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总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总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总试题集--中国史学史期末总试题集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下列哪一位是属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人物:A 契B 黄帝C 蚩尤D 弃1.下列哪一位是属于华夏族的始祖人物:()A 契B 黄帝C 蚩尤D 弃2.写出成王死,康王立的前前后后的细节和庄严穆的气氛的书是:()A.《无逸》 B 《君奭》 B 《牧誓》 D《顾命》2.记载反映周朝成,康交替时期政治情况的文章是:()A.《无逸》B 《君奭》 C 《牧誓》 D《顾命》3.下列史书中,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是:() A.《春秋》 B 《左传》 C 《国语》 D《古书纪年》3.下列史书中,记载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文章是:()A.《春秋》B 《左传》 B 《国语》 D《古书纪年》4.总结秦亡教训,得出“人主不闻其过,则社稷危。

”规律的书是:()A.《至言》B 《白虎通义》 C 《新语》 D《洪范五行传论》4.反映谶讳学迷信盛行达到登峰造极状况的书是:()A.《至言》B 《白虎通义》B 《新语》D 《洪范五行传论》5.主张史书内容要:“叙沿革,明罪恶,旆怪异”的是:() A.荀悦 B 左丘明 C 司马迁 D 刘知几5.主张对史书:以补其阙,以备异闻,以惩其妄,有所论辨的是:() A.左丘明 B 司马迁 C荀悦 D 裴松之二. 古文翻译题:(15分)夫《孝经》,《尚书》,《毛诗》,《周易》,“三传”,皆父子君臣之要道,十伦五教之宏纲,如日月之下临,天地之大德,百王是式,终古攸遵。

然多记言,罕存法制,愚管窥测,莫达高深,辄肆荒虚,诚为臆度。

每念懵学,莫探经政,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救之方。

------杜佑《献通典表》二. 古文翻译: (15分)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面万殊也。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大一下专用(很详细的)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大一下专用(很详细的)

中國古代史期末複習資料一名詞解釋1侨州郡县:东晋政权在其辖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州郡县。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多聚族而保持原有籍贯,东晋政权在北方流寓人口多的地方,用他们原籍区域名称设置侨州侨郡侨县,主要用于安抚管理北方南迁人口,以保持北方士族的封建特权。

土断施行后,侨州郡县数量减少,隋朝统一后,完全废除。

2高平陵之变: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内部司马氏集团向曹氏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

公元249年,司马懿利用曹氏集团首领曹爽等人陪同魏主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之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将曹氏集团成员一网打尽。

这次事件是曹魏灭亡司马氏代位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

3六条诏书:是西魏宇文泰为改革内政而颁布的汉化改革措施。

其内容为“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该诏令的颁布实施,巩固了西魏北周的统治,为后来北周战胜北齐统一北部中国提供了了良好条件。

4侯景之乱:南朝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

他原为东魏降将,投降梁朝后,于公元548年叛乱,叛军攻占建康、广陵、吴郡等地区,烧杀掠夺,对南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虽然叛乱在552年被平定,但南方政权的统治由此大大削弱,北强南弱的对峙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

5玄武门之变:是唐初李世民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政变。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战功卓越,大大威胁了李建成的地位。

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

双方结党营私,斗争愈演愈烈。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发动政变夺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被迫交出实权,李世式即位,是为唐太宗。

此次事变,为封建国家挑选了一个优秀的统治君主,对唐朝国家强盛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6甘露之变: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朝官反宦官斗争的重大政治事件。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代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研究和整理,探寻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以及历史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助您复习期末考试。

一、古代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史学起源于传统的纪传体,以《春秋》和《史记》为代表。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代诸侯国的政治事件。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更迭,汉代出现了大量以编年体为主的史书。

常见的如《汉书》、《后汉书》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体系。

此时期的史学注重实证和批评思维,注重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二、封建时代的历史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学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学主要以编年体为主,依然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录。

例如,唐代的《旧唐书》、宋代的《宋史》等。

宋代以后,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成为主流。

《资治通鉴》综合使用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不仅记录了政治事件,还思考了历史的规律和原因。

三、近代史学与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近代中国的史学由于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明代的李贽提出的历史原始均衡说,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来认识历史。

进入近现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使传统历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击。

中国的史学开始引入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四、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史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许多学者主张发扬学派和注重个人研究,例如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实证主义史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历史学开始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维,例如胡适等人强调历史的人文性。

1949年后,中国的史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14、“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民族”。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

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

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

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1.远古传说(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春秋》与《左传》(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要点详解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要点详解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

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

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

卷12为本书的序言。

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

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八卦或是画卦。

黄帝时出现(2)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出现(3)壁画。

远古时期出现(4)物语。

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

6、金文铸刻在钟鼎(一般是青铜器)彝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

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7、从历史学角度看从卜辞到金文的变化(1)文字由简到繁,记录越来越详细。

