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质谱参数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气相-离子迁移质谱在植物油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气相-离子迁移质谱在植物油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气相-离子迁移质谱在植物油种类识别中的应用陈鑫郁;陈通;陆道礼;陈斌【摘要】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检测系统参数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顶空萃取的方式,使用GC-IMS联用分析技术获取了5种植物油和芝麻油不同加工工艺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s)的GC-IMS指纹离子迁移谱,分析了气相(gas chromatography,GC)保留时间-离子迁移谱(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IMS)漂移时间的三维信息,得出了通过GC-IMS三维信息上的出峰时间、数量和峰强度等信息的差异,可以实现植物油的种类的准确识别以及加工工艺改变与VOCs变化的规律的结论,结果证明,GC-IMS分析技术在植物油的品种识别、加工工艺识别、原产地识别和纯度检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8(044)012【总页数】5页(P245-249)【关键词】气相-离子迁移质谱;三维信息;植物油;种类识别【作者】陈鑫郁;陈通;陆道礼;陈斌【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正文语种】中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气相分离与离子迁移质谱相组成的联用分析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s)分析技术之一,该仪器具有体积小、便携、分析范围广、灵敏度高和快速等优点,非常适合挥发性有机气体成分的快速检测[1]。

油源对比及运移的地化指标

油源对比及运移的地化指标

油源对比及运移地化指标参考1.1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广泛用于油与沥青的筛选和对比研究。

气相色谱对于有机质输入,生物降解、热熟化等次生作用是很敏感的。

1.1.1老鲛烷/植烷(Pr/Ph)Powell和Mckirdy(1973)指出,非海相源岩生成的高蜡原油和凝析油,Pr/Ph比的范围为5到11,而海相源岩生成的低蜡原油,Pr/Ph的范围只有1到3。

Pr/Ph比值会随成熟作用增加而象征性地增加(Alexander 等,1981)有些老鲛烷和植烷在成岩作用期间还可能来自除植醇以外的一些母源(ten Haven ,1987)1.1.2类异戊二烯烷烃类/正石蜡烃类在开阔水体条件下沉积岩石生成的石油,Pr/nC17 小于0.5,而源于内陆泥炭-沼泽相沉积的石油,该比值小于1。

Pr/nC17和Ph/nC18都随石油热成熟度而增加。

这比值也容易受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的影响。

通常正构石蜡烃类要先于类异戊二烯烷烃类受到喜氧菌的吞食。

1.1.3气相色谱“指纹”正构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偏nC23至nC30的正构烷烃分布,通常与陆生高等植物腊有关。

与碳酸盐岩生油岩有关的沥青和油,通常表现为偶碳数正构烷烃优势;而与泥岩(页岩)相关的沥青和油一般表现为低于nC20的奇数碳正构烷烃优势。

正构烷烃的奇数碳优势通常见于许多源于页岩类生油岩的湖相油和海相油。

包括生物降解作用、熟化作用和运移作用在内的一些次生过程很容易改变这些化合物。

正构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偶碳数或奇碳数优势,会随着热成熟度的增加而消失。

1.1.4稳定同位素(1)相关的石油之间,成熟度差异引起同位素的变化可达2-3‰(2)碳同位素差值大于约2-3%的油,一般来说是不同油源的(3)一般来说,沥青的13C含量要比源岩干酪根低0.5-1.5‰,同理,石油要比相应的沥青低0-1.5%。

一种元素由重同位素形成的键发生断裂所需要的能量要比轻同位素形成的键要多。

这是同位素动力学效应的基础。

桔子皮油成分的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桔子皮油成分的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实 验 结 果 由GC MS实验得到用两种毛细管柱做出的重 - 建离子流色谱图( 见图1图2。各组分主要靠GC- MS定性,同时也利用色谱保留指数辅助定性,色 谱保留指数值见文献[ ] 4 。对于有些组分还利用标
样进行 了核对 ,得 出了定 性结果 。
2917 ) 5( 99 .
[ ] W.en g Q a t i A a s oFao 4 J i s ula v nl i f vr nn , it e y s l ad g ne li s Gas p l y n Far cV a v b l Cp ia r a o t e y s a l r G s o a g py, c e ipe , e a C r t r h A a m c s N w h m oa d rs
产 物 ,简便易行 ,效果 很好。 参 考 文 献
[ ] JH. o,i er ioy Cr r 1 . Wod nN uo o g o e bo bl f e -
sia F ud( H. o e) l l u , pn l i J l . Wod V 1Pe m d o , n N w r, . ,65 ,18. e Yok P5 5,7 90 5
要,能反映工作内容及特色,并附必要的数据及图表。摘要须誊写在稿纸上,字迹应清晰工 整, 式 三 一 份,以挂号邮寄。北京地区征文寄北京太平路军事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姚志建;京外地区征文寄上海岳 阳路39号上海药物所张仁斌。已在学术会议上或学术刊物上宣读或发表过的论文不收。论文一经审定, 1 不论录取与否均及时发出通知。
a C lee C a gh. l lg, h n 质 谱 联 用 分 析
吴筑平 刘密新 华玉新
( 大学化学系,北京) 清华

