理方法加以评判)(一)案例。

教材第19页,让家长谈论一下见到和听到的类似案例。

(二)案例分析。

1.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导致反抗意识产生。

初一的孩子们,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女孩子较男孩子早一到两年,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子出现第一次遗精,孩子们身体上的第二性征开始突现,生殖器官趋于成熟。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都出现一些自己的想法,有的好奇,有的恐惧,甚至还有些自卑,等等。

其实这时候家长有必要和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沟通。

不知道在座的家长有没有做到的,可能有些女孩子的家长做的还到位些,但是男孩子的家长是不是做了这工作,有愿意说说的吗?(可以简单谈点感受,在这里“我”可以简单分享自己或身边的例子)。

这个时期孩子身体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孩子心理上没有足够的准备迎接他的第一次,所以会出现内心的纠结和恐慌。

虽然初一生物课上有这一节,但是这节课的时间不可能与每个学生同步。

老师代替不了父母。

生理现象提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的巨大矛盾,导致孩子们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一些变化,例如:(1)青春期萌动。

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1、认真思考孩子提出的要求,谨慎回应。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匆忙答应而又反悔,会让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很恼火,更难信任家长。

有些家长习惯性否定,再与孩子谈判,使孩子一开始就与家长对立。

正确的做法是先告诉孩子我要认真考虑一下,然后再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回应。

2、重新认识孩子,了解他的世界。

家长往往过多关注和督促孩子学习,这种单一的沟通无法让孩子开启心扉。

若要孩子接纳,家长应和孩子聊他的生活状态和感兴趣的事。

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也应支持孩子去做感兴趣的事,从而真正了解他的生活状态。

3、与孩子商量解决矛盾的办法。

若家长自己寻找的方法难与孩子达成共识,可试着与孩子商量对策。

如孩子要和同学去较远的地方,家长极易反射性回绝。

若将自己所担心的安全、健康等问题提出,让孩子自己考虑让家长放心的对策,久而久之他也会懂得为自己考虑。

4、像朋友那样交谈。

家长在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时,就像在跟与朋友说话一样,想象自己当初也是经历了青少年时期!再看一看现在的青少年是如何思考,并给他们多一点私人空间。

对于处在青春叛逆时期的孩子,家长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可以缓解情况的。

5、换位思考。

每一位家长和老师也是从青春期长大的,也有过叛逆期,在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的时候,要多换位思考,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

然后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找出问题的原因,才能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孩子早恋怎么解决丰富孩子的生活:学习是枯燥的,早恋是新奇的,很多孩子接触早恋,其实是因为想寻找一点新鲜感。

这时作为家长可以想着办法去丰富孩子的生活,多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吃吃美食、出门旅游,培养孩子多样的爱好和兴趣,这样既可以让你和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时间,同时也是前面提到的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一种方式。

别捅破孩子的这层情感的窗户纸: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有这样的问题,就大闹学校,甚至直接找对方家长、孩子进行理论。

其实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管你出发点多少正确,孩子肯定会抱怨你,进而加大你们之间的隔阂,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孩子极端行为。

孩子逆反心理严重怎么办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孩子逆反心理严重怎么办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孩子逆反心理严重怎么办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是一个让许多家长感到头疼的问题。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某些特定阶段,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对家长的教导和要求产生抵触,甚至故意做出与家长期望相反的行为。

面对孩子逆反心理严重的情况,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能够自己做决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当家长过度干涉、限制他们的自由时,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此外,家庭环境、学校压力、社会影响等也可能是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因素。

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方式。

当发现孩子逆反时,不要急于批评指责,而是要保持冷静和耐心。

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孩子不愿意按照家长的安排参加课外辅导班,家长不要一味地强迫,而是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也许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在学校里学得很辛苦了,需要一些休息和放松的时间。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要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孩子愿意与自己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或者否定。

比如,孩子对某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家长不同意,也可以先表示理解,然后再慢慢引导。

同时,家长也要学会倾听孩子的烦恼和困惑,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也是引导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

家长可以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发型等。

这样可以满足孩子对独立和自主的需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当然,在给予自主权的同时,家长也要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则,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的。

家长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很多时候是通过观察家长的行为来学习和成长的。

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做到言行一致,那么孩子也很难听从家长的教导。

比如,家长要求孩子不要沉迷手机,自己却整天抱着手机玩,这样就没有说服力。

3岁孩子逆反心理教育

3岁孩子逆反心理教育

3岁孩子逆反心理教育三岁的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探索世界,形成自我意识,并逐渐发展独立性。

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表现为不听从大人的指令,甚至故意做出相反的行为。

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教育策略:1. 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首先,家长需要认识到逆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

孩子在这个阶段试图通过挑战权威来探索自我和世界。

2. 保持耐心和冷静:面对孩子的逆反行为,家长应保持耐心,避免情绪化的回应,这有助于减少冲突,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情绪管理榜样。

3. 积极沟通: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倾听孩子的声音,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引导他们。

4. 设立合理的规则:为孩子设立清晰、合理的规则,并一致地执行。

这有助于孩子了解界限,并学会在规则内自由地表达自己。

5. 提供选择: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

这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6. 正面强化: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奖励,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

