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的鉴别诊断-疱疹病毒及疱疹性疾病
几种常见皮疹的鉴别诊断

疾病病因皮疹特点发热全身症状病毒性1、麻疹麻疹病毒红色斑丘疹,头面部→颈部→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发热3~4天,出疹期体温最高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有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2、急疹疱疹病毒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高热3~5天,热退疹出一般情况良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3、肠道疾病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疱样皮疹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颈部和枕后淋巴结肿大4、风疹、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皮疹最先出现于面颈部,24小时内布满躯干及四肢,但手掌和足底无皮疹、淡红色细点状斑疹、斑丘疹、或丘疹,部分融合后类似麻疹。
躯干、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皮疹。
皮疹一般持续1~4天消退,发热、出疹前1~2日,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5、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初次感染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
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
开始为粉红色帽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多数疱疹数日后结痂。
部分皮疹仅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该病待征之一发热1~2日即进入发疹期。
多数典型水痘患者皮疹不多,全身症状亦轻,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重型者则皮疹密布全身,甚至累及内脏(如肺部),全身症状亦重,热度高,热程长。
成人水痘常属重型。
细菌性1、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可达3咽峡炎、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称为化脓链球菌)痒感。
皮疹一般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疹先后开始消退,2~3天内退尽。
9℃左右,毒症状;2、败血症金葡菌及各种细菌皮肤及黏膜可出现淤点、淤斑或其他皮疹。
水痘的诊治、预防、护理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为其主要特点。
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
预后良好,患儿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1]。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D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该病毒唯一的已知自然宿主,病毒侵入人体后存在呼吸道及血液中,并可在疱疹液中长期存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对乙醚敏感,不能在痂皮中存活。
2、发病机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由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感染者疱液或输入病毒血症期血液而感染,VZV经呼吸道和口咽粘膜进入机体后,在呼吸道和局部粘膜组织中短暂复制,而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
播散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次经多个繁殖周期后,再次进人血液(第2次病毒血症)。
由于病毒入血是间歇性的,导致患儿皮疹分批出现,而且各类皮疹同时存在。
疱疹只局限于表皮的棘状细胞层,细胞裂解、组织液渗出,形成水泡,故脱屑后不留瘢痕。
部分病人患水痘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跟神经节及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药物、创伤、恶性肿瘤、放射线等因素的影响,病毒被激活后复制,再次发病,可表现为带状疱疹。
【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皮肤黏膜斑疹及疱疹液中。
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及强,对易感人群的感染率在90%以上。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感染者可通过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污染的用具而感染,孕妇分娩前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在出生后2周左右发病。
3、易感人群和免疫力: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较少见。
水痘及诊治

【临床表现—典型水痘 】
