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

一、感觉统合的来源及概念。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南加州大学的爱尔丝博士(Dr.Jean Aryes)在1969年提出的一个研究观点。她的一生研究运动治疗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感觉统合研究。他2首先发现了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多动、自控能力差、动作协调不良;或是紧张或是胆小、内向、爱哭、不合群、挑食等症候群,并非智力及教育问题,而是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她在生前完成了50多篇临床实验报告,在1972年系统的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并开发了感觉统合的运动器,及科学有效的指导测评方法,对感觉统合问题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兴起了感觉统合这项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1992年北京引进感觉统合训练方法,进行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随

后在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开办了感觉统合训练。有些西方国家,现在发展成为每个小学校都设有感觉统合训练室,成为孩子教育中的必经课程,近几年来、北京、山东、上海广州多所幼儿园、及康复机构都已开设了感觉统合训练。

二、感觉统合的概念及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是指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向环境反馈信息的互动过程,具体地说:当外界刺激,通过人的视、听、味、嗅各种感觉器官、神经组织进入大脑各功能区,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筛选,然后才能指挥身体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形成有效的统合。

感觉统合训练是以科学有效地测评方法,运用社会环境和使用各种物理器材为手段,以运用适当强度的外界刺激,有针对性地发展儿童感觉器官功能的协调能力,促进他们大脑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整合功能,使其以感觉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训练。

三、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的原因及后果

1、抚育方式不当及环境影响。

(1)人工喂养。未能直接与父母近距离上的肌肤接触,用奶瓶、奶粉替代喂养。肌肤接触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发展,母乳喂养营养价值高、抗体多使母婴有更多的肌肤接触。有利于建立母子之间的感情以及最重要的触觉学习。

(2)限制性带养方法。,老人或保姆带养孩子。多注重于吃喝拉撒。生活上有很多制约,如不能乱摸,不能跑、不能跳等。

(3)独生子女的单调生活方式。独吃、独睡、独玩,没有模仿对象,没有朋友玩游戏、小朋友之间接触的较少。(4)都市化的家庭生活。大人过度保护,造成运动学习缺乏。

(5)被忽略的精细动作训练。注重美学的发展、不愿意让孩子动手做事情。

2、孕期卫生。

从生命的胚胎开始,若镜子、软子的先天不足以及受精卵本身的缺陷。妊辰期反应剧烈的呕吐、腹疼、引导流血、先兆流产、病毒感染(感冒、风疹等),情绪的紧张、焦虑、恐惧、忧郁、过分劳累、过分静养无不相关。。吸烟、酗酒、喝浓茶。高龄产妇叶是原因之一。

3、生产过程异常:早产、过期产、胎吸、产钳、剖腹产

(触觉学习不足)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缺氧、体重过轻。

4、婴幼儿时期头部外伤及疾病。如脑损伤、多次高烧、

脑膜炎、癫痫、智力低下。微量元素失衡,铅中毒,缺锌、铁、碘等,以及遗传有关。

5、过大的心理压力。有不少的孩子由于突然的或过大的

刺激使他们幼小心灵的伤害而发生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如突然失去父母、母爱、环境的改变、或家庭中的重大事故,遭到父母的严厉殴打、恐吓,一切强加的粗暴行为都可成为心理失去平衡的诱因,产生脑功能障碍,引起感觉统合能力不足。

四、感觉系统及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一)、前庭平衡觉

前庭觉又称内耳觉。前庭器官在内耳里面,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前庭系统的传入纤维分别送信息到左右大脑半球,促进身体左右两侧统合,使儿童在学习复杂动作时,反应灵敏。前庭系统还有神经纤维联系情绪中枢,进而影响情绪中枢,包括正面与负面作用,如兴奋、紧张、平静等。

三半规管主要功能是侦察头部的三个平面(垂直面、横面和直面)的空间动作。即接受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感觉。椭圆囊及球状囊是前庭系统的动态感应器,负责接受加速的的直线及旋转的感觉。

前庭感受器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生理效应:一方面对人体变化了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平衡;另一方面参与调节眼球运动,使人体在体位改变和运动中保持清晰的视觉,故它对保持我们的姿势平衡和清晰的视觉起重

要作用。其实,前庭随时随地都在工作,比如在一辆正常行驶的公共汽车突然刹车的时候,站立的人往往会倾倒,但是很快会控制自己的身体,不会倾倒下去,这时候就是前庭在发挥作用,调整了身体姿势,达到了平衡。

前庭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运作息息相关,例如,儿童能专心地学习,就是前庭、本体觉与视觉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所谓“感觉统合”。

1、前庭失调的表现:

(1)、平衡感不佳。头部不能长时间平衡的置于中央,上课时多动不安,忽左忽右、颈部肌肉紧张。控制不好自己的身体,容易跌倒,站不稳。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在家一会干着干那,无法安静下来。四肢协调功能不良。站五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经常受伤,害怕走平衡木。

(2)、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差,无意识的多动。喜欢强烈的旋转、摇晃后不觉得晕,精力充沛,不觉得累。睡不安宁,喜欢惹人。安全与危险的意识差,喜欢打滚爬高,搞恶作剧。组织力差生活上杂乱无章易激动,对不中肯的批评难

以接受,情绪对抗狂躁不安。

(3)、视觉感不良,眼球和视觉肌的协调能力不足。视觉范围狭小视觉空间不佳剧烈旋转后可见眼球震颤。眼球震颤的孩子对动的画面容易注意力集中,如看动画片,玩电子游戏及。对静止的画面如、黑板、看书、鞋子则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流利的阅读,常多字少字。生活上常会视而不见,穿鞋常穿反视觉追查能力较弱。

(4)、听觉感不良。课堂上容易对外界刺激引起关注,对信息听而不全。对声音的辨识力不足。对大声吆喝尖锐的声音特别讨厌、会出现烦躁捂耳朵的行为,在学习中相当痛苦,经常成为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本体感觉

本体觉又叫关节活动感觉,所谓本体是指个体对于身体躯干与四肢活动时的感觉。本体觉包括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层组织的感觉,本体感受系统几乎与触觉系统一样大。机体积极的伸展肌肉运动时肌肉收缩、抵抗阻力时出现的,者是最有效的产生本体刺激反馈的方法。本体觉大致与

