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合集下载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 ] [ ] ・ ・ 平 著 焦 东建 / 茉 莉 译。 音 乐演 奏 艺 术 》 人 2 俄 根 莫 齐 董 《 . 民音 乐出版 社 [ ] 魏 育 茹 . 阮 、柳 琴演 奏 曲集 》安 徽 文 艺 出版社 , 0 3 3 《 . 20 .
( 北京师范 大学艺术与 传媒 学院 )
投稿 热线 :1 1 4 6 \1 5 l 8 j 7 1 0 1 8 8l 2 9 3 45 9
q q:5 0 4 4 \E a 】 w 一 91 @a c r 4 6 8 5 m i :1 k 9 9 3 Ia. o n n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 曾艳萍
刻的思想 内容 ,他 的每首作品里无不充满 了对 国家 的忧虑,对 生活的 热爱 ,对 前途 的 向往 ,对 光明的追求 。 新颖 的形式:二胡这件 乐器 已流传 了上千年 ,但 一直处于为其 他乐种合奏及 为戏 曲伴奏的附属地位 ,在刘天华之前 ,没有人为它专 门创作作品,悉数千年流传的古 曲,没有 二胡作 品,多少为我们留下 了无尽 的遗憾 。刘天华对于二胡艺术 形成 的贡献在于 ,不论对 于二胡 的各方面都赋予了新的新式 ,首先对二胡乐器 的改革 ,传统的二胡琴
所 说“ 及 胡 琴 这乐 器 ,从前 国乐 盛行 时 论 代, 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 ;今 人误 以为国 乐 ,一般鄙视 国乐者 ,亦连累及之,这实乃
独特 的创 新 :二十世 纪初是 中西文化 交流 的初期 ,刘天华先生 自幼受到民问音乐
文 化 的熏 陶 ,在 常 州 中学 任 教 师 期 间 ,又 对
具 个 性 的魅 力 所 在 。
手法, 以及 泛音 与空弦音 的巧妙 结合 ,使 乐 曲的意境更为清 妙深邃。所有 这些 独特 的作 曲方法无疑使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具有划 时代 的特殊意义 。

中国音乐史2010年冬

中国音乐史2010年冬

11.简述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答: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二胡曲创作和对二胡的改进和发展上。

创作方面,他创作了二胡十大名曲,是近代流传最广的二胡曲。

这些乐曲充分体现了其富于个性的创新精神和继承传统学习西洋的同时又有新发展的创作特色。

民族器乐改进方面,他对民族器乐教学,尤其是二胡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是通过他的二胡教学实践,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争得了合法的地位。

他参考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包括47首练习曲的《南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曲,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改变了二胡、琵琶口传心授的旧教学方法,而使之纳入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他以成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二胡名家,形成了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第一个二胡学派。

他对二胡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进。

如改制二胡,从而改良其音色、音质;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其他演奏符号。

使二胡音乐的记谱法规范化;采用小提琴固定音高定弦法等等。

这些关系到二胡艺术表现、传播、教育的基础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近代二胡艺术的发展。

(参见书上332-335的论述)12.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答:1927年,北洋政府—厂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及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均先后宣告解散。

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并未因此动摇其为中国教育家业创建的信心,他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

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29年七月。

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

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及其作品分析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及其作品分析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及其作品分析作者:蔡潇一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本文论述了刘天华的创作领域及其艺术贡献。

通过对他的部分作品《病中吟》、《光明行》、《烛影摇红》等的分析,认为刘天华先生对民族音乐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创作了一批崭新的独奏曲;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把西洋一些乐器的技法也糅杂其中,在中西乐器的融合中开辟了新的道路,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贡献;作品分析一、刘天华的创作领域及其艺术贡献1、刘天华的创作领域刘天华的一生,创作了三首琵琶曲和十首二胡曲。

后人习惯将他的音乐归为新文人音乐。

十首二胡曲即《光明行》、《独弦操》、《空山鸟语》、《良宵》、《除夜小唱》、《病中吟》(又名《安适》)、《月夜》、《悲歌》、《闲居吟》、《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

