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设疑激趣的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探究-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心不在焉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
如果教师巧妙运用“激趣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净化学生的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
做到一上课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
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
教师可顺势提问:“苇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练。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当学生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学生。
如果回答错了既不讽刺,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正确地回答,再予以肯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一、引言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然而,现实中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感觉学习语文无聊枯燥。
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需要设疑激趣的教学方法。
二、设疑教学的优势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疑教学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让学生自己揣摩,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
2.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设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例如,在学习文章时,可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设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可以给学生一些有趣的主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个性化的写作风格。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设疑教学的实施方法1.情景创设法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例如,在学习语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自己总结规律。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法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3.多媒体辅助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生动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课文时,可以使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加学生的视听体验。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设疑教学的实例设计根据以上的方法,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设疑教学实例。
例如,在学习《庐山谣》这首古代诗词时,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预热。
教师利用图片和音频,展示庐山的美景,介绍《庐山谣》的背景和作者许浑等相关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近年来,随着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也从单纯的教授基本技能逐渐走向了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方向。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设疑激趣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免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如何通过设疑激趣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识字能力、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必然成为了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话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设疑”和“激趣”的概念。
设疑,是指在教学中将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知识点并加深理解的过程。
激趣,则是指在教学中采用富有创意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设疑激趣呢?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单词和词组分解成单个字母和组合,让学生自主拼读和发现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趣味性,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单词及其含义。
例如,对于“红绿灯”这个词组,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将其分解成三个单词“红”,“绿”,“灯”,并让学生自己拼读和组合成完整的词组,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绿灯”的含义和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设疑激趣的方式。
比如,在阅读课文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图片或标题,让他们自由发散想象和猜测课文的内容,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文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在阅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将关键词脱掉,让学生自主猜测词语,并在学生完成后一同核对答案,这不仅能够增加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注意课文的细节,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在文化素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疑激趣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在教授《红楼梦》这本古典小说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人物和事件等方式自行产生问题,或者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制作手工装饰品或编写小说,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体验和思考,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和良好的感觉。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疑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疑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言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教学艺术,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
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①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深度。
提问要注意分寸,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那就等于白问。
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意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提出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出的时机,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略述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
①直问式。
直问,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
但是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②逆问式。
逆问,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
一般问问题总是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这样问:“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突出,刺激性强,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
采用这种方式提问一定要特别注意点拨引导。
③比较式。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中激疑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疑艺术浅议摘要: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本文阐述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意义及常见的几种提问形式,有助于指导和研究课堂教学提问。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激疑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几年来,我们发现语文教师的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的现象存在的较为普遍,教师的提问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因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
