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案、教学设计
5.旅游业发展:分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旅游业在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2)如何利用和保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自然资源?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对其旅游业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2.设计一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旅游攻略,包括景点介绍、交通方式、住宿推荐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不少于800字。
3.结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4.拍摄一段关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短视频,展示当地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或生活场景,时长不少于3分钟。
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地理信息解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材施教,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途径,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您浏览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正文如下: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

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6篇

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6篇

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6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目标:1.学习__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__。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4.对照手法的使用。

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__。

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学法指导:加强朗读,通过读,了解__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1.注音写字:澜沧()江蕨()菜竹篾()剁()菜妩()媚雪茄()贿赂()()心()神往五彩斑()轻描()写2.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细读课文,分析内容。

1、__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小标题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活动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五幅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活动三:西双版纳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美。

试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分析。

活动四: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活动五: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要求:1.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2.使用第一人称三、小组合作总结四、课堂练习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没有摔倒,拖鞋()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这么丰盛的一顿饭()没花多少钱。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了解其生态旅游资源。

3.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傣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景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西双版纳的地图,方便学生了解地理位置。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西双版纳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印象?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2. 教师提问:西双版纳的气候、地形对其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环节三:多媒体展示1. 教师播放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生态旅游资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2. 引导学生分析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讨论其开发与保护的意义。

环节四: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其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环节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状况,掌握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了解其保护意义。

3.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3. 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4. 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5. 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和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及旅游资源。

2. 难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保护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2. 结合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讲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分析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结合地图和图片,讲解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介绍西双版纳的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强调其丰富性和保护重要性。

5. 讲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6. 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介绍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分析民族文化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影响。

7. 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景点和特色,让学生了解其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索西双版纳的自然之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西双版纳景点的地理位置、自然特色和生态环境。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西双版纳景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色。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世界地图、西双版纳地图、图片资料、投影仪、实地考察的计划。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将世界地图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分组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中国位置,然后找到云南省、西双版纳。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关于西双版纳的猜想。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呈现一些西双版纳景点的照片。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特色、植被和动物。

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这些景点的位置。

学生对景点进行分类,例如:自然保护区、河流、湖泊等。

3.探索(3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西双版纳地图和一份景点介绍资料。

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提示,通过阅读资料,找出对应景点的名字并填写在地图上。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疑惑。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解答他们的问题。

4.实地考察(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地考察计划,进行小组实地考察。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学生带领,根据地图寻找所指定的景点,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学生可以使用相机拍照,以备后续讨论和汇报。

5.总结和展示(15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后,各小组轮流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考察发现和拍摄到的照片。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各景点的特色,并呼吁大家保护自然环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你最喜欢的景点是什么?为什么?你觉得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需要如何保护?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并让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个人或小组的研究和展示。

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地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想,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能运用地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技能和方法方面:1、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2、使学生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对区域环境、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3、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

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与概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

2. 西双版纳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美丽的自然风光。

3.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橡胶、茶叶、热带水果等。

4. 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

2. 新课导入: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4. 观看纪录片: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六、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心得。

第二章: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掌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3.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西双版纳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in Xishuangbanna
走进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走进西双版纳
教学内容:
学习葫芦丝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

模仿学习孔雀舞。

了解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 用舒缓地气息吹奏乐曲,体会乐曲的柔美,能够悠扬地吹奏乐曲,表现孔雀轻盈地舞姿,表达对孔雀的喜爱。

2 会跳傣族舞蹈“孔雀舞”,动作优美。

教学重难点:
葫芦丝吹奏乐曲及“打指”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老师微笑面对全体学生:“快乐的音乐四十分开始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进入音乐殿堂!”
二导入新课
▲ 提问: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五十六个民族
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你知道都有什么民族吗?
今天就让我们乘上“音乐快车”一起走进云南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去游览一番,好吗!开动火车出发吧!”
出示[课件:音乐火车],师生一起做“火车开了律动。


▲火车到站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走进西双版纳!栗老师做你
们的导游。

[设计意图:以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众多引出,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之情感,律动“开火车”去旅游到达西双版纳之形式,
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爱玩,爱动。

]
三美丽的版纳
出示课题:“走进西双版纳”
出示[课件:美丽的版纳]
▲配乐介绍美丽的版纳:“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
与老挝、缅甸相地邻,面积将近两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重点自
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腾萦蔓绕的原始森林,争奇斗艳
的奇花异草,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还有那精巧别致的傣族竹楼,色彩艳丽的傣族服饰,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歌舞将我们带进了人
间天堂……”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点,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四“勇闯四关”
▲导入:“同学们,观赏完美丽的版纳风光,接下来让我们玩一个有关‘西双版纳’的闯关游戏,怎麽样?”
“注意是有奖游戏。