姿势的维持、活动的感觉、力度的控制等功能相关。

2、本体感失调的表现

(1)身体形象不明,引起行动障碍。眼睛看不到时变无法做出正确的动作。学骑车、学游泳闭别人难学会。

(2)身体双侧及双手双脚协调不良。不会跳绳绳子偏在一侧,管用一侧手,吃饭不端碗,写字画画左右不放上来。幼儿期揍路不稳、常带小跑、乱跳,自行控制能力差。

(3)重力不稳与地心引力无法抗衡,手脚笨拙,同时又有方向,距离感欠缺。易迷失方向。投球命中率低。

(4)运动能力不足。无法越过障碍不会跨过水沟,不敢走上斜坡。

(5)懒惰、行动慢,做事效率低。早上起床慢,梳洗慢,吃饭慢,洗澡慢,做作业慢。

(6)精细动作不良,动作协调能力差,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工能力差。

(三)、触觉

触觉系统是人类发展的最早、最基本、影响力及覆盖率最广的感觉系统之一。触觉的接受器是皮肤。皮肤有多种不同的感受器,接受触摸、冷热和痛疼刺激,透过皮肤接受器人能接受不同层面的触觉讯息,包括:轻轻碰触、震动、温度深层压力以及对触觉的位置辨识。触觉系统具有保护和防御、识别、辨识等功能。

触觉失调表现

1、常表现为情绪极端不安,使父母及老师都不易沟通,胆小、内向、害怕陌生环境、粘人、爱哭、孤僻,固执、脾气暴躁,咬人自己打自己。

2、特别喜欢熟悉的环境,喜欢接受固有的旧信息,不愿意学习新东西。

3、不喜欢被被人触摸,甚至连自己的文聘叶不让别人碰。不喜欢拥挤、碰撞,在集体中容易与人发生争执,怕玩土、不喜欢洗头、洗澡、不敢下水游泳,不愿穿毛衣。

4、喜欢某种特殊熟悉的感觉,偏食,吸吮手指、咬手指甲,咬脚指甲。咬角、咬铅笔、挖鼻、玩头发、触摸生殖器等。

5、触觉迟钝的孩子对危险和痛疼反应迟钝,喜欢被拥抱,被抚摸。喜欢毛绒玩具或多毛的小动物,表现出皮肤饥渴的现象。

(四)、行为特征。

感觉统合能力不足,形成了脑功能的反应不全,必然引发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虽然智商较低,但学习成绩波动,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准,造成了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足。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问题。

1、由于执行控制能力差,他们会经常违反圆规、小鬼、

损害公物、发脾气、仍东西。

2、做事说话不加深思熟虑,随心所欲,随随便便、不守

信用。

3、不良性格、情绪易变化。经常会受到别人的歧视或嘲

弄,家长的打骂。会产生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强烈,人性易怒,自信心不足,情绪消沉,自虐自残也有发生。

4、不当的教育方法常会把孩子推向撒厌学、逃学、物质

上的满足只会去偷,逐渐发展到犯罪的边缘。到了成年

期好吹牛、酗酒、抢劫头道吸毒自杀等。

五、感觉统合的评估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很多障碍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感知觉异常障碍的原因所导致。因此,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我们需要对儿童进行完善、客观的感觉统合评估那我们为什么进行评估呢?

1、确定训练起点

2、明确训练效果

3、确定训练目标

通过系统专业的评估,康复师和家长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个孩子存在的障碍,存在哪方面的的不同缺陷,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和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七大感觉系统

1、前庭平衡觉

2、触觉

3、本体觉

4、味觉

5、嗅觉

6、

视觉 7、听觉

感觉统合训练评估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主要涉及平衡觉、触觉与本体绝、平衡觉

与本体觉、触觉的感觉统合项目。

2、第二层次:主要涉及前庭感觉系统、触觉与本体觉、

两侧协调、顺序性与预计动作、动作计划等感觉统合项目。

3、第三层次:主要涉及小肌肉、姿势控制、模仿等感觉

统合项目。

六、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

1.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神经生理抑制具有改善作用。通过改善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运动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协调能力增强。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精细操作能力、视觉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均有明显作用。

2.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协调能力。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运动平衡能力差及动作不协调效果显著。对那些运动协调能力差的儿童,训练后能得到显著改善。

3.感觉统合训练可提高儿童学习成绩,改善其厌学情

绪。感觉统合训练不仅是对生理功能的训练,还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儿童通过训练可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集中训练后,动作变协调,情绪变稳定,注意力改善,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参加感统训练后学习成绩会显著提高。

七、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1.快乐体验原则

2.儿童主体原则

3.积极反馈原则

4.适度与安全原则

八、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

1.感统训练要从咨询开始

2.明确儿童当前的统合能力水平

3.制定适合儿童统合能力发展的训练计划

4.设计游戏化的主题活动

5.主题活动中要注意调动每个儿童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6.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儿童的表现,以便调整下次训练内容。

7.训练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及时总结与反馈。

感觉统合训练计划5篇

感觉统合训练计划5篇 篇一:感觉统合训练方案 感觉统合训练方案 姓名: 学号专业: 测评信息:小云,七岁,本体感统失调,视觉统合失调。注意力记忆力差,身体平衡差,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动作迟缓笨挫,成绩差。 长远目标:加强平衡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培养愉悦的心情,建立自信,能够和人正常沟通。 训练主题:感统失调训练 训练活动实施人:老师、父母 物资准备:训练中心、家庭 训练时间周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月,共三个月,每周三天训练。训练项目:大滑板、蹦床、乌龟爬、大象爬、袋鼠跳、按摩大龙球等。技术要素:采用游戏的方式,特定环境、特殊的器材与孩子的交互作用,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即刺激与运动相结合,达到刺激及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从而让儿童在积极快乐的情绪中来玩、来学习,促进他们身体和大脑之间的协调反应,帮助他们的感觉运动功能向正常方向发展。 训练难点与应对方法:儿童可能会在训练中,产生反抗哭闹的行为,老师与家长要及时安慰,积极调整儿童心态,协助其完成训练。 (一) 教学计划:第一个月 主要训练目标:主要是训练前庭和触觉,训练平衡感。 具体训练内容:大滑板(30~50) 蹦床(200~500) 乌龟爬(5圈) 平衡台(5次) 按摩大龙球(200)