正构烷烃气相色谱—质谱法在船舶溢油源鉴别中的应用

正构烷烃气相色谱—质谱法在船舶溢油源鉴别中的应用

正构烷烃气相色谱—质谱法在船舶溢油源鉴别中的应用作者:章烈琪尹自斌史德宝李品芳庄学强来源:《航海》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将3个船舶舱底水可疑溢油油样及一个模拟溢油油样进行样品的前处理、GC-MS测定和数据分析,探讨正构烷烃气相色谱-质谱指纹法在船舶海面溢油油源鉴别中的应用及其可行性。

鉴别分析表明,船舶舱底水成分复杂,通过正构烷烃原始指纹图谱不能直接予以分析鉴别,而进一步结合正构烷烃相对浓度分析和特征比值分析,可以实现溢油油源的有效鉴别。

关键词:船舶溢油鉴别 GC-MS 正构烷烃0 前言油品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信息如同人类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称之为“油指纹”,对海面溢油和溢油源油样的“油指纹”进行鉴别来确认溢油源,即溢油鉴别[1]。

船舶溢油污染对水圈、生物圈、大气圈造成污染和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环境。

为控制船舶溢油污染,溢油鉴别已成为船舶溢油事故海事调查取证的重要手段之一[2]。

溢油鉴别的方法通常有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等[3]。

光谱法和光度法只限于测定某一类物质如芳烃化合物的量或一些特征基团的量;气相色谱法只能通过色谱图指纹定性、峰面积定量,其测定范围不包括严重生物降解的油样,而采用GC-MS法鉴别溢油油样可从更多的途径进行分析[4]。

船舶舱底污油水通常是多种油品与水的混合,成分复杂[5]。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利用正构烷烃原始指纹图谱分析,并结合相对浓度分析和特征比值分析,探讨其在船舶溢油源鉴别中的应用及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可望为船舶舱底水溢油鉴别提供一种实用有效的分析手段。

1 实验部分1.1风化模拟实验设计本文将“ULCK轮”、“山河轮”和“大河轮”三条船上采集的舱底水油样作为可疑溢油油样,并将“ULCK轮”的舱底水油样制作成模拟溢油油样。

模拟溢油油样制作过程为:取1个500 mL容量的敞口烧杯,倒入10 cm高海水,加入“ULCK轮”舱底水油样形成约2 mm厚油膜,然后置于楼顶。

油源对比参数选择及评价

油源对比参数选择及评价

油源对比参数(指标)的选择与评价在进行油源对比时,由于仪器方面的限制,只能依靠油气的总体物理化学性质,如密度、粘度、凝固点等,这些参数获得较为简单,但它们容易受到外界次生因素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油源对比的错误。

近年来随着石油地球化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及分析试验技术的不断改进,不仅能较科学的解释油气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而且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地球化学对比指标,是油源对比有了新的突破。

造成原油组成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那么在进行油油对比或油气族组群划分时,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地质与地球化学因素。

可以从原油的各种烃类和非烃中选择对比参数,原油中甾烷系列与萜烷系列化合物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特征可以反映原油的有机质母源输入条件、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程度等,影响原油中三萜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为生源条件,并且生物标志物在原油中的分布是相对稳定的,轻度到中等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对其没有明显的影响,运移效应对大部分生物标志物参数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生物标志物参数是划分对比原油族群的最理想的参数,可以根据其指纹特征的差异对原油进行族群划分对比。

根据地质背景和对比对象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轻烃、重烃、饱和烃、芳烃、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以及非烃和同位素的组成等参数来进行油源对比。

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目前广泛应用的一些对比参数,这些参数有些适于油油对比,有些适于油源对比。

1、轻烃组成对于凝析油或轻油(>50API)缺少C15+以上的烃类物质,那么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就比较苦难,那么利用轻烃对比参数可以很好的解决凝析油与烃源岩以及凝析油与稠油之间的对比。

