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教案(含解

析)湘教版选修3

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

世界遗产分类、亚洲名景和非洲名胜——————情景导入先思考———————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

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3年

至1654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千米外的北

方邦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

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思考探究:泰姬陵属于哪类世界遗产?其建筑材料从成因上属于哪类岩石?

提示:世界文化遗产。变质岩。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世界遗产

1.遗产保护: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人类遗产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人类遗产。

2.世界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3.概况:截至2017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全世界共有1 073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206项,文化遗产832项,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35项。

二、亚洲名景

1.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1)自然景观多样。

(2)人口众多,民族和语言构成复杂。

(3)开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4)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拥有多个世界文明的主要发祥地等。

2.主要名景

(1)泰姬陵: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的陵墓清真寺,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

(2)吴哥窟:位于柬埔寨,是柬埔寨古代石构建筑和石刻浮雕的杰出代表。

(3)特洛伊考古遗址:位于土耳其,特洛伊城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艺术原型。

三、非洲名胜

1.自然景观:辽阔的热带草原,“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山,绵延的东非大裂谷等。

2.人文景观: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亚洲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二、亚洲主要名景

1.印度泰姬陵

印度泰姬陵是世界遗产中令人赞叹的经典杰作,它是一座巨大的陵墓清真寺。印度泰姬陵的历史由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景观特色如下表所示:

位置印度北部北方邦阿格拉

历史由来

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的爱妃蒙泰姬于

1632~1654年在阿格拉兴建的

建筑材料白色大理石

墙镶嵌着成千上万的宝石

顶直径约18 m的穹隆圆顶

四角四座41 m高的尖塔

左右各有一座清真寺翼殿

前花园和水池

景观特色

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是印度穆斯林艺术

的瑰宝,该建筑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中显现不同的

特色,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2

景观名称地理位置主要特色

吴哥窟柬埔寨北部

是柬埔寨古代石构建筑和石刻浮雕的杰出代表,也是辉

煌的印度教建筑群。约建于1150年,规模宏大,匀称典

雅,主体建筑矗立在多层重叠的平台之上,犹如天堂的

宫殿

特洛伊考

古遗址

位于土耳其恰纳莱南

部,北临达达尼尔海

公元前3000年~前1900年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城堡,

城中有王宫与其他建筑。特洛伊城是荷马史诗《伊利亚

特》的艺术原型

1.非洲名胜,特色明显,可用下图进行归纳

2.著名景观——金字塔

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有关埃及金字塔的知识可归纳成下表:

位置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南25 km的孟斐斯周围

建造年代约公元前2650年~前1750年

代表

胡夫金字塔,塔高146 m,各底边长230 m,石料质量平均达两吨半,附近有著

名的狮身人面像

科学价值胡夫金字塔的许多现象成为人们研究古代文明的课题。例如,该金字塔塔高乘

保护世界遗产的原因

(1)世界遗产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顶级品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源。

(2)世界遗产中任何一种被毁坏、灭绝或者消失,都无法再造,不容替代。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各种珍贵遗产如果不加以保护,任其毁灭,将是人类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国外名景与所在大洲对应正确的是( )

A.特洛伊考古遗址——欧洲

B.阿波罗神庙——非洲

C.加拉帕戈斯群岛——美洲

D.吴哥窟——大洋洲

解析:选C 特洛伊考古遗址位于亚洲,阿波罗神庙位于欧洲,吴哥窟位于亚洲柬埔寨。

2.下列有关泰姬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泰姬陵的建筑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建筑风格

B.泰姬陵是一座陵墓清真寺

C.泰姬陵位于印度境内

D.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

解析:选A 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反映的是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而不是印度佛教。

3.下列不属于肯尼亚山国家公园特征的是( )

A.横跨赤道

B.肯尼亚山是一座死火山

C.属热带草原气候

D.狮子、大象为该处主要动物

解析:选D 肯尼亚山国家公园位于内罗毕东北193 km处,横跨赤道,肯尼亚山是一座死火山。由于海拔高,属热带草原气候,狮子为该处主要动物,大象不是。

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普通动物园,动物被关在笼子里,而在坦桑尼亚的国家森林公园里,参观的

人被关在笼子里,铁笼放在汽车上,汽车开进森林公园里,让游客感受动物界弱肉强食的原始风貌。强烈的刺激感吸引了欧美等地的众多游客。坦桑尼亚的热带风光旅游世界闻名。

材料二亚的斯亚贝巴是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与我国的昆明并称为世界著名的

“春城”。

(1)B是尼罗河上有名的____________大坝,属于________景观。

(2)坦桑尼亚的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图中的A处,A处附近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地质地貌景观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亚的斯亚贝巴成为世界著名“春城”的原因。