刘天华先生学习了琵琶、古琴、二胡、小提琴以及西洋铜管乐器,还搜集整理了京剧、民间锣鼓、昆曲、佛曲和丝竹音乐等。

他的作品主要是从我国民间音乐、西洋音乐、传统音乐这三方面入手的。

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创造性的构成了优美浓郁的民族音乐语言,这些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得到了体现。

2、刘天华的艺术贡献1922年,27岁的刘天华被北京大学传习所、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平艺专音乐系受聘教授二胡和琵琶。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光明行》、《良宵》等十首二胡曲。

在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把民族器乐列入我国高等音乐院校课程的就是刘天华,他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同时,他也是我国用近代记谱法收集整理民间音乐最早的人,《梅兰芳曲谱》就是经他听写编辑而成的。

刘天华先生用了毕生精力,把教学、创作、学习、研究四个方面结合起来,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的。

二、作品分析1、乐曲《病中吟》《病中吟》又名《安适》、《胡适》,此曲是刘天华先生的处女作,据刘先生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说:“《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

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刘天华是中国二胡界的巨匠之一,他对于二胡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他对于二胡音乐的创新和推广。

首先,刘天华对二胡技艺的精进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他从小便开始学习二胡,并在师父的指导下苦练技艺。

在他的努力下,他不仅能够演奏各种难度的曲目,而且在技艺上也有了极大的突破。

他开始将二胡演奏和声乐结合,用二胡模拟人声,从而创造出了全新的表现力。

他的演奏还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柔美,音色细腻,清晰明了,表现力强烈。

这可以说是刘天华在技艺上的巨大贡献,他将二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在创新方面,刘天华对中国二胡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的音乐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音乐不仅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度和精髓,更融合了多种风格,如民谣、爵士乐等,同时,他还大胆尝试将东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合起来,并且以二胡为主角演绎,让外国观众叹为观止,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他还尝试在多种音乐形式中加入二胡的演奏,包括管弦乐和合唱,从而让二胡这种传统乐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为二胡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刘天华对二胡的推广也是不言而喻的。

他的音乐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更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多次出访海外,为中国文化和二胡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在国内举办了一系列的音乐会和公开课,向人们介绍了二胡的魅力,向年轻音乐爱好者传授技艺和心得,激励更多人参与到二胡的学习和推广中来。

纵观整个二胡艺术界,刘天华的贡献可谓卓越。

他在技艺上的精进、音乐的创新和推广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二胡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推广。

他的成就和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二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浅谈刘天华在二胡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刘天华在二胡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 ,

弦 很 少是 固 定 的

刘 天 华 借 鉴 了 小 提 琴 演奏 的 经 验 将 二 胡 的琴 弦 的 音高 固 定 下 来 规 定 内 弦 为 O 外 弦 为 A 使二 胡 的 音高 和 调 性 得 以 统 一 并改革 了 二 胡 琴 筒 结构 由原 来 的 圆 形 改 为 六 免
,
ō
摘 要
,
音乐 表 演艺 术
浅 谈 刘 天 华 在 二 胡音 乐 发 展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刘 天 华 以 自己 毕 生 的 努 力 特 别 是他 从 事 艺 术 工 作 1 5 年 致力 [ 于 民 族音 乐 ] 的 革新 与 发展 他不 固 守传统 盲 目 崇洋 而是兼 收并 蓄 和 融 会 贯 通 的 创作 演 奏 教学 为 我 国 民族器 乐 二 胡 的 发 展 开 辟 了 一 条新 发 展 为 二 胡在 专 业 音 乐 教育 音 乐 创作 和 表 演 事业 的发 展 揭 开


