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合集下载

伤寒论考试总结

伤寒论考试总结

伤寒论
一、太阳病
1、太阳病本证
⑴.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⑵.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2、太阳病变证
⑴.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⑵.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⑶.热证————麻杏石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⑷.脾虚证————小建中汤
⑸.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
⑹.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
⑺.痞证————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二、阳明病
1、阳明病本证
⑴.热证————白虎加人参汤
⑵.实证————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汤
2、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
三、少阳病
1、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
2、少明病兼变证——大柴胡汤
四、太阴病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
五、少阴病
1、本证
⑴.少阴寒化证———四逆汤,真武汤
⑵.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猪苓汤
2、少阴兼变证
⑴.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⑵.疑似证—————四逆散
六、厥阴病
厥阴病本证
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
⑵.厥阴病寒症———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
⑶.厥阴热利————白头翁汤
七、霍乱病————理中丸
八、阴阳易后劳复病———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考试重点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考试重点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考试重点

1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2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3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4厥证的分类与治法①热厥—白虎汤(脉滑而厥)②寒厥—四逆汤(下利厥逆而恶寒)③蛔厥—乌梅丸(有吐蛔史,时烦时静,四肢厥但轻)④痰厥—瓜蒂散(手足厥冷,脉浮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⑤水厥证—茯苓甘草汤(厥而心下悸)。

乌梅丸:乌梅以酸治蛔,细辛、干姜、桂枝、附子、蜀椒一者辛以刮蛔,一者兼温下寒,黄连黄柏一者苦以驱蛔,一者兼清上热,当归、人参、白蜜、米粉调补气血。

炙甘草汤:炙甘草大埔中州,以资代源,配以人参大枣补气血,麦门冬、生地、麻仁、阿胶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补心阳,清酒温通脉道5、4种不同病机导致的烦躁症,并分述它们的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要①里热郁滞,不得发散,如大青龙汤证,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伤寒经典考试笔记

伤寒经典考试笔记

伤寒论经典考试笔记(重点精要)目录1《伤寒论》背诵条文(共97条)2精简词解与简答3课文分章节论述与习题4附篇练习题参考答案《伤寒论》背诵条文(共97条)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重点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这是我们整理出来的,有不完整的大家就自己改下,顺便和我说下喽,祝大家考试顺利哈!考试时间1月14号9点到11点考试地点:1109总论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2、《伤寒论》由王叔和命名。

3、南宋(1144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一个全文注解伤寒论的人。

4、六经传变主要取决于: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

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

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

四是决定于体质的差异。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温病2、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鉴别要点:相同点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特征。

不同点太阳伤寒无汗而喘,太阳中风有汗。

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

3、六经病头痛的特点:(我那时候没记清楚,谁记清楚的告诉下我呗)4、桂枝汤证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5.桂枝汤的六个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6. 麻黄汤证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7.麻黄汤的兼证:葛根汤证、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8、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8、表郁轻证:桂枝加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9、蓄水证(五苓散方)重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10、蓄血症的名称: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11、桃核承气汤证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抵当汤证:先治里后解表(同四逆汤)12、太阳病变证热证有哪些:栀子豉汤类证、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13、栀子豉汤类证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从轻到重的临床表现: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1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病机:邪热壅肺主症:汗出而喘息咳嗽,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通阳化猪桂枝气兼解苓白术表邪茯苓养阴清泽热泻滑石不足阿胶热互结津液未伤阴虚有热水蓄下焦津液方药鉴别要点尚有表邪水烦渴、饮不解XXX表邪入腑,发热、渴,水入即散证水蓄下焦口渴、吐,兼有表证利膀胱气小便化失职阳明病下后水心烦不得眠,不利、猪苓伤津,水热咳而呕渴,发脉浮汤证结于下焦热不恶寒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区别在于猪苓汤主要针对下焦水湿证,强调伤津,治疗口渴、水热、咳嗽和呕吐等症状,而五苓散则适用于表邪入腑、水肿、渴、发热等症状。