解析:水利工程属于人文景观。东非高原有东非大裂谷、火山等地质地貌景观。亚的斯亚贝巴虽然位于热带,但地处东非高原,气候比较凉爽。

答案:(1)阿斯旺人文

(2)东非大裂谷火山

(3)纬度低、海拔高。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旅游景区——————情景导入先思考———————

据传说,希腊十二个大神都住在人们无法攀登的奥林匹斯山上。他

们是:宙斯、阿波罗、阿瑞斯、赫淮斯托斯、赫耳墨斯、波塞冬和女神

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赫斯提、阿耳忒弥斯和得墨忒耳。古典盛

期最伟大的雕刻家菲狄亚斯设计了雅典卫城建筑,并以奥林匹斯山的神话传说为原形创作了卫城内大量雕刻和装饰浮雕。如今,奥林匹斯山区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思考探究:奥林匹斯山的神话传说对旅游活动有何影响?

提示:神话传说对本区的旅游增加了吸引力,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基础知识要记牢———————

1.欧洲旅游景区

(1)旅游资源丰富:世界最活跃的旅游区。

(2)旅游资源类型:

①自然风光:南欧——阳光明媚的地中海海岸;中部阿尔卑斯山——滑雪和避暑胜地;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

②人文景观:历史旅游资源以希腊、意大利最为集中,而文化资源则遍及全欧。

2.美洲和大洋洲旅游景区

(1)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西部科罗拉多高原,有“活地质史教科书”的美称。

(2)黄石国家公园:以保持自然风光而著称于世。

(3)加拉帕戈斯群岛:为火山岛,物种独特。

(4)复活节岛国家公园: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属火山岛,充满神秘。

(5)大堡礁:

①位置:澳大利亚东北海岸。

②特点: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珊瑚海域,形成海底丛林景观。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欧洲旅游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三、澳大利亚大堡礁

1.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环境和地质条件

形成条件内容

气候条件位于热带,海域水面温度21 ℃~38 ℃,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小,平均盐度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水温适宜,生态条件稳定,浮游生物丰富,水域海洋生物种类繁杂

生物条件这里的珊瑚礁大多属于活珊瑚,由无数个微小的珊瑚虫组成。这里的水域条件非常适合珊瑚虫生长、发育、繁殖,珊瑚虫分泌的一种碳性物质与珊瑚虫石灰质的骨骼及单细胞藻类的残骸混合,堆积形成礁区

地质条件这一地区历史上是缓慢沉降地带,而大堡礁正是在地壳的缓慢沉降中,由一代一代的珊瑚遗体堆积起来的

2.大堡礁风景区的主要旅游活动项目

游览项目主要活动内容

水下游览大堡礁的礁体大部分在海下,因而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奇特的水下公园。由于生物种类特别是稀有动植物繁多,因而形成五颜六色的迷人海底世界。游客可以通过乘坐透明船底的游船或潜水近距离观赏五彩斑斓的神奇世界

欣赏热带风光大堡礁景区分布着许多热带大陆性岛屿,岛上椰林、木瓜、香蕉等果树密布,还栖息着百万只海鸥和燕鸥。这里到处是白沙碧水,阳光充足,游客可以享受水上娱乐和沙滩娱乐

体味风俗民情该地沿海地区生活着土著居民,他们是大堡礁的最早开发者,此外还有供人观赏的石画艺术和30多处历史遗址

——————应用体验不可少———————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西部北落基山的熔岩高原上,绝大部分在怀俄明州的西北部,海拔2 134~2 438 m,面积8 956 km2。它被美国人自豪地称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公园里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有峡谷、瀑布、湖泊、间歇泉和温泉;还有丰富

的野生动物,如灰熊、狼、麋鹿和野牛等。

材料二黄石国家公园内著名景观——黄石河,它将山脉切穿而创造了神奇的黄石大峡谷。在阳光下,两峡壁的颜色从橙黄过渡到橘红,仿佛是两条曲折的彩带。

1.根据材料一推知,黄石公园所在的地貌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

A.火山喷发B.流水侵蚀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2.根据材料二可知,神奇的黄石大峡谷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岩浆流动 D.风力侵蚀

解析:1.A 2.B 第1题,黄石公园位于熔岩高原上,此高原应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地貌。第2题,据材料中的“将山脉切穿”可知,应是黄石河的流水侵蚀作用所致。

