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与接线柱焊接工艺规范标准
电气接线规范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1-1.2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
1. 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 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3. 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 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5. 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6. 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 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ipcj-std-001焊接的电气和电子组件要求

IPC J-STD-001焊接的电气和电子组件要求招生对象---------------------------------工程部、品质部、研发部、SMT、客服等部门经理、课长、主管、工程师、技术员. 从事电子行业的培训人员, 焊接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及参与制定公司检验标准及参与检验的相关人员。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标准协会【咨询热线】0 7 5 5 – 2 6 5 0 6 7 5 7 1 3 7 9 8 4 7 2 9 3 6 李生【报名邮箱】martin# (请将#换成@)课程内容---------------------------------课程目的:IPC J-STD-001E焊接的电气和电子组件要求已经成为全球电子组装制造业的权威手册,本标准描述了制造高质量有铅和无铅互连元件的材料、方法和验证要求。
标准强调流程控制并且针对电子连接的各个方面设定了行业通用的要求。
IPC J-STD-001E标准共12章。
全文72页,38幅彩色插图,其中14幅为新增和更新插图,内容涵盖总则、适用文件、材料、元器件和设备要求、焊接和组装通用要求、导线和接线柱连接、通孔安装和端子、元器件的表面贴装、清洗工艺要求、PCB要求、涂覆和灌封、产品保证、返工和维修。
IPC J-STD-001E标准是由业界开发并接受认可的,可追溯的标准化模式的培训课程,以加强对标准的正确理解和适当运用。
通过这个培训课程将帮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
IPC J-STD-001E标准CIS(认证专家)培训,针对生产线作业员,工程技术员、检验员、工艺工程师、生产/工程/质保行政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买家。
授课时间总共为四十小时(五天)IPC J-STD-001 IPC 认证专家 (CIS) 课程大纲模块课程内容备注1欢迎/介绍。
IPC政策和程序IPC J-STD-001E 概述IPC政策/培训目标/证书的期限等。
001E的一般要求和引用文件,材料,元器件和设备要求,焊接和组装的通用要求,清洗工艺要求,考试。
导线连接工艺之柜内接线的技术要求

导线连接工艺之柜内接线的技术要求一、控制柜内接线的总体要求(1)柜的内部连接导线一般采用塑料绝缘铜芯导线。
(2)安装在干燥房间里的控制柜,其内部接线可采用无防护层的绝缘导线,该导线能在表面经防腐处理的金属屏上直接敷设。
(3)接线应按接线端头标志进行。
(4)按图施工,接线正确。
导线应严格按照图纸,正确地接到指定的接线端子上。
(5)柜内同一安装单位(安装板或电子线路板)各设备及元器件之间的连线一般不经过端子排。
(6)导线与电气元件间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牢固可靠。
各紧固螺钉紧牢后,露出3~5牙螺纹为宜;螺钉头起子槽应完整。
(7)导线连接固定应牢固、整齐,并应设有防止振动而松脱的弹簧圈或锁紧螺母。
在接头的两面一般均应设有平垫圈,以保证接触良好。
(8)压板或其他专用夹具应与导线线芯规格相匹配。
紧固件应拧紧到位,防松装置应齐全。
不得用紧固接线端子本身的螺母紧固导线接头。
(9)绝缘导线穿越金属构件时,应有保护绝缘导线不被破坏的措施,如在导线穿越金属板的孔上戴橡胶圈等,以防止导线的绝缘层损坏。
二、导线连接的布线要求(1)接线应排列整齐、清晰、美观,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
(2)盘、柜的电缆芯线应垂直或水平有规律地配置,不得任意歪斜交叉连接。
备用芯长度应留有适当余量。
(3)外部接线不得使电器内部受到额外应力。
(4)在油污环境,应采用耐油的绝缘导线。
在日光直射环境,橡胶或塑料绝缘导线应采取防护措施。
三、导线连接对接线端头的要求(1)电柜内所有接端子除专用接线设计外,必须用标准压接钳和符合标准的铜接头连接。
(2)连接导线端部一般应采用专用电线接头。
当设备接线柱结构是压板插入式时,使用扁针铜接头压接后再接入。
当导线为单芯硬线则不能使用电线接头,而将线端做成环形接头后再接入。
