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3.2.2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作业)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3 第2单元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一、单项选择题1. (2019·河北邢台月考)南宋郑樵在论及《诗经》中指出,风者,出于风土,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雅者,出于朝廷士大夫,其言纯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能道;颂者,其辞严,其声有节,以示有所尊。
据此可知( )A. 《颂》成为祭祀文章的典范B. 《雅》是《诗经》的核心内容C. 《风》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D. 《诗经》具有浓厚的尊卑色彩2. (2019·河北张家口摸底调研)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
两者都( )A.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3. (2018·湖北武昌5月调研)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 )A.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 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C. 《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D. 《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4. (2018·河北邯郸一模)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
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晋爵。
这说明( )A. 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B. 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C. 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D. 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5. (2018·广东惠州调研)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道:“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
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 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C. 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D. 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6. (2018·广东茂名二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巩固练02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解析版)2020年衔接教材新高三历史(人教版)

巩固练0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并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这里的“它”指的是()A.《诗经》B.《离骚》C.《西游记》D.《水浒传》【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并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故A正确。
B、C都是浪漫主义文学,C、D是小说而不是诗歌,且B、C、D都不是儒家经典,均排除。
故选A。
2.“偏重于咏物写志,词藻华丽,讲究对仗”是下列哪一文体的特点()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唐诗风格多样,讲究格律规范,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宋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元曲雅俗共赏,抒情叙事兼长,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可知,体现的是道教的教义;依据题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知,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依据题干“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可知,体现的是佛教的教义,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教合一的趋势,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应排除。
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
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可知,反映的是市民文化的兴起,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④均符合宋朝市民文化的内容,故①②④正确。
2023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第49讲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练案[49]必修三第十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及文学艺术第49讲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一、选择题1.(2022·湖南长沙)《诗》的首篇《关雎》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
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
这种解读(C)A.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解析]《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故选C项;这种解读主要是突出了道德教化色彩,A、B、D三项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2.(2022·江西丰城)西汉中期是汉赋的鼎盛期。
这一时期,由于积七十余年休养生息的持续发展,政权巩固,封建皇权至高无上,思想观念也趋向杂儒霸的舆论一律。
与此相应,统治集团已不再以省俭为本,耽于声色享乐,并形成风气,因此上自皇帝,皆喜爱最适于形象地再现这种时代风气的赋体文学,从而给予大力提倡。
这说明(D)A.思想活跃有助于汉赋的发展B.汉赋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C.皇帝的喜好决定汉赋的兴盛D.文学作品风格受到时代影响[解析]汉赋的最初形成时期是汉初,当时社会经济凋敝,汉赋的形式与当时社会特征相符。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赋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说明汉赋风格的变化受到时代的影响。
故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是思想大一统,思想活跃是汉初,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汉赋兼收并蓄的特点,故B项错误;皇帝的喜好并不能决定汉赋的兴衰,故C项错误。
3.(2022·广西模拟)唐朝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卷进吟诗、唱诗、赏诗、传诗的热潮中。
唐人自选的诗集有30多种,流传至今的还有10种。
这一现象折射出唐朝(B)A.诗歌创作的普及B.文化氛围的宽松C.社会生活的丰富D.注重文化的传承[解析]由材料“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卷进吟诗、唱诗、赏诗、传诗的热潮中”,可知唐朝对诗歌文化实行的是一种宽容的政策,故选B项;并不是每一个唐朝人都有诗歌创作的能力,故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出“传承”,排除D项。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50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作业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五十)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作业时间:月日1.下图为龙字的演变历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B.图3字体整齐安定,平衡对称C.图4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D.图5字体兼具多种字体的长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图2字体金文是先秦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A项正确;字体整齐安定,平衡对称是隶书的特点,而非图3小篆,B项错误;图4楷书形成于汉末,C项错误;兼具多种字体长处的是行书,而非图5楷书,D项错误。
2.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B.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
材料中“‘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说明此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人类还没有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人类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材料并没有提及“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古代科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楷书出现也是古代人文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并没有体现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故D项错误。
3.南朝书法家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据此可知其强调书法应()A.藏露结合,行楷兼用B.饱满圆实,浑厚圆润C.动静统一,以形为主D.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书法的发展。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得出强调的是形神兼具,故D项正确;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2单元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课件】(60张)

《二京赋》 。 ②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_______________
(4) 唐诗
科举制度 的促进。 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____________
