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篇

合集下载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及全文及译文由于《伤寒杂病论》原文内容非常丰富,无法在此全部列出。

原文(太阳病篇部分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1.太阳经发病,脉象表现为浮,会出现头部和颈项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状。

2.太阳病,有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情况,叫做太阳中风证。

3.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有发热,但一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脉象寸关尺三部都紧的,叫做太阳伤寒证。

4.伤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阳经,如果脉象平静,就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就是病邪传变了。

5.伤寒病两三天,如果没有出现阳明病、少阳病的症状,就是病邪没有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

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发热厉害,叫做风温。

风温的病症,脉象寸关尺三部都浮,自动出汗,身体沉重,多睡眠,呼吸时鼻子有鼾声,说话困难。

如果用了泻下的方法,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眼睛直视,小便失禁。

如果用火法治疗,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受惊的痫病一样,时常抽搐;如果像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再次错误治疗就会缩短病人的生命。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论》太阳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g ha te s
Lu
( Tre
in l
s
tis
e
o n
F e b r i le D is
o
e a s e s
g d is )

e a s e
a n
d t he P re
l he
u s a
s c r ip
t io n s a
n
d he rb s
o
M
e
T he
ns
o c c u r re n c e a n
n
if e
t a t iO R S
r rhe a

s
f q
m a
a s
t r ic {u ¨ e h p
r e s c r jp
d d ia
to m a c h s y n d ro m e
a
jth
v o m

jt
a n
c o ns a n
t jp a t jo
u jz
hj de
c o c
t jo
fhe
杨学

彭文博

岳 小强

第二 军 医 大学 中医 系经 典 著 作教 研 室
上海 20
04 33
太 目 的 :探 讨 《伤 寒 论 》 阳 病 篇 证 候 规 律 及 方 剂 药 物 的 应 用 规 律



方 法 : 用 频 次 法 计 数 太 阳 病 篇 主 要 症 状 方 剂 和 中药 出 现 的 百 分 率 用 层 次 聚 类 法 分 析 主 要 症 状 的 分 布 规 律

和 中 药使 用 规 律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00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汤加葛根汤主之。

0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0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0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0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028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0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0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0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0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0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0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0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通解》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ppt课件

《伤寒论通解》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ppt课件
➢ 钱天来:“疮家,非谓疥廯之疾也。益指 大脓、大血、痈疽、溃疡、马刀侠瘿之属 也”
➢ 证候: ➢ 1.少阴体质——多见 ➢ 津血亏损较 ➢ 2.阳明湿热 ➢ 3.太阴水饮
➢ 治疗相当困难。
➢ “虽身疼痛”——脉象也会有浮 ➢ “虽”——“即使”,表示假设。 ➢ 病机:不通则痛 ➢ 1.津血亏损,瘀血内阻, ➢ 2.湿热 ➢ 3.寒饮内阻
➢ 真武汤,或者五苓散之类证候。
➢ 3.少阴病营卫不足证候。
➢ 主要是人参黄芪汤证候。
➢ 疲倦,脉虚弱。

列入“不可发汗”
➢ “发汗必便血”: ➢ “必”——“可能”的意思 ➢ 不一定。 ➢ “便血”————尿
血?????????? ➢ 肉眼血尿 ➢ 1.多从下焦与津血着手。 ➢ 2.本涉及“水府”——气化失常。 ➢ 过度发汗,病势深入,而津液大伤,病入
“燥,焦也。”,
➢ 阳明病:恶热、贪凉喜冷、小便黄。
➢ “不可发汗”——阳热证候 ➢ 伤津液——津血
➢ 误用: ➢ 1.更伤津液与营血 ➢ 2.增加邪热 ➢ “热热”之戒。
➢ 如何治疗?
➢ 总宗旨:“清”——断其病源。 ➢ 辨证原则:分证候 ➢ 白虎加桂枝汤; ➢ 黄连阿胶汤证候; ➢ 承气汤类方。
血分
➢ “便血”如何解决?——猪苓汤 ➢ 1.发汗,伤津液,生邪热 ➢ 存在:阳明证候 ➢ 2.本有水饮证候。
➢ 最终:水热互结证候 ➢ 清热、渗湿、止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 则痓。(宋85)
➢ 此条讲“疮家”“不可发汗”的情况。
➢ “疮家”: ➢ “疮”——“疡科” ➢ 特点: ➢ 1.皮肤上肿烂溃疡——渗液 ➢ 2.长期的,反复发作。
➢ 此条讲“淋家”禁用汗法的情况,而且言 明“发汗必便血”。

