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腹泻证治

合集下载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4.脱水性质的判断(见下表)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

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民间治疗小儿腹泻的偏方秘方

民间治疗小儿腹泻的偏方秘方

民间治疗小儿腹泻的偏方秘方*导读:民间治疗小儿腹泻的偏方秘方1.婴幼儿拉肚子是怎么一回事?婴幼儿腹泻是由于多种细节或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的总称。

本病以夏秋两季发病更高。

年……*民间治疗小儿腹泻的偏方秘方*1.婴幼儿拉肚子是怎么一回事?①腹泻轻重:轻型的婴幼儿腹泻,可以不发烧或低烧,病儿每天大便次数可由数次到十几次,大便稀薄带水或有少量的黏液,偶有呕吐,小便尿量不减少,精神尚好,经过适当治疗,大约一周左右就可痊愈。

重型的婴幼儿腹泻由轻型的转变而来,或一开始就可以表现为严重的腹泻,每天大便可由十几次到数十次,大便中水分较多,色黄绿,这时病儿可有明显的口渴、口干、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两眼凹陷、哭无眼泪等脱水症状,甚至还会出现高烧、昏迷、抽风。

如果病人病程迁延不愈,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消化道以外的感染、鹅口疮、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等。

由此可见,小儿腹泻对小儿健康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②发热:由感受外邪而致者,多见发热或恶寒。

如属内伤饮食而致者,一般可不发热,虽有发热亦在38℃以下,若脾虚或脾肾阳虚而致者,均少见发热。

③粪便:粪便黄褐而臭者多属热;便稀如水,粪色淡黄,臭味不甚,多属寒;粪便杂有残渣或乳块,气味酸臭,多属伤于乳食。

④小便:小便短涩黄浊为湿为热;小便通利清长为虚为寒;如暴泻不止,水液耗损过甚,虽属虚寒,亦可出现小便黄短而少。

⑤腹痛:腹痛绵绵,喜按喜暖者,为虚为寒;腹痛较甚,喜冷拒按者,为实为热;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为伤食;腹中绞痛,暴泻烦渴者,为湿热化火。

⑥腹胀:腹胀肠鸣,泻臭,为湿困感积滞;泻泄粪少水多,小便短少,为水湿郁滞;若腹胀如鼓,呼吸气短,吐逆便少,神疲乏力,四肢不温,为脾虚气阻,属危重证。

3.小儿腹泻可以应用那些中成药治疗?①风寒泻:主要因外感风寒或过食生冷食物,致使寒邪留于肠胃引起。

可以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外用“小儿腹泻贴”贴脐治疗。

如仅由过食生冷事物引起,可服“泻痢保童丸”。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硫酸蔗糖阴离 子复 合物 , 胃黏 膜 的蛋 白质 络合 形成 保护 与 膜, 覆盖于溃疡表面 , 而阻止 胃蛋 白酶、 从 胃酸及胆汁酸 的侵 蚀, 以利于黏膜再生及溃疡愈合 ; 雷尼 替丁抑酸 , 进溃疡愈 促
参蒲益 胃汤 正是针 对 上述脾 胃生理 与病 理 特点 而设 。 本方主要 以 四君 子汤 和 失笑 散加减 而 成 , 以期 达到 益气 扶 脾 , 胃化瘀之效 。李 东垣 在 《 胃论》 和 脾 中明确 指出 : 甘温 “ 以补其 中而 升其 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 理研 究证实 , 用甘 ” 使 温益气之药 , 能恢复脾 胃生化气 血运 行水谷 之能 , 能增强 细
平滑肌收缩反应 , 阻止 胃黏 膜细胞 钙离子 的 内流 , 而保护 从 胃黏 膜 , 进 溃疡愈 合 , 促 枳实 宽 中下 气 , 则能 调整 胃肠蠕
在 胃为标 , 与仲景“ 虚则太 阴, 阳明” 实则 之论相符 , 因而临床 治疗时 , 应针对上述特点 , 以辨证为 主 , 证病结 合。用 药不宜 过分偏寒、 偏热 、 壅、 偏 偏塞 , 应宜疏 、 宜和、 宜通 , 不可妄用 亦 攻伐。用药宜平 补平 泻 , 药轻灵 , 用 刚柔 相济 , 温相 益 , 寒 以
愈。临床上把腹 泻病程达 2周 一 2个月 的称迁延 性腹泻 , 腹 泻病程超过 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 , 迁延性腹 泻和慢性腹泻 两 者无 明显概定的 区别故 习惯上 统称迁延 性慢性 腹泻 病。迁 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 , 感染 、 营养物质过敏 、 营养治疗 酶 12 诊疗标准 . 西医诊断符合 19 94年方鹤松 等《 中国腹泻