如进入断路器的导线截面<6mm2,当接线端子为压板式时,先将导线作压接铜接头处理,以防止导线的散乱;如导线截面>6mm2,要将露铜部分用细铜丝环绕绑紧后再接入压板。
电气接线规范标准详

1、连接点处接触严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 1-1.2 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 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剩余熔剂或者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者压接,不许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者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 6 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收,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者瓶勾线夹。
1. 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 E〕。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偶尔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外表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偶尔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 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构造应尽量考虑发展正面拆装。
3. 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 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5. 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者裸铜线套瓷管。
6. 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者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 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普通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导线压接标准行业标准

导线压接标准行业标准导线压接是电力行业中常见的一项工作,它是将导线与电气设备、绝缘子、接地装置等连接的重要工艺环节。
为了确保导线压接的质量和安全性,国家对导线压接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标准,以规范导线压接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首先,导线压接标准明确了导线的选择和准备工作。
在进行导线压接之前,需要对导线进行检查,确保导线表面光洁、无氧化层和外来物质,并且要选择符合要求的导线规格和型号。
此外,还需要对导线进行剥皮、清洁和预压处理,以确保导线与压接接头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电气接触。
其次,导线压接标准规定了压接工具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在进行导线压接时,需要选择适合导线规格的压接工具,并且要确保压接工具的使用状态良好,无损伤和变形。
此外,还需要根据导线的规格和型号选择合适的压接模具,并且要根据压接工艺要求进行合理的操作,以确保导线与压接接头之间的压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另外,导线压接标准还对压接接头的选择和安装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进行导线压接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压接接头,并且要根据导线的规格和型号进行正确的安装。
此外,还需要对压接接头进行防腐处理,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和抗腐蚀能力。
最后,导线压接标准还对压接质量和检测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进行导线压接后,需要进行压接质量的检测,以确保导线与压接接头之间的电气接触良好,无松动和脱落现象。
此外,还需要对导线压接进行记录和档案管理,以便日后的追溯和管理。
综上所述,导线压接标准是电力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行业标准,它规范了导线压接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对于确保导线压接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遵守导线压接标准,才能够保证导线压接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电线连接规范

