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分析
浅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

浅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一种新型的保健产品,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抗
菌消炎等作用。
因此,其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40名小儿腹泻患者进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治疗观察,发现在该组患者中,腹泻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平均病程时间缩短,治愈率达到95%以上。
同时,该组患者
的血常规指标和免疫指标也有所改善,说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有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功
能的作用。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主要功效来自其中所含的两种活菌——枯草杆菌和双歧杆菌。
其中,枯草杆菌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有益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而双歧杆菌则能够
增强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预防肠道病原菌的侵袭。
因此,这两种活菌的联合应用,能够
更好地实现肠道微生态的恢复和维护,从而起到治疗腹泻的作用。
在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进行腹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用法进行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改变用法。
其次,患者应在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期间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肠胃。
最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止使用。
浅谈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

: : 巍 : 鎏 篓 低
耄
, ;
2 3 多 袭
则
.
年 龄 而 。 岁 以 下 多 见 腹 痛 . 寸 :
2 . 4
. Βιβλιοθήκη : 告 丽 。
,
2 : ,
・
舵 嘛 k
2- 1 . 2
染病 音 节 由 钾 抹 的 痴 瘴 霉 舌 I 外 苴 仙 缩 觫 3 . 3 除譬 已在传 章节 中叙述 的痢 疾 、霍乱外 ,其 他统 称为 j ‘ j
I
譬 ’ 寸 钎 性 祜 甘 仙 惰 泻 庸 l 物 陛 、症状性 、过 敏I 胜及其 f 也腹泻 病 。 一 - 一 . ’ } 口
, , ,
3 ‘ 4 试 验 ( E L I s A ) 可 粪 便 中 的 轮 状 病 毒 抗 原 阁 、 r I 叶 ‘ 口 口 1 / ' ~ l , J 皿 1 一 簇 u 7 0 1 肆 L l 叶 ’ H 叶 器 I 口
世界 最新 医学信 息文 摘 2 0 1 3年第 1 3 卷第 1 2 期
・
1 2 1
临 床研 究 ・
浅谈小儿 腹泻 的临床治疗
仇 妍 ,李 学颖 ,李丽 ,邵忆 ,刘珈 ,张佳航
(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 民医院 ,黑龙 江 鸡西 1 5 8 1 0 0)
的 妻 星 要 譬 染 彗 非 譬 , i 1 1 脚 2  ̄ . 油 g ! 阳 ' l t 笼删 空 。 肠 弯 曲 菌 肠 炎 耄 括 饮 食 不 : 当 细 真 冀 皇 篙 孳 鐾 譬 星 “ 多 主 个 月 至 2 岁 小 儿 发 病 率 最 高 。 症 状 与 过 敏 、 双 糖 酶 缺 乏 及 其 他 因 素 等 引 起 的 细 菌 磊 _ 。 J 厘 卯 平 取 同 。 扯
浅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

浅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近年来,小儿腹泻病对于我国儿童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医生都十分关注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一种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治疗小儿腹泻病的药品,本文将针对该药品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由枯草杆菌、双歧杆菌等菌株经发酵制成的一种益生菌制剂。
该制剂经过多项临床试验的验证,既可以改善肠道微生态,调节肠道环境,又可以协同作用改善腹泻病的症状。
该药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病,例如病毒性腹泻、腹泻型肠道感染、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等。
研究表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能够缩短小儿腹泻病的病程、减轻腹泻症状及其他不适,并有益于小儿的肠道微生态恢复。
具体来说,该药品能够通过消化液抑制有害细菌并增加有益细菌的数量,增加肠黏膜屏障的稳定性和免疫功能,从而促进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减轻腹泻病的症状。
同时,该药品还能促进肠道内钙、镁、铁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有助于小儿身体健康。
此外,该药品还有以下特点:1. 无抗生素成分,无促肠道排空,无镇痛成分等副作用,不会导致儿童对药物的依赖性。
2. 药品口感好,易于服用。
3. 对小儿的肝肾功能不产生严重影响。
总的来看,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腹泻病的药品。
该药品能够通过对小儿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缩短腹泻病的病程,减轻腹泻症状,增强小儿的肠道免疫功能,促进钙铁等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并且没有副作用。
因此,在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时候,医生和家长可以选择这种药品。
当然,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病,还需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具体的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024年)小儿腹泻病例讨论分析ppt课件

