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晖:边疆战争背景下陈子昂边塞诗研究
论陈子昂的边塞诗及其思想渊源

2 0 拒 06
取 州郡 之命 , 而信公 之 言 。四方 豪杰 , 风景 附 , 望 朝廷 闻 名” 故被 称为 “ , 西南 大 侠 ”(堂 弟孜 墓 志铭 》 。 《 )
蜀中多侠的氛围 , 家人好侠的影响 , 铸就了陈子昂任侠使气的豪侠性 格和风流倜傥 的纵横 习气。《 新 唐书陈子昂传》 子昂十八岁未知书, 记“ 以富家子 , 尚气决 , 弋博 自如” “ ,资褊躁 , 然轻财好施 , 笃朋友” 《 。 陈 氏别传》 也说子昂“ 奇杰过人 , 姿状岳立 , 以豪家子 , 始 驰侠使气 . 至年十七八未知书 , 从博徒入乡学 , 尝 慨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1 期 2006 年 3月
南 通纺 织职业 技 术学院 学报 ( 综合 版 )
J u a f a t g T xi o ai a T e n l ̄ C l g o r l no e t eV c t n l e h oo n oN n l o oee l
陈 子 昂边 塞 诗 深广 的 蕴 涵 , 浑 悲壮 风 格 的 形 成既 与初 唐 社 会文 化 氛 围 和 其 亲 临 边 塞 体验 生活 有 雄 关, 更与其 家学 的影 响密 不可分 。
1 纵 横 家 思 想 对 诗 人 及 其 边 塞诗 之 影 响
陈子昂的豪侠纵横之气源于他的故乡四川和他的家族 。与 中原地区相比 , 四川是一个较不稳定的地 区, 有十分益于豪侠滋长的土壤 。《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 记“ ‘ 埋 夫蜀都天府之国 , 金城铁治 , 而俗 以财雄 , 弋猎田池 , 而士 多豪侠 。{ ”1 3 在四川这块土地上绵延了数代的陈氏家族是当地首屈一指的豪强 , 旧唐书陈 《 子 昂传 》 其 “ 世富 豪 ” 《 氏别 传 》 称其 “ 为 豪族 ” 言 家 ,陈 也 世 。陈 子昂 的祖 父 陈 辩为 郡 豪 杰 ,以豪 英 刚 烈著 “
塞下豪情,沉思古今——边塞征战诗赏读

探索篇•课题荟萃塞下豪情,沉思古今———边塞征战诗赏读文润花(甘肃省天祝县天堂镇天堂学校,甘肃武威)摘要:边塞诗是一种豪情的绽放,是异域风景的展现,更是车马奔腾与刀光剑影的国家保卫之情,更是志士仁人的豪情表达,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边塞诗非常多,边塞诗的赏读可以让人们对过去历史进行沉思,对将士进行缅怀,对边塞风光进行憧憬,因此对边塞征战诗的赏读做出分析研究,争取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边塞诗。
关键词:边塞诗;战争;赏读;分析;学习在中学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关于征战的诗词非常多,战争意味着流血和牺牲,也意味着将军战士可能为国捐躯,边塞诗是有关于生命的热情,是对死亡的惋惜,更是凝聚了人类情感的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边塞诗歌可以世代流传。
一、把握时代特点,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边塞征战诗词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能够体现出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衰败,那么教师对征战边塞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作者所处的背景进行了解,从作品中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对学生学习大有裨益的。
边塞诗是盛唐之音的构成要素,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湖边”这是王维的诗词,公元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这是创造背景,有了创作背景的了解之后才可以将笔墨的重点放在诗词的意境之上,运用归雁进行自比,一边叙事一边写景,非常自然也比较贴切,特别是蓬字的运用,比喻的是对朝廷征战使命有负的大臣,诗人内心的情感是激愤的。
将“蓬”和“雁”做鲜明的对比。
另外还有一些征战边塞诗运用军歌的形式表达,歌词一边都是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描述的也是军旅生活,如《塞下曲》诗词中描绘了从军生活的艰辛和劳苦,后来有很多人使用折柳来表达伤春惜别的情感,尤其是表达对征人的思念情感。
在《塞下曲》当中尽管是寒春当中但是备战的军人将士们依然是精神非常饱满的依然是可以听从金鼓号令进行作战的,无论何时何地保持着清醒和警醒。
关于唐代经典边塞诗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唐代经典边塞诗研究报告范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关于唐代经典边塞诗研究报告范文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关于唐代经典边塞诗研究报告范文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以其雄浑豪放、感人至深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诗篇之一。
该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战争频发、边疆混乱,故此诗歌风格常表现为悲壮豪迈,并折射出战争残酷的社实以及对于国家安定的期待。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边塞乐府诗进行详细研究,以挖掘其深刻内涵与价值。
二、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概述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以表现边疆战事和征戍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
