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域环境、气候与地域建筑形式研究——以巴蜀地域建筑为例

地域环境、气候与地域建筑形式研究——以巴蜀地域建筑为例
2 9 0研 究 探 讨 Re s e a r c h
地域环境 、气候与地域建筑形式研究
以巴蜀地域建筑为例
孙 克 刘 艳 茹 ( 长安 大学, 陕西 西安 7 1 0 0 0 0 ) 中 图 分 类 号 :U 4 5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7 — 6 3 4 4( 2 0 1 7 )0 8 — 0 2 9 0 一 O 1
休闲活动 、通风散热的最佳场所。
2 地域性环 境气候 对 巴蜀地 区建筑形式 的影响
巴蜀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腹地 , 位 于亚热带 范围,夏季高温多雨 ,日照时间短 , 受 四川盆地周 围山脉及 高原影响 ,导致冬暖夏热 ,是全 国的高湿地区。巴蜀建筑
风貌也可 以说 是受到 了巴蜀地区气候的绝对影响 ,干栏 式建 筑 、吊脚楼 、合院建 筑等建筑形式无 不是 受到地理 、环境气候 的影响而形成 的。可以说 巴蜀特色建筑 的形成与其地理气候 的密不可分的。传统建筑 ,尤其是 民居 ,主要考虑解决人在 建筑里 的舒适 性 ,以及从事生活 中各种活动 的便利性 ,因此建筑修筑时的关键点 就在于通风 、散热 、除湿 、防雨 ,从而构筑了许多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空间形态 , 如大 出檐 、多层空间 、窄廊巷 、天井等 。 巴蜀地 区多山多水 ,地势崎岖 ,而且气候潮湿 。因此 ,巴蜀地区的建筑形式 就要适应这样 的 自然条件 。例如 ,巴蜀传统建筑形 式 ,建设 台湾 ,悬崖坠落 ,出 挑 ,檐下 ,悬挂 、雨廊等形式 ,从 多方面 反映了建筑环境的适应 区域气候积 累了
针对建筑细部来 说 ,巴蜀城镇密度较高 ,建筑进深大 , 为 了缓解湿热 的气候 ,
巴蜀地区通风 、防晒 、遮雨 、防火等多方面的要求 。
巴蜀地 区地形奇特 ,多山多腹 地 ,这也决定 了干栏式建 筑造型的独特性 。干 栏式建筑 ” 架空”的建 筑形式 , 解决 了如何在复杂 的山地地形上建造居住 型房屋 的 根本 问题 。多柱落地穿 斗构架的房屋结构也更易 于为了适 应环境而演变 出更 多样 的形 式。” 吊脚楼 ”便是 巴蜀地 区为了适应 当地气候与复杂 的地貌而演变 出来 的独 具特 色的地域建筑 。吊脚楼仍与干栏式建筑有 着一定的差别 ,吊脚楼架 空的空间 大多数 不被 当做功能 空间使用 ,并且保 留了原有 的地表形态 ,因地制宜 ,更 为灵 活轻 巧 。吊脚楼 的建 造善于争取空间 ,巧用 地形 ,结合地形与本身 固有 的特点 , 从 而建造成 了特色 而又合理的建筑形态 ,从各 方面都表现出人类 的智 慧 ,化不利 为有利 ,在某种程度上 ,极大的丰富 了巴蜀地区地域建筑形态 。 干栏式建筑与 吊脚 楼的产生是源于对 当地 复杂地形地貌与独特 的气候 环境的 适应 性 ,并通过合理 的结构逻辑与局部空 间处 理建造而来 。这是多年来 人类智慧 的结晶 ,也是一种具有理 陛内涵 的美 的陈述 。 1 . 3 合 院 巴蜀地 区也居 住着许多汉族居 民,他们 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平坝地 区 ,相比地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城市建筑气候分析