2024/3/26
腹泻 呕吐 发热 脱水
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可呈 水样、蛋花汤样或稀糊状。
部分患儿可出现发热,热度不等。
12
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
便常规
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无红 细胞或脓细胞。
2024/3/26
治疗与预后
总结病例的治疗措施及效果,关注患儿的预后情况,如恢复时间、并 发症等。
2024/3/26
24
小儿腹泻领域研究动态关注
病原学研究进展
关注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如病毒、细菌、 寄生虫等。
新型诊疗技术应用
了解小儿腹泻诊疗领域的新型技术,如生物标志物检测、高通量测 序等。
预防措施及政策
饮食不当
如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等,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 等。
2024/3/26
消化不良
如胃酸过多、胆汁分泌不 足等,导致食物不能完全 消化,引起腹泻。
肠道功能紊乱
如肠易激综合征等,表现 为腹痛、腹胀、腹泻等。
9
病例中具体原因分析
病例一
2岁男童,因食用不洁食物导致细菌 感染,引发急性肠炎,表现为高热、 腹痛、腹泻等。经抗生素治疗及补液 后痊愈。
小儿腹泻病例讨论分析ppt课件
2024/3/26
1
目录
2024/3/26
• 病例介绍 • 病因分析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2
01
病例介绍
Chapter
2024/3/26
3
患者基本信息
01
浅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

浅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
它是由枯草杆菌和双歧杆菌两种活菌制成的颗粒剂,广泛应用于小儿腹泻病的治疗中。
下面将从临床效果的角度来浅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效果。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腹泻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枯草杆菌和双歧杆菌是常见的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增加有益菌的数量。
通过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以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有效治疗腹泻病。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能够减轻腹泻的症状。
腹泻病的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恶心等,给小儿带来了很大的不适。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中的益生菌可以释放出有益物质,如乳酸和其他有机酸,能够增强肠道蠕动,缩短肠道通行时间,减少水分的丢失,从而缓解腹泻症状,改善小儿的生活质量。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小儿腹泻病大多由于肠道感染引起,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减弱。
枯草杆菌和双歧杆菌是益生菌中的常见成分,它们能够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小儿的抵抗力,减少细菌的感染。
通过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以增强小儿的免疫功能,减少腹泻的次数和症状。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具有低毒性、无抗生素相关的不良反应等优点。
枯草杆菌和双歧杆菌是一种天然的益生菌,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这对于小儿的治疗非常重要。
而且,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中不含抗生素,不会引起抗生素相关的不良反应,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问题。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常用药物,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腹泻症状、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临床效果。
它对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具体使用时还需要结合医生的建议和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小儿泄泻是指儿童出现频繁、水样便溏、次数增加的症状。
对于小儿泄泻的诊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年龄等因素。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疗效评估及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分析小儿泄泻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非感染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异常等。
因此,在制定诊疗方案时,需要确定泄泻的具体病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诊断要点小儿泄泻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水样便溏(每日大便4次以上),便次明显增加;2.病史询问:了解病程、发病前饮食、既往用药史等;3.体格检查:全面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温、皮肤粘膜、肠鸣音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指标等。
三、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原则如下:1.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补液、控制便次和便质等;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抗菌治疗、抗寄生虫治疗等;3.营养支持:对于液体丧失过多的患儿应给予充分的液体补充,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4.肠道保护: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应给予肠道保护药物,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临床症状改善:观察患儿的泄泻症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如便溏次数减少、质地变稠等;2.肠道功能恢复: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是否逐渐恢复正常,如肠鸣音增强、腹胀消失等;3.实验室检查指标:重复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指标,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如果疗效不佳,则需要优化治疗方案,包括:1.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2.换一种治疗药物: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以尝试更换另一种治疗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3.考虑并发症: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需要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一例小儿腹泻病例讨论分析

空肠弯曲菌 耶氏菌
本患儿大便常规示正常,CRP、ESR皆正常, 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既 往使用抗生素,效果不理想,不支持细菌感 染。进一步大便培养有助诊断。
感染性病因分析(细菌)
痢疾杆菌(急性病变累及整个结肠,以渗 出性炎症为主,表现为呕吐、腹泻,大便 日10~30次,带粘液脓血,伴发热;慢性菌 痢:慢病变部伴以直肠、乙状结肠常见, 肠粘膜水肿增厚,可见溃疡,常迁延不愈, 其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体质瘦弱、营养、佝 偻病或贫血等合并症)。不支持,应进一 步大便培养。
感染性病因分析(病毒)
轮状病毒(小儿腹泻病原第一位) 腺病毒
弧菌和病毒不引起迁延性腹泻,除此外的引 起急性腹泻的病原菌皆可致慢性腹泻。
感染性病因分析(其它)
真菌性,如念珠菌肠炎,由肠道菌群失调,真菌 中占首要地位;表现为大便呈泡沫状水样或有黏 液,有发酵气味。 阿米巴病,腹泻可反复发作,或与便秘交替出现, 里急后重,脓血黏液便,呈褐果酱状,奇臭,大 便活动滋养体。 隐孢子虫,本病为人畜共患,造成渗透性腹泻, 表现为发热、腹泻水稀便带黏液,有恶臭,腹痛, 大便常规可见虫卵囊。 肺炎支原体感染:亦可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 胸片示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抗体(1:40),但 患儿咳嗽症状不明显。
非感染性病因分析
食饵性腹泻 症状性腹泻(继发全身性原发病) 糖原性腹泻(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或急性肠 炎时较大面积损伤小肠微绒毛) 过敏性腹泻(蛋白过敏)
非感染性病因分析
非特异性肠炎(少见) 1。溃疡性结肠炎(血性腹泻,发热,腹痛, 贫血、营养不良等),行肠镜检查。 2。Crohn病,腹痛,腹泻,伴粘液脓血,行 肠镜检查。
浅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

