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经典整理
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大纲要求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
□要点速记一、基本概念1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
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4)

唯物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将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一切领域,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和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新成果,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创立的。
最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的是德国工人哲学家J.狄慈根。
他在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
普列汉诺夫也有这样的表述。
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多次使用这一术语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既坚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又坚持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整个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辩证的唯物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用唯物而又辩证的观点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它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和思维方法。
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其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版

一、政治1、马克思主义哲学(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6)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7)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8)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征。
(9)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人民至上,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4)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划分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的。
(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水是万物之源、世界的本原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气-一元论、原子论、古印度:地、水、火、风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原子特性”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2、客观唯心主义:道、天意、命运(4)“吾心即是宇宙”“存在即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维导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对世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世界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区别具体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提供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无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思维不可认识存在(神秘、不可知)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观点: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题眼:人、机器、机械、静止、孤立、片面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学概论观点: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题眼:金、木、水、火、土、阴、阳、天(天行有常)进步性:否认神创,坚持唯物,本质正确局限性:观点是猜测,无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人的主观精神题眼:我、心、感觉、意志等代表人物:孟子、庄子、王阳明、笛卡尔、贝克莱观点: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精神题眼: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概论马思与马哲马哲产生的科学基础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否定了神创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不是首创,历史唯物是马恩首创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但形而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但唯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设想乌托邦)圣西门、傅里叶、欧文是哲学和政经学的运用,又是落脚点;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顶端是马哲的运用与证明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哲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民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哲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的历史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改造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劳动价值论等内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它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物质的发展,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物质实践的过程,人类社会通过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本身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推动的。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统一和超越来实现的。
在辩证法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斗争解决矛盾,并实现新的统一和发展。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这导致了阶级斗争的产生。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所必然引发的,通过阶级斗争的胜利,新的阶级将取代旧的阶级,社会将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四、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学基础。
它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价值是通过劳动的时间来衡量的。
劳动价值论从劳动的角度分析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劳动价值论等。
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经典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1、什么就是哲学?(定义)[P5-7](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就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与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与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真正的来源)(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对世界的思考。
(实际指产生的途径)(3)、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总就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就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与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P5-6](1)区别: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就是自然、社会与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与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与特性进行新的概括与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与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就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③具体科学与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与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就是“科学的科学”。
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
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科学研究活动都就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就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瞧法都就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瞧法也就是错误的、有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真正的来源)(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实际指产生的途径)(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5-6](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10-11](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2)基本形态: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比较。
[11-12](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不足在于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一是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而具有机械性,二是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比较。
[12-13](1)两者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都坚持意识是世界的本原这种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P8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两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2、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作用)?[P16-17](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其作用体现为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13、马克思主义哲学[P18-20](1)产生:①时间-19世界中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事件。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③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
④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2)性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3)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产生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飞跃。
(5)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P25]: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14、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源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P19]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
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P22-23]性质: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理论贡献: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意义作用: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科学发展观(见贯彻十七大精神指导意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1、物质概念[P2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2、世界物质性原理[P29-30](1)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物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由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等基本要素构成);③人类思维和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
(也即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P40](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另见第7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运动概念[P31-32](1)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如“飞矢不动”,“刻舟求剑”),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即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4)运动是有规律的。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