由于这些轻烃化合物在样品采集,保存和测量时容易蒸发,使用这些参数进行油源对比时,必须给予充分注意,Nora等(2003)研究了这些轻烃化合物的不同蒸发率,为精确的应用这些轻烃参数提供了有效地方法。

①轻烃对比星图进行原油对比选择轻烃对比参数时必须满足以下两点,第一,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蚀变能力;第二来自相同的烃源岩的原油之间(同一族群不同组群原油之间),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油源对比及成因分析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油源对比及成因分析

中一 新生 界为 主 的 盆 地 , 长 椭 圆形 , 呈 面积 约 5 ×
1 k , 0 m。 中新 生 界 最 大 沉 积 厚 度 达 80 0m。 在 盆 0
地 东部 经钻探 在 中生 界 白垩 系砂 岩 中见 油气 显 示
及 油流 _( 1 。 1 图 ) ]
2 中生 界 油一 源 对 比
c o sman y c m e fo t e c n i e tlfe h wa e n I2t p o re r c si h p e u a sc e u i l o r m h o tn n a r s tr a d I y e s u c o k n t e U p rJ r s i.
北 黄海 盆 地 中生界 油 源对 比及成 因分 析
梁 世 友 。何 将 启 。倪 春 华 , 海华 , 雨双z , , 李 周
(_ 1油气藏 地质 及 开发 工程 国家 重点 实验 室 ( 成都 理工 大学 )成都 , 石 油勘 探开 发研 究 院 无锡 石油 地 质研究 所 , 苏 无 锡 江 605 ; . 109 2 中国石油 化工 股份 有 限公司 101) 000 245 ; . 111 3中海石 油 ( 中国 ) 限公 司勘 探部 , 有 北京
摘 要 : 过 北 黄 海 盆 地 4口井 中 6个 样 品 的 测 试 分 析 , 通 对该 盆 地 中 生 界 的 油 一 源 进 行 了详 细对 比 和 原 油 成 因 分 析 。经 过 轻 烃 组
成 、 和烃 和 芳 烃 的 色 谱 、 饱 质谱 、 和烃 碳 同位 素 等 地 化 参 数类 比 , 一 步 明 确 了 产 于 下 白 垩统 的 原 油 来 源 于 上侏 罗 统 陆 相 淡 水 饱 进 型 、 12型 为 主 的生 油 母 质 形 成 的 烃 源 岩 。 同 时 , 化 参 数 表 明 , 以I 地 白垩 系 原 油属 于 带 环 烷 型 特 征 的 近石 蜡 型 原 油 , 具 有 高 蜡 低 是

原油中铅同位素的ICP—MS测定及其在油源鉴别中的应用

原油中铅同位素的ICP—MS测定及其在油源鉴别中的应用

原油中铅 同位素的 I C P—M S 测定及其在油源鉴别中 的应用
李景喜 , 李俊飞 , 高丽洁 , 郑 立 , 王小如
( 1 . 国家海 洋 局第一 海洋 研究所 生 态研究 中心 ,山东 青 岛 2 . 中 国海 洋 大学化 学化 工学 院 ,山东 青 岛 2 6 6 0 6 1 ; 1 0 0 0 8 3 ) 2 6 6 1 0 0 ; 3 . 中 国地质 大学 ( 北京 ) 海洋 学 院 , 北京
原油沥青中含有较多的金属元素及放射性元素这些金属元素通常以有机络合物的形式存在因此当石油演化过程中放射性元素的母体及其子体206pb207pb208pb形成了封闭体系特别是原油沥青质不易被水渗透体系不易被后期改造作用破坏而保持良好的封闭体系且该体系已经在获得油另外pb的四种天然的同位素204pb206pb207pb208pb其中204pb半衰期很长一般都把它当成稳定的参考同位素而206pb207pb208pb是铀和钍的衰变产物由于各地区在地质结构地质年龄和矿物质含量上存在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铅的同位素组成不同然而不同地域形成的原油沥青中的同位素比如206pb204pb207pb204pb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基于pbpb同位素体系应用于原油鉴别具有一定可行性
油中已鉴定出的元素 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一半以
上, 其 中大 部 分 为金 属 元 素 , 过渡族元素如 钒、 镍、
铁、 铅 等 几乎存 在 于所有 原 油 中同时 发现 , 多 以有机
配合 物形 式存 在 。原油 中金 属元 素 的浓度取 决 于特
殊 的环境 条件 和原 油 的演 化 阶 段 , 由于原 油 的生 油 母质 、 形成 环境 及 演化过 程 的不 同 , 不 同原 油 中金 属
谱测 量仪 检测 了油 污 中的 金属 同位 素 , 根 据 检 测结 果准 确地 找到 了造成 石油 污染 的原 油产 地 ¨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实例介绍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实例介绍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作者:黑花丽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别是甾、萜烷类在进行油与油、油与岩对比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对于A井侏罗系进行相应的应用实例研究,通过对该井441.0-442.0m和466.0-468.0m油砂的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发现均遭受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通过甾烷和萜烷与家皮泉C2b黑色泥岩对比分析,认为A井的P3wt原油与家皮泉C2b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油源可能来自于石炭系。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分析;甾烷;萜烷1 前言石油与石油、石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在石油勘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油与油、油与岩对比,可以确定一个盆地中各个油藏是来源于一个共同的母源,还是来自两个或几个不同时代的油源层系,进而圈定可靠油源区,有效指导油气资源勘探。

