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差量法在化学计算题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中考化学:十种计算题解题技巧

中考化学:十种计算题解题技巧

中考化学:十种计算题解题技巧“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几个不变”,即:(1)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2)元素种类不变(3)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㈠、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

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例1: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㈡、关系法: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

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

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例 1.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解:㈢、守恒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例 1.某不纯的烧碱(Na2CO3 )样品中含有Na2CO3 3.8%、Na2O 5.8% 、NaOH 90.4%。

取M克样品,溶于质量分数为18.75%的盐酸溶液100克中,并用30%的NaOH%溶液来中和剩余的盐酸至中性。

把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后可得到固体质量多少克?解:㈣、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例 1.测知Fe2O3和另一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为50%,则加一种氧化物可能是:A MgOB Na2OC CO2D SO2解:㈤、规律法: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年级化学计算提高篇差量法和关系量法

九年级化学计算提高篇差量法和关系量法

1.用氢气还原10克CuO,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 固体物质量为8.4克,则参加反应CuO的质量是多少 克?
2.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 CuO后,得到CO2的质量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 CO和CO2的质量比?
3.称取40g磁铁矿样品置于玻璃管中,称得样品和玻 璃管的总质量为70g,通入足量CO后加热使样品充分 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冷却后称得玻璃管和剩余 固体的总质量为63.6g.试计算样品中Fe3O4的质量 分数.
答:略。
(2)H2+金属氧化物
金属+水
CO+金属氧化物
金属+CO2
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 其差值(减少量)为金属氧化物失
去的氧元素的质量。
例:将H2通入盛有8克CuO的试管中,加热一会儿后停止加 热, 继续通入H2到试管冷却,称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7克。 求剩余物中Cu的质量为多少克?
解析:该反应中试管中的固体质量减少,其减少量为参加反应的 氧元素的质量。
64 :8 = χ:0.4
χ=3.2(克)
例7:一块锌板的质量为13g,插到 FeSO4溶液 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称其质量变为12.1g,求生 成的铁是多少克?剩余锌多少克?
解法:利用差量法可以使问题简化。
剩余锌13-6.5=6.5g,生成铁5.6g。
解法:利用差量法可以使问题简化。
剩余锌13-6.5=6.5g,生成铁5.6g。
提示1:生成了多少克CO2
【答案】原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94%
练习6:NaCl和 Na2CO3的混合物15.6克与108.8克某质 量分数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
到干燥后的晶体16.7克,求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专题jiaoshi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专题jiaoshi

专题: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时题目给的条件不是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而是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差值,解决此类问题用差量法十分简便。

此法的关键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比例式求解。

差量法计算,就是利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求解,其优点是:思路明确、步骤简单、过程简捷。

一、差量法解题的原理设反应:A + B= C质量差a c a-c (或c-a)x y x-y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和参加该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根据质量差进行化学计算的原理。

二、差量法解题的步骤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例1.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

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分析:Fe+CuSO4=FeSO4+Cu56 64(离开铁棒)(回到铁棒)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棒的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铜。

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离开铁棒的同时,就有64份质量的铜回到铁棒上,则使棒的质量增加64-56=8(份)。

现已知棒的质量增加100.8克-100克=0.8克,则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Fe+CuCO4=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5664 64-56=8x100.8克-100克=0.8克56∶8=x∶0.8克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练习1:把6.1g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例2.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平平衡后,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

中考化学解题方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

中考化学解题方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

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差量法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的一种简捷而快速的解题方法。

利用差量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差量与某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差量做为解题的突破口。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一、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根据差量求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或生成物的质量。

1、将质量为8g的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取出干燥后称得铁片质量为8.4g,问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多少克?2、取一定量的CuO粉末,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再将一根50g的铁棒插入上述溶液中,至铁棒质量不再变化时,铁棒增重0.24g,并收集到0.02g气体。

由此推算CuO粉末的质量为( )A、1.92gB、2.4gC、6.4gD、8g二、金属与酸发生反应,根据差量求天平平衡问题。

1、在天平两托盘行分别放置盛有等质量且足量稀盐酸的烧杯,调至天平平衡。

现往左盘烧杯中加入2.8 g 铁,问向右盘烧杯中加入多少克碳酸钙才能天平平衡?2、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溶液质量最大的是()A .Fe B.Al C. Ba(OH)2 D.Na2CO3三、根据溶液差量求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100g稀盐酸与一定量的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测得所得溶液质量为114g,求原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