• 起病多较急,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分批 出现,一般3~6天内出现2~3批,可多达5 批,丘疹、疱疹及痂盖同时存在。3~4天 后疱疹渐干,结成痂盖,后痂盖脱落, 不留疤痕;疱疹常有痒感,少数较重患 儿有痛感,若搔破受感染,可留轻度凹 痕;黏膜疹可出现在口腔、结膜、生殖 器等处,易破裂形成浅溃疡,容易愈合。
• 皮疹形大,分布稠密,口、眼、鼻 等处粘膜有疱疹发出,或有血性疱 疹者为重症。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
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总原则。
轻症以肺卫受邪为主,治以疏风 清热解毒,佐以利湿;重症毒炽 气营,治以清热凉营,解毒渗湿。 对邪毒闭肺、邪陷心肝之变证, 治以清热解毒、开肺化痰、镇惊 开窍之法。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
1.邪伤肺卫
证候 发热或无热、鼻塞流涕、咳嗽及 喷嚏,1~2天出疹,疹色红润,疱浆 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疹点稀疏, 此起彼伏,躯干较多,舌苔薄白, 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银翘散加减。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
2.毒炽气营
证候 壮热,烦躁,口渴,面红,水痘 分布较密,根盘红晕明显,疹色紫 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舌质红或绛,舌苔黄糙而干, 脉洪数。
【临床表现—重证水痘 】
• 多发于免疫功能受损或恶性病患儿,体温 在出疹1周后仍可高达40℃~41℃;皮疹常 呈离心性分布,水疱疹有脐眼,偶可为出 血性,第1周末可发生暴发性紫癜,伴有坏 疽,甚至出现败血病。正在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治疗的患儿,如果感染水痘,可以扩 散和坏死,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先天性水痘 】
【并发症】
1.皮肤继发感染 最常见有脓疱疮、 蜂窝组织炎等。
2.水痘肺炎 小儿较成人少,临床症 状恢复迅速,X线改变可持续6~12周, 偶有死亡病例。
【传染病】第2章 第6节水痘

带状疱疹
鉴别诊断
2.脓疱疹 儿童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鼻唇周围或 四肢暴露部位,疱疹-脓疱-结痂,无分批出 现,无全身症状。
3.丘疹样荨麻疹 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四肢躯干分批出现 的红色丘疹,顶端有水疱。壁较坚实,痒 感显著,周围无红晕,不结痂。不累及头 部和口腔。
鉴别诊断
疹融合形成大疱。 ④妊娠期感染水痘症状重,早孕致畸。晚孕
易发生新生儿水痘,病情较危重。
当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凝血机制障碍及继 感染等原因时,常形成非典型水痘。 1.出血型水痘—症状重、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和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或DIC所致) 2.坏疽型水痘—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皮肤大 片坏死,可因败血症死亡。
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早期应用阿昔洛韦,首选,2岁以上儿童按 体重一次20mg/kg,一日4次,共5天,成 人常用量一次0.8g,一日5次,共7-10天。 如皮疹出现24小时内进行治疗,则能控制 皮疹发展,加速病情恢复。
治疗
(三)防治并发症 1.继发细菌感染:及早选用敏感抗生素。 2.脑炎:用20%甘露醇脱水。 3.皮质激素对水痘病程有不利影响,可导致 病毒播散,一般不宜应用,但病程后期水 痘已结痂,若并发重症肺炎或脑炎,中毒 症状重,病情危重者可酌情使用。
小结
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2.好发年龄:主要好发于儿童。 3.潜伏期:2周左右。 4.前驱症状:发热等不适,1~2日内出皮疹。 5.皮疹特征:向心性分布,斑疹、丘疹、疱
疹、结痂同时存在。 6.自觉症状:微痒(成人会十分痒,很难忍
受)。 7.愈后:有自限性,一般不留疤痕,潜伏的
病毒再激活,表现为带状疱疹。
➢水痘皮疹分批出现。病毒间歇性入血有关。 斑疹—丘疹—疱疹—结痂 同一部位有不同 时期的皮疹同时存在是特征之一。
水痘.ppt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蝉蜕透疹止痒;牛蒡子、 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紫草、赤芍凉血解毒;车前草、滑石 清热利湿。
加减:咳嗽有痰者加杏仁、浙贝母宣肺化痰;咽喉肿痛加板蓝 根、马勃清热解毒利咽;疱疹痒甚加白藓皮、地肤子祛湿止 痒。
邪炽气营
证候:壮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 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疱疹稠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根盘红 晕,舌红或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内容
1
概念及发病
2
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
辨证论治
概述