3.关于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域温度高、海水清晰、水面平静,是珊瑚虫繁衍的最适宜条件

B.大堡礁的形成大致经过环礁、堡礁、岸礁三个过程

C.大堡礁是在地壳缓慢上升的过程中形成的

D.澳大利亚大堡礁为死珊瑚礁

解析:选A 大堡礁是在地壳缓慢的下沉过程中,由一代接一代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的,首先是珊瑚礁在岛的周围生长,形成岸礁,随地壳缓慢地下沉,岛屿逐渐下沉,珊瑚礁继续向上生长,形成堡礁,然后岛屿继续下沉,没入海中,珊瑚礁继续向上生长,形成环礁。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活体珊瑚礁群。

4.塞浦路斯,是位于欧洲与亚洲交界处的一个岛国,位于地中海东部,亦为地中海地区最热门的旅游地之一,结合下图分析该国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解析:从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该岛是地中海中的岛屿(塞浦路斯岛),该岛为地中海气候。分析该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主要从旅游资源组合对游客的吸引和交通通达性两方面考虑,可以从图例中获取相关信息,旅游资源丰富,地中海的岛屿,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海滨海岸旅游、山地旅游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图例中有世界文化遗产、名胜古迹说明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图例说明该地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利于游客的往来。

答案: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好);地处地中海的岛屿,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有海滨浴场、海域、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世界遗产、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交通设施完善(有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通达性好。

(完整版)《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选修3旅游地理》第三章第2、3节。 1、本节课只有1个内容,那就是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2、本节课贯穿了旅游地理的整个教学,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联系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以后学习旅游的相关知识时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欣赏旅游景观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旅游活动中,运用所学方法,更好地获得旅游享受,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赏时机的把握 教法: 1、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个案分析法:通过举例,具体分析旅游资源的观赏方法。 学法: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及视频、多媒体 设计思路:在新课改的主要理念变化中,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的变化,也就是获得知识的体验过程。本课的特点为教材内容相对较为简单,而实践性又极强,所以我尝试利用大量图片及视频材料(现阶段主要引用教材及教师口头描述介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对景观图片的欣赏,学生互助活动归纳出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我的整体思路为观察—分析—归纳—运用,我采用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最后通过家乡旅游资源的评定与欣赏以及大观园入园设计两个活动,结束本课教学。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导入新课:(教师总结导入)旅游资源的这些审美特征,需要我们掌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去发现、捕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学习新课: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的诗中体现了旅游景观的欣赏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选择观赏位置: 针对不同旅游景观,只有选择最佳的位置观赏,才能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下面这些景观,你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说课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人教版选修3《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案

人教版选修3《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案 英才学校高中部李宗桂 【课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了解旅游景观的欣赏的基本要求 (2)学会欣赏旅游景观。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图片影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⑴⑵⑶⑷⑸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启发学生思维、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 ⑵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描述旅游景观的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解决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课件,结合乡土地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的特点 第二课时: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其他要求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A、课件展示,明确目标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当今社会一个热门话题是“五一”“十一”的“黄金旅游周”,全国兴起了旅游热,品味渐高的你,想必早就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了。你想去旅游吗?你想在今后的旅游中更尽兴吗? B、课件展示,引入新课。 苏东坡《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位置,所观赏到的景观有不同的效果。 承转:东坡居士虽未能观得庐山全貌,却也辩证地领悟到了山之成岭成峰的真谛,告诉我们:应从远近、高低、各个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赏。 东坡居士发出了“身在山中不识山”的感慨,为了不再遗憾,应该如何观山景呢? (学生发表意见) 一、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下面讨论不同景观的最适宜观赏位置: 课件展示:

公开课教案——旅游景观的欣赏

旅游景观的欣赏 教案 教师姓名:苏从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对景观观赏的位置选择;理解景观观赏时机的重要性;知道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掌握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和观赏时机;掌握园林景观的构景手法,理解构景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景观欣赏的方法: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三、教学难点:景观欣赏方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七、学情分析: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学生的旅游经历,朗读苏轼《题西林壁》,东坡居士发出了“身在山中不识山”的感慨,点出对旅游景观欣赏时,只有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方法,方能让今后的旅游尽兴而归,不至遗憾。 [新课教学] 转承: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特点,在大家的旅游经历中大家不难发现,同一景区,在不同的时间(季节、天气),风格迥异;同一旅游景观,从不同的位置欣赏呈现出不同的美感;怀着不同的心情观景,给人以不同情感体验。这也反映出旅游景观的欣赏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一)、天时——把握观赏时机 承转: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要求观赏者把握住观赏的时机。 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差异,不同的季节可以观赏到不同的景色。 香山红叶——深秋景色(季节) 引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讨论:香山红叶何时才能“红于二月花”? 冰雕世界——冬季 2、泰山观日出、黄山日落于云海——雨过天晴(天气、时机) 峨眉山佛光——雨后初晴,阳光既露又笼薄雾(天气、时间) 3、钱塘江大潮——八月十八最壮观 (引导学生从气候、天文、地形等方面讨论原因)后点拨: 地形因素:河口外大内小,形如喇叭;又受河水的顶托,潮水位被抬高。 气候因素:适逢夏季,东南季风推波助澜。 天文因素:每逢朔望,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天体引潮力最大,出现大潮。 (因受摩擦力作用而滞后二至三天。) (二)、地利——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下面讨论不同景观的最适宜观赏位置: 课件展示: 1、峰峦——远眺或俯瞰 (1)、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 高大、雄伟的山体,可在视野开阔的至高点俯瞰。(学生读图3.7) 故孔子“登东山小于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高中地理_旅游地理教案_湘教版选修3全部教案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旅游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旅游地理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各要素的职能。 2.了解旅游活动按游览区域划分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基本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图片、影像资料并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旅游的发展史,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按游览区域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类型的具体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旅游发展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旅游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旅游活动基本类型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人类旅游行为动机的认识,产生对“好奇、社会交往、荣誉、权力、社会权威和秩序”等人文基本欲望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从热爱大自然升华到探究自然美的境界。 [教学重点] 1.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2.旅游活动的类型划分 [教学难点] 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影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远方充满向往。从古代起,人们就一直在地球上旅行,并出现了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以及郑和、徐霞客等著名旅行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消费形式。那么,什么是旅游?想成为一名旅行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板书】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旅游概述 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1.旅游的概念 【讲解】旅游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消闲性活动,是指人们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暂时离开常居住地的一种活动。包括游览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宗教朝勤等。 【思考】星期天到剧院看戏、家在湖南的张明到广东东莞打工是不是旅游? 【点拨】星期天到剧院看戏没有离开常住地,因此不属于旅游;家在湖南的张明到广东东莞打工,离开常住地的目的是务工,而旅游活动是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因此也不属于旅游。 【板书】2.旅游活动三要素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页内容,掌握以下知识: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指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旅游活动三要素: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他要素都是“服务”于这个主体的,旅游

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案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对景观观赏的位置选择;理解景观观赏时机的重要性;知道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和观赏时机;掌握园林景观的构景手法,理解构景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景观欣赏的方法: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教学难点:景观欣赏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引起学生注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假期也越来越多,许多人都选择外出观光旅游。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想不想在今后的旅游中尽兴?(好,那这一节课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旅游景观的欣赏(一)这里会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在观赏中得到最美的感受) 2、选择观赏的位置 【幻灯片演示】《题西林壁》,东坡,学生齐读 老师:承转:东坡居士虽未能观得庐山全貌,却也辩证地领悟到了山之成岭成峰的真谛,告诉我们:应从远近、高低、各个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所以我们在观赏景观的时候就必须选择适当的位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利),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才是最好的呢?(先阅读全课文3分钟,分四大组来回答问题)下面就有请我们的“xx导游”带领我们一起出发去观赏最美好的景观吧。 展示第一组景观图,武陵源群峰,一线天,黄果树瀑布,九曲黄河,玉龙雪山,