平衡踩踏车(100) 抛接球(20个) 第一个月小结:平衡感稍微好了点,注意力慢慢在集中。 教学计划:第二个月 主要训练目标:主要挺高注意力和触觉,加强平衡感。 具体训练内容:大滑板(30~50) 蹦床(200~500) 走平衡台(5次) 按摩大龙球(200) 平衡踩踏车(100) 大象爬(10圈) 晃动独木桥(10) 对接抛球(20个) 第二个月小结:平衡感开始正常,可以独立的做早操,认真的听别人讲话。写字姿势稍微正确。 教学计划:第三个月 主要训练目标:主要训练平衡感,注意力记忆力。 具体训练内容:按摩大龙球(200) 对接抛球(30) 大陀螺(20) 脚步器(20) 竖抱筒 蹦床(200~300) S形垂直平衡木(10)

感觉统合的定义

感觉统合的定义 摘自:中国娃娃日期:2006-1-13 9:16:34 发布者:中华幼儿教育信息港 感觉统合的定义 前庭觉、运动觉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感觉统合训练内容及目标 (一)感觉统合的定义 感觉统合理论由艾尔丝博士于1972年首先系统提出,是指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统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即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我们本身的反应,又是一个新的回馈刺激,提供大脑有关我们行为的信息,帮助我们发展出更有效的行为反应。籍着这种持续不断的感觉统合过程,大脑的分工愈来愈精细,功能愈来愈好,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就愈来愈强。 (二)前庭觉、运动觉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及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触觉、前庭觉及运动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 前庭平衡觉是指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保持身体的平衡。 运动觉(深感觉)是指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 这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的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感统学习的关键期在七岁以前,在这期间大脑发展特别快。 (三)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主要是指脑内,特别是影响到感觉系统的部分无法有效工作,无法正常而有效的发挥功能。 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激发。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但对于有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象应有的那样有效地发展。其原因包括: 1.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 2.环境因素: 1)早产或剖腹产; 2)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 3)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 4)缺少同伴群体; 5)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 6)过早进行认知教育; 7)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的概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感觉统合的概念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 简介 感觉统合理论由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nnaJeanAyres)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感觉统合术语广泛的应用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就是说感觉统合的理论是由脑神经神经生理学基础发展而来。 简单地讲,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10-30%。感觉统合失常的罪魁祸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感觉统合不足造成的行为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爱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治疗方法为这些儿童提

供了矫治的机会,也解决了家长和老师为低成绩儿童现象的烦恼。最新研究调查中国大中城市孩子率达到80%其中30%为重度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主要是指脑内,特别是影响到感觉系统的部分无法有效工作,无法正常而有效的发挥功能。 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激发。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但对于有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象应有的那样有效地发展。其原因包括: 一、"先天不足",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早产或剖腹产,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二、缺乏应有的游戏活动。1、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2、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三、生活的环境过于封闭,缺少同伴群体。四、父母教育方式上的偏差。1、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2、过早进行认知教育;3、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感觉统合课程简介及其作用 羊角球:让孩子坐在球上,双手紧握着手把,身体屈曲,向前跳动。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 平衡台:双脚或单脚站立在平衡台上,用双手做拍球等运动,并保持身体的平衡。强化前庭刺激,加强身体平衡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方案

感觉统合训练方案 姓名: 学号专业: 测评信息:小云,七岁,本体感统失调,视觉统合失调。注意力记忆力差,身体平衡差,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动作迟缓笨挫,成绩差。 长远目标:加强平衡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培养愉悦的心情,建立自信,能够和人正常沟通。 训练主题:感统失调训练 训练活动实施人:老师、父母 物资准备:训练中心、家庭 训练时间周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月,共三个月,每周三天训练。 训练项目:大滑板、蹦床、乌龟爬、大象爬、袋鼠跳、按摩大龙球等。 技术要素:采用游戏的方式,特定环境、特殊的器材与孩子的交互作用,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即刺激与运动相结合,达到刺激及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从而让儿童在积极快乐的情绪中来玩、来学习,促进他们身体和大脑之间的协调反应,帮助他们的感觉运动功能向正常方向发展。 训练难点与应对方法:儿童可能会在训练中,产生反抗哭闹的行为,老师与家长要及时安慰,积极调整儿童心态,协助其完成训练。 (一) 教学计划:第一个月 主要训练目标:主要是训练前庭和触觉,训练平衡感。 具体训练内容:大滑板(30~50)

蹦床(200~500) 乌龟爬(5圈) 平衡台(5次) 按摩大龙球(200) 平衡踩踏车(100) 抛接球(20个) 第一个月小结:平衡感稍微好了点,注意力慢慢在集中。 教学计划:第二个月 主要训练目标:主要挺高注意力和触觉,加强平衡感。 具体训练内容:大滑板(30~50) 蹦床(200~500) 走平衡台(5次) 按摩大龙球(200) 平衡踩踏车(100) 大象爬(10圈) 晃动独木桥(10) 对接抛球(20个) 第二个月小结:平衡感开始正常,可以独立的做早操,认真的听别人讲话。写字姿势稍微正确。 教学计划:第三个月 主要训练目标:主要训练平衡感,注意力记忆力。

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理论

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理论 王辉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一、概念 (一)何谓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这一观点是由美国南加利佛尼亚大学的Jean Ayres于1969年提出的。 ●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过程。即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内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感觉统合的功能 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即身体双侧的协调、眼手协调、注意力、情绪的稳定及从事目的性活动,进一步发展到高级的感觉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强,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发展等。 1、组织功能 2、检索功能 3、综合功能 4、保健功能 (二)何谓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是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而产生的一种缺陷。感觉统合失调又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 (Neurobehavioral Dysfunction),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问题,多发生在5、6岁至11、l2岁的儿童身上。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接收身体内外传来的感觉刺激,产生认知,反应身体的姿势、动作、计划,并协调情绪、思想、记忆以及学习,是为感觉统合的过程。