②代表作家: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
术上表现为——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并开始形成理论。
2. 成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市民阶层扩大。 特点:通俗化、朴实 、热烈艳丽甜俗细腻。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 从《诗经》到唐诗 (1) 《诗经》 ①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风、雅、颂 三部分。 ②内容:收录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_______________
③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现实主义 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的经典。 ④影响:奠定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_
(2) 楚辞
屈原 。 ①创作者:______ 楚国 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②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______
浪漫主义 风格的____________ 《离骚》 。 ③代表作:具有____________
(2) 元曲 ①组成:散曲和元杂剧。 ②特点: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关汉卿 、马致远。 ③代表作家:_________
3. 明清小说
传奇 ;宋代出现 (1) 演变过程: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出现短篇小说 ______
话本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______ (2) 繁荣原因:①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阶段训练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下面为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文学诗文选本蔚成风气,白话小说大量出现·书法帖学兴起,碑帖印本广泛流通·绘画版画和年画成为新画种,民众喜闻乐见A.印刷技术发展B.城市经济繁荣C.科举制度完善D.市民文艺兴起2.我国古代一部著作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
后人盛赞此书: “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
”此书作者是( )A.王祯B.沈括C.毕昇D.葛洪3.18世纪末,中国画师手绘了竹纸制造全套工艺流程工笔设色组画24幅(图示为抄毛头纸),由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寄往巴黎。
该组画在欧洲不断被人临摹,为欧洲提供了一种新的造纸思维方式,成为通向近代造纸机的必要阶梯。
这说明( )A.中国的造纸术开始传到欧洲B.中西方绘画艺术相互吸收借鉴C.闭关锁国政策并未得到严格执行D.中华文明促进了欧洲发展进步4.下表是中国春秋至元代理论、实验、技术在各朝代科技总积分中所占比重(%)。
据此表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朝代理论实验技术春秋12 2 86西汉 6 9 85东汉10 14 76魏、西晋13 1 86南北朝15 123 72唐8 11 81北宋 4 6 90元8 12 80A.C.随着国家统一而发展进步D.理论指导着技术和实验5.下图是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中的壁画(摹本),该壁画详尽地展现了四象二十八星宿。
画中有一人牵牛形象和一跪坐女子形象,其身旁的星星属于牛宿和女宿,学者推测其分别象征着牛郎与织女。
该画像石( )A.体现了汉代石刻技术的高超B.凸显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D.反映了汉代的天文学成就6.《刘消子鬼遗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医学专著,书中详细记载外伤、痈疽(毒疮)湿疹、疥廨的治疗技术,代表着南北朝时期外科医学的较高水平。
【把握高考】高三历史总复习同步习3-2-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含答案解析)人民版

3-2-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2011·常州)“少年之人号怀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悦悦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此句描述了()A.隶书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B.楷书的字形方正,规矩严整C.草书的变化丰富,奔放跃动D.行书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解析】怀素是唐朝的草书大师,据此即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C2.(2011·杭州)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解析】根据所学,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结合材料的字形,分别是“车”的甲骨文写法、小篆第一种写法、小篆第二种写法、隶书写法、草书写法,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是逐渐简约化,本题选C项。
【答案】C3. (2011·哈尔滨五县)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
秦王说,统一以后要把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文字,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将各种文字统一成标准文字,这一种标准文字是()A.小篆B.隶书C.楷书D.行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秦统一后在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后来隶书在民间流行。
【答案】A4.(2011·咸阳)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秦始皇的功绩就是使中华社会有了统一的视觉语言。
”这个统一的视觉语言是() A.小篆B.半两钱C.《秦律》D.长城【解析】“统一的视觉语言”即统一的官方文字小篆。
【答案】A5.2009年7月17日,近600幅农民画及剪纸作品亮相辽宁美术馆,由此拉开了辽宁省农民画及剪纸展览的大幕。
根据右图可以判断出剪纸内容主要反映了()A.文人意趣B.民间风情C.宫廷生活D.战争风云【解析】依据图片信息,结合题干中“农民画”等内容可知剪纸内容反映的是民间风情。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49讲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复习练案新人教版必修50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及文学艺术第49讲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复习练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5·宜宾一诊)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据此可知,司马迁( A )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解析]太史公的意思是:《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
《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
说明屈原的《离骚》中和含蓄的作风。
《离骚》的写作风格是浪漫主义,《诗经》写作风格是现实主义,B项排除;《离骚》是春秋战国时期写作的,在汉赋之前,C项排除;D项材料中未涉及。
故选A项。
2.(2016·德阳二诊)明清世情小说中,有描述僧尼因沾染上世俗气息而还俗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僧尼世俗化的行为,甚至为此而还俗。
这一现象源于导学号 38852444( B )A.君主专制的强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地位的动摇D.雇佣关系的诱导[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出现的背景。
君主专制的强化并不是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源,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源,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理学地位并未动摇,故C项错误;雇佣关系并不是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源,故D项错误。
3.(2016·贵州3月模拟)史学家钱穆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云云,那只是中国人老话。
如今世界进步了,像现代西方英、法等国,他们的治了不再乱,合了不再分的了,哪里像《三国演义》上所说。
”该材料表明钱穆先生( B ) A.认为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应有区别B.接受新史学的观念,认可西方现代文明C.接受历史进化学说,反对中国传统史观D.批评《三国演义》,反对对历史的戏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家钱穆的新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一、单项选择题1. (2019·河北邢台月考)南宋郑樵在论及《诗经》中指出,风者,出于风土,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雅者,出于朝廷士大夫,其言纯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能道;颂者,其辞严,其声有节,以示有所尊。
据此可知( )A. 《颂》成为祭祀文章的典范B. 《雅》是《诗经》的核心内容C. 《风》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D. 《诗经》具有浓厚的尊卑色彩2. (2019·河北张家口摸底调研)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
两者都( )A.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3. (2018·湖北武昌5月调研)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 )A.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 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C. 《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D. 《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4. (2018·河北邯郸一模)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
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晋爵。