1 4・ 3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1 0 o年 2月第 4卷第 3期
C i JMo mgA p 。e 0 0 v 1 N . hn dD p !Fb2 1 , 0. o3 4.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腹泻吃什么药:食疗可以治秋季小儿腹泻

腹泻吃什么药:食疗可以治秋季小儿腹泻

腹泻吃什么药:食疗可以治秋季小儿腹泻引言腹泻是指人体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或半流质,并伴有排便时腹痛、腹胀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秋季是小儿腹泻高发季节,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食物中毒、肠胃功能紊乱等。

除了适当药物治疗外,正确的食疗也可以辅助治疗秋季小儿腹泻。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腹泻的食疗方法以及一些经典的中成药用于腹泻治疗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一、腹泻的食疗方法1. 喂食次数及量的调整秋季小儿腹泻时,由于肠道功能受损,吸收能力下降,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喂食次数和量。

可以增加喂食次数,减少单次喂食量,一般每次喂食以小口小量为宜,可根据孩子的胃口进行调整。

此外,宜鼓励多喝水,补充体内的水分。

2. 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腹泻期间,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加以喂养。

如米汤、粥类、面食、煮熟的蔬菜等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避免给小儿食用过硬、刺激性的食物,如炸薯条、油炸食品、辣椒等。

3. 补充益生菌在腹泻期间,肠道的正常菌群可能受到破坏,此时可以考虑适量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益生菌产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产品。

4. 忌食刺激性食物腹泻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辛辣调料等。

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刺激,导致症状加重。

此外,对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也应避免食用。

二、中成药治疗腹泻的原理和注意事项1. 健脾止泻药秋季小儿腹泻常常伴随脾胃功能不佳,中医药中常用健脾止泻药物辅助治疗。

其中,常用的中成药有保和丸、小儿保胃颗粒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吸收能力,帮助恢复肠道功能正常。

2. 止泻药对于小儿腹泻症状严重、临床表现明显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中成药中的止泻药物。

常见的止泻药包括橡皮丸、山梨酸铋钡颗粒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直接减少肠道蠕动、增加大便的凝固度来达到止泻效果。

3.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成药治疗腹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按规定剂量和时长使用药物。

小儿腹泻医学知识小结

小儿腹泻医学知识小结

小儿腹泻医学知识小结
腹泻,相信大家还是比较了解的吧,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了,对于大人来说腹泻就是十分难受的事情了,更何况小儿腹泻,那么大家知道小儿腹泻怎么办吗?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感兴趣的朋友一起看看吧。

脐疗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

神阙穴具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的生理特征,故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之说,脐疗即使不同性味的药物作用于脐部,通过对脐部穴位的刺激作用,经过皮肤渗透、经络传导,激发经脉之气,协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功能,疏通经络,促进脏腑气血运行,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小儿腹泻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便稀薄,便次增多,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伴有呕吐、发热、腹胀等,多因素体虚弱,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脾胃虚寒,贪食生冷、油腻或贪凉受寒所致。

察其病机,明其病理,撮其要旨,结合小儿腹泻之特点,笔者采用脐疗法用下列方药辨证对小儿腹泻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暖脐止泻散。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论文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论文

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上药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用时每次取药粉5g,用醋调匀,把调好的药粉敷于脐部,用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结果 84例中,敷脐1次,腹泻停止者16例,敷脐2次,腹泻停止者21例;敷脐3次,腹泻停止者26例,敷脐4次,腹泻停止者16例,腹泻次数逐渐减少者5例,84例中未见无效者。

结论五苓散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的良好给药途径和方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家长和患儿均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五苓散;敷脐/小儿腹泻;治疗[中图分类号] r241.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63-01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1]。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2]。

五苓散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蓄水证”的主方之一。

笔者从2003年起,采用五苓散敷脐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4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性54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的30天,最大的9岁;病程在1—5天的35例,6—10天的31例,10天以上的18例。

1.2 治疗方法1.2.1 药物组成茯苓20g,猪苓20g,泽泻15g,桂枝12g,白术15g。

1.2.2 用法上药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用时每次取药粉5g,用醋调匀,把调好的药粉敷于脐部,用纱布敷盖,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一般连用4天,主要用于腹泻而无发热,偏于虚寒证患者。

1.3 疗效标准[3]敷药4天内腹泻停止者为痊愈;4天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或由稀转稠,但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者为好转。