) 刘天 华 ( 1 8 9 5 1 9 3 2 自幼 受 到 新 式教 育的熏陶十 分 热爱 音 乐 后 困 家 庭原 困 随其兄长 刘 半农 到 上 海 谋 生 在 一 个演 文 明 戏 的剧社从 事吹 奏 的 工 作 也是在此时将 终 身 从事 音 乐 事 业 的 志 向确 立 的 1 9 1 5 年 他 回 到 母校 常 州 中 学任 教 这 时的他 深 深 被 民 间音 乐 所 吸 引 刘 天 华 开 始 广 泛 结 交 各种 民 间 艺 人 和 器 乐 演 奏 家 并 积 极 的 像 他 们 学 习 民 族 器 乐 演奏 还 开 始 创 作 民 族 器 乐 的 乐 曲 1 9 2 2 年 他被 聘 为北 京 大 学 音 乐 传 习 所 的 国 乐 导 师 1 9 2 7 年在 他的倡 议 和 组 织 下 成 立 了 国 乐 改进 这是 国 内第 一 个 以 民 乐 改革 为 宗 旨的社 团 刘 天 华在 二 社 胡 琵 琶 音 乐 创 作 和 演奏 以 及 乐器 改革 传 统 音 乐 记 谱等 方 面 进 行 了 一 系列 的探 索与创 新 一 二 胡 音乐 的 创作 刘 天 华在 二 胡 乐 曲 方 面 的 音 乐 创 作 成 就 有 十 首 二 胡 曲 及 四 十 七 首 二 胡 练 习 曲 其 中 《 病 中 吟 》 是他 在贫病 中 完成 的 二 胡 曲 抒发 了 他 对 社会 和 生 活 无 出路 的 不 满 及 抑 郁烦 闷的 《 《 心 情 作 品 《 苦闷 之 讴 》 悲歌 》 闲居 吟 》 以 及 《 独弦 》 操 等 二 胡 曲 以 委婉动人的旋 律 表现 了 知 识 分 子 在当时社会 中 的苦 闷 仿 徨 迫切希 望 变 革 等 的挣扎 的心情 二 胡 曲 《 良 《 光明 宵》 行 》 是 他 艺 术事 业 上 的进 展 和 得 到各 方 面 的支 持 使 它拥 有 短 暂 的希 望 和信 心是 所 作 音 乐 表 达 了 作者 宫 憬 《 光明 未 来 的喜悦 心 情 行》 运 用 了西 洋 音 乐 中 大 三 和 的 弦 琶 音 进 行 和转 调 等 手 法 此外 二 胡 曲 《 空 山 鸟语 》 模 仿 了 单 弦 《 拉 戏 的 手 法来 模 拟 自然 音 响 音 乐 活 泼积极 积极 向 上 烛影 》 摇 红 是一 首 优 美 抒情 的 二 胡 音 乐 乐 曲 运 用 了 三 拍 子 节 奏 和 变奏 曲 式的结 构 写 成 二 胡练 习 曲 是结合 了 钢 琴 和小 提 琴教 学 经 验 编 写 成 的 刘 天 华改 变 了 二 胡 乐器 口 耳 相传 的陈 旧 教 学 方 法 还 使 二 胡这 一 乐 器 纳 入 了 音 乐 专业 中重 要 的 一 项 刘 天 华在 乐 曲的 调 式 调 性 等 方 面 坚决的 将 自己 作 品 建 立 在 我 国 传 统的五 声性 调 式 为 特征 基 础 上 并 大 胆的在 不 同 的 作 品 中借 鉴 以 西 方 大小 调 为基础 的 七 声 调 式 及 半 音 装饰 性旋 律 在 改进 乐 曲 的节 奏 节拍 速 度 等 方 面 刘 天 华 同 样 坚持 自己 的 音 乐 能体 现 出我 国 自身传 统的韵 味 并 且 能 适 应 大 众 习 喷的 演 奏 方 法 在 记 谱 方 面 刘 天 华根 据 内 容 的 需 要 大 量 运 用 当时 西 方 《 通 用 的 记谱 方 法 如 《 光 明 行 》 悲歌 》 等 乐 曲 中 的 写 作 手 法运 用 了 西 洋 大 小 调 三和 弦 的 琶 音 及较 多的 变 化 音 那 个 年代在 音乐 创 作上 能 够做 到洋 为 中 用 是非常少 见 的 刘 天 华的 二 胡音 乐保持 了传 统 二 胡 音乐 的特 色 在 演奏 技 法 创 作 思维 上 则借 鉴 了 西 洋乐 器 和 西 洋音 乐 的创 作 手 法 他 使得 二 胡 的 艺 术 表现 力增 强的 同 时 还 为传 统的 二 胡 音 乐 开创 了 新 的风格 和 时代气 息 二 改良 二 胡 刘 天 华 对 于 他 所 擅 长的 二 胡 进 行 了 改革与 重 新 他在 二 胡 的制 造 材 料 技术 上 进 行 改革与 定 制 以 二 胡 可 以 达 到完 美 的 的音 色 和音 量 如 固 定 定 弦 由 于 为 戏 曲伴 奏 的 需 要 二 胡 的 琴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一、刘天华生平简介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童年的他热爱音乐,从小擅长吹笛子,他在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的军乐团,开始接触西洋乐器。