水痘是由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发 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水疱疹,丘疹、疱疹、结 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出疹性时行疾病。 因其疱疹内含水液,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中西医均 称为水痘。
命名
本病的命名始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疮疹论》 中明确提出了水痘命名:“其疮皮薄,如水疱,破即 易干者,谓之水痘……”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方药:清胃解毒汤加减。 常用升麻清热透疹;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石膏清气泄热;
丹皮、生地凉营清热;紫草、赤芍清热凉血透疹;栀子、车 前草清热利湿。
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火; 口干唇燥,津液耗伤者加麦门冬、芦根养阴生津。 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出现神昏抽搐者,加钩藤、 羚羊
角镇惊熄风,或予清瘟败毒饮加减。同时可配用紫雪丹清 热熄风开窍。 若邪毒闭肺,出现高热咳嗽、气喘鼻煽、口唇青紫者, 可予麻杏石甘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开肺化痰。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板蓝根颗粒:用于邪伤肺卫证。 (2)清开灵颗粒:用于邪炽气营证。 (3)牛黄镇惊丸:用于邪陷心肝证。 (4)小儿清肺颗粒:用于邪毒闭肺之变证。 2.药物外治
水痘的诊疗指南

预防感染
对于易感人群,考虑使用免疫球 蛋白或疫苗来预防水痘感染。
水痘的护理方法
保持皮肤清洁
经常洗澡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水泡, 以减少继发感染的风险。
避免暴露于公共场所
患者在发病期间应避免前往公共场所,以降 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衣物与床单
患者应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并保持床单干 净整洁。
接种疫苗
潜伏期
水痘潜伏期通常为10-21天,患 者无任何症状,但已具有传染 性。
前驱期
水痘发病前1-2天,患者会出现 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
出疹期
水痘发病后的24小时内,患者 开始出现红色斑疹和疱疹,先 出现在躯干和头部,然后逐渐 蔓延至四肢。
结痂期
水痘发病后的约7-10天,疱疹 开始干燥并结痂,此时传染性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增 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疱疹液检查
可分离到水痘-带状疱疹病 毒。
血清学检查
在出疹后1-4天可检测到特 异性IgM抗体,有助于早 期诊断。
04
CATALOGUE
水痘的治疗与护理
水痘的一般治疗原则
隔离患者
水痘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患 者应在家中或医院隔离治疗,直
到所有水泡结痂并干燥。
水痘的传播途径
•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表面传播。在发病前1-2天至皮疹出现后5-7天,患者具有传染 性。
水痘的易感人群
• 水痘可感染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但主要影响1-14岁 的儿童。尽管水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限性的,但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孕妇、新生儿、接受 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感染可能更严重,甚至可 能导致死亡。
避免接触传染源
带状疱疹 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主要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的疱疹。
带状疱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的诊断标准,带状疱疹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瘙痒、灼热感或刺痛感,随后出现皮肤疱疹,疱疹呈带状分布,常见于胸部、腹部或面部,伴随着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疱疹破裂后形成痂,痂脱落后易留下瘢痕。
在部分病例中,疱疹还可能伴随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但仍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最终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带状疱疹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病毒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病毒DNA或抗体水平,以确认带状疱疹的诊断。
此外,还可以进行皮肤组织活检,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帮助确定诊断。
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的依据,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三、鉴别诊断。