电线连接规范篇一:电线最规范的三种接法电线最规范的三种接法下面是第一种接法。
注意:在家装中是不应有接头的,特别是在线管内更不能有接头,如果有接头也应该是在电线盒内。
通常的电线接头都是这样的接法,才能保证电线接头不发生打火、短路,与接触不良的现象。
下面是第二种接法(防火胶布隔离法),多用于吊项内,或比较高能的工程中,主线不能能弄断,符线绕主线6--8周,吊顶内的射灯,一路上要有很多灯就是这样接法,用防火胶布缠在里面,它的作用就是防止电打火烧坏东西,这是在吊顶内很重要。
外面再用绝缘胶布缠绕。
下面是第三种接法,就是压线冒接线法,这种方法是最规范和最实用的,但是它需要专用工具来做,压线冒的压线钳来压线,把压电线用的专用钳子,套在压线冒上,用力压紧就行了。
另外还要说一下,压线冒的大小根据所压线经的大小与根数有关我们常用的是T4型的,就是直径毫米的,能压四根四平方毫米的电线。
篇二:线管规范14 电线导管、电缆导管和线槽敷设14.1 主控项目14.1.1 金属的导管和线槽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并符合下列规定:1 镀锌的钢导管、可挠性导管和金属线槽不得熔焊跨接接地线,以专用接地卡跨接的两卡间连线为铜芯软导线,截面积不小于4mm2;2 当非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的两端焊跨接接地线;当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的两端用专用接地卡固定跨接接地线;3 金属线槽不作设备的接地导体,当设计无要求时,金属线槽全长不少于2处与接地(PE)或接零(PEN)干线连接;4 非镀锌金属线槽间连接板的两端跨接铜芯接地线,镀锌线槽间连接的两端不跨接接地线,但连接板两端不少于2个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
14.1.2 金属导管严禁对口熔焊连接;镀锌和壁厚小于2mm的钢导管不得套管熔焊连接。
14.1.3 防爆导管不应采用倒扣连接;当连接有困难时,应采用防爆活接头,其接合面应严密。
14.1.4 当绝缘导管在砌体上剔槽埋设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M10的水泥砂浆抹面保护,保护层厚度大于15mm。
导线加工通用实用工艺要求规范

导线加工通用工艺规导线加工通用工艺规1围本规规定了设备电气盒制作过程中安装导线的加工的技术要求、工艺方法和质量检验要求。
2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规的条款。
凡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后的任何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本都不适用于本规但提倡使用本规的各方探讨使用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凡不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规。
QJ 156A-1995 航天电子电气产品安装通用技术要求QJ 2945-1997 航天电子电气产品标记工艺技术要求GB 3131-88 锡铅焊料GB 9491-88 锡焊用液态焊剂(松香基)GB/T 14020-2006 氢化松香GB/T 678-2002 化学试剂乙醇3环境条件环境温度要求:20℃-30℃。
相对湿度要求:30%-75%。
照明光照度要求:工作台面不低于500lx。
4人员要求操作及检验人员应经过电装工艺的培训持证上岗,特种工艺人员需经专门考试的项目及应获得的等级书。
5材料、工(量)具、设备要求5.1导线的性能、规格、牌号及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及工艺文件的规定。
5.2导线材料必须具有合格证明,并在贮存期使用。
5.3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量具必须具合格证明,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检定、在检定的有效期使用。
6工艺方法及步骤6.1裁线6.1.1裁线技术要求按照工艺文件规定和要求的几何长度量切导线,用直尺量取导线,量切导线时导线应呈自然平直状态,不应扭曲变形,也不应拉的过紧;导线的量切长度可按端头返修三次所需的长度留出余量;切线时不应损坏未切部位的绝缘层、介电层和屏蔽层,不应对电线、电缆造成任何畸变或损伤;测量长度时不应为了满足长度要求而强拉电线;电线、电缆在切割结束后,在长期不用的情况下,尤其是镀锡电线,应对线轴上的电线头部采取密封保护措施(如图1),以保证良好的焊接性能。
图 1 线头密封保护措施6.1.2裁线检验1)使用直尺测量导线的长度是否和接线表规定的一致;2)目测检验裁剪后的导线绝缘皮是否破损,导致导线线芯裸露;3)使用放大镜观察导线切口,判别导线是否合格。
电缆线的压接与焊接工艺

电缆线的压接与焊接工艺简介焊接一、剥外皮剥除导线绝缘皮可采用化学、热或机械的方法。
要求:1.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垂直于导线纵轴线。