7. 设置榜样: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往往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8. 引导情绪表达:教会孩子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比如通过绘画、讲故事或运动来释放情绪,而不是通过逆反行为。

9. 适度的自由空间: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机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一致性: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一致地执行,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行为的后果。

通过上述策略,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三岁的孩子更好地度过逆反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时间来适应和学习。

耐心和理解是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多母亲找我咨询,苦恼于自己的孩子与自己成了死对头,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真拿孩子没办法。

也有一些青少年找我咨询和给我来信求助,诉说自己的父母如何霸道,真想离家出走云云。

孩子进入中学阶段,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烈,他们总嫌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要求越来越苛刻,完全是他们说了算,自己非常反感。

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做父母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1、采用温暖原则。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就错了,往往会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父母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孩子一时半会想不通,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2、家长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处理孩子的问题,父母要主动,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进行交流,父母不要有老子就老子,老子说了算的霸气思想,这只会招致孩子的对抗、反感,甚至逃避,用沉默和出走来回答父母粗暴态度。

3、处理问题,父母要步调一致。

不能父亲这样说,母亲又那样说;父亲在严厉教育孩子,母亲却在一旁护短。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要先商量一下对策,口径一致后,再与孩子进行交流。

4、多鼓励孩子,少指责他们。

孩子的问题是错的,但他没意识到,父母批评孩子,要讲究一个策略方法,指出他们的问题实质,要鼓励他们去改正和改变。

父母不能用大人的腔调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在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教授过自己知识的老师可以说很多很多,但是他的启蒙老师只有他们的父母。

无论是孩子的咿呀学语,还是孩子的蹒跚学步,无一不渗透着父母的心血。

正如歌中所唱:“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

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最能打下深刻的烙印。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话不假,但我要说的是,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小型社会团体,在家庭中孩子学习、发展他的认知及行为。

父母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来说,榜样是最好的激励。

大家都很熟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妈妈不顾一天的疲劳,下班后给自己年迈的母亲洗脚,被自己的儿子看见。

不一会儿,这个年龄幼小的孩子踩着板凳接了一盆水,也端来请求给妈妈洗脚。

虽然情节简单,但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身教无言力千钧!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的行动。

父母的言行是无字的教科书,家长的日常生活修养、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对孩子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其近自不必说,那么父母是“朱”还是“墨”呢?俗话又讲:有其父必有其子。

所以不管父母是“朱”还是“墨”,他们的榜样力量都是无穷的。

试想,那整天沉湎于打麻将、喝酒、上网闲聊的父母,其在孩子眼中的威望会有多高?其对孩子的说服力能有多大?其结果必然是上行下效,孩子不爱学习,迷恋于玩乐。

正所谓:正衣先正冠,正人先正己。

要教育孩子,就要管好自己,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榜样。

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是他用自己的话来诠释自己的教育理念:“上梁不正下梁歪,要孩子学好,自己首先不能做坏事。

”他要求我们为人要正,自己也一辈子做正事说真话;他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他自己先做到。

父亲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生存之根本,任何时候劳动都是最光荣的,并经常带领我们几兄弟参加各种劳动。

他常说要“勤打扫院子少赶集”,意为勤快、清洁是提倡的,而没事赶集乱花钱是不应该的。

正是他的勤俭耐劳,才使我们几兄弟刻苦上进。

成年之后,我们虽然身处四面八方,但都因从小接受父亲的教导,都一直坚守:为人正直、勤恳做事。

父亲把他的“真诚、正直、勤勉、善良”毫无保留地给了我,向接力一样,我又毫无保留地给了我的孩子——范姜国一。

像父亲一样,我要求女儿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

现在从女儿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我的影子,风雨路上有父亲的身影在前,有孩子坚定的脚步在后……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的孩子在注视着我们,我们做什么比我们说什么更有力量;我们做出了率直的榜样,我们的孩子就会诚实;我们用爱环绕着他们,他们就会去爱世界;我们善于谅解,他们就会宽容……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你想怎么获得,就先怎么栽”。

这是一代哲学大师胡适先生说的。

对于农民出身的东子,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它很符合因果关系。

大人如果缺乏公义、好逸恶劳、贪图利益、不肯学习,那么下一代会是如何,显然可以预见。

因此,要想有好的教育结果,就得先具备好的身教。

我们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环境中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就是成人的身体力行,没有以身示范的身教,一切言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每个大人都是孩子的老师,不管他愿不愿意,他的任何举动都会成为孩子的学习对象!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孩子却只有一个,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而对于孩子的一些物质要求,无论是吃的喝的,穿的还是玩的,只要孩子张嘴说要,父母则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满足。

对于这种做法,大多家长不以为然:我们有这个经济条件啊,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没什么困难,为什么不能让孩子高兴呢?甚至没有经济条件的也声称:“没钱借钱也要给孩子买,别的孩子有的,咱的孩子不能没有。

”我想说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是不能满足,但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有些需求我们可以即时满足,而有些需求则是不可以无原则满足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孩子提出的任何需求,我们都不打折扣的加以满足,久之孩子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定势: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