后来学习管弦乐钢琴小提琴,钻研理论知识,后来,剧社解散。

当他经过乐器店铺发现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西洋乐器,而民族乐器却异常缺少,只有一两件当作陪衬,显得十分寒战,他感觉十分悲凉并怅然而去。

回到家乡的他,担任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余时间走访民间艺人,对二胡琵琶等民乐样样精通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方法,又只身前往河南开封学习古琴艺术。

他看到国乐濒临你如此的境地,使得他更加富有使命感的要拯救民族音乐。

对和声的进一步学习。

对而后的乐器改造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1.对琵琶的改造。

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西域传入,后由曲项琵琶演变而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态度,使得民族乐器发展垂危,这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分化,分为了重阳派和国粹派两个一派别,随着刘天华,在中西音乐中的学习实践中他发觉了西洋乐器学习中的优点。

他首先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做琴师,亲自设计方案建立实验工厂,对琵琶二胡进行突破性的改造,他苦思冥想,经过长时间探索,大胆地使用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琵琶的品和相,使琵琶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半音全音关系的音阶。

2.对二胡的改造。

二胡是我国北方乐器,始于唐代,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家族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虽然二胡历来不受人重视。

但刘天华却视她为珍宝,对二胡有着十分浓重的情感。

探索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探索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探索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刘天华先生189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二胡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文学家刘半农之弟。

1932年在收集民间音乐时染上猩红热而病逝。

他在少年时代就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并掌握了一些技能,1910年上中学时开始学习军号,1912年考入上海开明剧社(注:当时演文明戏的团体,以演出西洋内容为主),得以更广泛地学习西洋乐器。

之后又向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学习二胡和琵琶,同时也向众多的民间艺人、和尚、道士等求教,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及欧罗伯学习小提琴,同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范天祥一起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声及作曲技法。

在学习中,决定选择音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立志“改进国乐”。

中国二胡历径上千年的演变,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若干朝代,但发展的步子却是艰难而缓慢的,它仅仅作为一件伴奏乐器,长期在民间和戏曲舞台上流传,它的技法、表现力十分有限,其作品也显贫乏。

在当时,民族音乐并不被人们重视,有时甚至遭到排挤,所以刘天华先生一开始学习二胡就遭到众人的反对。

可刘天华先生认为二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挖掘的潜力,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多方请教,技艺不断长进。

他曾提出:“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

要知道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现,胡琴何能例外?”1922年,刘天华先生先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国乐及小提琴教师。

他很快被提升为教授,声誉和地位得以大大提高。

由此,他创立了专业二胡学科,将流行于民间的这一民族乐器引进了高等学府,使其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为现代专业二胡教育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西方音乐的内容、理论、形式、技法等在我国得以大量地介绍和运用,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

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特别是“美育”、“平民文学”等先进思想的影响,刘天华先生确立了在继承本民族音乐传统的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洋的先进技法的音乐观念。

简述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的创作

简述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的创作

简述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的创作刘天华,中国二胡演奏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创作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二胡独奏曲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无数的音乐享受,为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创作既秉承了传统的艺术理念,又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兼具了传统与创新。

他在创作二胡独奏曲时,独具慧眼地选择了各种不同的音乐素材,包括民间曲调、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以及跨文化音乐等,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个性化的作品。

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他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充分发挥了二胡独奏的技巧和表现力。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听到悠扬婉转的旋律,动人心弦的音色,以及充满情感与情绪的表演。

他善于运用二胡的各种技巧,如弓法、指法、颤音等,将不同的情绪和画面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使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除了传统元素,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还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创新思维。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局限,敢于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

他善于通过不同的节奏和音符组合突破常规,使作品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他的作品大胆地尝试了二胡与其他乐器的组合,如钢琴、小提琴等,使音乐更加多元和丰富。