2、将30克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

6克,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四、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差求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

1、将一定量氢气通过8g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7.2g,问有多少克氧化铜参加了反应?2、用氢气还原10克CuO,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量为8.4克,则参加反应CuO的质量是多少克?3、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后,得到CO2的质量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4、给45克Cu和CuO的混合物通入一会H2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称量固体质量为37克,求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5、将盛有12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克时,这10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6、CO和CO2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7、把CO、CO2的混合气体3.4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4.4克。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N2+3H2 === 2NH3 △V(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差)
1 2
x 100-100×90%=10
列关系式:1︰2=x︰10,解得:x=5 m3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5 m3 ÷(100 m3×1/4)×100%=20%
答:(略)
解设向第一个烧杯中加入金属铝后增重的质量为x,则
2Al~~~~3H2~~~~△m
54 6 48
0.63 g x
列关系式:54︰48=0.63 g︰x,解得:x=0.56 g
为了保持天平平衡,第二个烧杯增重应为0.56 g,设需CaCO3的质量为y,则44 56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理论差量”,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差量进行解题,思路简捷,速度快。下面结合例题具体谈谈差量法的应用。
一、利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进行解题
1.利用差量,判断气体成分
例1在100 ℃时,3.88 g无色无臭气体A与足量Na2O2完全反应放出氧气,且固体质量增加了2.28 g,试推断A是什么气体。
解设A气体的式量为x,则有
2A~~~~O2~~~~△m
2x 32(2x-32)
3.88 2.28
列关系式:2x︰(2x-32)=3.88︰2.28,解得:x=38.8
因为:18<38.8<44,故A气体是水蒸气和CO2的混合气体。
2.利用质量差,解天平平衡问题
例2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置两个质量相等的烧杯,在第一个烧杯中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在第二个烧杯中盛有足量盐酸,天平保持平衡,若向第一个烧杯中加入0.63 g金属铝,为了保持天平平衡,应向第二个烧杯中加入CaCO3多少克?
y 0.56 g
列关系式:100︰y=56︰0.56,解得:y=1 g

九年级化学差量法

九年级化学差量法

九年级化学差量法一、差量法的概念。

1.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2. 这种方法可以简化化学计算过程,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或体积有变化的问题时非常有效。

二、差量法的解题步骤。

1. 分析反应。

-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明确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化学计量数关系。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H_2+CuO{}Cu + H_2O,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1:1。

2. 确定差量。

- 找出反应前后可以用来计算的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体积差等。

比如在上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如果知道反应前固体(CuO)的质量和反应后固体(Cu)的质量,那么固体质量差就是m(CuO)-m(Cu)。

3. 建立比例关系。

-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差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列比例式。

例如,对于反应A + B = C+D,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_A,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_B,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_C,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_D,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Δ m。

如果a克A与b克B反应,生成c克C和d克D,且Δ m = m_前-m_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关系有frac{M_A}{a}=frac{M_B}{b}=frac{M_C}{c}=frac{M_D}{d}=(Δ m)/(实际差量)。

4. 求解。

- 通过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三、差量法的应用实例。

1. 固体质量差量法。

- 例:将10克碳酸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6.7克,求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

- 解:- 写出化学方程式:CaCO_3{高温}CaO + CO_2↑。

- 反应前固体为CaCO_3,反应后固体为CaO,固体质量差Δ m =m(CaCO_3)-m(CaO)。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克。

-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100份质量的CaCO_3反应会生成56份质量的CaO,质量差为100 - 56=44份。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差量法的应用原理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莫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质量差法”和“体积差法”] 差量法的适用条件:(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3)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反应的,如222C s O g CO g ()()()+=;∆H kJ mol =-221/,而其中∆∆∆m s n g V g (),(),(),∆H 分别为24g 、1mol 、22.4L 、-221kJ ,这些差值也都是相关联的且成正比例关系的物理量。