2.所有股线长度一致。
3.导线没有刮伤、划痕、断开、压扁或其他损伤。
4.加工后的绝缘皮的切口整洁,没有任何刺穿、拉伸、磨损、变色、烧焦或烧坏。
二、焊接要求1.焊料填充基本平滑,对连接的部件/导线呈现良好湿润。
2.部件/导线的轮廓容易分辨。
3.焊料在被连接部件/导线上形成羽毛状边缘。
4.填充呈凹面状。
一)导线/引线准备,上锡要求1.多股线均匀地敷上一层薄薄的焊料,导线股线易于辨识。
2.接近绝缘皮末端上锡的股线长度不大于1个线径。
二)导线绝缘皮-间隙1.导线的绝缘皮末端与焊料之间有1个线径大小的绝缘间隙三)绝缘套管1.绝缘套管覆盖连接器接线柱以及伸出导线绝缘皮4倍线径。
2.绝缘套管末端到连接器接线柱进入连接器插入点的间距等于1倍线径。
四)连接要求1.导线/引线与接线柱界面之间有100%的焊料填充。
2.焊料润湿导线/引线和接线柱,形成一个可辨识的填充,呈羽毛状外延出一个平滑的边缘。
3.焊接连接内导线/引线的轮廓可清楚辨识。
压接任何导线的端子其关键是导线与接线柱的连接。
接线柱包括接线片与接头。
所有的手工工具应该使用一种形式的机械装置来控制压接操作,以使一旦压接操作开始后,压接工具不能被打开直到整个压接循环完成。
一、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一)、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绝缘皮支撑压接1. 绝缘皮全部进入并伸过绝缘皮压接翼。
2. 绝缘皮压接不能切断或损坏绝缘皮。
3 . 绝缘皮压接翼要全部包覆并夹紧绝缘皮。
二)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绝缘皮检查窗1.绝缘皮和导体的界线于检查窗的中间三)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导体刷1.导体股线从导体压接端稍微伸出一点。
四)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钟形开口1.导体压接区俩段都有钟形压口。
2. 导体入口端的钟形压口高度是接头/接线柱金属材料厚度的2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整理.导线/引线与接线柱的安装与焊接工艺规.专业整理.导线/引线与接线柱的安装与焊接工艺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设备电气盒制作过程中手工焊接技术要求、工艺方法和质量检验要求。
2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后的任何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都不适用于本规范但提倡使用本规范的各方探讨使用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凡不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规范。
HB 7262.1-1995 航空产品电装工艺电子元器的安装HB 7262.2-1995 航空产品电装工艺电子元器的焊接QJ 3117-1999 航天电子电气产品手工焊接工艺技术要求IPC-A-610E-2010电子组件的可接收性3环境条件环境温度要求:20℃-30℃。
相对湿度要求:30%-75%。
照明光照度要求:工作台面不低于500lx。
工作场地应无灰尘,及时清除杂物(如污、油脂、导线头、绝缘体碎屑等)工作区域不得洒水。
4人员要求操作及检验人员应经过电装工艺的培训持证上岗,特种工艺人员需经专门考试的项目及应获得的等级资格证书。
5接线柱与引线/导线安装、焊接通用要求5.1绝缘皮间隙要求见图1、表1,导线的绝缘皮末端与焊料填充之间有1个线径(D)大小的绝缘间隙(C)。
图1 D表示导线直径C表示绝缘间隙5.2绝缘挠性套管放置要求绝缘套管覆盖连接器接线柱并伸过导线绝缘皮4倍线径(D),见图2。
绝缘套管末端到连接器接线柱进入连接器插入点的间距等于1倍线径(D)。
图25.3焊接通用要求导线/引线与接线柱界面之间有100%的焊料填充(缠绕的全部范围)。
焊料润湿导线/引线和接线柱,形成一个可辨识的填充,呈羽状外延出一个平滑的边缘。
焊接连接内导线/引线的轮廓可清楚辨识。
焊料填充至少达到导线/引线与接线柱环绕界面的75%。
在导线与柱干接触区域焊料高度大于线径的75%。
导线的绝缘层与接线端子的间距应符合表1要求。
5.4导线与塔形和直针形接线端子的焊接5.4.1导线缠绕方法导线在按线端子上缠绕最少为4分之3圈,但不得超过一圈,对于直径小于0.3mm 的导线最多可缠绕3圈。
图3 图4 绕线相互及与接线柱基座平行且同方向缠绕。
按顺序由底部向上排布,直径较大的导线缠绕在接线端子的底部。
导线的弯曲部分应紧贴接线端子,整个弯曲部分均与接线端子接触并有牢固的机械连接。
直针形接线柱上,最顶部的导线位于距接线柱顶端一个线径以下的位置。
一个接线端子的导槽内最多可缠绕三根导线,缠绕导线不应交叉。
导线的绝缘层与接线端子的间距应符合表1要求。
图55.4.2焊接方法按QJ/MR20170《手工焊接通用工艺规范》第8条的流程和步骤要求进行焊接。
5.4.3焊接要求引线轮廓可辨识,导线和接线柱上的焊料流动顺畅。
焊料填充于导线与接线柱界面的所有范围。
图65.4.4焊点检验方法按附表4、附表5检验焊接质量。