1-太阳病篇

1-太阳病篇

❖ 即:“咽、淋、瘡、衄、血、汗、寒”及尺 脉迟、尺脉微禁用或慎用麻黄汤等辛温发汗 方剂
(尺脉迟:阴血不足;尺脉微:阳气不足) ❖ 即:“气血阴阳诸不足,虚热、湿热、毒热
均应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剂”
第46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 1.感冒、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 道感染等;
❖ 2.由于寒邪闭阻,营血流行不畅而致的身痛 ;
❖ 3.水肿: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 4.其它:脉管炎、荨麻疹、冻疮等。
第47页,共181页。
(三)太阳伤寒兼证
1、葛根汤证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主之。(31)
第23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1.感冒;
2.颈椎病、偏颈、落枕、肩周炎;
3.痢疾;
4.荨麻疹、风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5.重证肌无力。
第24页,共181页。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提要】 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喘 ——表邪内迫,肺气上逆。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页,共181页。
概说
太阳病是外邪侵犯人体太阳所主肌表 与经络,正邪交争,出现以恶寒发热、头 项强痛、脉浮为主症的疾病(也称表证)
第2页,共181页。
分类
一、太阳病本证 1.太阳中风证 主症:恶寒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太阳伤寒证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解肌、通阳。 附子一枚—— 温经助阳。
第36页,共181页。
5、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症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

