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血管

合集下载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及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CICAO患者有较高的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CICAO慢性缺血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CICAO尚缺乏统一的评估和治疗方案。该专家共识对CICAO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并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ICAO患者的评估、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以期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国内神经病学医师对CICAO患者的诊治水平。颈内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占颅内缺血事件总数的10%~15%[1],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通常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资料将病程持续超过4周的颈内动脉闭塞称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CICAO)[2],该类患者的自然病史和临床症状与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对于部分症状性CICAO患者,即使通过内科的系统治疗仍有较高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3]。此外,CICAO因慢性缺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在临床诊疗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4]。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及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但是国内外对于CICAO的评估和治疗尚缺乏统一的方案。近年来,随着最新研究结果的报道、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介入理念的更新,CICAO患者的临床诊疗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笔者通过复习近年来最新的文献资料,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ICAO患者的评估、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国内神经病学医师对CICAO患者的临床诊治水平。1 方法1.1 共识范围适用人群和目标用户本共识的适用人群为临床上怀疑或确诊为CICAO的患者,目标用户为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1.2 共识工作组共识工作组成员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缺血性脑血管病学组。

对比分析高分辨 MRI 与 MRA 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对比分析高分辨 MRI 与 MRA 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对比分析高分辨 MRI 与 MRA 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陈翔;朱庆强;李洪梅;吴晶涛;叶靖【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6(029)005【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高分辨率MRI( 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的诊断评估价值。

方法对2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MRA检查,根据梗死区解剖学的血管支配参照MRA行相应责任血管的HRMRI检查。

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识别情况;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HRMRI与MRA评估的穿支动脉载体血管的狭窄程度。

分析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的特征、斑块对穿支血管开口及本身的影响。

结果24例患者,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17例、脑干7例(其中3例小脑受累)。

共检查24支穿支动脉载体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17支、椎动脉1支、基底动脉6支。

HRMRI判断责任载体血管狭窄的检出率(91.67%,22/24)明显高于MRA(62.5%,15/24)(P<0.05)。

对狭窄程度的判断HRMRI比MRA更准确(Z=91,P<0.05)。

HRMRI示23支载体血管有斑块形成,1支内膜增厚。

8例HRMRI显示斑块覆盖或累及穿支血动脉开口;5例HRMRI示穿支动脉本身狭窄。

而MRA不能显示穿支动脉及开口情况( P<0.05)。

结论 HRMRI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判断优于MRA,还能显示穿支动脉本身管径和开口受累情况,为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的依据。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high resolution MRI ( HRMRI ) and MRAon responsible artery for perforating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ion.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perforating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ion underwent routine MRI, MRA, and HRMRI on responsible arteries.The detection rates of medium artery such as middle cerebral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were compared by Fisher’ s exact test, and the ratios of stenosis were compared by Wilcoxon paired rank sum test between HRMRI and MRA.In HRMRI imag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ilty vascular plaques were assessed.Results The infarct areas were at basal ganglia in 17 cases and at brainstem in 7 cases ( including 3 cases with cerebellum involved) , respectively.A total of 24 responsible medium arteries were assessed including 17 middle cerebral artery, 1 vertebral artery, 6 basilar artery. HRMRI on detecting stenosis (91.67%, 22/24) was superior to MRA (62.5%, 15/24) (P<0.05).HRMRI was more accurate than MRA in assessing stenosis rates of the medium artery(Z=91, P<0.05).The plaques were found in 23 guilty medium vessels, in addition to 1 with intimal hyperplasia.In 8 cases, the plaques covered the opening of the perforating arteries and stenosis of perforating arteries were observed in 5 cases on HRMRI images.While perforating arteries and its opening couldn’ t be seen on MRA(P<0.05).Conclusions HRMRI is superior to MRA in evaluating the stenosis of responsible medium artery for infarction in perforating artery.It’ s also helpful to display the opening and stenosis of perforating artery.It is useful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llustrating the mechanism of perforating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ion.【总页数】5页(P346-350)【作者】陈翔;朱庆强;李洪梅;吴晶涛;叶靖【作者单位】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影像科;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影像科;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影像科;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影像科;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老年人三维MRA图像基底动脉弯曲度与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J], 任振东;赵鑫福2.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 [J], 李晓3.深穿支动脉和浅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病人颅内动脉管壁特征的高分辨力MRI研究 [J], 吴芳;杜祥颖;武晔;杨晓旭;卢洁;宋海庆;马青峰;杨旗4.HRMRI与MRA评价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责任血管的价值比较 [J], 杨建忠5.大脑中动脉穿支供血区单发脑梗死CISS临床分型及LDL-C、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J], 车惠英;曲琳卓;关宏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出血部位辨识汇总