●感觉统合能力不佳所造成的学习能力不足,主要的原因: (1)感觉和知觉信息相互不协调 (2)动作所产生的感觉信息无法和知觉有正常的统合机能 (3)前庭及固有感觉不良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大脑半球,一个较小的小脑,脑干、脊髓以及分布于全身的许多神经。每一项构造包含许多神经细胞,成为神经元;每一神经元有一根纤维主管传导信息。把信息从身体传到大脑内的神经元,称为感觉神经元;而把信息传至肌肉及内脏的神经原,称为运动神经元。 l、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一般人体内大约有120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和轴突(又称神经纤维)。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功能: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 2、神经径路与核 ●细长成束状的神经元,称为神经径路。大部分神经径路从神经系统内的某处把一种感觉输入或运动反映传至另一处,有的还传送了不止一种感觉输入。是为了防止信息混杂,这些径路井然有序的安排,犹如电话线一样。 ●“核”是神经细胞体的聚集处,是感觉或运动过程中的“业务中心”。它们接受感觉输入,重新整理、过滤信息,并使它与神经系统中其他信息产生关联,进行统合,送到大脑半球的对应区域。大脑半球把这些信息过滤,使更详细,并把它送至运动或其他中心,然后传送到外界形成反应。 3、脊髓 ●脊髓包含了传送感觉信息到大脑的神经径路,以及把运动信息往下传的其他神经径路,这些待下传的信息会传到肌肉与器官。沿脊髓下行的一些传送活动指挥着姿势与运动,有些则指挥内脏的功能。感觉统合不良发生在脑内,不在脊髓。 4、脑干 ●脑干:位于耳朵的高度。脊髓中的感觉径路在脑干中延续,但是脑干除了这些径路之外,

游戏是培养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游戏是培养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主讲:杨立雅 一、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术语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A.J根据对脑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 Theory)。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大脑是人类思维、情绪、学习等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功能状况意味着人的心智完善与否。大脑活动的最基本过程就是把从身体各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组合和综合处理,将所有散乱的信号组成一个完整一致的整体信息,然后再发出指挥肌肉、关节的运动指令,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它使个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和谐有效地运作,顺利地适应环境。就像机场航空管理中心,将天气、跑道、飞机位置、速度等信息综合考虑,再进行统一安排,这样才能使飞机起降有序,安全无事故。如果没有这样的信息统合,将是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混乱状况。 二、人的感觉主要有哪些? 一般人的概念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吸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触觉、前庭觉及运动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及保持身体的平衡。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人类的各种感觉学习贯穿了人的一生,简单地讲,这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 感觉是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必要途径。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不仅使我们能够知道外部事物的不同特征,如颜色、气味、声音、光滑和粗糙等,还能使我们知道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身体姿态、运动状态、位置等。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的感觉剥夺是不存在的。大脑或多或少都接受着感觉信息的刺激。当在某种环境中呆久了,因为感觉适应而又刺激不足时,自然地会去寻求新的感觉刺激,例如在办公室里工作太久了,就想要外出旅游。但对于自主活动能力非常薄弱的幼儿来说,成人稍一忽视或者过度保护,就丧失了获得感觉刺激的机会。对有些不哭不闹的乖孩子,父母因其很乖、很好养而忽视了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所以,人们常认为好动的孩子聪明些,而安静的孩子往往就不那么聪明。 三、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性 感觉统合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从宝宝出生起,就需要开始训练宝宝的感觉统合能力,尤其是剖腹产方式出生的孩子,更需要经过感统训练来弥补在感觉统合能力方面的一些缺失。 在感觉统合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大脑才能有效地进行认知、语言与指挥肌肉关节运动等复杂的活动。同时,由于每一个认知、语言、运动的过程都离不开感觉统合,因此反过来又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一个有良好感觉环境的孩子,其大脑潜能就能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得以充分开发。 感觉统合是生理活动的基础,感觉统合学习对儿童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空间知觉、数理逻辑、言语表达、社会交往等四个方面。如动作能力差的孩子经常缺少空间感和

感觉统合发展的自我调节

婴幼儿的感统发展向度及睡眠饮食障碍 0-3岁儿童自我调节障碍 ●对感觉刺激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吃、睡不正常 ●动作计划能力缺失 ●听觉处理能力失调 ●精细动作功能失调 ●视觉-空间知觉处理功能不佳 ●注意力控制能力不佳 ●情绪表达功能缺失 自我调节障碍的分类 感觉刺激反应过度 ●容易害怕和过分小心 ●容易出现反抗、负面行为 感觉刺激反应不足 ●退缩、不易和人互动 ●沉迷在自我中心的世界 ●动作不停和冲动 睡眠 自我调节障碍的婴幼儿有15-38%半夜常常醒来、不易入睡。 慢速波熟睡期 ——消除疲劳、促进生长 快速波动眼期 ——记忆的存留、整理、重组,增补神经传导物质,帮助学习,保持记忆力。

帮助入睡的策略 各年龄层儿童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儿童行为表现 ●晚上很晚才能入睡 ●躺在床上30分钟以上不能睡着 ●午睡不易入睡 ●半夜易醒来 ●需要大人陪伴才能入睡 ●半夜醒来会找爸爸妈妈

1、自我调节功能——睡眠障碍 2、调节醒与睡的机制——睡眠障碍 3、情绪调节功能——睡眠障碍 1.睡前安抚策略 ●抱着孩子 ●搂着孩子 ●紧靠在一起,用手压在孩子身上 ●有韵律地轻轻摇晃 ●初生婴儿:吸母乳、洗奶瓶 2.每天睡前的例行活动 ●用温水泡澡 ●包在大浴巾中擦柔、裹紧 ●穿上舒适的睡衣 ●压在大堆枕头、棉被下,和宝宝说话,尤其是赞美的话 ●泡澡后帮孩子轻柔按摩 ●亲亲抱抱孩子 ●轻声哼唱摇篮曲等 ●快要入睡时减少刺激 ●安静、光线柔和变暗 3.午睡不要睡太久; 4.适当日晒; 5.白天有适当的运动,入夜减少激烈运动; 6.傍晚后让幼儿安静下来的活动; 7.轻柔摇晃助眠; 8.睡前听音乐;