(2)记录内容有取悦神或向神灵请示转向记录人事,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轻。

(3)开始诞生出最早的历史意识。

(4)但是,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历史意识都还不完全自觉,其材料性质也只能看成是单纯的一条资料而不是汇编。

8、官史出现:周。

标志:五史制度。

9、春秋时期的国史:晋《乘》、楚《梼杌》、鲁《春秋》10、国史的特点和重要价值(1)时间长,都是经几代系统的记载,而非对短时期或者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录,但未完成由记录向著述的转变。

(2)记录内容详细完备,二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

民族关系、天文地理、历法时令、神话传说等(3)具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11、孔子和《春秋》: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春秋》又称《麟经》或《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是由孔子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在中国史学史上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当前史学界一般将之看成是私史正式出现的标志12、四家诗: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唯一的古文经)。

13、《竹书纪年》的价值:纠错、补史。

14、先秦取得的史学成就有哪些?(1)演变过程:A无有效工具的记录方式转向有效的记录工具B使用文字后,经历了传说、甲骨文、金文及国史和私史并行的转变(2)在此过程中取得的变化A体例体裁逐步成熟B树立起“君举必书”的原则C对史学价值“殷鉴”作用的重视D记录内容开始由天命向人事转换E数量增多F历史意识从无到有第二章1,、秦统一思想的手段焚书坑儒、秦的文献整理、秦刻石2、两汉思想统一手段:尊儒、谶纬3、石渠阁会议: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又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

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

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

又名《石渠论》。

4、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

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

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

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5、司马迁《史记》的流传者:杨恽。

6、《史记》的思想和价值(1)通古今之变,重视探究古今历史演变的趋势(2)究天人之际,讨论、回答天意与人事的关系问题(3)成一家之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7、刘向的《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刘歆的《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8、刘歆的贡献(1)重新排列了六艺的次序,《易》提到首位,同时协助刘向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古文易经》,并校对通行的各种隶书本(2)首次披露了《古文尚书》和《逸礼》的来历,将秘藏的古文经本传出内朝,使更多的士人有学习的机会(3)首次把毛诗归为古文经典(4)首次把《周官》成为经,列入古文经典(5)重新整理《左氏春秋》,探求全书的义理9、刘氏父子的贡献(1)首先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内容、编目次序、最后写成范本的范例,对古代典籍初次系统整理,最大程度上恢复了古书原貌(2)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传统和原则(3)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有出色贡献(4)对后世史书和学术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10、班固《汉书》的传播者是褚遂良11、《汉书》的特点:博洽、创新12、荀悦《汉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13、秦汉史学取得了哪些成就?(1)政府控制学术,尤其是历史思想,史书编写的作法出现和成熟,并成为后世共同遵循的原则,而史家也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指导原则。

(2)史书数量增多,官史,私史发展比较迅速。

(3)纪传体通史,断代体这种题材正式出现。

(4)在先秦时期出现史学殷鉴,致用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

魏晋南北朝史学成果丰硕,且在史学思想方面也承担承上启下的角色。

第三章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取得的成就(1)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史学地位提高,史书数量多,分类更细致(2)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外域情况的记载开始出现和大量增长(3)家史、谱牒和别传流行(4)通史撰述和历史笔记开始盛行(5)其他方面的成就:史考、史评、史注类著作的出现,专职史官出现。

2、谯周的《古史考》是第一部正式的历史考证著作。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兴盛的原因(1)社会背景:政治分裂,需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但更迭频繁的政权又无力组织和保障史官撰史,加之皇权相对衰落,对思想的钳制较弱,为私人撰史提供了宽松的政治、思想氛围。

(2)学术环境:经学衰落,史学独立,官史之坠修,君相之好尚,史学编写工具的改进。

4、陈寿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

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

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

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5、唐修八部正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其中《晋书》因李世民为《武帝纪》、《惠帝纪》、《王羲之传》、《陆机陆云传》写制而被称为“御撰”。

6、刘知几的《史通》《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

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知几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评价人物和事件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

他还反对是占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

7、刘知几的史学批评理论(1)史书内容。

强调对典章制度沿革历史和改朝换代之际原因的记载(2)撰述方法。

主要是史料采集,要求史学家严肃审查和采集文献,著作要播。

(3)关于体裁、体例。

提出六家二体的理论,各种体裁各有长处,记载时要有取舍。

(4)文字表述。

要求把史学和文学区别开来,坚持简要的原则,善用“晦”。

(5)著述原则。

提出直书与曲笔两种编写方式,对优劣进行比较,只有直书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史书作用。

(6)史学功用。

有上(惩恶扬善)、中(传承史事)、下(高才博学,名重一时)三等。

8、刘秩的《政典》,出现在杜佑之前的典章制度体。

9、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二百卷,唐杜佑撰,记载自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杜佑对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

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

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落后于社会的客观需要。

《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从此以后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出现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史的专书,丰富了传统史学的表现能力,也促进了史学服务于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的发展。

10、在唐代史学的新发展(1)史馆入禁中。

(2)宰相监修国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