池塘(黑龙潭),洞庭湖与楼,山水,象鼻山。(三个导游) (学生活动)“xx导游”就每一个不同的景观说出不同的旅游观赏的方法(主要从地理位置这样一个角度说出观赏的方法) 老师:归纳总结(用幻灯片展示) 承转:刚才我们主要是从地利这个角度去欣赏景观,但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这个时候就要求观赏者把握住观赏的时机————天时,那么下面的这些景观,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去观赏才是最好的呢?有请我们的“xx导游”。 展示第二组图片:庐山瀑布,泰山日出,日落,香山红叶,冰雕,钱塘江大潮,湖的鸟岛。(两个导游) (学生活动):“xx导游”介绍每个景点观赏的最佳时机 老师:归纳总结(用幻灯片展示) 承转: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同。要欣赏景观,就要了解景观的特色,抓住景观的特点。特别是人文景观的欣赏,更要抓住其特点,以便体会建造者的匠心和景观艺术的意境。这里以园林景观为例,介绍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第三组成员活动:(展示园林幻灯片) 导游(一个)结合课本和图片说出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主配:主景与配景的关系是:主景鲜明突出,是整个园林的精华,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如无主次,则无主题,也就无想象。 层次,即景与景的间空联系。园林构景贵在层次,以有限的空间,造无限风景。“大观园”采用障景法,用意是①丰富景观层次,以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②又可做门的影壁,起阻挡视线的作用,使人无法达到“开门见山”的感觉,给人以悬念和联想,并提醒游客做好入园的思想准备。“园林”用长廊将园中景物分隔成不同部分,每一部分的景观各不相同,显得园景物丰富,游客流恋忘返。 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观限制在框欣赏,游客在欣赏框景时就会感觉每一框景犹如一幅画,仿佛置身画中。 借景:点击课件:展示图片“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让学生体味借景的艺术

湘教版高一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 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典题精练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2.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A.风筝B.河外星系C.空中飞行的飞机D.彗星和流星体 3.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以行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 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是天体系统示意图,总星系指图,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相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填字母),其中心天体是。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学设计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2.能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旅游欣赏 3通过旅游景观欣赏,树立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 教学难点:旅游景观形成原因分析;旅游景观欣赏的审美心理把握。 课前预习:学生看书预习主干知识。学生看书过程中按平常组别重点探讨不同标题内容,并自主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填写。 新课导入: 观看湖北的旅游景点动画。本节课以湖北旅游景点为例来学习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一、选择观赏位置(以鄂西南为例) 师生交流恩施之旅拍摄的照片,引入景观观赏应如何选择合理的位置。 展示鄂西南五个知名景点的照片。 问题:从游客角度判断以下景观照片是否充分展示了美感? 学生思考判断。 教师展示合理位置拍摄的照片。同时要求学生用诗句表达对某一景观的感受以活跃气氛。归纳小结: 1.距离选择 千峰万壑--远眺/峡谷山洞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 2.角度选择 江河湖海--较高处俯瞰/湖沼池塘--低临水面观赏/地貌酷似造型--特定地点观赏 过渡:刚才举例是静止地去欣赏景观,有没有景观是需要动态去欣赏? 3.动态 展示长江三峡山水静态图片并播放动态视频。指出: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适合乘船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过渡:在选择观赏位置时,要综合考虑距离、角度、动态等因素,这样才能达到欣赏的最佳效果。但位置固然重要,时间也很关键。 二、把握观赏时机(以鄂东南为例) 展示鄂东南咸宁九宫山风景区四季景观图片,指出许多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美。 问题:如果去九宫山旅游,什么季节最合适? 学生可自由回答。教师强调不同的旅游者对不同季节景观欣赏感受是不同的。 展示九宫山夏季摄影,引导分析夏季登山的好处。 知识归纳: 1.季节选择:一般来讲,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秋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越长。但南方一些高山地区,也宜夏季观赏。 2.天气选择: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择雨过天晴的时时机最佳。 另外展示武汉东湖落雁景区冬季侯鸟越冬摄影,指出: 3.许多景象只在特定的时间才出现,因此还需要旅游者确切把握特定的观赏时间。 三、抓住景观特色(以鄂东南为例) 展示武汉大学樱花节照片及学校风景照。导入欣赏景观抓住景观特色。 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内涵和给于人们的观感是不相同的。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分钟) 1、山地的类型有哪些? 2、山地的形成与发展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精品教案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课标要求和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 要正确欣赏旅游资源,首先要以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并且对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有必要的了解; 不同旅游景观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欣赏方法不同; 了解欣赏旅游景观的主要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得以充分体现,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索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拟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避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旅游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但是广东经济较为发达,旅游活动活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为学习旅游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课堂的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学生的谈体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老师只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一般欣赏方法,并帮助他们适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实施过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教案(含解 析)湘教版选修3 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 世界遗产分类、亚洲名景和非洲名胜——————情景导入先思考———————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 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3年 至1654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千米外的北 方邦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 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思考探究:泰姬陵属于哪类世界遗产?其建筑材料从成因上属于哪类岩石? 提示:世界文化遗产。变质岩。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世界遗产 1.遗产保护: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人类遗产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人类遗产。 2.世界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3.概况:截至2017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全世界共有1 073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206项,文化遗产832项,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35项。 二、亚洲名景