特教感觉统合训练规划项目

彬县特殊教育学校感觉统合训练 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所谓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从身体视、听、触等各感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作。这是儿童个体学习的生理基础和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如果这方面有缺损和不足都会导致行为发展和学习上的困难。 一、感觉统合的理论依据 1. 美国艾尔丝博士( Dr.JeanAryes )提出的感觉统合理念( Sensorylnte —gration )因此矫治儿童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上的不足,通过前庭觉、平衡感、触觉防御和本体感四个方面对儿童进行训练,是一种事前提出预防和改善的方法。 2. 我们认为感觉统合是全方位的,应该包括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感觉的统合。除动态的大肌肉运动外,还应增加相对静态的视、听训练,以及视、听、说、动之间的统合训练。 3. 触觉在感觉统合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和一个人的情绪有关,但情绪不仅是生理触摸的问题,也是心理调节问题,使儿童处在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4. 多年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儿童感觉统合是能力是认知能力发展的根基。感觉统合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所以我们把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作为我们感统训练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5. 教育部“科学教育”课题组成立不久,引进日本 PRS 筛查量表,并对江苏省 5000 多名 5 — 12 岁儿童中进行感统失调率的样本调查,建立了江苏评定常模标准量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全国使用的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对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进行评定,为感觉统合训练提供依据。 6. 据有关资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 独生子女、小家庭制,都市化的形成,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逐年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南京失调概率为 36.6% ,北京为 48% ,上海为 52.7% 。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小学、幼儿园参加感统训练的达 98% 以上,他们在群体预防上有一定作用。几年来,课题组举办过全国性学习班十多期,在幼儿园发展实验单位七十余家,遍及江苏、广东、山东、云南、北京、上海等十个省市,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 (一)肢体动感训练课程有三大课程:

感觉统合训练项目详细指导说课讲解

感觉统合训练项目详 细指导

感觉统合训练项目表 前庭平衡类 平衡吊揽 要求:儿童俯卧于吊揽上,双脚伸直,头颈部抬高双手抬高,训练者用力摇动悬挂的吊揽指导活动:在吊揽晃动过程中让儿童有次序进行插棍、接住投来的沙包、将物件投进指定位置,击出迎面而来的大皮球 作用:改善儿童过度敏感的平衡感觉,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平衡触觉板 要求:儿童能够独立在圆形或椭圆形的触觉板上行走 指导活动:可以使儿童手持哑铃行走也可以设置障碍物让儿童跨过去 作用:改善儿童的触觉防御能力,平衡能力以及运动企划能力 波波池 要求:儿童藏身于波波池中能够推开掩盖的波波球 指导活动:在波波池中接住训练者抛来的球,并能够在秋池中找到相应的物件 作用:改善儿童平衡能力,改善过度敏感的触觉防御功能以及辨识能力 圆筒 要求:小朋友坐在圆筒上双脚双手抱紧,训练者用力快速转动(左右各10圈)悬挂的圆筒,立即停止,观察小朋友眼球的颤抖情况(震颤在5秒以内为反应迟钝震颤在15秒以上为反应敏感) 指导活动:可以给予强力的刺激以满足经常自传或要求旋转的小朋友以改善行为,可以再旋转过程中进行投掷活动 作用:改善儿童过度敏感或迟钝的前庭平衡感觉以及眼球的控制能力 (注意事项:在转的过程中观察儿童的表情不适时立刻停止以防呕吐) 平衡步道 要求:儿童沿着平衡布道步行, 指导活动:可以根据儿童的平衡能力调整平衡布道的稳定性,也可以和S型平衡木或阳光隧道结合设置游戏 作用:改善儿童的平衡能力,及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提高注意力 独脚椅 要求:小朋友坐在独角椅上面左右摇晃身体 指导活动:儿童能够稳坐在独角椅上停住或踢开滚过来的球,双脚轮流向上方踢球 作用:改善儿童的平衡能力及其注意力 平衡太极盘(蜗牛太极盘) 要求:儿童双脚站立在太极盘上,训练者将一个小球放入盘内,儿童通过身体中心的转移摇动平衡盘儿童要在规定时间内,将球转移到指定位置 作用:改善儿童的平衡及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提高注意力 平衡秋千 要求:儿童自行爬上悬挂的平衡秋千(卧位、坐位均可)训练者轻轻摇晃秋千,儿童抱紧秋千不掉下来 指导活动:儿童在晃动过程中可以将小球投入指定篮筐里面 作用:改善儿童过度敏感的平衡感觉,提高肌张力的控制能力 陀螺

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及作用精选.

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及作用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首先对孩子进行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其中,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所结合儿童DDST筛查及气质评估系统对门诊就诊儿童中生活规律、行为能力、情绪等方面有偏差的儿童,由家长配合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其中项目有: 1、滑板爬调节前庭感觉和触觉,引发丰富的平衡反应,运动中大量的 视觉情报,脊髓及四肢的本体感,使整体感觉统合运作功能积极发展。 2、跳跳床让孩子站在跳跳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来时,膝盖弯曲, 脚后跟踢至臀部。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讯息,矫治重力不稳和运动企划不足。 3、S形平衡木将平衡木呈高低走向或左右走向安置,让孩子站在平衡 木上,双手平伸抬头挺胸,双脚交替前走。有助于孩子本体感觉的建立和身体平衡能力的加强。 4、羊角球让孩子坐在球上,双手紧握着手把,身体屈曲,向前跳动。 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孩子双手紧抓球上的两个“羊角”,坐在球上借助弹力向前跳动。可以强化身体双侧配合、平衡反应及视觉运动协调;对空间知觉、重力感觉和运动企划的养成帮助很大。适用于身体协调不良、多动、自闭等症。 5、平衡台双脚或单脚站立在平衡台上,用双手做拍球等运动,并保持 身体的平衡。强化前庭刺激,加强身体平衡能力。站立在平衡台上左右摇动、做动作或者拍小皮球等,有助于平衡反应的反射感觉统合,对前庭——固有平衡的建立帮助很大。适用于多动症、身体协调不良儿童。 6、袋鼠跳孩子站在袋中,双手提起袋边,双脚同时向前跳。在跳跃动