脉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阳浮阴弱,脉浮无力;另一种是里热外蒸,脉浮有力。

发热有轻重之分,汗随热泄,热较轻;里热外蒸,热较重。

渴的原因是三焦膀胱功能失调,正津不布,表现为消渴、水逆;或者是热结水停,程度较轻,饮水后可缓解,无呕吐。

小便不利的原因是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或者是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泽泻配茯苓猪苓、白术、桂枝等药物来利水通阳,健脾散水,温阳化气行水,同时治疗表里。

也可以使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阿胶、育阴等药物来淡渗利水,清热利窍,使湿热下泄。

结胸三症是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典型脉症,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

坏病指因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证侯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证侯称其名者。

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辨证论治的原则。

太阳、XXX、少阳三经头痛表现不同,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脉浮,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为热不寒,脉多洪大滑数,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往来寒热,脉多弦,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

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的鉴别在于证型病机不同,太阳蓄水证是邪与水合,口渴、发热、脉浮,治疗重在通阳;蓄血证是病在血分,有瘀点,治疗重在通络止痛。

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异同在于,它们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使用的药物也有重合,如茯苓、白术、附子、芍药等。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阴阳虚,阳虚水泛证,以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不用人参。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证,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背恶寒为主证,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阳,药物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9、根据相关条文,可以分析如何区分阳明腹满和太阴腹满。

XXX腹满表现为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等症状,属于内实腹满。

太阴腹满则是由脾虚寒湿引起,表现为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时作时止、自利益甚等症状。

若使用泻下剂治疗,可能会导致胸下结硬等不良反应。

10、湿热发黄的三方方剂包括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和麻黄连翘赤小汤。

茵陈蒿汤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腹微满、发黄、大便不畅或便秘等症状。

栀子柏皮汤则适用于治疗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口湿热郁蒸等症状。

麻黄连翘赤小汤则可用于治疗身黄、发热、无汗、身痒、小便湿热郁蒸等症状。

三方方剂均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疗方法。

11、《伤寒论》中的热利三方方剂包括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

这三种方剂均可用于治疗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

不同的是,白头翁汤适用于肝经湿热下迫大肠、热痢下重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葛根芩连汤则适用于表里并证,里热下利兼表证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清热止痢、透表。

黄芩汤适用于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下利、口苦脉弦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清热止利、泻少阳胆火。

12、寒热错杂痞证的证治方法都包括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但是不同的方剂适用于不同的症状。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泻心开郁。

生姜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温阳化饮、逐水消肿。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温补中阳、调和胃气。

13、太阴腹痛的证治方法包括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方和理中汤方。

腹满时痛适用于桂枝加芍药汤方,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和营卫。

大实痛适用于桂枝加大黄汤,治疗方法为清热泻火、通便利水。

腹中急痛适用于小建中汤方,治疗方法为补益气血、温中行气。

腹痛吐利适用于理中汤方,治疗方法为温中降逆、调和胃气。

炙甘草汤证主要证候是心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还可能出现头痛、口渴、尿黄等症状。

病机是中焦气滞,湿热蕴结,气血运行不畅。

治法是行气化湿,清热解毒。

方药包括炙甘草、半夏、生姜、黄芩、大枣等。

煎药治的方法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成数次服用。

这种方剂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煎药法: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去渣纳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治疗脉结代和心动悸的主要证侯是脉道不充和气血两虚,治法是滋阴养血和通阳复脉。

小青龙汤证中出现的“或渴”、“不渴”和“服汤已渴”三种表现,分别是因为饮停影响气化、水饮内停本象和水饮初化导致的,口渴不需要治疗。

心阳虚共有五种证,包括心悸、烦躁、惊狂、奔豚和欲作奔豚证,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是发热、大汗出、口渴、恶风、恶寒和脉洪大,病机是邪热炽盛和津气两伤。

太阳病发热的特征是发热程度与恶寒程度成正比。

水逆是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治疗方法是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使用五苓散等方药。