这样一来,在未来的独立生活中,孩子会出现诸如缺乏奋斗意识、缺乏耐性、任性、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问题。

而这些心理问题难免使孩子饱受挫折和打击,严重者由此产生忧郁、躁狂等心理疾病。

所以,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也是很有讲究的。

我在满足女儿依依的物质需求方面,视不同情况分为“即时满足”、“延迟满足”、“不能满足”三种处理方式。

对于孩子的基本要求,比如天寒了需要买棉衣,文具用完了需要补充新的,这样的要求我们当然要即时满足。

即时满足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所需之物是当前必须之用。

比如,有一次依依刚下楼上学去,就又返回来取伞,因外面下雨了,我一边检讨我的疏忽一边找伞,可是就是找不到放哪了,而且眼看依依要迟到了,依依提出拿钱去买一把伞。

这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要求我当即点头应允,给了她钱,目送她到楼下超市买雨伞。

而更多的时候是“延迟满足”。

我们经常听到妈妈们叹息:孩子的脾气太坏了,想吃麦当劳就得马上去买,迟了点就哭闹不休;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不撒手,不给就躺地上打滚;要到动物园去玩,刚说没时间,马上就大发脾气……而虽说无奈叹息,但大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很少有无动于衷的,要么赶紧哄劝,要么赶紧答应孩子的要求。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只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立即得到满足,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没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实现的过程。

研究表明,懂得忍耐的孩子将来更容易获得成功。

人没有耐性不仅事业上难以成功,就是平时处理日常生活也会出现许多问题。

由此可见,具备忍耐力,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可以帮助人们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如何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克制力,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的需求采取“延迟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到“延迟满足”,比如孩子要吃饺子,你可以对他说,饺子现在很烫,等一会再拿给他,让孩子耐心等上几分钟后,再满足他要吃的需求;孩子要某一个玩具,你则说自己现在正忙着呢,一会再给他拿,让孩子学会等待……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或暂时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权衡怎样做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

依依提出的好多物质需求,尽管当时可以满足她,但考虑到不急需,我常常拖延一段时间再满足她。

当然,要跟她讲清楚为什么现在不能满足。

比如她4岁多的时候要溜冰鞋,我会说:“等你再长大一些,爸爸再给你买好吧?”不过,虽说是延迟满足,但只要是答应孩子的事情,我一定会在承诺的时间里做到,决不让孩子继续等待。

那样的话,孩子就对父母失去了必要的信任了。

最后说说“不能满足。

”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原则,孩子从小就应该教育他做事讲原则,不可无原则行事。

记得依依4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从长春坐火车去吉林市。

临走前,她妈妈为她收拾了一个小包,里面装了矿泉水、饼干之类的东西。

上车不久,列车售货员推着装满各种商品的售货车从我们身边经过,依依小声说:“爸爸,我要饮料。

”我故作没听见。

依依于是提高了嗓门:“爸爸,我想喝饮料。

”这时候我把视线投向依依,只见孩子眼里满是渴求的神情。

“不行。

”我语气坚定地说。

“我想喝……”这是售货员把饮料递到依依手里怂恿着给孩子买,孩子禁不住诱惑,于是带着哀求的继续提着自己的要求。

我再一次拒绝的要求,同时也提出对售货员的批评。

依依的眼泪随即就下来了,我依旧没有动摇,孩子开始哭出了声。

可我仍然没有向她妥协。

依依哭了一会,见没有希望,便不再闹了,但也不理睬我。

这时候,我正色问依依:“依依,为什么要喝饮料?”孩子不作声。

“是因为渴吗?”孩子点点头。

我从她妈妈准备的包里掏出了矿泉水,“渴了,咱们可以喝水啊。

”依依又没有了表情。

“是因为饿吗?”孩子赶紧又点点头,我则掏出小食品:“这不,吃的我们也有啊。

”依依把头扭到一边。

“既然吃的喝的我们都有,就没有必要买饮料啊,你说是不是?这不在花多少钱的问题,不该花的钱,我们一分钱也不花,你说对吗?”依依脸上还有泪痕,但她终于点头说:“嗯”表示赞同我的看法。

我接着又和孩子聊了一会,为什么不给她买这瓶饮料的原因,孩子最终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并向我道了歉。

对于孩子的需求,是采用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亦或不满足,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刻意照搬某种模式。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再到走上工作岗位无时不刻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在竞争中除了自身能力,最重要就莫过于自信心了。

这不再是个谦让的年代,每一次入学机会、每一个就业岗位都需要进行毛遂自荐,只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他人面前,才能争取到那些来之不易的机会。

而这一切都需要自信。

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以及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正在不知不觉地摧毁着孩子的自信心。

换句话来说,很多时候孩子的自信心是被家长摧毁的。

这话绝不是耸人听闻,无论是过度的赞扬还是过于严厉的批评,都可能让孩子的自信心变成自卑或者自负。

中国的家长有着惯性思维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观念上的轨迹,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依然习惯于用固有的观念和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些常见的做法很容易毁掉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1、把亲情关注逼成了“禁锢管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有这样的看法: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