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想一想:读完了这个故 事,你懂得了什么?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 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 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
就不算晚。
《亡羊补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 做错了事并不要紧,只要能及时改正,就 不算晚。
亡羊补牢 知错就改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成语故事:亡羊补 牢
Wáng yáng bǔláo
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十只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 破了一个洞。
邻居劝他赶紧修一下,他说:羊已
01 经 丢 了 , 还 修 羊 圈 干 什 么 呢 ?
晚上这只狼又来了,而且又偷走了一只羊。
牧民赶紧把洞补上了。
从那以后羊再也没有丢过。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国土比较大,国势比较强,可是传至襄王,宠信佞臣,一意贪图享受,朝政一天比一天紊乱。

有一位大臣庄辛,忠心耿耿,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楚国已经伏下了严重的危机,十分担忧。

有一天就向襄王说:“大王的四周有州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这四个人,大王一味宠信他们,受了他们包围,整天陶醉在酒里,浪费国帑,不管国家大事,这样下去,恐怕楚国难保了。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就用责备的口吻说:“你喝醉了吧?要不然就是你老糊涂了!你看国跟国之间互不侵扰,国内又太平无事,不知道你为什么说这些不吉祥的话?也许你要变成楚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亡羊补牢
成语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成语解释: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典故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例句: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其中有一只聪明的黑羊。

这只黑羊经常能够发现农夫
疏忽的地方,及时提醒他采取措施,避免狼的袭击。

农夫并没有重视黑羊的警告,认为这
只是黑羊多虑了。

有一天,黑羊在山上发现了狼的踪迹,他匆忙地跑回农场向农夫求助,希望他能及时
采取措施保护羊群。

但农夫还是不以为然,认为黑羊又是多虑了。

结果,到了晚上,狼果
然偷袭了,一口气把好几只羊吃掉了,而农夫只得痛心地看着。

失去了这么多只宝贵的羊,农夫才意识到了黑羊的重要性。

他悔恨地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啊!如果我早点听从黑羊的警告,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了。

”于是,农夫开始
重视黑羊的观察和警告,及时补牢,加强了对羊群的保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亡羊补牢的意思是:失去了羊,才来补修牢笼,解决问题。

这个
成语正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预见性,要及时加以补救,而不是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
拾的地步再来抱怨后悔。

有时候,采取及时的措施,去亡羊补牢,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因为后悔药
是最苦的,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补救是最聪明的做法。

希望我们都能够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
一些道理,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遗憾。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白羊。

有一天,他带着羊群到山上放牧。

他坐在树下乘凉,白羊们在附近吃草玩耍。

突然,一只凶狼悄悄走近了。

看准时机,狼突然扑向了羊群,将其中一只小羊叼走,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溜走了。

农夫大声呼救,但那只小羊已经离他太远了,他再也追不上狼了。

他感到非常后悔和自责,因为他没有提前采取措施,保护他的羊群。

这时,一位老人路过。

他看到农夫悲痛的神情,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农夫告诉了他整个事情的经过。

老人想了一下,告诉农夫:“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现在你应该立即修建一道高高的篱笆来保护你的羊群。

这样,你的其余羊群就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农夫听从了老人的建议,马上开始修建篱笆。

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修建了一道牢固的篱笆,完全围住了他的羊群。

从那时起,再也没有狼敢来损害农夫的羊群了。

农夫感到非常欣慰,也明白了老人告诉他的重要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在遭受损失之后,我们应该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来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这个成语中的“亡羊”象征着遭受的损失或错误。

而“补牢”则意味着及时采取措施来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失去东西之后及时补救,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失。

这个故事也可以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或忽视了某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及时采取行动,修复错误,并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失去东西之后,我们不能沮丧或懊悔,而应该积极行动,寻找解决办法,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失或错误。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非常实用的,用来提醒我们及时行动,修复问题,避免未来的麻烦。

包含“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包含“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包含“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1.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时期,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