城市建筑气候分析

城市建筑气候分析1、哪个城市,气候最舒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美食遍地”是中国最养人的城市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青岛白帆沙鸥点缀着碧海青天,丈把高的风浪溅起,拍打着礁岩;海底世界里千奇百艳,无拘无束的游鱼穿梭在斑驳的珊瑚之间;这里依旧述说着徐福东渡求仙的故事,流传帝王赏识道士推崇的崂山;这里典雅标致的欧式建筑,散发出优雅的韵味,悦耳的小提琴声依旧感染着这美丽的港湾;浪漫的海滨上飘溢着海味,醇香的啤酒,使你流连忘返;徒脚走在滨海木栈道上,看着夕阳惬意的圆晕,感受着水天相交的缠绵……青岛的欧式古建筑非常多,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这里集中俄、法、英、德、美、日、丹麦、瑞士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因此青岛早在19世纪就享有“东方瑞士”的美名。

这些风格各异的欧式古建筑群尤以“八大关”最为著名。

欧洲各国皇室在此引种奇花异草,倾心打造他们颐养的皇家园林。

依山傍海,绿树红瓦与海天一色相交映是欧式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相互映衬的审美优势。

如外国设计师穆留金、白纳德,中国设计师王屏雁的作品,这都是旅游的一大亮丽特色,是欧式建筑风格最好的佐证。

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2、划分城市的建筑节能季节有何意义建筑节能季节与时段划分意义在于:①从气候一建筑一人的角度显示出一年中建筑运行的不同阶段,体现建筑气候适应性时间维度的周期变化,把握建筑节能季节与时段,对开发利用建筑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②有利于分析地区气候特点与高效节能的室内环境控制技术体系之间的关系,确定地区住宅建筑的环境控制基本原则和策略。

③一年中采暖空调除湿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单位建筑面积的全年能耗。

充分利用室外气候资源,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健康,选择安排暖通空调策略及其时间,缩短一年中采暖、空调和除湿设备的运行时间,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

④通过合理划分建筑节能季节与时段,深入分析采暖、空调和除湿季节与时段的气候特点,开发筛选和集成适合这些季节与时段气候特点的建筑热环境技术,提高空调采暖除湿系统的运行能效。

俄罗斯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俄罗斯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俄罗斯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俄罗斯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从严寒的北部到温暖的南部,气候条件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

因此,俄罗斯的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些极端气候条件,以确保建筑的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1. 寒冷气候:俄罗斯北部和东部地区属于寒冷气候带,特点是低温、长冬季和强风。

这使得建筑保温需求高,具备良好的抗风和采暖能力。

因此,俄罗斯抗寒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围绕着保温、采暖和抗风展开。

例如,采用加厚墙体或双墙结构、坡屋顶、加固基础和双层或三层窗户设计等,以提高建筑的抗风和保温性能。

2. 建筑保温材料:选择保温材料是俄罗斯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保温材料包括硅酸盐、矿棉、聚苯板和聚氨酯等,这些材料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抗冻性能。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效果和节能效果。

3. 采暖系统:在寒冷地区,俄罗斯需要有效的采暖系统来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

常用的采暖系统包括暖气片采暖、地暖采暖和热空调采暖等。

采暖系统设计应考虑到建筑的保温性能和室内温度控制需求,合理选择采暖系统可以提高室内舒适度和节能效果。

4. 通风设计:俄罗斯建筑也需要考虑通风设计,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流动。

常见的通风设计措施包括排风系统、新风系统和回收水蒸气等,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室内湿度并回收能量损失。

总的来说,俄罗斯建筑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包括寒冷气候、采暖需求以及通风要求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的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地理环境与民居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地理环境与民居