我国的研究者应用地球化学对比指标特别是甾、萜烷类进行油与油、油与岩对比,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在很多盆地研究中进行应用,本文就是基于A井侏罗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源对比分析的应用实例。

2 油源对比实例分析A井侏罗系分别对井深441.0-442.0m和466.0-468.0m油砂做了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和色谱-质谱分析。

从饱和烃色谱图明显可以看出基线都有不同程度隆起,其中井深441.0-442.0m基线隆起幅度较大,且组分不齐全,不可分辨化合物明显偏多,说明均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说明其遭受生物降解程度较井深466.0-468.0m油样遭受生物降解程度大。

从原油成熟度参数分析,这两个油砂样的成熟度参数C29S/(S+R)分别为0.35、0.34;C29αββ/(ααα+αββ)分别为0.56、0.44;C31 22s/22(S+R)分别为0.53、0.45,除了参数C29S/(S+R)小于0.4外,其余均大于0.4,判断为成熟原油。

据研究表明在严重生物降解原油中甾烷系列ααα20Rαββ20Rαββ20S优先被降解和和蚀耗,这也可能是造成C29S/(S+R)值偏低的原因(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12
14 13 15 16
18 19 20
22 21
27
26
29
33 31
32 35 36
34
37 38
39 40
41 42
m/z191谱图识别
饱和烃质谱
河南油田研究院
甾族化合物结构与命名
——石油中的甾烷
河南油田研究院
5α(H),14α(H),17α(H) -20R-胆甾烷 5α(H),14α(H),17α(H) -20R-24-甲基胆甾烷 5α(H),14α(H),17α(H) -20R-24-乙基胆甾烷
地质应用
河南油田研究院
1、主峰碳指示原始母质性质和有机质成熟度
主峰碳是指样品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值的正构烷烃碳数ຫໍສະໝຸດ 即色谱图上组份分布最 高峰的碳数。
它与原始母质有关,以藻类为主的有机质,其主峰碳位于C15~C21,以陆源高等植 物为主的有机质,主峰碳为C25~C29。双峰型的色谱曲线可能是多源有机质的反映。
沉积相
烃源岩系
水介质
咸水深湖相 膏盐、灰岩、泥灰岩、黑色泥岩互层强还原
淡水-微咸水深湖相富含有机质的黑色泥岩、油页岩 弱还氧原化~ 淡水湖沼相 煤层、油页岩、黑色页岩交替相变 弱还原
Pr/ Ph 0.2~0.8 0.8~2.8 2.8~4.0
CPI 原油类型 <1 植烷优势 ≥1 姥植均势 >1 姥鲛烷优势
方法概要
将饱和烃样品溶解之后,用微量注射器抽取 一定量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的气化室中充分汽 化,试样随载气进入毛细管柱分离,经火焰离子 化检测器检测相继流出的各组分,通过记录仪或 色谱工作站绘制出色谱图。利用色谱标样峰的保 留时间值对样品中的各组分进行定性。以峰面积 归一化法计算样品中正构烷烃各组分和姥鲛烷以 及植烷的质量分数。
二、饱和烃色质谱
原理、方法
河南油田研究院
原理:
主要是通过对样品的离子的质荷比的分析而实现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一种方法。因此,质谱仪都必须 有电离装置把样品电离为离子,由质量分析装置把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分开,经检测器检测得到样品的质谱图
方法概要:
试样经气化随载气进入色谱仪的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依次进入质谱仪的离子源, 被离子化为不同质量的离子,并聚焦成具有一定速度的离子束射入质量分析器,使之质荷比(m/Z)从小到大 的顺序通过收集狭缝射到收集器上,放大后的信号经计算机采集、处理、即得到用以定性和定量的总离子谱图
或质量色谱图。
萜类化合物结构与命名
——石油中的萜烷 谱图识别
河南油田研究院
二、饱和烃色质谱
谱图识别
河南油田研究院
28
2 1
色颜号峰
