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一)

合集下载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四)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高考语文试卷选择题加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选择题加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 rè)窥视(kuī shì)蹉跎(cuō tuó)B. 沉著(chén zhù)拮据(jié jū)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C. 悠然(yōu rán)娇嗔(jiāo chēn)炽热(chì rè)D. 剥削(bō xuē)谬论(miù lùn)混淆(hùn xiá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B.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C.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课外辅导。

D.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表现出色,勇夺金牌,为祖国争光。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

B.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

C.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惊慌失措。

D. 他的讲话虽然言辞激烈,但却是出于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你喜欢吃水果吗?”他问我,“我最喜欢苹果和香蕉。

”B. 他写的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和喝彩。

D. 我很想知道,这次旅行具体安排了哪些活动?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知识的海洋里采撷着知识的珍珠。

B. 她的笑声像清泉一样,在山谷中回荡。

(完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完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2014无名氏·词《阮郎归》
2015岑参·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2016李白·诗《金陵望汉江》
2017欧阳修·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2018李贺·诗《野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默写常见名篇名句
命题形式:情境型默写
一般给出一定的语言情境,要求同学们根据情境填写句子。
命题点:
1、知名度高,常被引用的经典名篇名句。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真、耐心阅读,勾画重点数据和句子
将选项与原文认真对比
9题:按原文顺序从前往后认真梳理并归纳答题要点。
(并非每则材料都有答题要点)
·优先·专题训练,专项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10、断句(口诀)12、选择·理解文意13、翻译⑴⑵
五代十国:李煜
宋:
2007苏轼、2013陆游、2017欧阳修
范仲淹、晏殊、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文天祥、宋濂(次要)
3.3近年考的都是名家中的名家,不是超级著名的作家,考的可能性低。
3.4十年前考过的作家也是有一定可能性考到的,但是可能性不是太高。
3.5文言是诗歌的基础
3.6积累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故
2006黄庭坚·诗《题竹石牧牛》
2007苏轼·词《望江南超然台》
2008潘大临·诗《江间作四首》
2009姜夔·诗《次石湖书扇韵》
2010刘孝绰·诗《咏素蝶诗》
2011周邦彦·宋词《关河令》
2012晏几道·(晏殊·子)词《思远人》
———————————————————————————————
2013陆游·词《鹊桥仙》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一)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与现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并无自大、歧视“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

中国正史都不乏对四夷单独列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

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

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

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观点看世界。

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步。

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

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荀子·劝学》(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
三国:
《观沧海》曹操(155年-220.3.15)
《出师表》诸葛亮(181年-234.10.8)
两晋:《饮酒》《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352/365年—427年)
南北朝·北朝·郦道元《三峡》(472年—527年)
唐:
初唐:初唐(618年—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
五代十国:李煜
宋:
2007苏轼、2013陆游、2017欧阳修
范仲淹、晏殊、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文天祥、宋濂(次要)
3.3近年考的都是名家中的名家,不是超级著名的作家,考的可能性低。
3.4十年前考过的作家也是有一定可能性考到的,但是可能性不是太高。
3.5文言是诗歌的基础
3.6积累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故
《赤壁》杜牧(803年—约852年)
《泊秦淮》杜牧
《阿房宫赋》杜牧
《夜雨寄北》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
《无题》李商隐
《锦瑟》李商隐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虞美人》(937年―978年)
宋:
北宋:(960年—1127年)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989年8.29—1052年5.20)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真、耐心阅读,勾画重点数据和句子
将选项与原文认真对比
9题:按原文顺序从前往后认真梳理并归纳答题要点。
(并非每则材料都有答题要点)
·优先·专题训练,专项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10、断句(口诀)12、选择·理解文意13、翻译⑴⑵

高考试卷语文选择

高考试卷语文选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和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jīng è)沉湎(chén miǎn)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B.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璀璨夺目(cuǐ càn duó mù)雅俗共赏(yǎ sú gòng shǎng)C. 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指点江山(zhǐ diǎn jiāng shān)意气风发(yì qì fēng fā)D.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气吞山河(qì tūn shān hé)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使人深受感动,深受启发。

B. 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C.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D. 这个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

3. 下列句子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B.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

C. 他的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

D. 这座建筑物的设计独特,令人叹为观止。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犹如两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B. 她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C. 这场雨像断了线的珠子,洒满了大地。

D. 他的心情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

A.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你知道吗?”他问,“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Word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Word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徒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

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

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

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

2023年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3年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与现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并无自大、歧视“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

中国正史都不乏对四夷单独列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

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

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

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观点看世界。

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步。

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

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旧石器时代起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和孤立的。

诚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时代,但事实上的内外交流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如此,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衢更是如此。

闭关锁国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已,民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开放交流从来未被锁国政策真正扼杀过。

不绝于史书的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的业绩,只不过是综合构成、开拓疏通了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些环节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的瞬间。

所以,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这可以从《史记》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印证。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其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而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却都不包括中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中外学者应有的重视。

B.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D.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似性,彼此相互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突破了以往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B.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又要用区系的观点看世界。

这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C.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扼杀物质、精神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4-6题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

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

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她感到恐怖。

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

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

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

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

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

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

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

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

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

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

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

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相关链接: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

……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5.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路向暖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

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

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

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