敷药4天内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无改变者为无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上, 幼稚之体, 天失调, 阳不升 , 后 清 运化无权, 致大 每 便稀 薄, 淡不臭, 色 面色苍 白, 疲, 多时轻 时重, 延不愈, 神 病 迁
回阳救逆 之功, 临床运用每每能收到满意效果 。
( 稿 日期 : 2 1 - 3 1 , 辑 :梅 智 胜 ) 收 0— 编 00 6
21 年 1 0 0 2月第 1 卷 第 1 期 7 2
中国 中医药信 息杂 志
・ 9
浅谈 , J 腹泻证 治 I ,L
袁 志毅
( 津 中 医药 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 院, 天 天津 3 0 9 ) 0 13 关键 词 : 小 儿腹 泻 ;健 脾 利 湿 ; 中 医疗 法

脾 为土 脏 职 司 运 化 , 性 喜 燥 而 恶 湿 , 于 为 湿 所 困而 发 病 , 其 易 所 谓 “ 多 成 五 泻 ”, 之 谓 也 ; 加 之 " J 脏 腑 娇 嫩 , 常 不 足 , 湿 此 J L ' 脾 故 一 旦 寒 热 失 调 , 乳 食 失 节 , 易损 伤 脾 胃 , 脾 胃功 能失 职 , 或 均 使
l 岁 男 孩 , 患 腹 泻 3 多 月 , 投 固涩 之 剂 无 效 , 改 为七 2 罹 个 先 后
昧 白术 散 加 石 榴 皮 、罂 粟 壳 等 药 , 内服 灌 肠 , l周 后痊 愈 。 3 久 泻脾 肾 阳虚 , 予 回阳 救 逆 亟 久 泻 脾 阳 不 振 , 致 肾 阳 不 足 ;肾 阳 不 足 , 门火 衰 , 脾 每 命 则 更乏腐熟水谷之能, 二者 相 互 影 响 , 泄 泻 缠 绵 不 已 。 见 恶 寒 则 证
心理治疗亦是重要的一面。
[]邹 如政 . 尿病 从肝 论治 [] 中 国医 药学报 ,9 8 1 () l—2 . 4 糖 J. 19 ,3 1: 7 3
[] 印会河 . 5 中医基 础理 论 []上 海 :上海 科学 技 术 出版 社, 94 3. M. 18 . 7
[]左 媛 媛, 云 . 肝失 疏 泄论 糖 尿 病 的发 生 [] 云 南 中医 学 院学报 , 6 杨 从 J.
D :1 . 9 9 j i 1 1 0 — 0 . 1 . . 5 0I 3 6 / . S2 5 5 4 2 1 0 0 S .0 3 00 2 3
中图分类号 :R 7 . 7 2 29 5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3 42 1 1 20 9 — l 0 55 0 ( 0 0 1 —0 90 若单用 健脾 利湿效 果不著 时, 以益 气健脾 而收效, 每 常用方有 小儿健脾散、参苓 白术散等, 旨在升提健 脾运 中;另外, 对此类
胃。另宜配 “ 四苓” ( 茯苓 、猪苓 、泽泻 、 白术) 以淡渗利湿,
肢冷, 精神萎靡 , 囟下陷, 前 夜寐露睛 , 质淡红, 舌 少苔, 指纹沉 滞, 脉微细, 大便澄清 如水, 洞泻不止 , 到此时, 病 已入危途, 亟
予 回 阳救 逆 可 化 险 为夷 。 到 此 类 患 儿 , 者 常 以 固 真汤 为治 。 遇 笔 该 方 源 于 《 宗 金 鉴 ・ 科 心 法 要 诀 》, 医 幼 由党 参 、白术 、肉桂 、 茯苓 、山药 、黄 芪 、附子 、甘 草 、生 姜 、大 枣 组 成 。方 中党 参 、 黄芪取其益气生津, 以助 生化 之源 ; 附 予 、 肉桂 温 经 散 寒 以峻 补 _焦 元 阳 ;茯 苓 淡 渗 健 脾 ;白术 燥 湿 而 运 中 。全 方 具 有 益气 F
第七 次全 国 中西医 结合 糖尿 病学 术会 议, 04 9. 20 .7 []张兆 和. 3 从肝 论 治糖尿 病 []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0 42 () 4 J. 20, 42 :9 —
9. 5
肝气条达, 气机 调畅, 对消渴病程和预后起 到积极 的作用, 故在 临床治疗中应当注意对患者情志 的调控 。除应用 上述 方药外,
炮姜炭, 取其守而不走, 以温 中散寒。固涩之药固然用时不多,
但有 些脾虚 陷、泄泻无度 的病 例, 在用七 味 白术散 的基础 上,
适 当加一些石榴皮 、诃 子肉等, 也每每取得意外之效 。曾治疗