该类诗歌多以战争、边疆、戍卒等为题材,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艺术形式上,该类诗歌常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情感体验转化为优美的诗篇。
三、艺术特色与价值1. 艺术特色: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真挚,抒发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二是语言简练,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绘,将复杂的战争场面和戍卒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韵律优美,多采用古体诗的格式和韵律结构,读来琅琅上口。
2. 价值体现:首先,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其次,该类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该类诗歌还具有思想价值,通过抒发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传达了对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的追求。
四、经典作品分析本文选取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边塞乐府诗进行详细分析。
例如,《木兰辞》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女子的坚韧;又如《敕勒歌》通过描绘北国风光和戍卒生活,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这些作品在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五、研究方法与展望对于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研究,可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创作情况;其次,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共性和差异;最后,结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边塞乐府诗进行综合研究。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起源于北朝时期,随后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主要总结如下:
1. 起源背景:边塞诗起源于北朝时期,当时北方边界频繁发生战乱,士兵壮怀激烈,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成了一种常见的方式。
2. 唐代巅峰:在唐代,边塞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唐代边塞地区的重要战事和边境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许多著名的诗人通过边塞诗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国家忧虑。
3. 内容特点:边塞诗多以军事战争、英雄豪杰、离别别离等为主题,展现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边塞生活的苦楚。
4. 艺术特色:边塞诗以语言简练、形象鲜明为特点,常常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抒情手法,使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边塞诗还注重音韵的运用,使诗歌更有节奏感和美感。
5. 影响与传承:边塞诗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和传播,也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边塞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都得到了积极借鉴和发展。
总之,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其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边塞诗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边塞地区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从边塞诗感悟陈子昂的爱国情怀

从边塞诗感悟陈子昂的爱国情怀在初唐诗坛上,陈子昂是个很有特色的人物。
他有着进步思想和鲜明的政治主张,又能够自觉地运用儒家思想和文学传统批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对同时代的作家有较大影响。
其代表作《感遇》组诗就体现了陈子昂坚持儒家正统道德的理想主义精神。
他那刚直不阿、勇于斗争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赞颂。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边塞诗,来感悟一下他的爱国情怀。
一、爱国情怀的起源之地——边塞诗,为何将陈子昂视为“始作俑者”?由于陈子昂个人性格不拘礼法,才华出众,与当时文人共同组成文学团体“竟陵派”,以歌功颂德的诗作粉饰太平。
虽然这样的诗篇内容空洞,但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甚至在市井间广泛流传,被称为“天宝遗风”,导致了一大批士子纷纷模仿,更使得朝廷欣赏此类风格,大加提倡。
因此在西元700年至700年前后,边塞诗开始大量出现。
陈子昂成为最早有意识模仿边塞诗的诗人,并第一次把边塞诗从幕府体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摆在中唐新诗的地位。
在陈子昂之前,“边塞”是历史概念,而非生活经验;现在的诗人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旅途艰险,代替以往的抒情方式。
