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汇总(课外)

9、《山坡羊 • 骊山怀古》(张养浩) 原文: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汇总(课外)
1、《观刈麦》(白居易)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译文 : 喇叭和唢呐,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云彩辨出真和 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又吹伤了那一家,只吹得水流干
译文 :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 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 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 碗茶?
7、《醉花阴》(李清照)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屋里。 3、《商山早行》 (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 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 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 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4、《卜算子 • 咏梅》(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基础知识:(一)《月夜忆舍弟》1.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长沙过贾谊宅》1.了解作者及背景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年间登进士第,曾任长洲尉、海盐令。
至德三年,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因刚直犯上被诬,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
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称。
本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终。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律诗。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2.写作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反对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四)《商山早行》1.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01—866),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也称“温李”。
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 4 首原文1.《月夜忆舍弟》1.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注释: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行人走动。
3.边秋:秋天的边境。
4.露从今夜白:从今夜起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5.有弟皆分散:兄弟们因战乱而离散。
6.无家:因为战乱,家乡已不成家。
7.寄书长不达:寄往家里的书信常常不能送到。
8.况乃:何况,况且。
9.未休兵:战争还没有停止。
3.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2.《长沙过贾谊宅》1.原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2.注释:1.谪宦:被贬官。
2.栖迟:停留,居留。
3.楚客:这里指贾谊,也可泛指客居楚地的人。
4.人去后:贾谊已经去世。
5.日斜时:傍晚时分,夕阳西下。
6.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7.有道:有作为、有道德的君主。
8.恩犹薄:指汉文帝对贾谊的恩遇并不深厚。
9.吊:凭吊。
10.寂寂:寂寞、冷落。
11.摇落:凋零,指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
3.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注释:1.左迁:降职,贬官。
2.朝奏:早晨向皇帝上奏章。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理解性默写+赏析(附答案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月夜忆舍弟》(唐·杜甫)(一)默写及大意月夜忆舍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析《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首联从视听角度描写出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月是故乡明”,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人了自己主观感情的心中之景。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诗人如今遭逢离乱,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沉痛。
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月夜忆舍弟》一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之中夹杂的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之情。
既怀家愁,又为国家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三)理解性默写1.《月夜忆舍弟》中表达诗人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的意思相近。
3.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借景抒情,表达思亲思乡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一.原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3、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4、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白色,果实似橘而小,味涩苦。
5、驿: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6、杜陵:地名,在现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7、凫(fú):野鸭。
8、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
4、卜算子·咏梅(陆游)
一.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译文
驿站外的断桥边,梅花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
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
9、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
10、输税:缴纳租税。
11、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2、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3、岁晏:年底。晏,晚。
2、月夜(刘方平)
一.原文
2、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

【原文】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 远的潮州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 的生命呢!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 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 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上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表明是在白露节的夜
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下句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
客观实景。
C.颈联交代了作者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且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 伤心断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 丧乱的普遍遭遇。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 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 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解析】B项,颔联下句写的不完全是实景,还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原文】
(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
孤雁正在鸣叫。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
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7.《月夜忆舍弟》中作者表达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两句诗 是: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8.《长沙过贾谊宅》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景象的句子 是: 秋草独寻人去后 , 寒林空见日斜时 。
初中语文九上必背15篇古诗文+译文

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
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 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 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 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 《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一)月夜忆舍弟(杜甫)●记忆性默写(1)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参考答案』(1)月是故乡明●理解性默写(2)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写出诗中情景交融,抒写思念之情的诗句,。
『参考答案』(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歌赏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2019年日照市)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1)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6分)(2019年恩施州)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3、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试题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试题解答】1、本题考查意象内涵。
“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代表着思念(思乡)。
第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月”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
其余表达的都是亲人、友人等是思念,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一致。
2、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点明“月夜”的背景。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从而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这样的结尾含蓄蕴藉,具有无限深情。
『参考答案』1、③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3、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参考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试题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8分)(2020年内江市)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4分)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意思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诗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答案:『参考答案』1、(4分)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空1分)2、(4分)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1分),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1分)。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1分)。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1分)。
(意近即可)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记忆性默写(1)三年谪宦此栖迟,_ 。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3)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4)寂寂江山摇落处,_ 。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参考答案』(1)万古惟留楚客悲(2)寒林空见日斜时(3)湘水无情吊岂知(4)怜君何事到天涯●理解性默写(1)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诗人借贾谊遭贬暗喻自己悲苦命运的诗句是“,”。
(2)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诗人描写斜阳衰草、寒林空寂,渲染出一片萧条景象的诗句是“,”。
(3)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诗人用曲折的笔触暗讽皇帝昏聩无能的诗句是“,”。
(4)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象征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诗篇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3)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4)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歌赏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4分)(2019年临沂市)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释]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⑤吊:凭吊。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1、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 分)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商山早行(温庭筠)●记忆性默写(1),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2)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参考答案】(1)鸡声茅店月(2)枳花照驿墙●理解性默写(3)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描写月清霜冷的诗句“,”,隐含羁旅之思。
(4)古代诗词中有些句子全由名词组成,你高度浓缩的语言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也全用名词的句子是“,”。
(2017年温州市)(5)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联系起来,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6)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描写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3)(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5)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6)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诗歌赏析(一)古诗鉴赏(4分)(2017年广安市)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鸡呜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1分)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1分)(共2分)2、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2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记忆性默写(1)云横秦岭家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