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桔灯》结尾写道: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妈妈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一定早回家了,”前后都用了“一定”这个词,可是为什么用的标点不一样呢?教师讲到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启发生学领会:一处是问号,表示“我”内心的忧虑,因为小姑娘妈妈的病毕竟是严重的;另一处是逗号,表示“我”的希望和信念。
从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提出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出的时机,若提问的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学记》上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其先易难,后其节目。
”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略述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
1.直问式直问,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 “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已为什么用手爬出大门?”这种方式应用十分普遍。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案例分析对于语文课,许多学生往往提不起多大兴趣,说它犹如一潭死水。
究其原因,除了教材的不灵活外,还和和教师的教法有很大关系。
激趣,顾名思义,即是激动兴趣。
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学得就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出的一些尝试。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悬念,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因此,用提问来处理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心声》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写谁的心声?他的心声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必然认真阅读原文,寻找答案。
在学生阅读完后教师稍微加以点拨,全文的主旨及结构就已经迎刃而解了。
不单开始讲解课文时要给学生提问题,设悬念,在讲课过程中,更要注意以小悬念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课过程中这样巧妙的启发、诱导,不仅通过思考活动维持着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精彩活动激发兴趣语文课不应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形式,还必须想出许多有益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讲描写方法时,可让四组同学选出各自的代表,分别上台表演四个假想的片断,然后看哪个组表演得较好,再让学生将这个场面描写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上还可搞辩论赛、演讲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的水平。
三、优美歌曲激发兴趣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符号,汉字具有音乐美。
在语文课堂上,音乐不仅体现在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朗诵上,也体现在诗中的韵律上。
许多诗词本就是一首优美的歌曲。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引言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认为其枯燥无味。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设疑激趣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本文将介绍一些设疑激趣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们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设疑激趣的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古装道具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一个具有古代氛围的课堂。
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 配置游戏化元素小学生喜欢参与游戏。
将游戏化元素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增加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古文时,可以设计口令解谜游戏,让学生通过阅读古文内容来破解谜题。
这样的游戏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创设挑战学生对于挑战性的事物往往更感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解诗歌写作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创作一首诗歌,并在课堂上展示。
这样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热情。
4. 运用多媒体技术小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非常熟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使用投影仪呈现优秀的古文解读视频、播放古代文化动画等,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5. 引导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古人创作此诗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诗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结论设疑激趣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创设情境、配置游戏化元素、创设挑战、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引导思考等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

经商、打 工,挣 到钱后捐 资成 立艺
校……在这个 创作 的过 程中,学生
既超 越 了文本 .提 升 了认识 ,又体 会到 了写作 的成 功与喜 悦。 当然 , 鼓励 学生大胆创 新并不 等于放任 自
写等。 阅读教 学 中,小练笔 的方式是
多种 多样 的.我们还可 以引导学生
情节生动的课 文改为课 本剧 。从文
■
别 样 课 堂
等1 0 余 种文字 ,流传全 世界 ,被
国外学者誉 为中 国之百科 全书 。 ” 我让学生就这段话提问题 ,学生 的
单 ,学生在认真 阅读课文后都能得 出答案 。这种最基本 的 、单项 的 、 带有模 仿性 的问题 .学困生容易解 答 。这样可 以让他们掌握课文 中最 基础 的知识 ,具有最初 步 的技能 ,
《 李 时珍夜宿古 寺》 时 ,如 何才能
激发学生对李时珍 的敬佩之情 ,从 而让学生体会到李 时珍不怕吃苦 的
上巧妙创设 问题情境 .在学生无法 预知结果 但迫切希望知道结果 的情
形下 ,有 效地 吸引学生 的注意 力 ,
可 贵 精 神和 严谨 扎 实 的工 作 态 度
呢?我运用悬念设 疑法导入新课 。
让人感动 的故事吧?要完成一部 这 样 的百科全书 .那得有多大 的恒 心
和 毅力 啊? ……
进行合理构想 、发散思维 :让 学生
在想象 中创造 ,在想象中发展。
第二 ,他们对读 书的观点都散 落于各个段 落中,也散落于我们的 表达中。同学们能不能归纳各个 观 点 ,用上 “ 一 、二 、三 ” 让我们
设疑 .就一定 可以激发学生 的浓厚
然 后让 学生一起 读这 组数 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语文教学中设疑激趣的教学艺术[摘要] 疑问是兴趣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设疑激趣是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本人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设疑激趣的教学方法供同行参考并指正。
反向设疑又叫问误答正法,既教师提供一个错误的答案,以激起学生对正确答案的探索;比较设疑是教师提供几个比较项,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搭梯子设疑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 设疑激趣语文教学反向设疑比较设疑搭梯子设疑
一、理论基础
疑问是兴趣的开始。
没有疑问,学生就不善于思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总是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所以教学过程中的设疑置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个过程还可使人们由于受到创造的快乐而使认知兴趣得到有效强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稳定。
宋代朱熹指出:“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
”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的源泉,也就没有创造的动力。
许多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从疑问开始的。
如果爱迪生没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就不会成就其一生两千多项发明;如果牛顿不执着地探究“苹果为什么下落”的答案,就不会有“万
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对物质世界的疑问就不会有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质疑就没有“日心说”的问世……总之,怀疑的头脑、批判的精神是创造能力的源泉。
高斯说得好:“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
二、什么是设疑激趣
设疑激趣是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教学方法叫做设疑激趣,设疑激趣的语言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启发性、激趣性、艺术性的课堂教学语言。