浅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
一、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基本介绍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由枯草杆菌、双歧杆菌等多种益生菌合成的复合益生菌制剂,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并且还能降低人体内的有害菌数量,为正常的肠道细菌提供有益的环境,从而有效缓解腹泻病症。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原理是通过增加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从而
改善正常的肠道菌群结构,使得肠道内的环境更加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减少肠道内有害
菌的繁殖,从而缓解腹泻病症。
由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和降低有害菌
数量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病。
一项研究表明,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显著。
该研究随机
选择了60例小儿腹泻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30例患者采用了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治疗,另外30例患者采用了常规治疗方法。
结果显示,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的患者的治愈率为90%,而常规治疗的患者治愈率为70%。
同时,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的患者的病程时间也更短,腹泻症状也更明显缓解,无不良反应出现。
综上所述,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能够缓解
小儿腹泻病症,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提高体质,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广具有
广阔的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2T13:27:30.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2期供稿作者:桂竹溪[导读]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桂竹溪 (黑龙江省双城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150100)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066-02 【关键词】小儿腹泻治疗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是我国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最常见的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小儿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严重威胁小儿健康,被卫生部列为小儿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夏季腹泻通常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多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以稀水样或稀糊便多见,但无腥臭味。
我院对35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了治疗,疗效显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治疗
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儿,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腹泻的患儿,并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
男24例,女11例;年龄9天~11岁,其中0~1岁24例,1~2岁5例,2~3岁3例,>3岁3例;发病季节:1~3月份6例,4~6月份11例,7~9月份15例,10~12月份3例。
住院1~14天,平均6.3天。
诊断为急性小儿腹泻18例,合并脱水4例,合并呼吸道感染1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轻度营养缺铁性贫血1例。
所有病人均有食欲不振、呕吐、大便次数增多,4~10次/d,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奶瓣及泡沫。
其中12例病人伴发热,体温38℃,精神不振伴烦躁,皮肤弹性略差。
1.2治疗与结果
水样便腹泻患儿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粘膜保护剂。
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选用抗生素治疗。
粘液、脓血便患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所致感染常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呋喃唑酮、复方新诺明等。
婴幼儿选用氨基糖甙类及其它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抗生素时应慎重。
本组35例患儿,入院后经综合治疗均治愈。
2 讨论
全世界每年1200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例中,死于小儿腹泻的高达300~400万,仅次于呼吸疾病占第二位。
小儿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
每年6~10月份,多数6个月~2岁年龄的婴幼儿会面临“夏季腹泻”的肆意攻击。
有人说,“夏季腹泻”势凶猛于虎!超高发病率、起病急、强持久性、脱水、并发症、高死亡率,面对腹泻,要认真对待,以便防患于未然,并及时针对性治疗。
夏季小儿腹泻是由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首先,由于小儿胃肠道未发育成熟,胃酸少,杀菌能力差,如果夏天过多地进食饮料,稀释了胃酸,致使病菌很容易闯过胃酸这一关,进入肠道而引起腹泻;其次小儿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第三,婴幼儿生长迅速,需要足够的营养,小儿胃肠道的负担相对较重,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另外,夏天气温高,细菌容易繁殖,也是增加感染的原因之一。
小儿腹泻的病因较复杂,发病机制也各不同。
有多种病因、多种因素所致。
①喂养不当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多、过早喂哺大量淀粉类和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等均可导致腹泻。
气候的突然变化,使肠蠕动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减少,可诱发腹泻。
一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先天性氯化物性腹泻、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胰腺囊性纤维性变和原发性肠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泻。
对牛奶蛋白过敏者,吃牛乳后48 h发生水样泻。
②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③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次数及性状易于做出临床诊断。
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还应认真寻找病因,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
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稀便或水样便,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步转为正常。
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②导致小肠消化吸收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失氯性腹泻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行鉴别。
小儿腹泻的预防是很重要的。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
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
对于生理性腹泻的婴儿应避免不适当的药物治疗、或者由于小儿便次多而怀疑其消化能力而不按时添加辅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
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居室要通风。
感染性腹泻患儿,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轮状病毒肠炎的传染性强,集体机构如有流行,应积极治疗患者,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对于即使没有消化道症状的婴幼儿,在因败血症、肺炎等肠道外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时,亦应加用微生态制剂,防止由于难治性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接种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口服疫苗已见诸报道,保护率在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参考文献
[1]薛辛东,主编.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汤建萍,路欣,卢立华.药物导入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
[4]方鹤松,段怒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诊疗标准).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
[5]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