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是成语出处

合集下载

亡羊补牢是寓言故事吗

亡羊补牢是寓言故事吗

亡羊补牢是寓言故事吗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它源自于《战国策·齐策一》,“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失去了一只羊,及时修补羊圈,就不算太晚。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事情发生了损失,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弥补错误,避免更大的损失。

那么,亡羊补牢是寓言故事吗?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一种以动物或其他生物为主角,通过它们的言行来表达一定的道理或教训的故事。

而亡羊补牢并不是以动物或其他生物为主角,它更多的是一种成语,用来形容在出现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做法。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亡羊补牢并不是典型的寓言故事。

其次,我们可以从寓言故事的特点来分析。

寓言故事往往通过动物或其他生物的言行来传达道理,它具有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寓意深刻的特点。

而亡羊补牢的故事并不是通过动物或其他生物来传达,它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达及时补救错误的道理,因此也不符合典型的寓言故事的特点。

但是,尽管亡羊补牢并不是典型的寓言故事,但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非常深刻的。

它告诉我们,当出现问题或错误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种道理正是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虽然形式上不符合寓言故事的特点,但在故事的道理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亡羊补牢并不是典型的寓言故事,它更多的是一种成语,用来形容及时补救错误的做法。

但是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

因此,虽然亡羊补牢不是寓言故事,但它所传达的道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铭记这个道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

总之,亡羊补牢虽然不是典型的寓言故事,但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铭记这个道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样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保障自己的利益。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国土比较大,国势比较强,可是传至襄王,宠信佞臣,一意贪图享受,朝政一天比一天紊乱。

有一位大臣庄辛,忠心耿耿,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楚国已经伏下了严重的危机,十分担忧。

有一天就向襄王说:“大王的四周有州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这四个人,大王一味宠信他们,受了他们包围,整天陶醉在酒里,浪费国帑,不管国家大事,这样下去,恐怕楚国难保了。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就用责备的口吻说:“你喝醉了吧?要不然就是你老糊涂了!你看国跟国之间互不侵扰,国内又太平无事,不知道你为什么说这些不吉祥的话?也许你要变成楚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亡羊补牢
成语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成语解释: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典故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例句: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成语及其解释和出处:
1. 亡羊补牢(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以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锦上添花(出自《后汉书·童贯传》):比喻已经很好的东西再来点更好的。

3.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4. 杀鸡取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比喻为了一时的好处,破坏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5. 杯弓蛇影(出自《汉书·蔡邕传》):比喻疑神疑鬼,过分多疑。

6. 隔岸观火(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比喻对别人的危难置之不理。

7. 饮鸩止渴(出自《左传·景公二十四年》):比喻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而采取的错误措施。

8. 纸上谈兵(出自《南齐书·泰始四年》):比喻只在书本上谈论兵事,而不实际动手。

9.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比喻墨守成规,停留在已经过时的方法或观念上。

10. 纸短情长(出自《红楼梦》):比喻情意深厚,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这些成语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成语,因成语众多,解释和出处也各异,不一一列举。

如果您对特定的成语感兴趣,可以具体提出来,我会为您提供详细解释和出处。

关于亡羊补牢的故事还有哪些

关于亡羊补牢的故事还有哪些

关于亡羊补牢的故事还有哪些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的意思是在犯错误之后及时改正,不留后患。

这个成语出自于《庄子•外篇》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放羊,不小心将羊弄丢了一只,但他并没有想办法找回羊,而是将剩下的羊全部放了回去,第二天羊全部不翼而飞,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改正过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来形容及时纠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是,除了这个故事之外,还有哪些故事与亡羊补牢相似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亡羊补牢的故事。

1. 马路桥的故事有一个城市里的老人,他住在马路桥的下面,每天需要接送孙子上学和放学,这个时候就需要穿过一座人行天桥,但是这个天桥太高了,走起来非常困难,因此老人就将孙子放在自己自行车的后轮上,推着自行车直接下桥。

一天,他忘记了约定时间,孙子自己一个人走到桥上想下来,却不会走,他愁眉苦脸的站在那里,引来了一群路人的注意。

路人们一见到这个情况,纷纷上前,用羽绒衣围住孙子,把他抬回到了晒场上,并通知了老人。

这个时候老人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刻改正,从此每天都按时接送孙子,并且安排了一个小班车送孙子上学。

2. 善良少年的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为了能得到父母的赞赏和表扬,他总是在做完作业之后再去睡觉。

