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第1期

2018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第1期

第一部分时政专题

专题一重实干抓落实

【背景链接】

十八大以来,就崇尚实干、狠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大量相关讲话。崇尚实干、狠抓落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2017年2月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2017年3月2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

——习近平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

——习近平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切实引导广大干部真抓实干。

——习近平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习近平对需要长期抓落实的项目和任务,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抓下去。

——习近平[存在的问题]

不抓落实,便是空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这些决策如果“政令不出中南海”,没有执行到位,没有落实到位,便会被束之高阁,徒耗纸张。这会贻害无穷。政令不畅,典型的就是“中梗阻”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中梗阻,表现在面对中央政令不知道如何贯彻、如何执行,懒政思维作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抓落实也只是表面抓而已,中央政令到了地方机关便淤塞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则是对上级政令阳奉阴违,把政策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挂钩,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或者以表面文章应对。

[综合分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只有“令行禁止”,才能保障法令严正,纪律严明,执行认真,才能“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才能让善治的空间更大。决策部署是“最先一公里”,狠抓落实是“最后一公里”,二者都要做好,问题才能更好解决。只有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头推进改革,中央的决策部署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各个地方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与中央一盘棋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让宏观、中观、微观在战略战术上都取得胜利。

[对策措施]

一是要把抓落实作为履职尽责的本分。“实”是一种政治责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抓落实,贵在盯紧目标、保持定力,任何时候都把发展抓在手上,做到不走神、不分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盯住重大改革部署、优势产业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领导干部尤其要有责任心、事业心,带头到一线、下深水,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要把重实干作为成就事业的基础。“实”是一种优良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成于实。实干是谋事创业的最好办法。当今发展任务重,条件和基础制约因素多,没有苦干实干,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不可能的。重实干,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干”上,真刀真枪、真做真为,人一之、我十之,往实里做,往深里做,不浮在面上。重实干,要坚持问题导向,察实情出实招,少开会少发文,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沉下心来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积极创造条件打开工作局面。

三是要把办实事作为造福于民的追求。“实”是一种为民情怀。为人民谋福祉,是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心中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把做事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做事的着力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把做事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多办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要把求实效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实”是一种检验标准。衡量工作干得怎样,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看实效、重实绩。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多办实事,不能几年下来山河依旧、面貌不改。党员干部在任何岗位上都要有所作为,树立雄心壮志,善于抢抓机遇,勇于追求更高目标,努力创造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求实效,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当前,尤其要正确对待发展速度,既要坚定不移抓发展,充分挖掘发展潜力,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的部署落到实处,又要保持转方式调结构的定力,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

【文章重要位置设计】

[标题]

1.敢担当重实干破难题抓落实

2.只争朝夕抓落实精神抖擞重实干

3.转作风抓落实重实干促发展

[开头]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发展盘子已定的情况下,我们最重要的莫过于想方设法抓好落实。今年是我州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在这种形势下,做好“落实”文章显得更为迫切。如果不落实,我们就会坐失良机,贻误发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结尾]

落实是具体的,一具体才深入;落实是细致的,一细致才到家;落实是过硬的,一过硬才见效;落实得越彻底、越好,成效就越大。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只要求真务实,早部署早行动,一定能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要在求真务实中抓落实。决策一旦提出,思路一旦确定,就要一件事一件事地抓好落实。对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股不吃不睡也要想出办法、拿出措施的钻劲;对要争取的事情,要有一股不分昼夜东奔西走、千方百计争取成功的韧劲;对定下来的事情,要有一股知难而进、埋头苦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牛”劲。效率是检验工作的标尺,凡事要超前谋划,超前行动,雷厉风行,务求实效。否则,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

【范文】

抓落实就是对人民群众言而有信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是“为了谁”去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讲的则是手段,是如何去做、怎样落实的问题。从某种程度而言,深入推进党委政府各项决策落实的过程,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而决策落实的实际效果,也是检验群众路线走得好不好、实不实的重要标尺。

落实是决策的归宿和生命。不抓落实,一切思想都是空想,一切目标都是空谈,一切部署都是空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言必信、行必果”、“说了不是白说,说了就必须做到”、“衡量干部的好与差就看他能不能办实事”,从根本上指明了抓落实必须言而有信、真抓实干。可以说,我们所取得的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一切成绩,都是狠抓落实、真抓实干的结果;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都是抓而不实、言而无信的后果。