肾、升提、困涩诸法, 一般情 况下, 只要抓住其病机本质 , 运用
上 述 诸 法 每 多奏 效 。 因 脾虚 湿 胜 是 小 儿 腹 泻 的 内在 基 础 , 、 寒 、 暑 、 湿 是 诱 风 发 本 病 的外 因 条 件 , 笔 者 认为 , 脾 利 湿 是 治 疗 小 儿 腹 泻 之 故 健 常 法 。 临证 可选 平 胃散 , 该方 是燥 湿 健 牌 的 主 要 方 剂 。 方 中 苍 术 祛 风燥 湿 , 朴 、陈皮 苦 温 理 气 以化 湿 , 厚 甘草 、姜 枣 以调 和 脾
更助健 脾之 功;若感受时邪, 伴有 身热、恶寒者加紫苏叶、防
风 以宣 风疏表 :暑热 外束, 心烦欲 吐者加藿 香、姜半夏以芳香
逐 秽 、苦 辛通 降 ;气滞 腹痛 加 枳 壳 、木 香 以理 气 醒 脾 ;肛 门灼 热 , 便 粘 滞 , 炒 黄 芩 、 连 以苦 坚 厚 肠 ; 便酸 馊 加 炒 山楂 、 大 加 黄 大 六 神 曲 以消 积 化 滞 。 2 健 脾 利 湿 不 应 , 益 气 运 中 以扶 其 正 须
患 儿 以 钱 氏 白术 敞 为 治 , 每 多 奏 效 。该 方 由 “ 君 ” 蕾 香 、 亦 四 加 木 香 、 葛 根 组 成 , 名 七 味 白术 散 。 方 中 党 参 益 气 健 脾 ; 炒 白 又
' J 腹 泻 是 婴 幼 儿 夏 秋 之 间 多发 病 之 一 。 由 于" J 具 有 JL ' J L  ̄ “ 阴 稚 阳 ” 的 生 理特 点 和 “ 虚 易 实 , 寒 易 热 ”的 病 理 变 稚 易 易 化, 罹 患 此 病 若 因 循 失 治 , 程迁 延 , 每并 发 伤 阴或 伤 阳之 故 病 每 变证 , 因此 , 治疗 此 病 必 须 高 度 重 视 虚 实辨 证 , 能 得 心 应 手 , 方 庶 不 致 误 。兹 将 个 人 点 滴 经 验 分 述 如 下 。
缺 少的药物, 若泄泻 口渴甚者, 有人 主张可倍增 , 实不 然, 其 用
量 过 大 反 而 使 汗 出 津 伤 ; 而 党 参 一 药 , 重用 不 能 收 效 , 非 一般 1 2岁 幼 儿 多 用 至 l ~ 1 为宜 ;若 肢 冷 泄 泻 无 度 时 , ~ O 5g 可加
水化为湿, 谷化 为滞 ,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食合 污于大肠 , 水 而 致泄泻 。先贤治疗腹泻有疏散 、清利、消积 、厚肠 、健脾、温
要 作 用 , 情 志 活 动 异 常 导 致 气 机 失 调 , 能 影 响 肝 的 疏 泄 功 而 也 能 。正 如 《 门事 亲 》中 说 :“ 减 滋 味 , 戒嗜 欲 , 节 喜 怒 , 儒 不 不 不 病 已而 复 作 , 从 此 三 者 , 能 消渴 亦 不足 忧 也 。 ”说 明情 志和 调 则
[]周建 扬, 晖. 2 王 论肝 失疏泄 学说 在糖尿 病发病 机理 中的地 位 []福 州 : A. I
( 收稿 日期 :2 1- 4 O, 0 0 一 1 编辑:梅 智胜) 0
20 ,6 1: 2. 0 3 2 () 3
参考文献:
[]陈 炳 , 菁. 1 万 中医 从肝 论治 消渴 的理 论依 据与 临床 分型 [] 中医 药 临 J. 床 杂志 ,05 1 () 5 2 0, 7 1:5 .
[]李 道 本, 智 明. 肝论 治 防 治胰 岛素抵 抗 治疗 2型糖 尿病 的理 论探 7 王 从 讨 [j 中 国中诬 医结 合消 化杂 志, 0 19 3 : l3 5 I. T 20 , () 5 —14
术燥湿利水 ;茯苓淡渗通 阳、甘缓和 中;加藿香芳香逐秽 ;木 香醒脾和 胃;葛根甘辛性平, 其气 轻浮 , 善于鼓舞 胃气, 上升津
液 , 能解 肌 退 热, 为 ~ 个 引经 药 是 治 疗 " J 脾 虚 泻 泄 不 可 又 作 JL  ̄
1 健脾利湿应视 为小儿腹泻 治疗 之常

JJ 腹泻的原因很多, 'L 但总的说来都与脾虚湿胜有关 。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