所以我们可将这些差值应用于化学计算之中,此即所谓差量法。

二、利用差量法解题的类型1.质量差量法①固体质量差量法例1:将12.8g 铜片放入足量AgNO 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铜片洗净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356.g ,计算有多少克铜被氧化。

解析:铜与AgNO 3发生反应:Cu AgNO Cu NO Ag +=+22332(),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有64g 铜被氧化,会生成216g 金属银,固体质量增加152g ,它与题中给出固体质量差量构成对应比例关系,可用差量法求解。

解:Cu AgNO Cu NO Ag +=+22332()固体增加质量∆m 64g216g 21664152g g g -= m Cu ()1356128076...g g g -= m Cu g g gg ()..=⨯=0766*******…………答 ②液体质量差量法例2:天平两端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内盛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将物质的量都为amol 的铝和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的烧杯中,反应完毕后,在哪一盘的烧杯中加入多少克同种金属才能平衡。

谈差量法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谈差量法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2014-05教学实践谈差量法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文/金明刚对于化学反应前后固体质量、气体体积、溶液质量有差量以及没有数字的计算题都可以用差量法进行计算,我们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特殊的产物。

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前后物质的相关量成正比。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在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值”,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解答案。

因此,在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将差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后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列出比例式,求解未知数。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一、反应前后质量的差量例1.100g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后,测定反应后固体质量为69g,则NaHCO3的分解率为多少?【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质量减轻,减轻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NaHCO3和反应生成Na2CO3的固体质量差,也是反应生成的H2O和CO2的质量之和,即Δm=m(NaHCO3)-m(Na2CO3)或m(H2O)+m(CO2),由实际固体质量的变化量,即可求出实际参加反应的质量,从而求出其分解率。

【解答】略。

NaHCO3的分解率为84%。

例2.将过量的铁片投入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经洗净、烘干、称量,其质量与原来加入的铁片的质量相等。

求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

【分析】铁片投入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铁片分别与二者反应,与CuSO4反应,置换出铜,铜吸附在铁片表面,固体质量会增加;与H2SO4反应,铁片溶解,放出氢气,固体质量减轻。

根据题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未发生变化,因此,不难得出,铁与CuSO4反应固体增重的质量等于铁与H2SO4反应固体减轻的质量,利用此等量关系求出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答】略。

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7。

二、体积的差量例3.NO和NO2的混合气体充满一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面上升到试管容积的一半,求NO和NO2的体积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量法在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应用 【定义】差量法又叫差值法,它是根据题中相关量或对应量的差量求解的方法。

它是把化学变化过程引起的一些物理量的增加或减少的量放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作为已知量或未知量,利用对应量的比例关系求解的方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一种技巧,它最大的优点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复杂计算为简单计算。

其数学原理是运用了等比例定理,即: 若
b a =d
c =k ,则
d b c a --=b a =d c =k (附:等比例定理的证明过程

b a =d
c ,设c =na ,那么
d =nb ,∴d b c a --= = =b a =d
c =k )
一般说来,化学反应前后凡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密度差、压强差等差量都可用
差量法求解。

【解题步骤】 ①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
②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比列式(对应成比列,注
意单位要一致);
③求解。

一、固体差量
【例1】在某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个质量为1.12g 的铁片,经过一段时间, 取出洗净、烘干,称重,质量变为1.16g 。

计算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多少克?析出铜多少克?
解:设溶解的Fe 为x g,析出的Cu 为y g 。

Fe + CuSO 4 = Cu + FeSO 4 △m
56 64 64-56
x y 1.16-1.12
则x 56=12.116.15664--,故x=0.28g ,同理y=0.32g
答: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0.28g 析出了铜0.32g 。

【巩固练习】
a g Na 2CO 3和NaHCO 3混合物加热至质量减少到
b g ,则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设原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为m 。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固体质量差值△m
168 44 18 62
x 20g-13.8g=6.2g
x=16.8g
则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为16.8g ÷20g ×100%=84%
答: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为84%。

二、液体差量
【例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 g与50 g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g,求此铁的纯度。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Fe + H2SO4═FeSO4+ H2↑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m
56 2 56-2
10x 55.4-50=5.4g
56:(56-2)=10x:5.4 故x=56%
答:此铁的纯度为56%。

