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训练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统训练的发展历程

一、渐渐流行的感统训练,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

2010年,学心理学的我怀着对孩子成长的各种好奇心理,进入了儿童心理训练行业。当时看到一些感统设施,让我想起在2008年一个心理科实习的时候,也操作过这样的设施。如今工作后又碰上了,让我觉得感统训练还是很流行,现在成为了我的职业,我想我就得好好查查资料了。

查资料期间,发现大家对于某个教具的功能说法不一致。我上网找书籍,只找到1本。这本书被很多早教中心奉为“宝典”。然而这本宝典里面对于感统训练器材的训练原理并没有详细介绍,至少没让我觉得解释到位。然后我继续上网找相关资料,还是发现很多矛盾之处。有些用词还是台湾的用词,比如“运动企划”,内地称为“运动计划”,“复健”内地称为“康复”,“职能治疗”内地称为“作业治疗”。大概大家都是从台湾的学者那里复制过来的文字吧,我开始在台湾的网站上查找相关理论资料。

二、美国、台湾等地逐渐使用新量表,中国内地仍然在用20度年前编制的量表。

2010年底,带着对感统训练市场的希望,我和临床医学的一些同学一起到母校研究创业,母校的心理教研室主任一直很支持我们自己创业,并有一个感统训练室供我们实践。在创业阶段我们去了医院、小学及幼儿园进行儿童感觉统合

失调筛查,沿用的是1994年北京大学王玉凤教授从台湾引进编制的《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总共累积了500多个样本,统计发现感统失调率还是很高。

因为要培训实习生,我还常常去图书馆查阅感觉统合的相关资料。关于感统的专著并不多,在脑瘫的康复书籍里也会有介绍到感统训练的一些手法。还有就是康复医学书籍会有一些内容介绍感统训练,但是内容不详细相似度非常高。貌似都跟王玉凤教授介绍的内容差不多。翻了很多书后,终于在一本窦祖林教授编写的《作业治疗学》中找到关于感觉统合的内容,这本书是由在美国工作的香港人关施艳明编写的,里面的内容让我耳目一新。其中介绍了“适应性行为”这个很重要的概念,以及感觉刺激和感统训练的区别等等。还介绍了从A.J.Ayres创造理论至今所出现过的十几个感统评估量表。

我继续从台湾的网站里去找感统相关的资料,逐渐发现台湾曾美惠副教授、苏佳廷教授等人其实已经开始引进《感觉史量表》(Tseng,2002)、《感觉讯息处理评估表》(Su,2002),并本土化。这两个量表在我上文说到的《作业治疗学》中都有介绍。台湾专家已经给这两个量表统计出了台湾的常摸,但是因为版权问题,两个量表的常摸并不公开,只有找台湾这些专家做评估才能得到标准分和结果。

当然在台湾,没有新量表常摸的职能治疗师仍会沿用台湾郑信雄医师1982年引进编制的《感觉统合检核表》。而内地医院一直在沿用1994年王玉凤教授

等人从台湾引进编制的《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而实际上在新量表里面,很多旧的条目都早已摒弃。

三、引进缓慢,但仍有所发展

2013年我到了北京,希冀能在学府林立的首都学到一些东西。参加了几个台湾专家和北京专家的培训后,也整理了一些自己的学习总结,后来有幸成为了当时所在公司的讲师。在我搜索资料的时候,有幸被我遇见了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先生分享的《关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的一次资料调研》。其中第一篇就说很多人把感统理论的创始人的名字写错了,折射出大家都是在抄袭,“以讹传讹”的现象太严重了。另外,在美国其实感统理论的研究已经转向与儿童气质相关的研究。

接着我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以“感觉统合”为关键字进行文献检索,看到了很多文章,对每年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后,(截止至2012年)得出下面的图:

其中最早的论文出自1992年,也就是引进感统理论的专家所撰写。直到

2000年就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说明很多人都在关注感觉统合这个东西了。那时获得台湾资源较多的广州已经开始建立感统训练馆。而到2005年的第二个小高峰后,实践研究没有继续往上增加了。我猜测是这些训练到达了一个瓶颈状态,就是孩子训练到一定程度之后,进步非常缓慢了。

我再对其中的论文进行查看,发现其实早期的理论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后面的论文几乎都是重复的研究。都是调查这个地区的感统失调的发生率,或者是用某种方法对于感统失调的改善是怎么样的,所有的论文都用那套1994年版的《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做前测、后测。既然没有新结果,为什么同样的调查还要重复来重复去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医疗机构的医生所写,可能是医生们晋升都需要一些“研究”吧。

而让我比较欣慰的是,从2010年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始进行感统失调与儿童气质的研究。这正是上文中韦钰院士所说的,国际研究已经转向气质的研究。

四、发展仍在继续

感觉统合理论80年代初传入日本和韩国,90年代初传入香港和台湾。进入21世纪,在台湾地区,感统训练在幼儿园的普及率为95%,每100家大型社区内就有80个设有大型的儿童感统训练设施。至1996年,香港感统智能训练在幼儿园中普及率达到93.2%,并于当年由香港教育局规定感统智能训练产品为

当地幼儿园必配设施。而在中国内地,普及率仍然非常低。

值得高兴的是,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网上书店上逐渐多了很多本土出产的感统相关书籍,国家也逐渐增加了在这方面的投入。“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感统失调这个问题不再成为困扰孩子们的障碍,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本文系东方启音言语治疗中心独家撰写,

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