你们看,这些精美的奖品分别象征着吉祥、平安、快乐,谁能获得它,就能得到好运。

同学们,想不想拥有一件呀?那就让我们一起赶快进入游戏‘勇闯四关’吧!”
[课件:勇闯四关]
第一关:幸运抢答
第二关:争分夺秒
第三关:脱颖而出
第四关:金奖擂台
第一关:幸运抢答
出示[课件5 抢答题],教师读题。

1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哪个省?“开始!” {颁发将品}
2 西双版纳居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那一个民
族?“开始!” {颁发奖品}
3列举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说出两个以上获奖,开始!” {颁发奖品}
4西双版纳有什麽特色乐器?“开始!” {颁发奖品}
[设计意图:以有奖闯关的游戏形式组合教学内容,配合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乐学,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
[课件:闯关成功]
●过渡语: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没有得到奖品的同学不要着急,后面的奖品更精美。

让我们一起进入游戏……
第二关:争分夺秒
出示[课件:视听模唱 ]
规则: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屏幕为你出示的视听模唱题,通过听音乐旋律,模唱曲谱。

视听模唱(1)
31 35|5—|36 12 |2—|31 35|16 6|21 61| 1—||
视听2遍,时间到;闯关学生模唱;全体学生模唱。

视听模唱(2)
53 56|6—| 3 1 |5—|6 33 |12 2 |16 12 |2—|6 33|12 2|31 61|1—||
视听2遍,时间到;闯关学生模唱;全体学生模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和竞争意识,采用听唱法让学生自学乐曲《金孔雀轻轻跳》旋律部分。

]
[课件:闯关成功]
●过渡语: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二关,进入版纳‘迷人的葫
芦’,送你一首悠扬的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课件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简介:葫芦丝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声音亲切、优美,被誉为“天籁之声”。

用葫芦丝吹奏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夜,微风轻拂凤尾竹,竹楼中的少女对月抒怀,竹楼外的葫芦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过渡语: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合着音乐模仿吹奏葫芦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游戏第三关跃跃欲试,拿出葫芦丝练习吹奏一首乐曲《金孔雀轻轻跳》第三关:跃跃欲试葫芦丝吹奏《金孔雀轻轻跳》
出示[课件《金孔雀轻轻跳》曲谱]
说出乐曲拍号(2/4拍),强弱规律,找出曲谱中出现的音。

吹奏音阶,教师做柯农手势。

教师葫芦丝范奏乐曲。

“这首乐曲就是刚才我们视听模唱的两条旋律,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首非常动听的葫芦丝乐曲,想听栗老师用葫芦丝为大家示范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吗?”
6 提问乐曲的情绪如何?乐曲的速度采用了哪一种?”
乐曲优美抒情,速度是中速稍慢,曲调清新流畅,犹如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乐曲?
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旋律,用手指来熟悉葫芦丝指孔。

7 老师逐句指导葫芦丝吹奏乐曲。

乐曲优美,速度是中速稍慢,吹奏时应采用舒缓的气息进行,例如第一乐句:31 35| 5— |,气息圆滑连贯像一道一道美丽的彩虹,同样的方法到最后……; 6 33| 12 2|,这乐句是乐曲中较为欢快的部分,33、第二个2要求单吐,表现音乐地跳跃感。

8 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吹奏情况。

9 请出学生吹奏,让大家评价,老师表扬优点,纠正不足之处。

10 齐吹奏全曲。

11 学习葫芦丝的“打指”吹奏方法。

如果在吹奏时加上一些特殊指法吹奏,声音就更美了请同学们视听对比以下老师吹奏的两句旋律,那句更好听,更能表现孔雀美丽的舞姿。

指出曲谱中“打指”标记,认识“打指”记号。

老师示范讲解“打指”的吹奏方法。

找学生吹奏,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12 完整地吹奏全曲。

13 吹奏艺术处理:有感情地齐读课题《金孔雀轻轻跳》,孔雀在怎样跳舞,请你说一说,模仿一下;老师总结,指导学
生带上动作表演吹奏葫芦丝。

14 奖励学生,送给每人一个孔雀头饰戴在头上。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