【巩固练习】
1. 把15g锌投入14.6g未知浓度的盐酸中,待反应完全停止后,溶液仍有少量锌剩余。

滤去剩余的锌粒,溶液的质量为17.12g,求原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 + 2HCl ═ZnCl2 + H2↑溶液质量增加△m
73 136 136-73=63
x 17.12g-14.6g=2.52g
x=2.92g 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2.92÷14.6g×100%=20%
答: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20%。

2. 在天平两端托盘上各放一只容积相同的烧杯,内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

天平两端平衡后,分别加入镁和铝并使它们完全溶解在酸中,最终天平仍保持平衡,求加入镁和铝的质量比。

分析:根据天平仍然平衡,说明溶液增加的质量相等,发生两种情况的反应:第一种情况:两者都恰好完全反应,第二种情况,金属都过量,根据固体质量差量法进行计算即可。

解:第一种情况:两者都恰好完全反应:
设镁的质量为x,铝的质量为y,溶液增加的质量为z。

Mg+2HCl=MgCl2+H2↑增加的质量△m1
24 2 24-2=22
x z
24:22=x:z,x=12z/11
2Al+6HCl=2AlCl3+3H2↑增加的质量△m2
54 6 54-6=48
y z
54:48=y:z,y=9z/8
加入镁和铝的质量比为x=12z/11:9z/8=32:33
第二种情况,金属过量:
则生成氢气与稀硫酸质量有关,氢气质量相等,由于天平平衡,所以m(稀硫酸)+m(镁)-m(镁生成的氢气)=m(稀硫酸)+m(铝)-m(铝产生的氢气),由于硫酸和氢气质量相等,所以m(铝)=m(镁)。

所以加入的金属质量是相等的。

三、气体质量(体积)差值法
【例3】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g,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

CO + CuO = Cu + CO2气体质量增加(差量)
28 44 44-28=16
12x g 18 -12 =6 g
28:16=12x:6 故x=87.5%
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87.5%。

【例4】CO、O2、CO2混合气体9mL点火花引爆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气体体积减少1mL,通过NaOH溶液后,体积又减少5mL,则混合气体中CO、O2、CO2体积比可能为_______。

解:2CO + O2 = 2CO2 △V
2 1 2 3-2=1
2mL 1mL 2mL 1mL
V(CO2)= 5mL -2mL =3mL
若CO过量时,则V(CO)=2mL +(9-1-5)mL=5mL,V(O2)=1mL
若O2过量时,则V(O2)=1mL +(9-1-5)mL=4mL,V(CO)=2mL
所以混合气体中CO、O2、CO2体积比可能为5:1:3或2:4:3。

【巩固练习】
1. 把30mL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冷却致常温,测得气体的体积为16mL,则原30mL 中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
解:设反应的甲烷体积为x,反应的氧气体积为y,
CH4+2O2CO2+2H2O 体积减少量△V
1 2 1 1+2-1=2
x y 30mL-16mL=14mL
1:x=2:y=2:14mL,x=7mL,y=14mL
如果甲烷过量,则甲烷的体积为:30mL-14mL=16mL,则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6mL:14mL=8:7,
如果氧气过量,则氧气的体积为:30mL-7mL=23mL,则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为:7mL:23mL=7:23
2.在标准状况下有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A L,经电火花完全反应后再恢复状态,其体积变为BL(此时水的体积及其蒸气不计),求原混合气体中H2可能占多少升?
解: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会为:AL-BL=(A-B)L,根据差量法可得:2H2+ O2 2H2O 体积减少量△V
2 1 3
2/3(A-B)L 1/3(A-B)L (A-B)L
当氢气过量时,氧气完全反应,混合物中氧气的体积为:1/3(A-B)L,则氢气的体积为:AL-1/3(A-B)L=(2/3A+1/3B)L;
当氧气过量时,氢气完全反应,则混合气体中氢气的体积为:2/3(A-B)L,
答:原混合气体中H2占有的体积可能为(2/3A+1/3B)L、2/3(A-B)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