在诊断带状疱疹时,需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单纯疱疹、皮肤真菌感染、荨麻疹等。
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有时相似,但单纯疱疹的病变多发生在口唇、生殖器等部位,而带状疱疹则呈带状分布。
皮肤真菌感染和荨麻疹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特点,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四、综合分析。
在临床实践中,带状疱疹的诊断往往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在诊断带状疱疹时,还应当注意排除其他潜在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如神经系统并发症、眼部并发症等。
总之,带状疱疹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临床医生充分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带状疱疹诊断标准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带状疱疹患者。
水痘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率很高。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
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
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
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疾病分类水痘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水痘及不典型水痘两种,后者又包括(1)大疱型水痘;(2)出血性水痘;(3)新生儿水痘;(4)成人水痘。
病原学水痘的病原是人类疱疹病毒第三型,属疱疹病毒科,为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直径为150~200nm,为有包膜的三维对称20面体。
病毒糖蛋白至少有8种,包括gE,gB,gH,gI,gC,gL,gK及gM,主要存在于病毒包膜和感染细胞的胞膜中,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有密切关系。
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生活力很弱,能被乙醚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而传染,传染性很强。
在集体小儿机构中易感者接触后80%~90%发病。
(三)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见。
孕妇患水痘时可感染胎儿,形成胎儿水痘综合征。
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的患者感染本病后病情严重可致死。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较多见。
水痘在易感人群中的播散主要取决于气候、人口密度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1-2]。
带状疱疹水痘VZV经呼吸道和口咽粘膜进入机体后,在局部粘膜组织短暂复制,经血液和淋巴液(原发性病毒血症)播散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经多个繁殖周期后,再次进人血液(第2次病毒血症)而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特别是皮肤、粘膜组织,导致水痘。
由于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第2次病毒血症仅持续3日左右,局部的病损由VZV感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种疱疹病毒
1、单纯疱疹病毒1型(人类疱疹病毒1型)。齿龈炎 2、单纯疱疹病毒2型(人类疱疹病毒2型)。生殖器疱疹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3型)。 4、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 5、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5型)。 6、人类疱疹病毒6型。幼儿急疹和高热惊厥 7、人类疱疹病毒7型。幼儿急疹和高热惊厥 8、人类疱疹病毒8型。卡波济肉瘤与艾滋病相关性淋巴系统肿瘤的发 生直接相关 。 感染后的常见表象为:神经节腺体、肾淋巴组织、淋巴组织热性疱疹; 唇、眼、脑感染;生殖器疱疹水痘;带状疱疹单核细胞增多症,眼、 肾、脑和先天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婴儿急疹和其他一些如未知腹痛等病症。
HHV-6感染