瓦或混凝土等耐水材料。
03
地貌与民居
地貌特征的不同影响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在河流沿岸地区,民
居可能采用水乡风格,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可能采用厚重的墙体和隔热
材料。
水文条件对民居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布局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 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区,民居可能采用水车、水井等设施来利用水资源;而在缺 水地区,民居则可能采用节水技术和储水设施来应对水资源短缺。
高中地理-地理 环境与民居
contents
目录
•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理特色 • 现代民居的地理因素考虑 • 地理环境与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01
CATALOGUE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气候类型与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布局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 寒冷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厚实的墙体和双层窗户,而炎热地区的民居则注重通风和遮阳。
温度与民居
气候温度的变化影响民居的室内温度调节。为了适应不同的温度变化,民居的窗户设计、 通风设施和建筑材料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寒冷地区,民居的窗户较小,以减少热量散失 ;而在炎热地区,窗户较大,以便更好地通风散热。
降水与民居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民居的屋顶设计和建筑材料产生影响。在多雨地区,民居 的屋顶通常采用斜面设计,以便快速排水;而在干燥地区,民居的屋顶则可能采用平顶设 计,以减少水分蒸发。
循环经济与民居建设
资源循环利用
鼓励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将可 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民居建设中,充 分利用废旧建筑材料,减少资源浪费。
绿色建筑

建筑气候区域划分标准

建筑气候区域划分标准

建筑气候区域划分标准
建筑气候区域划分标准是建筑规划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建筑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在建筑气候区域划分标准中,通常将气候分为五个主要类型:寒冷气候、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

每个气候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包括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时间等。

在寒冷气候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和,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需要考虑到防寒保温。

在温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为稳定,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需要考虑到通风和遮阳。

在亚热带气候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需要考虑到通风和防潮。

在热带气候区,气温高且稳定,降水量大,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需要考虑到通风和防雨。

在极地气候区,气候极为恶劣,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需要考虑到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

除了以上五个主要气候类型外,建筑气候区域划分标准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如沙漠气候、高原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等。

每种特殊的气候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选择。

总之,建筑气候区域划分标准是建筑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助于建筑师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学历案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学历案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和分布地区。

2、学会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3、理解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2、难点(1)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分析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2)海陆位置:距海近,降水多,气温年较差小;距海远,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

(3)地形:地势高,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二)新课导入我们生活的地球气候多样,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

比如,有的地方终年炎热多雨,有的地方则寒冷干燥。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热带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 2000 毫米以上。

成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干季时降水稀少,湿季时降水丰沛。

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旱雨季分明。

雨季降水丰沛,旱季降水稀少。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的中西部等地。

气候特点:终年炎热干燥,年降水量稀少。

成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不同⽓候类型对我国建筑形式的影响⾃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化起源——中华⽂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彩上有着很⼤的差异。

这是因为中国⼤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造成了各地区⽓候的差异,⽓候的不同就要求⼈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候条件的特性,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彩。

在不同的⽓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耐寒、坚固防风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产⼒的进步,⼈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致。

不同的⽓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我国从建筑热⼯设计的⾓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这样分区的⽬的就在于使民⽤建筑的热⼯设计与地区⽓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地球上⽓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形成的。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层吸收,⽽地球表⾯与⼤⽓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式。

这样通过地球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候条件。

⽓候影响着⼈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压⼒和降⽔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为了舒适的⽬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定的平衡状况。

这些⽓候因素的变化与⼈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理和⽣理活动。

⼈类对⽓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候的房屋。

1.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因此⽓温⾼的地⽅⼀般墙壁较薄,⽓温低的地⽅墙壁较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

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

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

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

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

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温度对建筑的结构还有材料选择的影响,属于工程范围,这里不再介绍。

2.2 降水对建筑的影响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2.3 光照对建筑的影响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

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内只要有3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

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①采光面积,②房间间距,③朝向。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

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

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

有些地方还在屋顶上做文章,如《田夷广纪》记载:我国西北一些地区“房屋覆以白垩”以反射烈日,降低室温。

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如我国东北地区。

宁夏的“房屋一面盖”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

日本西海岸降雪量大,窗户被雪掩盖,因此常常还在屋顶上伸出一个个“脖子式”高窗,以弥补室内光照不足的状况。

房屋之间的间距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城市中住宅楼建设更要注意。

楼间距至少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

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

为了抵御寒冷,北方的房屋朝向多采取南向,以便冬季的阳光射入室内。

而在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房屋多采用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