有一天,他的妈妈苦劝他早点睡觉,但是他不听,结果第二天因为太疲劳而迟到了,面临被退学的风险。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改正过来。

他开始按时上床,早早的休息,结果学习成绩出现了大大的提升,并且还得到了父母的赞扬和表扬。

3.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个城市很有名,它的物质文明非常发达,有很多高楼大厦、宽敞的道路和美丽的公园。

但是,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却不太好,市民们经常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知道排队等等。

为此,有一天,市政府决定花费大量的资金推广文明行为,市民们纷纷响应,开始从自身做起,养成文明的好习惯。

于是,这个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人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健康。

亡羊补牢的故事出处寓意运用

亡羊补牢的故事出处寓意运用

亡羊补牢的故事出处寓意运用亡羊补牢的故事出处“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大家一定都听过,它的意思是指事后补救,防止下次再出现同样的过失。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晋朝时期。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叶公的人,他是晋国的一个官员。

据记载,叶公当时有一群羊,这群羊一直都很健康。

一天,他出差办完事情后回到家里,发现羊圈里有只羊不见了。

叶公非常担心,因为他知道狼是非常凶猛的动物,能够轻易地吃掉他的一群羊。

于是,他马上招集人员前往山里搜索。

在山上,他发现了羊的踪迹,但是那只丢失的羊早已被狼吃了。

回到家后,叶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他意识到狼常去的地方并不在山上,而是在羊圈里。

于是他开始着手加固羊圈,让它变得更加坚固,不容易被狼攻破。

从那天起,叶公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故,他终于意识到,“亡羊之后,补牢于已无益”,因此他一定要在事故发生前预先加强安全措施。

出自《史记》的“昔者,叶公有奇羊,走出入山,羊必从。

入山,不叶声,则闻羊之声不远而和,所从过者,必病。

叶公使人视之,见其形如羊,而黑色。

其子以为肥,与之共食。

及其父返,而其子卒。

叶公问之,对曰:“其实疾。

昔者,少妇过此,见其形,以告于民。

今其子食之,是以卒。

”叶公恶其子不忠,死之。

以后,其家祸盈而败。

”寓意的运用“亡羊补牢”是一个应用广泛的谚语,无论在家庭还是工作中,都可以使用。

例如,在工作中,如果你忽略了某些事情,导致某些重要的任务没有完成,那么你可以马上重新计划,制定新的任务,确保这一次工作更顺利。

如果你长时间忽略了健康,今天开始就可以制定新的计划,包括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确保身体健康。

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掌握先机才能做到预防,补救措施只能在亡羊之后。

上天会给予我们诸多预警信号,我们需要对这些信号给予足够的关注。

在意识到危险的存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所处的环境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犯下错误。

总之,“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拥有预知性的思想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查阅汉语大词典说明下列成语的出处和意义

查阅汉语大词典说明下列成语的出处和意义

查阅汉语大词典说明下列成语的出处和意义
1. 亡羊补牢
出自《左传·文公十年》:“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

”意为:即使损失已经无法挽回,也要尽力弥补错误,不要等到太晚了。

比喻事情没有做好,可以抓紧时间弥补过失。

2. 见利忘义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四年》:“国之利器,不可以不贷。

亲之信言,不可以不听。

利在当前,否则招害。

忠义之士不遇时,使在逆旅。

逆旅之士非忠义,则不可以使者也。

”意为:只顾追求个人的利益,而忘了道义、忘了良心。

通常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背原则或背叛朋友。

3. 贪得无厌
出自《南史·刘裕传》:“凡物有厌,唯贪无厌。

”意为:贪欲是无极限的,总是想得到更多的东西。

形容贪婪不足的本性不管得到多少,总是还想再多。

4. 千方百计
出自《韩非子·喻老》:“善人千方,众人百计。

”意为:形容追求某种目标时,想方设法,从各方面想办法。

成语典故-亡羊补牢

成语典故-亡羊补牢

一、成语
亡羊补牢
二、成语拼音
[ wáng yáng bǔláo ]
三、成语释义
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遭受损失。

[近]见兔顾犬。

四、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五、近反义词
近义词来者可追贼去关门知错就改收之桑榆见兔顾犬
反义词后悔莫及居安思危积谷防饥未雨绸缪粮草先行
六、成语故事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亡羊补牢的故事出处