脑出血部位辨识汇总

[转] 快速学会脑出血部位辨识2013-11-26 23:46阅读(107)转载自医者仁心•赞(7064)赞(7064)赞(7064)赞(7064)•评论(1)•转载(3.48万)•分享(3.17万)•复制地址•收藏夹按钮收藏•更多上一篇| 下一篇:远方的朋友,你一...脑的解剖示意图:常见脑出血部位:(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

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①壳核出血(putamen hemorrhage):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50%~60%,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身感觉障碍等。

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

内囊外型出血1.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2.多由外侧豆纹动脉破裂引起3.内囊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及偏瘫)+失语②丘脑出血(thalamic hemorrhage):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丘脑出血的特点除与壳核出血类似的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情绪低落、淡漠等,还可出现痴呆、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量较大亦可短时间内危急生命。

由于位置靠近第三脑室,丘脑出血症状容易反复,还易出现持续性顽固高热等症状。

内囊内型出血偏身感觉障碍③尾状核头出血:较为少见,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脑室,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5%~10%,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患者常见,血肿常见于一个脑叶内,有时也会累计两个闹叶,临床上以顶叶最为常见,因为出血位置较为表浅,血肿一般较大,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临床表现较为多见复杂,可有肢体偏瘫、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

急性脑梗塞的责任血管判定课件

急性脑梗塞的责任血管判定课件
治疗
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 疗、降脂治疗等,旨在尽快恢复脑部 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
02
责任血管判定的重要性
判定方法
01
02
03
临床判定法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 现和体格检查,推断可能 的责任血管。
影像学判定法
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 学检查,观察脑梗塞病灶 的部位和大小,推断责任 血管。
病理学判定法
通过脑组织活检或尸检, 观察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 性质,确定责任血管。
判定标准
时间标准
脑梗塞发生后,责任血管 的判定应在发病后24小时 内完成。
影像学标准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判 断脑梗塞病灶的部位和大 小,与责任血管的供血区 域相符合。
临床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 现和体格检查,判断脑梗 塞的症状与责任血管的供 血区域相符合。
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有助于判断脑 梗塞的可能原因和责任血管。
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况,如肌力、感 觉、语言和认知功能等,有助于判断梗塞的部位和程度。
04
责任血管判定标准
血管狭窄程度
狭窄程度判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 评估。一般而言,狭窄程度超过50%的血管被认为是可能导致急性脑梗塞的责任血管。
05
责任血管判定流程
初步判定
确定脑梗塞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 查,判断是否为急性脑梗塞。
判断责任血管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判断 引起脑梗塞的责任血管,如颈内
动脉、大脑中动脉等。

6例双侧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和发病机制分析及治疗对策

6例双侧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和发病机制分析及治疗对策

6例双侧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和发病机制分析及治疗对策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发病机制、治疗对策。

方法根据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例小脑梗死患者核磁或者造影检查,了解后循环的血管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后循环的血管变异比较大,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和传统的血管支配有很大的出入,发病机制复杂。

结论推断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必需考虑血管变异,并且尽量完善相关血管检查及其他检查来证实,分析发病机制,指导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sponsibility blood vessels, the pathogenesis,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erebellum infarc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MR or DSA of the cerebellum infarction patients,including 6 cases, understanding blood vessels of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 Variation of blood vessels of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is bigger,the responsibility blood vessels of the cerebellum infar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vascular dominate differ greatly,pathogenesis is complex. Conclusion Deducing the responsibility blood vessels of the cerebellum infarction that needed to consider vascular variation,and possible perfect relevant vascular check and other inspection as far, analysis to confirm the pathogenesis to guidance treatment.[Key words] Cerebellar infarction; Criminal vascular;Variation; Pathogenesis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我国进行溶栓(静脉或者动脉)的比率又不是很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4],脑梗死在治疗和预防方面没有尽可能个体化,治疗和预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小脑梗死,由于支配小脑的血管多有变异以及发病机制较复杂,个体化治疗和预防更为重要。

脑梗死MR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脑梗死MR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 能够早期发现缺血性病变,为急 性脑梗死的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MR灌注成像可以评估脑组织的 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梗 死范围和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MR检查 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预 测预后,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脑梗死预后的评估
MR成像可以评估脑梗死的体积、 部位和程度,从而预测患者的预
血流检测
超声可以检测血流状况, 但对于脑梗死相关的血流 改变,MR的灌注成像更 为敏感。
操作简便性
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辐 射,可用于床旁检查,但 MR在诊断脑梗死方面具 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与DSA检查的比较
创伤性
DSA是一种有创性检查, 需要通过动脉插管进行, 而MR检查无创伤性。
血管成像质量
脑梗死MR诊断标准
符合脑梗死的MRI表 现;
有相应的责任血管供 血区与MRI表现一致 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证 据。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排除 其他可能导致类似表 现的疾病;
02
脑梗死鉴别诊断
脑出血的鉴别
脑出血通常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等情况下发生,而脑梗死则多与动脉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相关。
同时,MR成像还可以发现潜在的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病变,这些病变也是脑梗死 复发的潜在原因。
05
脑梗死MR诊断的局限性及 展望
当前MR技术的局限性
分辨率限制
目前MR技术对于微小梗死灶的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辨率有 待进一步提高。
扫描时间较长
MR扫描时间相对较长,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快速诊断存在一定 困难。
DSA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 血管成像,但MR血管成像 同样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血 管影像。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血管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血管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血管2010-06-22 14:54:46 作者:乔兴茂来源:互联网关键字:tisc天坛会脑血管病病历介绍1例75岁女性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多年。