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门窗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

2.4 风对建筑的影响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的一些渔村,房屋建好后一般用鱼网罩住或用大石块压住;我国台湾兰屿岛,距台风策源地近,台风强度大,破坏性极强,因此岛上居民雅美族人(高山族一支)创造性地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

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

我国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如北京四合院。

风还会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就某种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我国的蒙古包,既是对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适应,同时蒙古族人又根据气候、地形等条件摸索出“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迁徙原则。

通过对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分析,明确了再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气候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合理的利用气候是建筑与外界环境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

总而言之,建筑中应统筹考虑气候、环境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的因素越多,建筑就会越成熟。

3.我国的建筑气候区划建筑气候区划是根据气候资料对全国所作的关于建筑工作标谁等项的区域划分。

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地分析各地建筑上有关气候的技术依据,使不同地区的建筑充分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以做到因地制宜,体现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原则,进一步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要求。

通过建筑气候区划,明确建筑和气候间的科学联系,可以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推广建筑标准化,从而提高建筑投资效果,加快建设速度。

划分建筑气候分区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和反映气候条件,以及与之有关的地理环境、人民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等因素。

我国1960年曾进行过全国建筑气候区划,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建筑气候大区、廿六个类型区和二个类型特区。

大区标志建筑气候有大的不同,一般是性质上的差异;类型区标志建筑气候上的小的不同,一般反映程度上的差异;类型特区标志某些独特的建筑气候条件,如夏季酷热,常年冻土。

I建筑气候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等):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差较大,冻土期长,冻土深,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可不考虑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使建筑物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差较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II建筑气候区(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降水量相对集中。

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

春季雨雪稀少,多大风风沙天气,夏季多冰雹和雷暴。

气温年较差大,日照丰富。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应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部分地区应兼顾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满足冬季日照并防御寒风的要求,主要房间宜避西晒;应注意防暴雨;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且兼顾夏季通风和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多大风的不利影响;建筑物宜有防冰雹和防雷措施;施工应考虑冬季寒冷期较长和夏季多暴雨的特点。

III建筑气候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汉、南昌、福州、长沙、成都、重庆等):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

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

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天气出现。

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天气。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必须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降温要求,冬季应适当兼顾防寒。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有利于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物应避西晒,并满足防雨、防潮、防洪、防雷击要求;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和防雨的措施。

IIIA区建筑物尚应注意防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袭击及盐雾侵蚀。

IIIB区北部建筑物的屋面尚应预防冬季积雪危害。

IV建筑气候区(广州、香港、南宁、汉口等):夏季炎热,冬季温暖,湿度大,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降雨量大,大陆沿海及台湾,海南诸岛多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常伴有狂风暴雨。

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该区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防雨要求,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宜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应注意防暴雨、防洪、防潮、防雷击;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和暴雨的措施。

IV A区建筑物尚应注意防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袭击及盐雾侵蚀。

IVB区内云南的河谷地区建筑物尚应注意屋面及墙身抗裂。

V建筑气候区(贵阳、昆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湿夏凉,干湿季节分明,常年有雷暴雨,多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偏大,日照较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应满足湿季防雨和通风要求,可不考虑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宜使湿季有较好自然通风,主要房间应有良好朝向;建筑物应注意防潮、防雷击;施工应有防雨的措施。

V A区建筑尚应注意防寒。

VB区建筑物应特别注意防雷。

VI建筑气候区(拉萨、西宁):常年气温偏低,气候寒冷干燥,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强烈。

冬季多西南大风,冻土深,积雪厚,雨量多集中在夏季。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应充分满足防寒、保温、防冻的要求,夏天不需考虑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注意防寒风与风沙;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密闭性,充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注意大风的不利作用,地基及地下管道应考虑冻土的影响;施工应注意冬季严寒的特点。

VIC区和VIB区尚应注意冻土对建筑物地基及地下管道的影响,并应特别注意防风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