感觉统合的概念及失调的原因

一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是将各神经系统传导的不同感觉在脑干部份做组织统合,如此中枢神经的各部位才能整体工作,使个体能顺利地与环境接触,并感到满足。 例如剥橘子时视觉使我们知道它是黄色的(成熟时)、圆形的,触觉使我们知道它有粗糙的外皮和多汁的果肉,嗅觉告诉我们有芬芳的气息,味觉告知我们它是酸酸甜甜的,以手掂它的重量时,运动觉告诉我们它重重的。综合了这些个客观的感觉,才能形成对橘子整体的主观知觉,孩子透过这样的认知,知道橘子是圆的,可以当球玩,它重重的可以使人感到疼痛,也知道它多汁可口,可以解渴。 二感统训练的概念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基于儿童的神经需要,引导对感觉刺激作适当反应的训练,此训练提供前庭(重力与运动)、本体感觉(肌肉与感觉)及触觉等刺激的全身运动,其目的不在于增强运动技能,而是改善脑处理感觉资讯与组织并构成感觉资讯的方法,正确的概念是「脑功能的神经功能」。 三感统失调的原因 遗传因素: 1、母亲在孕期工作紧张忙碌、压力过大、焦虑,运动不够、家务劳动过多或姿势不佳,导致胎位不正等情况,进而影响到胎儿平衡的学习,重力感不足; 2、母亲在孕期被动吸烟或者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引起胎盘血管萎缩,影响胎儿营养摄入,从而影响胎儿脑神经发育,导致出生后感觉发育不良; 3、早产、剖腹产的婴儿由于受产道挤压不足而影响出生后关节、触觉等方面的感觉学习不足。 环境因素: 1、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娇宠溺爱,造成孩子操作能力欠缺; 2、都市家庭小型化生活造成空间狭小、爬行不足缺少运动或集体活动等; 3、过早用学步车 , 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4、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5、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 6、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 7、延误矫正 , 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 另一种说法: 1 母体情胎因素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妈妈们在怀孕时就缺乏足够的休息。工作、学习、生活的忙碌、焦虑、运动不够等都会影响胎位的变动,进而影响妈妈和宝宝的健康。而一些女性吸烟、饮用酒、浓茶、咖啡、毒品等刺激物质也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阻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引起婴儿出生后触觉发育的不良。

感觉统合的发展阶段

感觉统合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过程可分成五个阶段:感觉通路的建立、感觉动作的发展、身体形象的认识、知觉运动的形成、认知学习的产生。 第一阶段——感觉通路的建立 孩子学习的前提必须具备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这种能力虽然有赖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运动觉等感觉接受器的正常运作,但只靠这些仍然不够,因为传送刺激到大脑的感觉神经通路若不正常,个体仍然无法正确理解外界的事物。例如:视力正常而视觉神经通路有问题的孩子虽能看到外界的事物,却无法将所看到的事物正确地传送到脑部,所以有些孩子会把9看成6,把21看成12等类似问题。再者感觉神经通路具备有选择刺激的能力,如扩大或过滤刺激。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在极嘈杂的环境中也可以听到我们想听到的声音;在极安静的状态下也可以拒绝我们不喜欢的说话内容。否则,就相反,在安静的环境中该听的内容听不进,在嘈杂的环境中不该听到的又听了一大堆,其结果造成大脑始终处于无序状态。 第二阶段——感觉动作的发展 婴儿刚出生时,手脚只会无意识乱动,还无法达到随意取物或移动身体,直到三四个月以后神经反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肌肉张力逐渐形成,才慢慢具有自主活动的能力,待神经反射动作成熟后,婴儿的手脚才会做有意义的活动。如看到玩具会用手去抓,听到声音会转头寻找声源等。同时抗拒地心引力也逐渐增强,能由爬到坐,从立到走,平衡感、韵律感都逐渐形成,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意义的反应。 感觉动作的建立及感觉动作的发展关键期是0~1岁,此阶段要提供丰富的触觉刺激外,更重要的要给予行动上的自由,使宝宝的动作得以顺利发展。 第三阶段——身体形象的认识 孩子虽有经过感觉动作的发展,虽可以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有意义的反映,但是要想让动作更加灵活、成熟、还有赖于孩子对自己身体形象认识的程度,当孩子认清了各器官的位置及功能时,并开始逐渐学习身体双侧动作的协调发展,以达到促进学习新的动作技巧。如:穿脱衣服,鞋袜等更复杂的动作。1~2岁是感觉动作和身体形象认识的关键时期,此阶段要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除此以外动作的发展也不能忽视。 第四阶段——知觉运动的形成

感觉统合训练简介

感觉统合训练简介 感觉统合训练,是为了使儿童充分感知各种刺激,在大脑进行感觉的统合,并作出适应性反应,因此,感觉统合训练的本质是采取游戏形式,使孩子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同时游戏的项目是个别化、针对性的设计。 感觉统合训练因势利导激发儿童对训练项目的兴趣,在游戏中促使儿童坚持活动,协调儿童各种感觉活动的兴奋与整合。因此感觉统合训练不是刻板单调的教导儿童活动,而是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游戏训练。 感觉统合不良的孩子有的存在着前庭失衡问题,有的表现为触觉功能不良,有的以学习能力不足为主,因此感觉统合训练就不能像做早操一样,大家一个模式,一样操练,那么对某些方面能力不足的儿童就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所以感觉统合训练要针对各个儿童自身的特点,选择和设计特定环境项目,让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交互作用,从而刺激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发育。 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儿童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压、视、听、嗅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 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儿童在训练中获得熟练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在指导下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由原来焦虑的情绪变为愉快,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对意志想象进行挑战。 1、用耐心培养孩子的兴趣,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到快乐,自动自发才有效 3、感觉统合训练内容因人而异 4、每天都有多样的感觉刺激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是运用一定的器材,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以前没有或缺少的感受,即进行“补课”。例如玩沙游戏、海洋球游戏、大龙球压滚游戏等可促进触觉功能的发育;平衡台、滚筒、吊缆等可促进前庭功能的发育;跳床、滑板、拍球等对于身体协调能力有促进作用等。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后,动作较前协调,手的操作能力提高,情绪较稳定,暴怒行为明显减少,注意力改善,在低年级中,学习能力有长进,成绩提高等。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1、视觉不平顺 ①、在做数字排列时经常弄错数字顺序,写字出格; ②、对物体形状不明确、位置、方向、辨别能力差; ③、在阅读时常会出面读书跳字、跳行、翻书页码不对,另外,在生活中还常常丢三拉四,似乎经常在找东西,生活上无规律; ④、做功课眼睛容易疲倦,造成学习能力的不足。 2、听觉识别不足 ①、听力不佳,容易忘记,不懂和别人沟通。 ②、脾气古怪,上课不专心,听到声音无法及时理解,声音大小不分。 ③、听不懂老师、家长的话,听写时特别困难,常常漏字、漏段 3、前庭平衡失常 ①经常都会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颠倒、经常撞到墙、碰到桌椅。 ②喜欢爬高、兜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眩、怕爬楼梯、走平衡台等等。