HHV-6感染引起的疾病HHV-6原发感染后,其核酸可长期潜伏于体内, HHV-6的核酸主要潜伏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唾液腺,肾及支气管的腺 体内,在一定条件下,HHV-6可被激活,引起再感染,HHV-6激活机 制尚不清楚,研究显示体内存在HIV,EB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 毒感染时,可激活HHV-6。 (1)幼儿急疹(exanthemasubitum,ES):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 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 典型临床表现是: ①发热1~5天,体温多达39℃或更高。 ②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可持续 3~4天,部分患儿软腭可出现特征性红斑(Nagayamasspots)。 ③其他症状:包括眼睑水肿,前囟隆起,咳嗽,腹泻,惊厥等。 典型体征除皮疹外一些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 1988年首次从ES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分离出HHV-6,此后 又从ES患者CD4,CD8,CD3,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分离到HHV-6, 应用中和试验测定ES疾病不同阶段的HHV-6抗体,其结果阳性率为 18%~100%,目前已确认HHV-6感染是引起ES的病因,绝大多数ES 由HHV-6B组感染引起,极少由A组感染引起。
非嗜异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非嗜异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nonheterophilenegativeinfectiousmononucleosi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 (EBV)原发感染引起的自限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HHV-6感染也可引起IM, 病人年龄与典型EBVIM相似。 ①临床表现包括: A.发热,病程较EBV性IM长,部分患者可超过30天。 B.有咽峡炎,扁桃体充血,肿大,覆盖假膜。 C.肝脾肿大。 D.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E.视力模糊。 ②实验室检查与EBV性IM不同的是: A.嗜异性凝集试验为阴性。 B.血象,外周血中非典型淋巴细胞明显增高,CD38细胞数量增多。 C.病因学检查,在急性期可检测到HHV-6IgM抗体,IgG抗体在恢复期增 高≥4倍。 由于HHV-6可被HSV,CMV,EBV激活,或与这些病毒形成双重感染, 因此,在排除其他病毒感染存在后才能确定HHV-6感染病因是IM。
Kikuchi-Fujimoto(KF)病
Kikuchi-Fujimoto(KF)病:本病是首先由日本人发现的一种坏死性淋 巴结炎性疾病,目前在美国,欧洲及亚洲一些地区均有报道,临床发 病女性多于男性(2∶1~4∶1),好发年龄为10~60岁,尤以10~40 岁多见,临床表现以快速进展的颈部淋巴结疼痛或无痛性肿大为其典 型症状,伴咽痛,畏寒,肌痛等症状,除颈部淋巴结肿大外,锁骨上, 腋下,臂淋巴结也可受累,肝脾肿大少见,淋巴结肿大可持续数月, 偶尔可发生纤维化,病理改变以副皮质区的扩大及淋巴滤泡活化为其 特点,副皮质区也可消失,扩大及消失的改变可在同一淋巴结内见到, 局灶性坏死也是其特点,但并不是其固有特点,浸润细胞为多形核细 胞,但以巨噬细胞为主,巨噬细胞围绕在单个或灶性坏死淋巴细胞周 围。 在KF病急性期可测到HHV-6IgM抗体,恢复期HHV-6IgG抗体有4 倍增高,另外,从大量KF淋巴组织中检测出HHV-6DNA和抗原,表 明HHV-6是引起KF的病因。
免疫性
HSV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可出现中和抗体,34周达高峰,可持续多年。中和抗体在细胞外灭活 病毒,对阻止病毒经血流播散和限制病程有一定 作用,但不能消灭潜伏感染的病毒和阻止复发。 机体抗HSV感染的免疫中,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 NK细胞可特异性杀死HSV感染细胞;在抗体参予 下,介导ADCC效应亦可将HSV感染细胞裂解; 细胞毒性T细胞和各种淋巴分子(如干扰素等), 在抗HSV感染中也有重要意义。
HHV-7感染
HHV-7感染引起的疾病虽然流行病学研究证实,HHV-7感染普遍存在,但到 目前为止,幼儿急疹是惟一明确的与HHV-7感染存在因果关系的疾病,HHV7感染引起的其他疾病范围尚在研究之中。 (1)幼儿急疹(ES):最近的研究证实,HHV-7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另一 病原,可占幼儿急疹病因的10%,在HHV-7发生血清转化的病人中,ES的检 出率为47%,由HHV-7感染引起的ES,约30%有既往ES发作史,2次发作间 隔几个月不等,第1次ES的病因多由HHV-6感染引起,HHV-7与HHV-6感染 引起的ES的临床表现相似,病因学检查可测到HHV-7IgM抗体,HHV-7DNA 及HHV-7IgG抗体恢复期有≥4倍增高,从部分病人可分离到HHV-7。 (2)高热惊厥与神经系统并发症:Torigoe曾报告2例由HHV-7感染引起的 ES患儿,除ES表现外,还伴发高热惊厥和偏瘫症状,从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及唾液中分离出来的病毒经免疫荧光,PCR,核酸内切酶分析证实为HHV-7 病毒,2例病人恢复期HHV-7抗体滴度均呈4倍增高,而HHV-6抗体无变化, 此外1例病人脑脊液中HHV-7抗体滴度也有增高,这提示,HHV-7感染是引起 这2例患儿惊厥及偏瘫的病因,因此当病人出现与幼儿急疹相关的神经系统症 状时,除考虑HHV-6感染外,还应考虑HHV-7感染的可能性。 (3)其他疾病:除上述疾病外,婴儿肝炎综合征,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疾病, 慢性疲劳综合征和移植后感染的也可能与HHV-7感染有关,但仅见个例报道, 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热惊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高热惊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儿童原发或再激活HHV-6感染后只有 40%表现为ES,60%并不出现典型ES症状,而只以发热为临床表现, 对以发热为表现的急诊患儿的病因学检查发现,39.6%是由HHV-6感 染引起,研究证实,由HHV-6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占高热惊厥病因的 30%~70%,曾有人观察到,在243例患急性热性疾病而被送到急诊 室的2岁以下儿童中,34例(14%)有原发性HHV-6感染的证据,感染 证据包括从高热惊厥患儿脑脊液中检测到HHV-6DNA,HHV-6IgG抗 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倍,HHV-6IgM抗体阳性等,部分患儿 高热惊厥后可出现脑海马的硬化,进而引起癫痫发作。 