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河南新乡延津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周考二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试题(本试卷共6页,大题4个,小题22个。
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相继登上热播榜首。
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传奇,叙事布局环环相扣,人物形象立体饱满。
然而它们最引人注意的闪光点却不是这些,而是结尾时主人公之间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
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自信力,才会产生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就战争题材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回望性的思考,但在创作主旨、审美理念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八十年代之后,战争文艺创作开始摆脱单一性态势,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和国家民族形象意识较强的重构型作品,如《红河谷》等作品。
新世纪以来至今,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哲理反思型的战争文艺创作逐步成熟,如《集结号》等。
这类作品对生命个体的战争体验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问,对宏大战争历史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索,具有浓郁的生命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叩问的色彩,达到了中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的新高度。
《无问西东》等作品能做到在叙述历史、表现战争的同时,既真切再现了战争年代的惨烈风云,又在再现时拥有着足够的自信,对战争双方的个体都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达到了从容自信、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既在经济层面上走向了繁荣与富足,在国际事务中呈现出底气十足的大国自信,更在文化领域建构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
这一体系接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在开放化、多元化的语境中确认了前行的思想资源。
这一种以“推己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使得文艺作品具备了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品质奠定了思想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高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间周考语文试卷.pdf

延津县高级中学2015--2016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间周考 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牡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样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中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间周考试题

延津县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间周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级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它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方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A. 《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 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 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 ,透 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 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马丁·苏特
6.霍力格在口误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 活,谈谈你对这种心理的看法。(6 分)
4
酷酷酷酷 酷酷酷 酷酷酷 酷酷酷 酷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童年时代常在中欧、 西欧各地旅行, 一方面孩子的观摩与听的机会多于正规学习的机会, 锻炼了领悟与感受的能力;另一方面,倒映着清朗月色的高山湖泊、清澈的山涧、在幽谷中 蜿蜒流淌的溪流都让这位早慧的少年流连,永远地印在他的心间。 巴哈、 海顿都是多产的音乐家; 但海顿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 巴哈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 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 622 件作品,还有 132 件未完成的遗作。没有一 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 还像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 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 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 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更重要的,他融和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最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 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了几座光辉的纪念碑。 文艺复兴后的两世纪中, 只有意大利 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作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刻 画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磺》 ,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空前绝后的高 峰;又以 《后宫诱逃》与《魔笛》 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斐 但丽奥》 、韦柏的 《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 他在 1783 年的书信中说: “我更倾向于德国歌剧:虽然写德国歌剧需要我费更多气力, 我还是更喜欢它。每个民族有它的歌剧,为什么我们德国人就没有呢?”和意大利人的思想 相比,德国人的思想也许没有那么多光彩,可是更有深度。在纯粹音响的领域内,德国式的 旋律不及意大利的流畅,但更复杂更丰富,更需要和声的衬托。以乐思本身而论,德国艺术 不求意大利艺术的整齐的美, 而是逐渐以思想的自由发展, 代替形式的对称与周期性的重复。 这些特征在莫扎特的《魔笛》中都已经有端倪可寻。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 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 E 大调、g 小调、 C 大调交响乐,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 《伦敦交响乐》 更接近我们。而在 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冶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 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试卷含答案(共10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试题(一)1.文章题目为“过秦论”,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是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这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请简要说明文章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5.作者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防御等方面描述了秦始皇的事迹,请简要说明(可以采用原文)。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试卷含答案(共10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试题(一)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2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只错一个的是()A. 焚椒兰(jiāo)不霁何虹(qí)垣墙(huán)先妣(bǐ)B. 长号(hào)老妪(yù)偃仰(yǎn)蓬蒿(hāo)C. 呱呱而泣(guā)朝菌(zhāo)架梁之椽(yuán)鼎铛玉石(dāng)D. 分外妖娆(fèn)斑鸠(jiū)宿舂粮(chōng)举酒属客(zhǔ)答案:B2. 下列选项中,字型全对的一组是()A.阖门毛骨悚然浮想连篇蓬蒿B.万籁俱寂横槊赋诗烦燥眷属C.沧海一栗尽态极妍呕哑媵嫱D.斑驳屋檐泠然异爨答案:D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B.东犬西吠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东望武昌C.辞楼下殿,辇来于秦D.六王毕,四海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是:()A.又杂植兰桂木于庭B.日过午已昏月出于东山之上大母过余C.比去,以手阖门D.盘盘焉,囷囷焉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答案:C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虽然去美国读书了,但她那美妙的歌声仍然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B. 我和李刚小学毕业后就分别去了不同的学校读书,没想到几年后,我们竟然考进了同一所大学,真是破镜重圆。
C. 他这个人从来都是独善其身,同学有了麻烦,他每次都是躲得远远的,更别说关心帮助了。
D. 我拿他当最好的朋友,他却利用我对他的信任出卖我们公司的秘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答案:B.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句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2015-2016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班级、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
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号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
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
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
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花鸟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果实。
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
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现了笔墨的特征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间周考试题

延津县高级中学2015--2016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间周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牡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样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中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河南新乡延津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周考二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牡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样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 ;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中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
《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
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
《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斜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应处用力,虚中见实。
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
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
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
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 .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 .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 .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 .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 .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
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 .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B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 .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 .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二、文言文阅读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
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
后六年,乃擢第。
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
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
”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
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
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
还,为三司度支判官。
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
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
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
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
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
徙知潭州。
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
使契丹,至紫濛馆卒。
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
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
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B.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C.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D.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B.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D.乘传是乘坐驿车。
传,驿站的马车。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
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
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
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
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诗歌鉴赏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夜① 杜甫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
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 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 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劝学》说明反思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4)《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现代文阅读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屠呦呦与青蒿素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 ,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