浅谈感觉统合与其游戏

浅谈感觉统合与其游戏 感觉统合在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陈列在大家的面前,在坊间可看到许多体能中心标榜,感觉统合真的如此神奇?可增加智商吗?它是一种教学法,还是只是一些硬设备的总称呢?答案是──都不是。 它只是生理发展过程而已。有一位美国职能治疗师A. Jean Ayres,她发现有些不是很严重的障碍小孩,为什么他们的肌力会如此弱,协调能力也不好,在学习穿衣服、或学校课业都有问题,甚至是专心处理一件事都有困难。于是经过观察与研究后,认为是大脑在处理外界讯息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于是发展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及感觉统合治疗。 在这儿,笔者想澄清一点,特殊儿童有许多种类型,其个别差异分常大,且各有其适合的治疗及教育方式,感觉统合治疗只是一种策略,不可能适合全部有障碍的儿童,更不可能增加小孩的智商,但却可因感觉统合的改善,使学习能力增加。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如蒙特梭利教学法,只是幼教界中众多教学法的其中一种,并没有硬性规定每个幼教老师必须使用这一套教学法,且是否所有小孩在这种教学法中都一定比在其它教学法效果较好呢?相同地,感觉统合治疗也只是职能治疗师的众多治疗策略之一,职能治疗师会根据专业知识及小孩的个别差异性,根据不同的理论架构及处理

策略,做最适当的处置。 既然大家对感觉统合如此有兴趣,不妨来浅谈一下,到底感觉统合是什么,它的发展情形及其有关的游戏。 一个人是透过感觉系统来搜集外界的讯息,再经过脑部的组织整合,形成有意义且适当的行为。这一整个流程就是所谓的感觉统合。对于刚刚落地的婴儿,他们的感觉系统已发展好,所以他们能看见、听见、感觉自己身体各个部位,此时大脑对这些讯息的处理能力还未发展,所以这些感觉均是无意义,但当小孩亲身经验这些感觉时,脑部也开始组织这些讯息并找出它们的意义所在(感觉统合的过程),故「亲身经验」是小孩学习为人的第一步。 接着,让我们看看脑部在每一时期,所发展的感觉重点为何? 一、胎儿期: 有人强调胎教得重要性,就以感觉统合理论而言,在胚胎时期给予适当的感觉刺激的确很重要,感觉系统在胚胎(*)周时已发展成熟。如同上述所说的,有亲身经验才能提供脑部讯息的机会,所以啰!当感觉系统发展时,就是学习的开始。怀孕的妈妈,可千万别忘记,坐久了起来走走,做做简单的运动:散散步、听音乐、透过肚皮摸摸他(她),对小孩有帮助,妈妈也有益呢! 二、婴儿期:

感统训练的发展历程

感统训练的发展历程 一、渐渐流行的感统训练,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 2010年,学心理学的我怀着对孩子成长的各种好奇心理,进入了儿童心理训练行业。当时看到一些感统设施,让我想起在2008年一个心理科实习的时候,也操作过这样的设施。如今工作后又碰上了,让我觉得感统训练还是很流行,现在成为了我的职业,我想我就得好好查查资料了。 查资料期间,发现大家对于某个教具的功能说法不一致。我上网找书籍,只找到1本。这本书被很多早教中心奉为“宝典”。然而这本宝典里面对于感统训练器材的训练原理并没有详细介绍,至少没让我觉得解释到位。然后我继续上网找相关资料,还是发现很多矛盾之处。有些用词还是台湾的用词,比如“运动企划”,内地称为“运动计划”,“复健”内地称为“康复”,“职能治疗”内地称为“作业治疗”。大概大家都是从台湾的学者那里复制过来的文字吧,我开始在台湾的网站上查找相关理论资料。 二、美国、台湾等地逐渐使用新量表,中国内地仍然在用20度年前编制的量表。 2010年底,带着对感统训练市场的希望,我和临床医学的一些同学一起到母校研究创业,母校的心理教研室主任一直很支持我们自己创业,并有一个感统训练室供我们实践。在创业阶段我们去了医院、小学及幼儿园进行儿童感觉统合

失调筛查,沿用的是1994年北京大学王玉凤教授从台湾引进编制的《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总共累积了500多个样本,统计发现感统失调率还是很高。 因为要培训实习生,我还常常去图书馆查阅感觉统合的相关资料。关于感统的专著并不多,在脑瘫的康复书籍里也会有介绍到感统训练的一些手法。还有就是康复医学书籍会有一些内容介绍感统训练,但是内容不详细相似度非常高。貌似都跟王玉凤教授介绍的内容差不多。翻了很多书后,终于在一本窦祖林教授编写的《作业治疗学》中找到关于感觉统合的内容,这本书是由在美国工作的香港人关施艳明编写的,里面的内容让我耳目一新。其中介绍了“适应性行为”这个很重要的概念,以及感觉刺激和感统训练的区别等等。还介绍了从A.J.Ayres创造理论至今所出现过的十几个感统评估量表。 我继续从台湾的网站里去找感统相关的资料,逐渐发现台湾曾美惠副教授、苏佳廷教授等人其实已经开始引进《感觉史量表》(Tseng,2002)、《感觉讯息处理评估表》(Su,2002),并本土化。这两个量表在我上文说到的《作业治疗学》中都有介绍。台湾专家已经给这两个量表统计出了台湾的常摸,但是因为版权问题,两个量表的常摸并不公开,只有找台湾这些专家做评估才能得到标准分和结果。 当然在台湾,没有新量表常摸的职能治疗师仍会沿用台湾郑信雄医师1982年引进编制的《感觉统合检核表》。而内地医院一直在沿用1994年王玉凤教授