入院2天前,患者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持续约5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发作2~3次/天。

末次发作未自行恢复,住院治疗1周后,左侧肢体无力缓解,出院。

2周后,患者再次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尤以左下肢为著,伴二便失禁、情感淡漠。

两次入院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如图13所示。

诊断CISS(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责任供血血管:右侧大脑前动脉(RACA)。

发病机制如图4所示。

图4皮质上型分水岭脑梗死机制图病例讨论如何根据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1. 明确分水岭脑梗死的概念分水岭是指相邻血管皮质动脉的交界区(图5),并非脑表面相邻动脉末梢支的交界区。

分水岭脑梗死(CW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相邻2条或3条动脉供血区边缘带局限性的缺血梗死,主要发生在半球的表浅部位。

图5 分水岭指相邻血管皮质动脉的交界区在该患者的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皮质动脉的分水岭区,自前向后分布着4~5个点状梗死灶(图1),属于皮质上型CWI。

责任血管可能是RACA、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或其父动脉右侧颈内动脉(RICA)。

2. 明确脑血管的供血区域只有明确脑部各血管的供血区域,临床上才能根据CT或磁共振成像(MRI)所示梗死部位,判断责任供血血管。

该患者右侧胼胝体膝部有一新鲜梗死灶,胼胝体膝部由ACA分支供血,故可判断责任供血血管是RACA(图2)。

从图2中还可看到,分水岭区的梗死灶体积增大,说明RAC A狭窄程度加重,栓子脱落数量增加,RACA由狭窄进展到分支闭塞,导致胼胝体膝部梗死。

3. 尽量用一元论解析疾病如果仅从图1来判断责任供血血管非常困难,因为RACA、RMCA或RICA的狭窄都能导致这种皮质上型CWI。

但只有RACA能解释包括右侧胼胝体膝部梗死在内的全部梗死灶。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
梗死部位与症状
额叶梗死表现为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等;顶叶梗死表现 为失用、失认等;颞叶梗死表现为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 等;枕叶梗死表现为偏盲等。
小脑梗死
80%
供血血管
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小脑前 下动脉(AICA)
100%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 T2WI和FLAIR序列呈高信号, 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由于小 脑结构紧密,梗死灶往往较小。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 技术的引入,将为梗死 部位和供血血管关系的 分析提供更加智能、自 动化的解决方案。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 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梗死 部位和供血血管的定位 和识别精度。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个 体化差异和精准医疗的 需求,为每位患者提供 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 疗方案。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解读与讨论
深部结构梗死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至关重要 。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可作出诊断。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成果总结
通过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的方法, 我们成功地对大量患者进行了血管供血情况的评 估。
通过对比分析梗死部位与供血血管的关系,我们 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推测模型,能够准确地判断责 任供血血管。
影像学检查可评估侧支循环的 建立情况,有助于判断梗死的 严重程度和预后。
指导治疗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指导溶栓 、取栓等治疗措施的实施,提 高治疗效果。
02
常见梗死部位及其特点
大脑半球梗死
供血血管
大脑中动脉(MCA)或其分支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 T2WI和FLAIR序列呈高 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血管
病历介绍
1例75岁女性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多年。

入院2天前,患者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持续约5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发作2~3次/天。

末次发作未自行恢复,住院治疗1周后,左侧肢体无力缓解,出院。

2周后,患者再次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尤以左下肢为著,伴二便失禁、情感淡漠。

两次入院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如图13所示。

诊断
CISS(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
责任供血血管:右侧大脑前动脉(RACA)。

发病机制如图4所示。

图4皮质上型分水岭脑梗死机制图
病例讨论
如何根据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
1. 明确分水岭脑梗死的概念
分水岭是指相邻血管皮质动脉的交界区(图5),并非脑表面相邻动脉末梢支的交界区。

分水岭脑梗死(CW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相邻2条或3条动脉供血区边缘带局限性的缺血梗死,主要发生在半球的表浅部位。

图5 分水岭指相邻血管皮质动脉的交界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