黑色——长链三环萜烷 蓝色——αβ藿烷系列 粉色——βα莫烷系列 红色——非藿烷系列 绿色——ββ生物藿烷
南阳凹陷 张33井原油
3 4
5 6
23
24
17
25
30
7
9 8 10
河南油田研究院
一、饱和烃气相色谱
Ph
nC19
Pr
nC18
谱图识别
nC16
nC17
河南油田研究院
iC14
iC16
C14
C 15
iC15
C 13
Pr C19
C 17
C18
C 16
iC18
Ph
C20
C21 C22 C23 C24 C25
C 26
C27
C28
C29
C30 C31
C 12
一、饱和烃气相色谱
在有机质成熟过程中,随温度、压力的增加,高分子烃裂解为低分子烃,主峰碳 位置朝低碳方向偏移。
2、ΣC21前/ΣC22后为成熟度指标 ΣC21前/ΣC21后比值是将C21以前各碳数百分含量总和除以C22之后各碳百分含量总和, 表达正构烷烃中轻/重的变化。主要受热动力作用的控制,沉积环境和原始有机质也有
影响。随着埋深和温度的增加,高分子量正烷烃逐渐减少,低分子量正烷烃增加, ΣC21前/ΣC21后比值的增加。
3)C21+C22/C28+C29比值判别原始成油母质(油源对比) 藻类等富含类脂化合物,其C21+C22 成分多,C21+C22/C28+C29比值较大;而植物蜡、 孢粉等的高碳数C28+C29 较多,其C21+C22/C28+C29比值较小。
脱-A环-羽扇烷
苯并藿烷
一些非藿烷系列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C27-C29甾烷化合物
用于油源对比、母源和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物
提纲
一、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二、质谱分析方法 三、油源对比方法
河南油田研究院
一、饱和烃气相色谱
原理、方法
原理
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 ,其中 一相是不动的 (固定相),另一相(流动相)携带混 合物流过此固定相 ,与固定相发生作用 ,在同一推 动力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不同 ,依 次从固定相中流出 ,又称色层法 ,层析法
一、饱和烃气相色谱
地质应用
河南油田研究院
4、姥鲛烷Pr和植烷Ph的参数(判断沉积环境) Pr/ Ph反映早期叶绿素分解时的氧化还原环境,在氧化环境中,叶绿素侧链植
醇主要经过脱羧作用生成姥鲛烷,在还原-强还原环境,植醇直接被还原成植烷。 海相原油中Pr/ Ph<3,陆相原油Pr/ Ph>4,近海成因原油Pr/ Ph介于二者之间。
河南油田研究院
色质谱参数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王荣新
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019.08
色谱、质谱参数的意义
河南油田研究院
生物标志化合物 (Ro>0.8%后失效)
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来源于生物体,具有明显分子结构特征、 分子量相当大的有机化合物。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没有或较少发生变 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
αααR -C27甾烷 αααR -C28甾烷 αααR -C29甾烷
南阳凹陷 张1101井
1
2
5
34
7+10 12
24 21 22
9 11
19
18
20
14
17
15 6
8
23
27 26 25
28
m/z217谱图识别
饱和烃质谱
河南油田研究院
m/z217谱图识别
饱和烃质谱
河南油田研究院
C27重排甾烷
可能来源 蕨类、原 生动物四 膜虫、细菌 的细胞壁
来源于高 等植物的 奥利烯
缺少特定 的先质体,
可能是沉 积和早期成 岩作用有关
一般而言,除 伽玛蜡烷外, 五环三萜类均 为高等植物来源
C 27 甾烷主要来 源于藻类等低
等浮游植物
C 28 主要来源 于硅藻、颗
石藻
C 29 来源于 高等植物
或藻类
伽玛蜡烷 18?? ? ?奥利烷 羽扇烷
C27规则甾烷 C28规则甾烷 C29规则甾烷 C29重排甾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