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

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2. 《晋书·张轨传》:“虽有小失,旋即补之。


西晋时期,凉州刺史张轨为人正直,很有威望,他对凉州的治理很有成效。

有一次,张轨的战马受惊,冲进了麦田,踩坏了一大片庄稼。

张轨下令按价赔偿给受损的农户。

有人说战马受惊是意外,张轨不必赔偿。

张轨却说:“虽然是意外,但我不能推卸责任。

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这些故事都强调了“亡羊补牢”的道理,即在出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个成语
也常用来形容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失误后,及时纠正、改进的做法。

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通用10篇)

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通用10篇)

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通用10篇)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篇一从前,有一个人,靠着养羊为生。

这个人做事随意,看他家的羊圈,就知道了。

围栏高高矮矮的参差不齐,看起来,还不坚固。

一天,他的羊圈围栏出现了一个大窟窿。

仔细一数,诶?好像少了一只羊。

同村的人看到了,就对他说:“赶紧补了这个洞吧。

要不你羊又丢了。

”那人听这话,就回答:“不就丢了一只嘛,我还有很多呢。

”同村那人听了,摇了摇头,就走了。

日复一日,圈里的羊,变得越来越少了。

同村人又来了,说:“你那羊八成被狼抓了,或自己跑了,你早该听我的,早早修圈,羊也不至于变那么少了。

”那人听了,不耐烦地回答他:“你几次来说我,烦死了,我的羊该不会是你偷的吧?”同村人叹了口气,离开了。

又过了几天,圈里的羊剩下不到十只了。

养羊人开始慌了,他想起同村人说的话,想:还是补吧,要不然我的羊会全没的。

说完,他跑去邻家借工具去了。

“嗒嗒嗒”“嗒嗒嗒”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停下了。

“哈,终于修好了。

这下,我的羊再也不会丢了吧。

”养羊人擦着汗说。

从此,养羊人的羊再也没有少过了。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吧。

从前,在一座山下有一个平静的村庄,有一个牧羊人叫秦英,他家的羊是全村最好的,秦英每天把羊赶到山上去吃草,几个月下来,秦英的羊长的又肥又壮,秦英可高兴了!一天晚上,雷雨交加,把羊圈的篱笆劈掉了一根,此时在森林里等了好久的狼正好借这个机会把一只羊叼走了。

第二天,秦英一大早就到羊圈里去看,他走到羊圈一看,"哎呀,不对呀!怎么少了一只羊啊。

"秦英在羊圈周围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看见地上有几根散落的羊毛,还有几个狼的脚印,这时,秦英才悄然大悟,"肯定是恶狼偷走了我的羊,"秦英一屁股坐在地上,绞尽脑汁地想办法。

这时,秦英的老父亲朝这边走来,他说:"孩子啊,昨天我看见有一只狼钻进了羊圈把一只羊叼走了,你快把这个洞补上吧。

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他非常粗心,总是不小心把羊关在了栅栏外面。

有一天,他又一次忘记了关栅栏,结果一只羊逃了出去。

农夫急忙去追赶,但是羊跑得太快,他根本追不上。

于是,他只好回到家里,
心急如焚地等待着羊自己回来。

可是,等了一整天,羊还是没有回来。

第二天一早,农夫又去找羊,这一次他终于找到了,但是却发现羊被一头狼咬
伤了。

农夫悔恨不已,他明白了一句古话的道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亡羊补牢,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意思是说,失去了羊,就要及时修补栅栏,以
免其他的羊也跑出去或者被狼伤害。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句成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及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来后悔。

就像农夫一样,如果他能够及时修补栅栏,就不会失去一只羊,也不会让其他的羊受到伤害。

在生活中,亡羊补牢的道理同样适用。

比如,我们要及时处理工作上的问题,
不能等到事情闹大了才来弥补。

又比如,我们要及时道歉,不能等到伤害变得不可挽回了才来弥补。

亡羊补牢也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农夫失去
了一只羊,他应该反思自己的粗心大意,以免再次出现同样的状况。

同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善于总结经验,避免再次犯错。

总之,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及时,不能等到事情出了问题才后悔。

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亡羊补牢的故事及寓意

亡羊补牢的故事及寓意

亡羊补牢的故事及寓意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成语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洞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多此一举。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洞口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以后,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
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


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

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

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
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
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
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
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
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
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

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

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
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
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
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
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
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

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
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延伸阅读: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
称《国策》。

主要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
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
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
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
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
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
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