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他深知作品的演奏技巧对演奏家和学习者的要求,因此在作品中注重技巧性的训练和展示。

他的作品结构清晰,技巧层次分明,使学习者能够有条不紊地掌握和提高技能。

同时,他的作品也鼓励演奏家发挥个性和创造力,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对于二胡演奏技巧的发展和推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的创作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

他的作品不仅令人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也为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挖掘了二胡独奏曲的无限潜力,并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他的引领下,我们相信中国传统音乐将继续发扬光大,二胡独奏曲的创作也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

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

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
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

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

”(《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

”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

”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

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

……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

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

”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
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

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

随着元、明、清曲艺和戏曲的发展,马尾胡琴广泛应用,由于应用的不同和流行地域的不同,出现了板胡(亦称胡呼、大弦)、京胡、二胡(亦称嗡子、二鼓子)、四胡、坠胡等许多形制不同、音域不同、音色不同、名称不同、功能不同的品种,民族拉弦乐器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胡琴成了这个大家族的共同名称。

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沿革,截至20世纪20年代前,二胡这件乐器一直流传于民间。

此时的二胡仍无一定标准,在制作上又极不科学,因此二胡存在着音域不宽、音色不美、演奏技法单一、表现力差及定调随意等等缺点,故其在合奏、民歌小调及戏曲伴奏上均处于次要位置,由此可见二胡历尽上千年的演变,但发展的步子却是艰难而缓慢的。

而使二胡艺术发生划时代飞跃的则是刘天华。

由于二胡自身存在诸多缺点,为了使它能适应舞台演奏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刘天华根据自己学习小提琴和琵琶的经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他将琴筒由原来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千斤至琴码的距离基本固定在46-48厘米之间,增长了琴杆的长度;在定弦法方面,他参考小提琴的方法将定弦音高固定,内弦为D,外弦为A,使二胡的音高和调性得以统一,改善了二胡的音响效果在琴弓的改革方面,他参考小提琴,设计了我国第一把改良的二胡弓子,这种弓子弓毛
平展,增加了和琴弦的接触面积,还可以随意调节松紧,而且比一般二胡弓子长,特别适合演奏作品中的长连音;在把位问题上,突破传统二胡把位的束缚,将原来的三把延展到了五把,扩大了音域,增强了二胡的表现力。

并首次独创了若干二胡技巧和一整套系统的专用符号。

在二胡的右手技巧方面,他在传统的分弓连弓基础上借鉴了小提琴的顿弓、颤弓;在左手技巧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吟、揉、绰、注、装饰、垫指基础上,吸收、融合了琵琶、三弦、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

这种带有即兴性质的变奏首次应用于二胡演奏中,是二胡演奏法的一大突破。

另外,刘天华先生对琵琶和古琴的泛音表现手法也比较推崇,他认为凡弦乐器均能发“散、按、泛”三声,为三种音色以泛音最为清越,若弃而不用,未免可惜。

因此,在二胡曲《闲居吟》中首次运用了泛音演奏,“造成几处深远清妙之意境,为胡琴别开一声面”。

泛音的成功运用为二胡的演奏技巧增添了新的色彩,是刘天华在二胡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

谱例如下: 此外,刘天华先生还根据宋朝沈括著作《梦溪笔谈》中所提到的“稽琴一弦格”,参考小提琴用一根弦演奏乐曲的手法特点,创作了我国30年代的“胡琴一弦格”乐曲《独弦操》,此曲就是利用二胡内弦的特点,并显示二胡在一根弦上的技巧而进行写作的。

谱例如下:
从器乐改革到技法创新,在刘天华先生的努力下,二胡这一地位“低微”的民间乐器一跃成为国乐舞台上的主角。

刘天华以其毕生的努力,通过创作、演奏、教学及理论研究的长期实践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在二胡方面,其贡献尤为突出,借用其兄刘半农在《书亡弟天华遗影后》中的话来总结是: “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

西欧人士有聆天华之乐者,叹言:‘微此君,将不知中国之有乐!’此虽过誉乎,亦十得八九矣”。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人民音乐,1980(6):32-36.
[2]许多军.承中鉴西博采群芳咸宁音乐学报第24卷第4期2004年8月.
[3]龙玉兰.刘天华与二胡艺术韶关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2003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