1.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1)自然景观多样。 (2)人口众多,民族和语言构成复杂。 (3)开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4)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拥有多个世界文明的主要发祥地等。 2.主要名景 (1)泰姬陵: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的陵墓清真寺,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 (2)吴哥窟:位于柬埔寨,是柬埔寨古代石构建筑和石刻浮雕的杰出代表。 (3)特洛伊考古遗址:位于土耳其,特洛伊城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艺术原型。 三、非洲名胜 1.自然景观:辽阔的热带草原,“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山,绵延的东非大裂谷等。 2.人文景观: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亚洲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二、亚洲主要名景 1.印度泰姬陵 印度泰姬陵是世界遗产中令人赞叹的经典杰作,它是一座巨大的陵墓清真寺。印度泰姬陵的历史由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景观特色如下表所示: 位置印度北部北方邦阿格拉 历史由来 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的爱妃蒙泰姬于 1632~1654年在阿格拉兴建的 建筑材料白色大理石 建 筑 墙镶嵌着成千上万的宝石 顶直径约18 m的穹隆圆顶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全册教案

目录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 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 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 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 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教案 梁国才

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鸡西市二中梁国才 课题: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教学目标:1、识记旅游景观欣赏的含义及层次 2、掌握把握观赏时机和优选欣赏角度(重点) 3、理解懂得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难点) 4、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新授 (一)导入:——回顾学习旅游资源相关问题 1、旅游资源的特性 2、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回答好的,加分鼓励) 过渡: 当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旅游资源,我们该如何欣赏出它的“美”?(激发兴趣)(板书)——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二)出示教学目标:——生齐读,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识记旅游景观欣赏的含义及层次 2、掌握把握观赏时机和优选欣赏角度(重点) 3、理解懂得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难点) 4、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 (三)新授: 活动一、旅游景观欣赏——(自主学习,书26页第一自然段,时间2分钟) 1、含义:旅游景观欣赏是指游客从旅游资源中获取高质量美感的过程,或者是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的过程。 2、层次:一是对审美对象,即旅游景观的感受和知觉;(通过课件图片欣赏) 二是得到审美的感受——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动态美 活动二、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自主学习,书26—29页,时间5分钟)(掌握) 1、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学习欲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理解)——(人和) 3、品味文化内涵——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内涵构成了内在美的核心。 4、把握观赏时机——(天时) 5、优选欣赏角度——(地利) 活动三、把握观赏时机——天时(小组讨论,5分钟) 1、思考:以下旅游景观在什么季节或时间、天气等条件下适合观赏? 泰山“四绝”-—日出、雾凇和雨淞、佛光、云海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北京的香山红叶哈尔滨的冰雕雪景浙江钱塘江大潮青海湖观鸟云南大理蝴蝶会 备选答案:①夏②夏③丰富并富有变化④雨过天晴⑤日出日落⑥特定时间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境的影响又是什么呢?我们下面一起学习,首先进入我们第1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 【承转】:5分钟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两个小节的内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土地利用,来看这两个小节的学习目标定位。 师:要了解城市的区位,我们先来看以下这几个概念。什么是区位?什么是城市区位?城市区位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承转】10分钟 师:我们先来看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以及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城市和自然地理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好有坏,那么,究竟怎样的自然地理事物对城市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呢?(从地形,气候,水源等方面举例讲解)(经济地理区位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也通过举例讲解的方式向学生说明) 【承转】14分钟 师:好,学习这些,那么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举例说明)生:做好相应笔记。 师:我们了解了城市的各个地理区位,以及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那我们要来看一下我们在城市选址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选。其实这个很简单,就是反向过来思考我们地理区位的问题。怎么样的地理区位对这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好处的,那我们就选它。好具体有哪些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 【承转】3分钟 师:好,第1小节的内容就暂时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也要进行及时的复习,我们现在来看第二小节,城市的土地利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告诉老师城市的土地利用主要可分为什么呀? 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师:很好,主要有以下这些,好,跟老师一起来完成这个表,商业用地在修建好之后会形成一个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做什么区域啊?商业区。其他一样的道理。 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课堂练习】5分钟 师:剩下几分钟呢,请同学们看到课本30页的活动题,西图2-4看一看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市政用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说一说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垫,从而较为合理的导入新课。 区位的概念,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理解起来会比较难,那么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向思维的方式来记忆知识点,从而加深理解。 通过连线图表的方式,简化我们的知识点,最后呢,通过案例练习的方式巩固我们学的知识。

(完整版)3.3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著名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1)奇松 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3)云海 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