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翻译史概述
中国古、近代的翻译工作简介

中国古、近代的翻译工作概述一、中国古代的翻译工作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专人从事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开始做类似工作。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署名“王东峰”的文章,对中国古代的翻译工作进行了梳理。
文章中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又与其它国家保持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
民族相异,国家不同,语言和文字就千差万别,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专人专职或专门机构从事翻译工作。
仅就官职而言,周代有“寄”、“像”、“译”等;秦汉时期有“九译令”、“译官令”、“译官丞”;南北朝有“译令史”;隋唐时期置“通事舍人”;宋辽金时期分别有“润文史”、“译史”、“通事”;元朝设“怯里马赤(蒙古语,指口语翻译)”;明朝有“译字生”;清朝设“通译官”。
这些翻译人员的级别不高,一些朝代的翻译人员甚至没有品级。
清代的通译官一般为七、八品,光绪年间,各使馆的头等通译官始提高待遇,定为正五品,限额一名,严禁超编。
古代的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开始进行了。
据西汉伏胜《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像”是翻译官,“重译”就是多次翻译的意思,越裳国包括今越南大部和柬埔寨部分地区,与中国相距遥远,言语不通,所以需要翻译成汉文才能看懂。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南北朝至唐代,官方的翻译机构和译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南朝梁惠皎《高僧传.佛陀什》云:“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弥沙塞律》梵本。
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
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
”另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他从印度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典520夹、657部。
回到长安后,住大慈恩寺,专心译经,前后共翻译佛经1300多卷,同时,将《老子》等中文经籍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宋辽金时期,为了适应对敌国斗争的需要,在生员考试中增加了翻译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内容。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西方近代翻译史-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第二部分西方翻译史概论同中国一样,西方翻译实践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作为沟通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圣经·旧约》。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以色列人旅居埃及,各个民族为实现统一语言之梦建造巴别塔,最后被上帝否决,世间语言陷入混乱的神话。
《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新约》中耶酥派信途到世界各地传教,例如,保罗曾远到希腊传教,《圣经》成为联系西方各民族间文化联系的重要源泉。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源头,曾多次与希伯莱文化间有过交际。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过希腊民族与古埃及民族、希伯莱人和希腊人之间都有交往。
公元前449年古希腊曾与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和约,古罗马帝国曾统治西亚地区,留下丰富的神秘的拜占廷文化,欧洲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无疑都要靠译员的作用。
纵观西方翻译史,从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都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脉络。
周作人早年曾指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两希文明(希伯莱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传统来看,《圣经》作为希伯莱文化的代表作品,成为西方宗教、文学、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翻译家们的首选作品;古希腊文学曾繁荣一时,在戏剧、诗歌、历史、哲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以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为最高成就,对古希腊文学、哲学作品、特别是荷马史诗的翻译,成为各国翻译家们另一个重要选材领域;从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忠实于原作者还是叛逆、直译还是意译、科学性与艺术性始终是语言学流派与文艺学流派翻译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谭载喜将西方翻译理论的演变有两条线索,文艺学流派和语言学流派,施莱尔马赫开启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是第三条线索。
他还将西方翻译史分为六个阶段: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人将希腊文学,特别是将古希腊戏剧作品介绍到罗马,形成古罗马文学);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3、中世纪中期,(公元11至12世纪之间,阿拉伯人与基督教徒之间的交往以及西班牙托莱多翻译中心的确立);4、14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文学、文化上的大改革;5、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翻译的稳步发展时期;6、二战以来翻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俄国近代翻译慨况

18世纪翻译的弊端
• 由于翻译认识上的乐观主义以及颇为流行 的“适应俄国口味”的风气,引起了翻译 实践中的自由主义。为了使译文“适应俄 国口味”,译者可随意改动原作。例如, 翻译法国作品时,有人把原作环境从法国 迁移到俄国,把古罗马人的节日改成俄国 人特有的节日,把法国人名改成俄国人名 等等。
19世纪俄国翻译理论研究实践 代表人物
波捷布尼亚的翻译观
• 一、语言中单个的词不能翻译,词的组合 更不能翻译
• 二、思想与文字表达相互脱离,所译的思 想是从原著思想抽象出来的,它与原著思 想不可能相等,译成另一种文字时,内容 上就必须有所添加
• 一、不任意增改原文 • 二、充分保持原著特点,甚至其缺点
• 三、充分代替原作,使读者通过译作能真 切地、毫无出入地了解外国作品,有可能 对原作作出正确的欣赏和评论。 • 四、
18世纪俄国翻译实践研究
• 罗蒙诺索夫:使外来语俄罗斯化,但不主 张走极端,排斥一切形式的外来语。如果 某些外来术语不能准确的译成俄语,或者 这些术语早已通用,那么,可容许继续存 活下去,但必须把他们改造成最接近俄语 或最便于发音的形式 • 翻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原著是创作, 译著也是一种创作。对于原著的修辞特点, 译者应尽力也能够再创造出来。
А.К托尔斯泰的翻译观
• 他遵守翻译中的折中原则,即在忠实或准 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印象的地方尽可能 逐词翻译,但如果逐词译法会在俄文中产 生有悖于原文的印象,那就毫不犹豫地抛 弃逐词译法,因为翻译的不应该是词,也 不应该是个别意思,而主要应当是印象。
别林斯基的翻译观
• 一、选择原文材料时,无论原作或译作都必须 内容充实,即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内容丰 富的作品作为翻译对象。 • 二、忠实于原文在于忠实于原文精神,而不是 原文字面,反对逐词死译,因为各种语言既然 有各自的特点、性质和措辞手法,在翻译原文 某一形象或句子时,有时就必须加以改动,才 能正确的传达原文意思。 • 三、翻译艺术作品,译者本身必须是艺术家,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像原作著用俄文写作那样 把原作译成俄文,就好比原作者就是俄国人。
近代翻译