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均可治疗下利,但适应症不同。

桂枝人参汤适用于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脾气虚寒、下利不止和心下痞硬之证。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都是治疗脾胃不和的方剂,但它们的组方配伍和主治证候有所不同。

调胃承气汤主要由茯苓、白术、半夏、生姜组成,主治脾胃气滞,胸胁胀满,呕吐泄泻等症。

大承气汤主要由大黄、枳实、芒硝、生姜组成,主治大便秘结,腹胀便难等症。

小承气汤主要由芒硝、木香、厚朴、枳实组成,主治小便不利,腹胀便秘等症。

三方所主治的证候不同,调胃承气汤主治气滞,大承气汤主治便秘,小承气汤主治小便不利。

真武汤和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只有一味药的差异,但其证治有着明显的不同。

真武汤主要用于治疗少阴寒化、阳虚水泛的证候,症状包括下利、咳、呕等;而附子汤则主要用于治疗表里不解、寒热错杂的证候,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等。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机和症状进行选择。

真武汤的药物组成包括附子、白术、茯苓、生姜和芍药;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包括附子、白术、茯苓、人参和芍药。

两方的主治之证均为肾阳虚衰,水邪或寒湿停滞为患。

两方中均有的药物为附子、白术、茯苓和芍药,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但真武汤证以少阴阳气不足,在里之水邪泛滥为主。

症状包括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吐,治疗重在温阳化气行水,因此使用生姜配附子温阳宣散水邪。

附子汤证以少阴阳气不足,在外之寒湿留着于筋脉骨节肌肉。

症状包括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和手足寒,治疗重在温阳化湿,镇痛祛寒,因此使用人参配附子,且附子用量倍于真武汤,其目的为温补元阳以扶正祛邪。

厥阴提纲证之消渴为木火燔灼津液所导致,属于上热证。

除了消水作渴之外,还伴有舌红脉数、心中疼热等症状。

治疗宜用乌梅丸清上温下。

而太阳蓄水之消渴,是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津液不能上承所导致。

病在下焦,伴见脉浮、发热、小便不利等症状,治疗宜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当归四逆汤的主要症状为血虚寒凝所致的“四逆”和因肝胃虚寒而成的“久寒”。

病不在脾肾,而在肝胃。

附子和干姜大辛大热,进入肾而温肾中的阳;XXX和生姜苦降直入厥阴。

同时,厥阴风木之脏,内寄相火,附子和干姜辛热,易化燥伤阴。

而生姜和XXX宣泄芳降,散寒而不燥伤阴血。

白头翁汤证和少阴病桃花汤证都可以出现下利便脓血,但病机确有寒热之异、虚实之分。

桃花汤证下利则滑泄失禁,脓血颜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属脾肾阳虚,下焦不固,治宜温中祛寒,涩肠固脱。

白头翁汤证则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脓血颜色鲜艳,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治宜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寒厥的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

临床表现为阴寒内盛的四肢厥冷疼痛的同时伴有全身恶寒、下利、腹中挛急,以及由于XXX于外、卫外不固而致的发热、汗出。

治疗应当急救回阳,方用四逆汤。

蛔厥的病机为蛔虫阻塞肠道,阴寒内盛而致。

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呕吐、蛔虫出现在口鼻、大便等,治疗应当使用清热化湿、止痛除虫的方剂。

血虚寒凝厥的病机为血虚阳亡,寒邪内盛所致。

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冷、面色苍白、脉细弱、心悸气短等,治疗应当温补阳气,方用四逆加人参汤。

气厥的病机为气虚失宣,阴寒内盛所致。

临床表现为气短、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治疗应当补气宣通,方用参附汤。

答:大陷胸汤的病机为痰瘀阻滞胸膜腔,阻碍气机运行。

主症为胸痹、咳嗽、气促、胸闷、痰多、舌苔厚腻等。

治法为行气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组成为陈皮、枳实、桔梗、半夏、茯苓、白芍、川芎、红花、当归、牛膝、丹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