陈子昂诗歌的核心是以苍凉悲壮见称的边塞军旅生活,用充沛真挚的情感塑造了热血报国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深切的爱国情怀。
从此,诗人的身份再也不是“四子”中的一员,而是肩负重任的革命者。
陈子昂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唐边塞诗的繁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
爱国主题:陈子昂把希望寄托于恢复“圣主得贤臣,提拔抱关人,复汉唐之天下,定万世之宗社”,可以说是对唐王朝的自我期许。
陈子昂认为战乱频仍是导致百姓颠沛流离的重要原因,也是整个王朝衰败不振的症结所在。
在自己目睹战乱中国破家亡,满目疮痍,心灵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深感自己未能为国家尽力。
2。
人格形象:陈子昂把希望寄托于恢复“圣主得贤臣,提拔抱关人,复汉唐之天下,定万世之宗社”,可以说是对唐王朝的自我期许。
陈子昂认为战乱频仍是导致百姓颠沛流离的重要原因,也是整个王朝衰败不振的症结所在。
论初盛唐东北边塞诗及其政治军事背景

丹 , 写 有 十三 首边 塞诗 ; 盛 唐 著 名 边 塞 诗 人 高 适 一 生
两 次 深 入 东 北 边 防 前 线 . 留下 了 二 十 多 首 关 系 东 北
边 事 的边 塞 诗 , 此 外像 祖 咏 的 《 望蓟门》 、 崔 颢 的《 雁
边 塞 诗 显 出 反 差 ,也 同 样 需 要 被 纳 入 唐 蕃 角 力 的 大 背景下 加 以观 照 , 才 能 获 得 较 全 面 的认 识 。 本 文 即 拟 依 据 唐 前 期 边 防 形 势 的 发 展 变 化 . 特 别 是 吐 蕃 勃 兴 对 唐 王 朝 边 防 全 局 的影 响 ,探 讨 初 盛 唐 时 期 东 北 边 塞 诗 的 内容 特 色 及 其 成 因 。
口 的 东 北 边 塞 诗 作 。 武 后 朝 陈 子 昂 从 武 攸 宜 东 征 契
世 民可算 是唐 代第 一位 边 塞诗 人 。尽 管历来 的诗评
家 , 从 王世 贞 到 闻 一多 , 对 其 诗 歌成 就 多 有 微 词 , 但 是唐 太宗 少 随父兄 征 战 四方 . 开 创 有唐 三百 年基 业 ,
中 国 古 代 中原 王 朝 与 游 牧 民 族 之 间 的矛 盾 多 发 生 在 长 城 沿 线 特 别 是 代 北 蓟 辽 等 地 ,这 与 北 方 民 族
的 文 明 发 展 进 程 密 切 相 关 ④。 与 之 相 应 . 中 国 文 学 对 于 民 族 矛 盾 的 反 映 往 往 多 以 发 生 于 东 北 疆 的 战 事 为 背景 。 顺 着这 种历 史趋 势 而下 , 甚 至 可 以联 系 到 近 现
[ 摘
要 ] 初 盛唐 时期 的东 北 边 塞 诗 创 作 大体 上 可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以唐 太宗 为代 表 ; 第 二 阶段 以陈 子
边塞诗开题报告

边塞诗开题报告范文边塞诗是一种以边疆战争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古代,边塞诗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也表现了战士的英勇和坚毅。
以下是一份关于边塞诗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边疆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战争。
边塞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了战士的英勇和坚毅,也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边塞诗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空白。
因此,对边塞诗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研究现状和分析目前,对边塞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的形式、风格、思想内涵以及与战争的关系等方面。
其中,对边塞诗的思想内涵研究比较深入,包括对国家、民族、荣誉、生死、思乡等方面的探讨。
但是,对边塞诗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例如对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等。
三、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边塞诗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本研究也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本研究将更加全面地了解边塞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边塞诗的历史背景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古代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探讨边塞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2.边塞诗的文化内涵研究:通过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和分析,探讨边塞诗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
3.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研究:通过对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4.边塞诗的影响和传承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梳理和分析,探讨边塞诗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春晖:边疆战争背景下陈子昂边塞诗研究(甘肃·张家川)概述:武则天代唐立周后,志在重振国威。
对外相继派兵出征西域、漠北,收复了高宗时期被吐蕃侵夺的安西四镇,并设置安西都护府羁縻西域诸州,巩固了西北边疆的安全。