• 此外,泰特勒还提出了习语的翻译问题。 • 最后,泰特勒专门论述了优秀译者的标准问题。 • 泰特勒的理论标志着西方翻译史上一个时期的 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随着19世纪的到来, 西方翻译界出现了一种极其奥妙的思潮,人们 认为“凡是不值得翻译的东西都不能翻译”。 19世纪对古典作品的复兴和对文字准确性的强 调,连同知识界的排外主义,使得这一时期像 对待其他科目的研究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 一书中,首先给所谓“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 定义,认为在“优秀的翻译”中,“原作的有 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 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 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接着,泰特勒便据 这个定义提出翻译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 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 18世纪初,俄国进入彼得大帝时代。由于 获得对瑞典的几次胜利,国家的版图得到 统一,因此,俄罗斯逐渐成为欧洲最强盛 的国家之一。彼得大帝厉行改革,对外实 行开放,积极发展同西欧国家的经济和文 化交流,吸取西欧的文明。这就有必要大 量掌握和翻译外文材料,致使18世纪翻译 作品的显著增加。
• 18世纪是俄国翻译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 折时期。 • 在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开展有四个特点: • (1)翻译活动得到皇室的支持; • (2)文学家热心于翻译事业; • (3)翻译工作有了一定的组织性; • (4)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
小结
• 本章着重对德、法、英、俄等几个主要欧 洲国家在17至19世纪的翻译作了回顾,并 且指出,特别是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这 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阶段,比文艺复兴时 期又前进了一步。严格地说,这一阶段的 发展并非到19世纪就完结了,实际上,它 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
近代翻译文学

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3、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 的林译小说所开启的具有现代意义 的叙事模式对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 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中国小说叙事 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 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4、影响和哺育了大批现代作家。
❖ 提高了域外小说在中国 士人心目中的地位。
二、“著译参半”的晚清小说期刊
❖ 《新小说》、《绣像小说》、《新新小说》等小说杂志 以“著译参半”相号召。
❖ 《月月小说》把“译著”放在首位,“撰著”放第二位。
以意译为风尚的时代
❖ 英译自序云:用英人体裁,译意 不译词,惟自信于原文无毫厘之 误。日本森田氏自序亦云:易以 日本格调,然丝毫不失原意,今 吾此译,又纯以中国说部体段代 之,然自信不负森田。果尔,则 此编虽令焦士威尔奴复读之,当 不谓其唐突西子耶。
其后主要以翻译小说和卖
京参加会试,屡试不第。
文卖画为生。
❖
180余种翻
译小说
40余种世界 名著
著述繁多
1914年,商务印务馆推出《林译小说丛书》, 涉及英、法、美、俄、希腊、挪威、瑞士、日本、 比利时、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180 多种作品,包括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 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 万提斯、欧文、斯托夫人、柯南道尔、笛福等世 界著名作家。
二、林译小说举要
❖ 《巴黎茶花女遗事》
❖ [法]小仲马著 ❖ 晓斋主人口译 (王寿昌) ❖ 冷红生笔述 (林纾)
❖ 可怜一卷茶花女,
❖ 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 性情……好语穿珠,哀感 顽艳。读者但见马克之花 魂,亚猛之泪渍,小仲马 之文心,冷红生之笔意, 一时都活,为之欲叹为观 止。
中国近现代新闻翻译史综述

中国近现代新闻翻译史综述作者:付曜辉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04期近年来,新闻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黄勤[1]收集了近27年(1979—2006)来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总结了我国新闻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已有的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按照主题可以分为: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新闻翻译批评、新闻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和书刊评介。
黄文同时指出:“新闻翻译研究在增强学科独立意识的同时,更应加强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史、新闻翻译批评和新闻翻译实践四位一体的学科建设。
”我国学者在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批评、新闻翻译实践上都有涉足[2],但是新闻翻译史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本文收集整理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翻译历史,探讨近现代新闻翻译的发展踪迹及其特点。
中国近代新闻翻译史(1840—1919)1827—1828年间,有一份中译文对照的报刊《依泾咋说》在当时为葡萄牙所占据的澳门出版。
1833年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每期必定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多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英文报刊在广州大批创刊,如《广州杂志》、《广州周报》等。
林则徐(1785—1850)在禁烟运动期间,为了“探访夷情”以制定“控制之方”,他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纸,并在府中组织了翻译班子,将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翻译成中文,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其内容大多译自《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
林则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梁启超、严复等人也曾“广译五洲近事”[3]81-82。
鸦片战争后香港商业性报纸崛起。
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而生的。
中国近代翻译史

梁启超
▲ 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 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 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
经学、法学、伦理学、 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鲁迅
▲ 生平简介:
▲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 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 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 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 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 言。
翻译成就
▲ “严译八大名著”: ▲ 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
《群学肆言》 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 克斯《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 耶芳斯的《名 学浅说》 ▲ 翻译理论: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信、达、 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影响 很大。
翻译成就
▲ 最初他在《新小说》杂志发表小说译作,后任《月月 小说》译述编辑,专事西方小说翻译,以西方侦探小 说译介最勤,最早输入并确立“侦探小说”一词,又首创 以白话直译西方小说,并注重儿童读物译介。
▲ 译著有《毒蛇圈》、《八宝匣》、《失舟得舟》、 《左右敌》、《海底沉珠》、《红痣案》、《含冤花》 等多部小说。《一千零一夜》的欧洲译本是在上世纪 初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就是周桂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