用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不断挖掘语文知识的深层含义,深入到知识的内核中去。
疑问就成为不断催发智能的刺激剂。
经常激疑生趣,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
学习过程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如果学生形成了一个善疑乐思的学习习惯,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创造力的潜能。
所以,设疑激趣是语文乐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如何设疑激趣
设疑激趣关键在于怎样设疑,也就是如何提出问题。
设疑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激趣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通过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与欲望,启迪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那么,如何设疑才能激趣呢?这确实是一门值得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不断探索的教
学艺术。
从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和教育教学论著中受到启发,我归纳了以下几点,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反向设疑
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有意
注意,教师可以设计若干系列的、与正确答案相矛盾的问题;或者给出一个问题的错误答案,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辨、讨论,然后得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又叫做问误答正法。
如教鲁迅的小说《药》,有位老师在讲到小说的主人公时提出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作品中写的最多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有同学认为对,并说出理由:“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文中描写较多的人物,如《阿q正传》中阿q写得多,阿q就是主人公;《孔乙己》中孔乙己写得多,孔乙己就是主人公。
我还没见过哪篇文章里写得少的人物是主人公的。
”有的同学附和这个观点,有的同学拿不准,等待老师的启发。
教师接着说:“那么可以说,《药》这篇小说中华老栓着墨最多,因此华老栓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由于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大部分同学能够判断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时有位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作品中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能以在作品中写的多少来决定。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夏瑜而不是华老栓。
”他的看法得到大家的一致通过,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评析:因为老师精心设疑,提出的问题和正确答案刚好矛盾,所
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带动他们相应的学习活动。
大家积极地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生气盎然、活泼有趣。
相反,如果老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提问:“《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是华老栓还是夏瑜?”显然不能达到先前的课堂效果。
2.比较设疑
比较设疑是教师运用正比、反比、类比等方法,选择有相似点的比较项进行比较时设计的问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养成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比较设疑也叫做比较式提问或迁移提问。
如教师教《阿房宫赋》时可提问:“《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写秦国灭亡的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教《故乡》时可提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教《社戏》时,可根据迅哥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设疑:“迅哥两次吃豆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天吃的那么好?两次吃豆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评析: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使问题更明朗,使人变得更聪明。
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迁移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具有明显的效果。
比较设疑可以让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激起思维的火花,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3.搭梯子设疑
搭梯子设疑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提问方法之一。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
”意思是说,一个善于提问的老师,就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总是先从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坚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愉快地接受、理解各个问题,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
所谓搭梯子设疑,就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问题的顺序,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于教师设疑的巧妙和不露痕迹,学生没有感到特别吃力,就掌握了课文的知识,达到相当的认识深度,这不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趣味所在吗?
例如,讲授《故都的秋》,教师先让学生朗读文章的前两段,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这两段主要写什么?”阅读之后,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
紧接着问题二:“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怎么样,江南的秋又如何?”还是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只要仔细阅读,学生不难回答出:作者认为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让他“看不饱,赏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不够。
问题三:“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的?”站在前两个问题的认识高度,同学们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作者把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比较,采用的是对比的
修辞手法。
问题四:“通过对比,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秋天,这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设架桥,学生通过有选择的反复阅读和思考,认识到作者要表达“对故都
北平的秋天的深深怀念”之情,尽管他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南国的苏州、杭州、上海,广州、香港、厦门,却始终不能忘怀北平的秋天,所以不远千里,辗转反侧来到北平,就是想再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
评析:教师先后设计了四个问题,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深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一层比一层深刻,师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搭梯子设疑的优越性。
反之,如果改变了问题的先后顺序,教师一上来就问:“同学们读了第一、第二自然段,认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肯定大部分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激不起学生看书和思考的兴趣。
四、易闯入的误区
然而,在从传统课堂的“讲授式”和“满堂灌”向素质教育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转变过程中,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转变,错误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就算实现了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全然不顾提出问题的质量。
许多问题质量次,无意义,达不到设疑激趣的目的,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原意。
如:①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学生要么不屑于回答,要么不知如何回答。
②提出的问题不明确或不准确,学生弄不明白教师所问的内容,如坠入云雾中。
③问题过多过滥,良莠不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引起了学生的反感,磨灭了学生对有效问题的注意。
④提出的问题过于零散,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影响学生认识的完整性。
⑤提问的动机不纯,如为了惩罚不守纪律的学生,使之在众人面前出丑,引起课堂哗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