这说明( )A. 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B. 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C. 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D. 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5. (2018·广东惠州调研)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道:“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
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 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C. 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D. 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6. (2018·广东茂名二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
这反映出宋代( )A. 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B. 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C. 传统礼教受到较大冲击D. 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7. (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这一论断( )A. 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B. 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C. 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D.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8. (2019·山东青岛期初调研)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过翔实记载B. 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C. 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D. 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9. (2018·福州一中)甲骨文的“法”字,由去、水、鹿三部分构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季节动物迁徙的启发。
由此可以推断“法”字最早的本质内涵是( )A. 参天察地天命所归的正义思想B.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C. 关注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存之道D. 古先民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10. (2018·河南濮阳二模)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A. 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 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 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11. (2019·湖北重点中学期初)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
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上表为汉字“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
这主要反映了( )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 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二、非选择题13. (2018·安徽最后一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提取上表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14. (2018·湖南衡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在前,为阳)和内廷(在后,为阴)两部分,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
故宫全部宫殿,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
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据百度百科等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转而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多数建筑通过基本的几何形体来创造出理想的比例。
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罗马时期的)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混合应用;大型建筑外墙多用石材;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窿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
这些,都反映出结构和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其中还包含了这一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
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早期空间多封闭,转向开放。
——张亦林《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故宫与文艺复兴建筑在建筑艺术上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看法。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1.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风”“雅”“颂”的艺术手法代表不同的阶层,反映《诗经》具有浓厚的尊卑色彩,D 项正确。
2. B【解析】依所学知识可知,《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饱受战争苦难,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未涉及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故A项错误;依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战乱情况下,民众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而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黑暗,因此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形象,故B项正确;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和平的怀念,而未涉及公平正义的追求,故C项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和平的怀念,而未涉及等级观念的冲击,故D项错误。
3. C【解析】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加工,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能“直接”说明历史问题,故A项错误;虽然有言文史不分家,但并不等于历史研究一定要被文学作品佐证,故B项错误;题干中“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推知东晋时期政府与豪强、豪强与依附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第一手资料还是时人的经济记载和经济方面的考古材料为最佳,故D项错误。
4. 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取士的现象而非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明清小说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逐渐世俗化,故B项错误;由材料“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从而被加官晋爵”可知市民推崇的民间诗人可以取得功名,说明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取士的现象而非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5. B【解析】从题干和所学知识无法得出清初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历史上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
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说明清初昆山地区学戏的人家比较多,并以此为谋生。
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题干中说的小说中昆山地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并不能由此说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故C项错误;题干中说“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
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主要是说明人们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农业为主,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提高,传统读书取仕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6. D【解析】“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可知说书艺术起源于唐代,故A项错误;“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无法判断当时的主流文化的情况,故B项错误;“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没有反映批判礼教的内容,故C项错误;“说话”的受众为市民,其兴起意味着市民阶层的扩大,故D项正确。
7. B【解析】根据材料“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表明清代的小说是对社会现实的描写、揭露和批判,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风格,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此时小说是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
故选B。
8. B【解析】图1字体是甲骨文,《史记》无法得知,故A项错误;图2字体是金文,是先秦时期青铜器物的一种文字,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有重要的价值,故B项正确;图3字体是小篆,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文字,因为其书写不容易,在民间很快被隶书所取代,故C项错误;图4、5字体属于楷体,三国时已经开始流行,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