1.感觉统合的概念

注意力培训资料 儿童的思维能力2-3岁表现为直觉行动思维,3-7岁表现为具体形象思维,7岁末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可见婴幼儿阶段的脑及神经系统是迅速发展,逐渐成熟的。遗传和先天的大脑发育是基础,而后天环境和教育是脑发育完善及脑潜能开发的现实条件和决定因素。 通过训练可提供给儿童适当的多种感觉刺激,协助其作出适应性反应,从而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成熟和潜能的开发。 一、感觉统合的概念: 身体是一切智慧的基础。 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 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二、感觉统合理论的提出: 1969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yresA.J)首先系统提出。 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提出感觉统理论。 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 简单地讲,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 10-30% 。感觉统合失常的罪魁祸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感觉统合不足造成的行为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 三、感觉统合的三大主要感觉系统 触觉系统 触觉是提供我们有关周围环境的讯息最主要的来源,可以让小朋友避开危险,探索世界,同时,它对小朋友心理安全感的发展也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经由触觉,在早期,可以和妈妈建立亲密的关系,而在以后,可以帮助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在手部动作方面,触觉和区辨觉的建立,可以促进小朋友对物体形状,大小,重量的认识,是往后 认知发展,精细动作控制的重要基础. 前庭系统 它能使小朋友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及身体各种形式的移动及运动. 与眼外肌有密切的关连:视觉-动作的协调. 前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肌肉张力(尤其是对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维持姿势,产生动作及 发展出正确的身体空间概念. 它会告诉我们个体在环境中的空间关系,使人在身体与情绪上有安全感,也有助于小朋友的心理发展.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主要是经由肌肉,关节或骨骼等受器而来的讯息,动作是促进感觉统合发展最主要的途径.

感觉统合训练的介绍及其训练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的介绍及其训练方法 沂源特校:武全余 一、基本概念 什么是感觉统合,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在1972年创导的。即是指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的反应。这种发生在儿童期的障碍,并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而是大脑发育过程中某些功能不协调所致。 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各类感觉信息不能正确整合,大脑不能正确各器官运动。医学上也叫感觉统合失调症、神经机能不全症等。 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 就是你心里想做某件事,大脑发出指令,身体能配合完成的过程。打个比方:你看见桌上的钢笔后,钢笔作为一个信息被准确无误地传入大脑,通过大脑的统合(分析、组合、加工)后,大脑再指挥人的手将笔拿起,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什么叫感觉统合失调呢?由于婴幼儿发育还不完善,大脑在接到钢笔这个信息后,不能有效地指挥手去行动,拿不到钢笔。最常见的是,在读写数字、字体或偏旁部首时常常读反或写反(如:“25”读或写为“52”、“p”读写为“b”、“入”读写为“人”等等),,这种类似的现象就叫感觉统合失调。 二、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一)、孕期: 1 、孕妇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 2 、怀孕时所处 的环境恶劣,污染噪音等。 3 、胎位不正,活动不足。 4 、

早产、剖腹产。 5 、嗜好烟、酒、茶、咖啡 (二)、抚育过程中: 1、摇抱少,活动空间小。 2 、依赖学步车,爬行不足。 3、右脑刺激不足。 4 、对儿童过度干预或太放纵。 5、城市环境造成儿童触觉不足。记忆力差、易短路 右脑开发是短暂的左脑是终身的0-6不少家长只知道右脑与艺术、直觉、创造力等有关联,却不知道,我们“记忆力差”“脑袋不灵活”等问题也是右脑开发不够造成的。家长在抱怨责难孩子的时候,却不知这种场面是自己忽略了孩子右脑开发而一手造成。 三、人的感觉统合系统一般分为平衡、前庭、本体、触觉(此分类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的感觉统合分为四个部分:平衡感、触觉感、前庭感、本体感。对孩子进行训练也从这四个方面。下面就具体介绍什么叫平衡感、触觉感、前庭感、本体感,失调后有些什么表现、怎样对他进行感觉统合失调确认,训练前每个孩子要作一个感觉统合失调的测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让教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好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1、所谓平衡感就是我们跟地心引力之间的协调。我们身体每一秒中都离不开地球的地心引力,要稍微一动,整个平衡感的神经组织马上会产生调适的感觉,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生理的不安,表现为坐、站、姿势不正,多动不安,情绪暴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严重的还会造成左右脑发展不平衡。 固有平衡训练:调整脊髓中枢神经核对地心吸力的协调,强化中耳平衡体系,协调全身神经机能,奠定大脑发

感觉统合治疗

感觉统合治疗的理论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在六十年代由职业治疗师艾尔斯博士提出的,感觉刺激分为: 触觉、前庭平衡觉、本体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本体觉、前庭平衡觉对人的日常活动十分重要确又不易察觉,在感统理论中,触觉和体觉、前庭平衡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脑神经系统能否将这些感觉讯息(统合)成有用的资料,是人(感觉统合)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人是否有效运用自己的身体去进行日常的活动。 触觉的接收和功用: 藉著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 接收触摸、重力、质地、冷热、疼痛等感觉 建立身体形象,有助视知觉的发展 建立安全感及稳定情绪 前庭平衡觉的概念:在大脑后下方脑干的前面,有个微小的雷达式感应器官,叫前庭神经核,以此组成的神经体系的功能,便是前庭觉。前庭觉是大脑功能的门槛,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脸部正前方视、听、嗅、味、触讯息,并作过滤及辩识再传入大脑,使大脑不至于太忙碌,注意力才能集中,特别成长后的视、听性质的学习,前庭觉的影响最大。由于前庭是大脑门槛,整个身体的触觉、关节活动讯息也必须在此过滤以选择重要的讯息作回应,所以前庭觉必须和平衡感取得完全协调,才能正确辩识身体的空间位置,这便是所谓的前庭平衡了。 基本表现为: 1、逃避或害怕运动。 2、大幅度运动中易头晕/或久转不晕。 3、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中视物不稳定。 4、运动中主要靠视觉协调动作。 5、端坐、写字、阅读的姿势不正确。上课时东倒西歪,写字捏笔姿势不当, 6、阅读困难书写困难。 7、秩序感差,做事无条理。 8、过滤功能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9、前庭迟钝顾名思义是对于外界的信息接受反应较慢,时常会出现视而不见,充而不闻的情况。 10、影响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语言、数学、写作能力。 前庭平衡觉的接收和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