东北方面,由于都督赵文翙不才,引起契丹等族的叛乱,武则天发兵讨平。
北方的后东突厥默啜打着奉唐伐周的旗号对中国发动袭击,入寇的范围更大,对唐北方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吐蕃则攻占了吐谷浑全境,威胁到凉、鄯等州。
突厥的不断入寇与吐蕃的步步紧逼促使陈子昂思考着对策。
陈子昂边塞诗中充满了浓重的忧患意识,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观察边塞,两次边塞之行使他对国家的边策及边防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借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国家内政外交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解决方案。
入仕后,曾做《上蜀川安危事》、《上蜀川军事》、《上军国机要事》《上军国利害事》、《上益国事》、《为乔补阙论突厥表》等,阐明了他以“安人1”为中心的政治主张。
他直面人生,关心现实,论军国大事,对边塞问题尤其关注,他的这些政治见解在他的诗歌中同样得到了多方面的反映,在边塞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关键词:武则天陈子昂边塞诗边疆战争一:出征仆固同罗之战与陈子昂边塞诗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以前唐朝本以单于、安北两大都1[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7-214页。
护府分治大漠南北,各辖二十四州降户。
这年漠南东突厥、薛延陀诸部降户联合发起反唐大暴动。
“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熟匍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之,众数十万。
”2唐派兵平叛,反为叛军所败,死伤惨重。
裴行俭荡平叛军后不久,永隆元年(680年)又发生了以阿史那伏念为首的叛乱。
开耀元年裴行俭第二次平叛,擒阿史那伏念,但余党并未消除。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馀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
”3这意味着后东突厥汗国的诞生和单于大都护府的解体,但安北大都护府的二十四州建制犹存,表明漠北九姓铁勒诸部仍然效忠于唐,其中最坚定的亲唐势力是瀚海都督回纥酋比粟,唐王朝对其十分倚重,因为回纥势力的存在牵制着后东突厥汗国,使其不能大举南侵,但这种均势因弘道元年(683)以来的漠北大旱而发生了变化。
“先九姓中遭大旱,经今三年矣。
野皆赤地,少有生草,以此羊马死耗,十至七八……莫不掘野鼠,食草根,或自相食,以或喉命……自有九姓来,未曾见此饥饿之甚。
”4由此导致了以回纥部为主导的亲唐派漠北统治的动摇。
垂拱二年(686年)5“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同罗、仆固等皆败散。
敕2[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2页。
3[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2页。
4《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页。
5《资治通鉴》记载此事在垂拱元年(685年)。
罗庸先生据陈子昂《燕然军人画像铭序》及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
”6出居延海的一路大军为西军,唐朝还派另一路大军,即东军,沿贺兰山北上,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势。
这年,陈子昂在麟台正字任上随乔治之北征同罗、仆固。
乔治之时在左补阙任上,以代理侍御史身份护军北征。
此次北征,陈子昂三月经陇坻、四月过张掖、五月至同城,七月,独自南归,八月,归至张掖。
在这一路上,陈子昂用诗歌记载了边塞的见闻,并就边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感遇》7其三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这首诗作于垂拱二年(686年)陈子昂首次出塞之时,是对边塞前线的真实描写。
他看到苍苍的山岭上丁零人构筑的一道道关塞,又看到唐代边防部队驻守的一座座亭堡,想到有多少壮士捐躯沙场。
突然黄沙大起,席卷而来,诗人仿佛看到汉代将士与匈奴作战惨死的场景,心中不禁涌起对为国殉身将士的无限同情,这里既是一种怀古,也是对当时唐与突厥之战中献身将士的怀念,只留下他们孤苦无依的妻儿老小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诗人在这里饱含了对统治者不恤烈士遗孤的谴责。
写于同一时期的还有《感遇》8三十七: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
藉藉天骄子,6[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03,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5页。
7[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8猖狂已复来。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陈子昂对突厥的猖狂入侵愤恨不已。
“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两句说明了突厥侵犯边境的频繁。
据《资治通鉴》卷203记载,从永淳二年至垂拱二年(682年—686年),后东突厥汗国侵犯唐境多达七次,侵犯地区为单于都护府北境、岚州、云州、定州、妫州、蔚州、朔州。
可以说,北方国防线时时遭受后东突厥汗国的入侵,边地百姓时常遭受掠夺与屠杀。
陈子昂认为由于边将无能才导致边塞失守,突厥横行,边地百姓血流成河。
这一切都深深地触动了陈子昂对边将无能的愤慨,也表明了对朝廷任将非人的强烈不满。
陈子昂曾在《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一文中说:“臣比来看国家兴兵,但偱于常规,主将不选,士卒不练,徒如驱市人以战耳。