除引起高热惊厥外,HHV-6原发感染还可引起其他严重的中枢神 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或脑炎,从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可检测到HHV6DNA及抗体,HHV-6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病机制可能是 在急性HHV-6感染后,HHV-6以潜伏形式持续存在于脑脊液及外周血 淋巴细胞中,部分病人只存在于脑脊液中,HHV-6再激活后可引起高 热惊厥或脑炎,有研究对13例健康成人脑组织进行检查,在其中11例 的前额外皮层,基底神经节标本中检测到HHV-6DNA,从而证实有潜 伏感染。
器官移植后感染
器官移植后感染:接受心,肾,肝,骨髓移植的一些病人在移植后一段时间 HHV-6IgG抗体可以出现明显增高,另外研究者曾从移植病人的移植器官,淋 巴细胞,巨噬/单核细胞,骨髓,肺组织分离出HHV-6病毒,已经证实,移植 后发生的HHV-6感染,其中50%以上为感染再激活,再激活时间在骨髓移植 病人平均为移植后80天,范围39~102天,HHV-6再激活时,临床上可出现 发热及白细胞减少,骨髓移植后,HHV-6再激活可引发间质性肺炎和脑炎, 移植后HHV-6感染的再激活可引发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因此,移植后应密切 检测有关项目,骨髓移植后应密切监测HHV-6IgM,IgG抗体水平,必要时考 虑应用抗病毒药治疗HHV-6感染,以避免并发症和排斥反应的发生。 有不少研究报告表明,一些疾病或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HHV-6感染相关, 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完全确定,这些疾病包括慢性疲劳综合征 (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Sjögren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 狼疮(SLE),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生症,脊髓发育不良,慢性骨髓及髓外增生 性疾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特发性淋巴细胞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我国学者报告,从一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的41%血中检出了HHV-6的 DNA),噬血细胞综合征,川崎病等,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 HHV-6活动感染的证据,但其因果关系均未十分确定,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加以证实。
HHV-8感染
HHV-8感染引起的疾病HHV-8初次感染后,该病 毒基因以整合状态存在于淋巴细胞内,基因不表 达,表现为潜伏感染,在一定的条件下病毒被激 活,但其活化机制还不清楚,HHV-8作为一种新 的DNA肿瘤病毒,可引起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 淋巴细胞的增生和转化,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 此病毒可能通过两种机制发挥致癌作用,第一, 病毒原癌基因通过引起宿主细胞DNA突变而直接 刺激细胞增生,第二,受HHV-8感染的细胞通过 释放生长因子刺激瘤细胞生长,目前已明确HHV8感染与下述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分离和鉴定 病毒分离培养是当今临床上明确诊断疱疹病毒感染的可靠依据。可采 集皮肤、生殖器等病变部位的水疱液、脑脊液、角膜刮取物、唾液等 标本,接种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株WI38及其它传代细胞株如Vero、 BHK等,经24~48小时后,细胞则出现肿胀、变圆、细胞融合等病变。 然后用HSV-1和HSV-2的单克隆抗体作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或应用DNA 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来定型。 抗体检测 常用于抗体检测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及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等,临床多用于急性感染诊断和器官移植患者的检测, 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如用于急性感染诊断,应采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 份血清,同时检测血清中的IgG和IgM。 DNA检测 取病变组织或细胞,提取病毒DNA,与标记的HSV DNA探针进行杂 交或应用PCR检测HSV-1或HSV-2的gB糖蛋白基因来判断是否是HSV 的感染。这种方法已用于疑为HSV脑炎患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