亡羊补牢的故事出处

亡羊补牢的故事出处
亡羊补牢的成语意思是:丢失了羊,再去把它寻回来;或是意识到错误之后及时补救。

这句成语的出处有很多故事,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其中几个。

故事一:楚国招亡之计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太子因打猎迷路而迟到了,温王感到不满,严罚太子。

太子心思复杂,打算谋害温王。

一个叫义渠的官员得知后,暗中通知了温王,并让他与太子分居两宫。

太子随即起兵造反,但他的计划被温王察觉,他派出了信使,请求周王助威,同时整合朝野,终于把太子镇压下去。

温王由于先前的错误,几乎让整个国家陷于危局。

幸好他在时机合适的时候采取了正确的行动,最终将危机化险为夷。

故事二:宋国的温柔政策
宋国的国君在位时,曾经下令斩草不除根,一直到夏天,草又长起来了,使宋国领土上的羊很容易走失。

国君下令,让官员们挨家挨户地寻找丢失的羊,并从羊主人手中征收罚金。

宋国的这项温柔政策,既没有对老百姓以往的错误举动予以惩罚,同时又让他们成为了防范未来错误的目击者与实践者。

两个故事中的“亡羊补牢”都是源自过去的错误。

在第一则故事中,温王通过诉求周王的支持将反叛的太子剪除掉了,避
免了他带来的危机并防止未来类似行动的发生。

在第二则故事中,宋国国君在回到过去的错误后,采用一种温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通过征收罚款让人们停止丢失羊,从而避免未来类似的错误。

总的来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犯错误之后,我们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如果我们愿意及时补救错误,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避免危险,并构建
更好更健康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羊补牢是成语出处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亡羊补牢是成语出处,欢迎阅读参考。

亡羊补牢是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典故
亡羊补牢
成语拼音
wánɡ yánɡ bǔ láo
成语解释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成语造句
~,为时不晚,让我们重新开始吧。

近义词
知错就改
反义词
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成语英译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

五个月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

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

”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历史典故
战国末期,楚国已由强盛走向衰败。

楚襄王即位以后,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还任用奸臣子兰为令尹。

子兰把持朝政后,朝纲败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老臣庄辛看到楚国如此境况,痛心疾首,寝食难安。

有一天,他闯进深宫劝谏楚襄王。

他对楚襄王说:“大王,令尹子兰专权妄为,排斥异己,迫害贤臣,长此以往,楚国危矣!”
此时,楚襄王正玩得开心,看到庄辛闯进来斥责自己,顿时大发雷霆,高声骂道:“你真是个老糊涂,楚国现在平安无事,你怎么说出这种不吉利的话来,还不快给我滚出去!”庄辛回到家中,想想自己闯宫进谏,却遭到昏君的一顿辱骂,深感痛心,一气之下,便带着全家迁到赵国去了。

庄辛走后不久,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强兵直逼楚国。

秦军来势汹汹,杀得楚军兵逃将散,都城郢很快便陷落了。

楚襄王仓皇出逃,直到阳城才暂时脱离了险境。

此时,楚襄王冷静下来,想起庄辛闯宫
时劝谏的忠言,追悔莫及。

于是,他立即派人去赵国接庄辛。

楚襄王见到庄辛马上说:“当初我听不进您的金玉良言,使国家败落到如此地步,令人痛心。

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办呢,还请您为我指点一二!”
庄辛见楚襄王确有悔改之意,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

一天清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查看,原来是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邻居都劝他赶紧修补羊圈,但那个人不听劝告,说:“羊已经丢了,何必再修羊圈呢?”第二天,他发现又少了一只羊。

他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诫,于是赶快把羊圈修好。

以后,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

讲完故事后,庄辛又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然被攻陷,但楚襄王只要振作起来,楚国是不会灭亡的。

楚襄王听后,便依庄辛所说励精图治,重振了国威。

成长心语
当一件事情已经做错,如果继续执迷不悟,一错再错,只能是自取灭亡。

孔子曾经说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面对已经犯下的错误,最应该做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并依据发生错误的根源进行及时的补救。

无论是目前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我们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所以犯错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当我们已经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

我们可以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直到“破罐子破摔”,但我们也可以及时地弥补自己的过失,吸取失败的教训,让它成为自己未来道路上的“警钟”。

很明显,后者对我们的
人生来说,是更积极的,也是更有意义的。

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你用心地去弥补、去改正,永远都不晚。

[亡羊补牢是成语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