故临阵对寇,未尝不先自溃败,遂使夷狄乘利,轻于国威,兵愈出而事愈屈,盖使国家自过计于敌尔。
”9陈子昂在奏疏中分析的“主将不选、士卒不练”源于武周时期频繁的边战与府兵制的破坏。
可见边塞没有名将,士卒不加训练,只会使士卒白白送命,国威扫地。
陈子昂怀抱为国立功思想走向边塞,同时也希望通过立功边塞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长期沉沦下僚的现实让他对武则天朝人才受压抑、功成不赏的现实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陈子昂满怀报国热忱走向边塞,但是,受到了阻遏与压抑。
其《感遇》10三十五写道: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9[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9页。
10陈子昂首次仗剑远征,感于突厥不断的进犯,抨击朝廷未能吸取古代边患的经验教训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抵御侵犯。
正是由于朝廷边策失当而导致了后东突厥的频繁入寇。
他的《感遇》11三十四对朝廷赏罚不明这一突出情况有所反映: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这首诗同样反映了武周朝不重边功,赏罚不明的弊政。
诗中描述了幽燕客少年时代的豪侠行为,歌颂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他备受压抑的愤懑,一生作战,头发白了都没有受到朝廷的封赏。
在这首诗中,陈子昂借幽燕客之口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同时也暗讽朝廷不重边功。
唐高宗显庆以后至武则天时期,朝廷轻视边功。
这和太宗时期与高宗永徽年间对边功的重视形成鲜明对比:“先是,贞观、永徽中,士战殁者皆诏使吊祭,或以赠官推授子弟。
显庆后,讨伐恩赏殆绝;及破百济、平壤,有功者皆不甄叙。
”12由此可见,自显庆(660年)以后,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赏就已存在,表明这一时期朝廷对边功的轻视,而对边功的轻视无疑会削弱百姓从军的战积极性与士兵战斗力。
贞观年间,“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13显庆后(660年),“州县购募,不愿11[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页。
1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刘仁轨传》卷10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83页。
13行,身壮家富者,以财参逐,帅得避免。
所募皆伫劣寒惫,无斗志。
”这些因素直接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导致边塞失守,胡兵恣意烧杀抢掠。
陈子昂在同城前线抚今追昔,借一个“白首未封侯”的士兵的遭遇揭示了朝廷对边功的轻视,对胡兵纵横边境发出了自己深沉的悲叹。
垂拱二年(686年)五月陈子昂到达边塞要冲——同城。
在同城的北面有一座峡口山,这里草木茂盛,地势险要。
陈子昂曾做《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鼓励友人英勇出击,立功还朝:“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同时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认提出“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认为不能仅仅依靠山河的险固,而必须遵循清明的德治来治边。
此次出征,由于漠北干旱严重,牛羊大批死亡,少数民族百姓纷纷归附唐朝,叛军很快被击败,同罗仆固都督也被杀,到六月份的时候,只剩下小股残兵败将。
陈子昂见于这种情况,与乔知之经过实地调查,做《为乔补阙论突厥表》14,就此次北征事结合边地实际提出几条建议:1、利用同罗、仆固溃败,突厥内讧的有利形势,建议朝廷派大军深入漠北,给突厥以毁灭性打击;2、在居延海与张掖河之间实行军垦屯田,发展畜牧业,养鱼产盐;3、建议挑选精兵良将加强同城边境的边防,巩固胜利的成果。
但这份奏疏上报朝廷后,朝廷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在《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15一诗中,陈子昂慨叹道:页。
14[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90页。
15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
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诗人在诗中慨叹乔知之放弃隐居的夙愿而自愿从军北征,本想在边塞一展宏图,立功还朝,但当时朝廷被武氏族人把持,酷吏横行,功赏不明。
乔知之与陈子昂二人针对突厥散败所提出的驱除突厥的计划也付之东流。
认为乔知之有可能受到朝中小人的谗毁,又无从辩白,所以最后陈子昂劝乔知之及早隐退。
乔知之此次出塞,心中也颇为郁闷,在《拟古赠陈子昂》16一诗中将自己的一腔心事和盘托出:勤役千万里,将临五十年。
心事为谁道,抽琴歌坐筵。
一弹再三叹,宾御泪潺湲。
送君竟此曲,从兹长绝弦。
垂拱二年七月,陈子昂要从同城返回,乔知之设宴为他饯别,临别时,乔知之写诗相赠。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二人情谊深厚,泪水盈眶,弹琴吟歌,一唱三叹。
乔知之虽久在边庭为王事奔走效劳,但同样没有受到朝廷的任何嘉奖。
陈子昂在此诗中对诗友乔知之的遭遇深表同情。
他在《题祀山峰赠乔十二侍御》17悲愤地写道: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此诗指出朝廷不赏辛勤戍边的乔知之,反而宠信奸佞小人。
感叹乔知之白发从军,归来无功的不幸遭遇,而陈子昂自己这次从军北征1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1,中华书局, 1960年版,第8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