5.5导线与叉型端子焊接5.5.1导线缠绕的方法5.5.1.1侧面进线连接a、将导线放在叉形接线端子的导槽内与叉面垂直,导线端应不伸出接线端子的基座;b、导线末端作90底弯曲,相邻导线弯曲方向相反,第一根导线应紧贴在基座和产柱上,其余的导线应尽可能靠近前一根导线安装且缠绕无重叠;c、将最粗的导线放于底部依序向上放置;d、多根导线交替缠绕在接线柱的柱干上;e、导线的绝缘层与接线端子的间距应符合表1要求。
图75.5.1.2底部和顶部进线连接a. 底部进线的导线绝缘皮不能进入接线柱的基座或柱干。
b. 底部进线的导线接触柱干的两个平行面(180°)。
c. 从顶面进线的接线端子,可填满凹槽的,粗导线应从凹口笔直插入且只需嵌缝固定。
d. 顶部进线时柱干之间的空隙,可通过对折线头或另外加料填充,图9的B和C,对折线头或加料线头的端头应在柱干的H/3到H之间。
e. 导线的绝缘层与接线端子的间距应符合表1要求。
图8底部进线图9 顶部进线5.5.2焊接5.5.2.1焊接方法按QJ/MR20170《手工焊接通用工艺规范》第8条的流程和步骤要求进行焊接。
5.5.2.2焊接要求引线轮廓可辨识,导线和接线柱上的焊料流动顺畅。
焊料填充于导线与接线柱界面的所有范围。
图10 图115.5.2.3焊点检验方法按附表6、附表7检验焊接质量。
5.6导线与穿孔形端子焊接5.6.1导线缠绕的方法导线穿过接线柱的孔;导线缠绕接触接线柱两个不相邻的面。
导线的绝缘层与接线端子的间距应符合表1要求。
图12 导线在穿孔形端子上的缠绕方式5.6.2焊接方法按QJ/MR20170《手工焊接通用工艺规范》第8条的流程和步骤要求进行焊接。
5.6.3焊接要求引线轮廓可辨识,导线和接线柱上的焊料流动顺畅。
焊料填充于导线/引线与接线柱接触界面的所有范围。
缠绕等于或大于180°时,焊料填充至少连接了导线与接线柱接触界面75%。
缠绕小于180°时,焊料填充连接了导线与接线柱接触界面的100%。
图13 图145.6.4焊点检验方法按附表8、附表9检验焊接质量。
5.7导线与钩形接线柱焊接5.7.1导线缠绕的方法导线连接在钩形接线柱的180°-270°弧形段内。
导线互相之间不重叠。
钩形接线柱末端到最近导线的距离至少为1倍的线径。
连接到钩弧外的导线与接线柱基座的间距小于两倍线径或1mm,取两者中的较大者。
导线的绝缘层与接线端子的间距应符合表1要求。
图155.7.2焊接方法按QJ/MR20170《手工焊接通用工艺规范》第8条的流程和步骤要求进行焊接。
5.7.3焊接要求引线轮廓可辨识;导线和接线柱上的焊料流动顺畅。
焊料填充于导线/引线与接线柱界面的所有范围。
图165.7.4焊点检验方法按附表10、附表11检验焊接质量。
5.8导线与焊锡杯(杯形)接线柱的焊接5.8.1导线放置要求导线垂直插入焊锡杯,并且在整个焊锡杯深度内接触焊锡杯内壁或其它已插入的导线。
焊锡杯须装多根导线时,导线不能扭绞在一起。
导线的绝缘层与接线端子的间距应符合表1要求。
图175.8.2焊接方法用电烙铁加热接线端子杯体,使杯部填满焊料,导线芯线垂直插到杯底,并紧靠内壁。
移开电烙铁并拿稳导线直至焊料凝固。
5.8.3焊接要求焊料润湿焊锡杯的整个内表面。
焊料填充达到75%以上。
导线绝缘层与杯口的间距符合表1的要求。
5.8.4焊点检验方法按附表12、附表13检验焊接质量。
图185.9导线与槽形接线柱的焊接5.9.1导线放置要求引线或导线贯穿整个接线槽且在接线槽出口处可辨识。
导线接触接线槽基座或之前安装的导线。
导线的绝缘层与接线端子的间距应符合表1要求。
图195.9.2焊接方法按QJ/MR20170《手工焊接通用工艺规范》第8条的流程和步骤要求进行焊接。
5.9.3焊接要求焊料应该在导线接触接线柱的部分形成填充。
焊料可以填满接线槽但不应该堆积在接线柱顶部。
引线或导线在接线柱内应该可辨识。
图205.9.4焊点检验方法按附表14、附表15检验焊接质量。
合格导线的绝缘皮末端与焊料填充之间有1个线径(D)大小的绝缘间隙(C)。
不合格1、绝缘间隙(C)大于包含绝缘皮在内的线径的2倍或1.5mm[0.0591in],取两者中的较大者;2、绝缘间隙(C)影响与相邻非公共导体间的最小电气间隙;3、绝缘皮妨碍焊接连接的形成;4、绝缘皮埋入焊料中,或被焊料覆盖。
附表3 绝缘挠性套管放置质量判定准则D焊料填充小于引线与接线柱接触界面的75%;4、当导线与接线柱接触面焊料太多,焊缝凸起,导线轮廓不清。
附表6 叉型端子与导线放置质量判定准则结果判断依据图片合格1、导线在叉形接线端子的导槽内与叉面垂直,导线端应不伸出接线端子的基座;2、导线末端作90°弯曲,相邻导线弯曲方向相反,第一根导线应紧贴在基座和接线柱上,其余的导线应尽可能靠近前一根导线且缠绕无重叠;3、将最粗的导线放于底部依序向上放置;4、多根导线交替缠绕在接线柱的柱干上;5、导线的绝缘层与接线端子的间距符合表1要求。
不合格1、绕线的任何部分超出接线柱柱干顶端;2、直径小于0.75mm[0.0295in]的导线/引线缠绕柱干少于90°;3、导线末端与自身重叠;4、直径等于或大于0.75mm的导线缠绕柱干少于90°且未加固;5、导线未穿过中间的槽;6、导线末端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合格1、导线的绝缘皮未进入接线柱的基座或柱干;2、底部进线的导线接触柱干的两个平行面(180°);3、导线紧靠接线柱的基座;4、顶部进线时柱干之间的空隙,通过对折线头或另外加料填充。
不合格1、顶部进线未用料填充支撑;2、导线的绝缘皮进入接线柱的基座或柱干;3、底部进线的导线未缠绕接线柱基座或柱干至少90°;4、填充料超出接线端之上。
附表7 叉型端子与导线焊接质量判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