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必须言而有信、狠抓落实。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唯一价值取向和最高衡量标准,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和遵循。唯其如此,面对人民群众的呼声,才有潜心倾听的定力;面对

千头万绪的工作,才有时不我待的紧迫;面对纷繁复杂的焦点,才有应对如常的底气;面对急难险重的挑战,才有舍我其谁的担当。

言而有信抓落实,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为党立言、为民立言、为事业立言,这是抓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换言之,我们党员干部都来自于群众、根植于群众,因此我们的决策务必求实,要真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他们着想;决策的内容要务实,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决策的执行须做实,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我们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责任分解、问题协调、重点督查、现场调研、专项检查、定期考核结账等手段,都是推进落实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坚持运用这些方法,用实劲真抓落实,用狠劲硬抓落实,用巧劲善抓落实,用拼劲抢抓落实,用韧劲常抓落实,才能把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把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抢抓发展的机遇,增长发展的动力,化解发展的矛盾,书写发展的奇迹。

言而有信抓落实,就要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发挥民力。要想落实到位,就不能乱“拍脑袋”;要想决策科学,就不能“闭门造车”。毛泽东同志把“多谋善断”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工作方法,并强调谋是基础,要多谋,其现实意义就在于,要让最广泛的“谋”成为最科学的“断”的基础,让决策的务实、让抓落实的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把群众的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工作的方向、落实的重点。

说一句是一句,句句算数;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以“钉钉子精神”铆足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深入到一线与群众“面对面”,深入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深入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理顺关系,重实干、不作秀,降虚火、不浮躁,敢作为、不推诿,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这样的“言必信”,必将让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更加信赖;这样的“行必果”,必将让人民群众对广大党员干部更加信任,对未来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专题二增强公民法治观念

【背景链接】

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构建法治社会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对于影响法治建设进程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在这之中,关于培养公民法治观念的问题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公民是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所谓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公民的主体地位也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地提高公民的素质,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保证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法治的力量来源于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和拥护。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它凝结着民族精神,承载着规律和真理,最值得信赖和崇敬。历史上,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人治,皇权高于国法,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没有树立起对法治的敬畏和遵从意识。这种传统意识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并严重阻碍了法治建设进程,阻碍了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民众法律观念的缺失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信权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闹访、权利义务观念淡薄等。

【标准表述】

[公民法治观念对构建法治社会的作用]

平等意识是法治社会建构的价值基础。公民的平等意识不仅包括公民对平等的认知和理解,也是公民对平等的主张及追求。平等的观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是司法独立的精神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应该只是一句华丽的口号,而是应该贯彻到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加强了公民的平等意识,使平等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使公民从内心尊重与维护法律,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

尊严意识是法治社会构建的道德追求。尊严是个人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身份、地位及人格的认同,其体现在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中。人格尊严是公民在社会中生活的最基本尊严,是他人及社会对公民自身价值认同的基础保障,也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并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只有公民普遍具备了尊严意识,才能真正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只有以这些真正有尊严的人民为主体,才能真正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尊严。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写进了本国的宪法。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法律与尊严意识,相互尊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公民尊严的维护。

权利、义务意识是法治社会建构的内在动力。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是立法的直接依据,立法机关必须参考公民对于权利与义务的基本诉求,依照严格的程序来制定法律。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提高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才能使立法机关拥有足够的参考依据,更加科学地制定法律法规,从而保障公民的权利,加快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主体意识是法律信仰的必要元素。法律信念是一种神圣的体验,是一种对于法律的认同归属感。换句话说,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是建立在对于法律的无条件信赖的基础上的。如果法律无法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就会失去信任,最后势必被人民抛弃。我国的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是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我国法律中的具体表现。新中国从开始制定法律时就意识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在法律中进行确认。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我国人民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还认识不足,这势必影响到了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

[我国公民法治观念的现状]

义务意识强烈,缺少权利意识。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民众对于权利与义务的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治建设的水平。由于受到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影响,我国一些民众存在官本位的思想,这严重影响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具有强烈的义务意识,但是缺乏权利意识。现在,这种现象正在改变,但是却涌现出了片面的权利意识,即在工作与生活中过分重视个人的权利,忽视国家的利益。

主体地位意识欠缺。公民的主体意识,是一个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法定身份与社会角色的主观认识。我国的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公民往往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而是保留着传统的“草民心态”,这来源于“官本位”思想。在宪法的规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在现实中,一些公民往往无法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对于政治缺乏足够的热心,而且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