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

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

卫外失固,营不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

(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

)体痛:寒性凝滞。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

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

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

伤津,身重。

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

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

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

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

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桂枝汤证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桂枝加附子汤证 4.桂枝去芍药汤证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6.桂枝新加汤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 根汤主之。(14)★
病案一:
莫某某,男,45岁,1976年12月20日初诊。
现病史:颈项疼痛难忍,不能转动3天。起病源 于夜间洗澡,入睡后汗出当风。颈项至后背强直 不能转侧,此次由4人抬来就诊,伴全身性恶寒 怕冷,时有微汗出,手足清冷。经年夜间睡眠时, 必须用衣物捂双肩,稍不慎第二天必然颈及肩背 部疼痛难忍。
炙桂枝6g 炮附子6g 炒白芍12g 炙甘草8g
大枣30g 生姜3片 黄芪15g 炒白术15g
防风10g 五味子10g 煅龙牡各30g
进7剂后,即汗出止,四肢得温,衣减,精神好转。
4.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 之。(21)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太阳病理特点:
太阳病是六经病的初始阶段, 为人体感受外邪后,病位在表的阶段。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病位:表 病性:表寒证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
本证:发生在太阳本经、本腑的病变
变证:太阳病失治、误治后的异常变化,而这种 变化已经不属于六经病,故不能用六经而命名, 所以称变证。
刻诊:皮肤干燥,无汗,皮内灼热,口渴心烦,日轻 夜重,饮食尚佳,四肢关节痠痛,乏力,尿黄,便干结。
查体:舌淡苔薄白,脉缓而弱。血压正常。
辨证论治:
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太阳经输不利。
证属桂枝加葛根汤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升津舒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10g 白芍10g 葛根15g 炙甘草5g 生姜3片 大枣3枚 水煎服,日2次。 患者服用5剂后,病情大有转机,颈项柔软温煦, 身体暖和,不畏风。后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 5剂后诸症悉平。
余初见此症,亦不能明。遂细询病因,方知 此症乃早春入暖棚耕作,劳汗当风所致。余不觉 豁然开朗:夫春者,肝木之令,风气盛之,劳则 汗出。汗出则腠理开而营卫虚,风气乘虚而袭之, 营卫失其循行之常,营阴不得濡养肌肤,安能不 痒?此与《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所云:“病 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乃同源而异流也。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论
太阳病的病位:
太阳包括手太阳 (经、腑)。
(经、腑)和足太阳__
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腑为主,并包含一部分肺部 病变。
太阳生理功能的特点:
太阳为“巨阳”、“老阳”,故阳气旺盛,正气 充盛
“太阳主表”:抵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六 经之屏障,受邪首当
参与气化,主司排水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实则太阳,虚则少阴”
类证:属于杂病范畴,但有些症状与太阳病类似, 故也列在太阳病篇中。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病
伤寒(3) 中风(2) 温病(6)
《温病学》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 呃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
查体:舌苔薄白,脉浮弦。
辨证论治: 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迫肺,气逆作喘,法当解
肌祛风、温肺理气止喘。予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
大枣12g 杏仁10g 厚朴15g
服药7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晨起吐稀 白痰。上方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g。又服7剂, 咳喘得平,诸症悉除。医院复查,肺炎完全消除。
病案三
李某某。女,36岁。患者自述近三个月 来皮肤搔痒,时轻时重,严重时甚至影响 睡眠。曾在本村乡医处就诊,认为属“皮 肤过敏”,予服扑尔敏等药物,殊少疗效。 遂来我院求诊。现症:遍身肌肤瘙痒,时搔 之为快,余无所苦。查见肤色正常,肌肤 欠润泽,有抓痕,无斑疹,结节、脱屑和 渗出。舌淡红苔薄白,而脉略浮细。
6.桂枝新加汤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
病案一:
兰某某,女,31岁。
现病史:产后1月,身痛,腰痛,两脚发软如踩 棉花,汗出恶风,气短懒言而带下颇多。曾服 “生化汤”5剂,罔效。
查体:舌体胖大,切其脉沉缓无力。
辨证论治: 证属气营两虚,营卫不和,疏桂枝新加汤加味。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 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 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中风、伤寒、温病的鉴别
病证 病因 脉症特点
中风 风寒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脉浮缓
(三)麻黄汤证兼证
1.葛根汤证 2.大青龙汤证 3.小青龙汤证
1.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 ★
病案一:
陈某,男性,45岁。患者淋雨后,次日晨起 感颈项疼痛,活动受限。不能前屈后伸和旋转。 诊见颈部活动明显受限,颈椎无改变,右侧斜方 肌隆起,压痛明显,无放射痛。诊为落枕。治宜 散寒解肌、活血通络、柔筋止痛。予葛根汤加减: 葛根30g、麻黄9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 生姜3片、大枣10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将 药渣煎汁热敷患侧颈部,对痛点进行按摩治疗。 治疗2天而愈,随访3个月无异常。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 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案一:
徐xx,男,14岁,发热恶寒,咽痛3天,发热 达39.4℃,曾服复方阿斯匹林、复方新诺明、中 药清宣合剂、绿雪及肌注柴胡注射液等均不效, 恶寒发热甚,身痛心烦,关节疼痛,大便3天未解。 查颜面潮红,咽部充血,双扁桃体I度肿大。
病案二:
邱xx,男性,30岁,辰溪县汽车站工人。 1980年8月2日就诊。据述:7月28日发热恶寒,头 痛、体痛,当晚水泄四次。第二天恶寒头痛等证 即罢,唯觉头微晕,体微酸不适。大便续转红白 粘液,腹痛、里急后重。经当地医院检查,诊为 菌痢,服过氯霉素、阿托品等药,未获疗效,于 是专程来我院就诊。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 杏子汤主之。(43)★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
病案一:
刘某,男,33岁,1994年1月25日初诊。
现病史:感冒后并发肺炎,口服“头孢氨苄”, 肌注“青霉素”,身热虽退,但干咳少痰,气促 作喘,胸闷,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 身关节酸痛。
3.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
病案一:
李某,女,43岁,2002年7月23日初诊。时值酷暑,患者 仍着厚毛衣,自诉仍觉周身寒气透骨,恶风,背部尤甚, 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却又汗出不止。舌淡苔白,脉沉细。 经常感冒。证属表阳不足,卫外不固。治拟益气温阳固表,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2.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 主之。(33)★
病案一:
藏XX,女,22 岁。2010 年 5 月 21 日就诊。 下利伴恶心1天。
病史:昨晚着凉,今晨起至今下利 5 次,清 稀如水,腹痛不显。下利很畅快无不爽感觉,伴 恶心欲呕,无明显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 浮。
思考:符合《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 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 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方药: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45g 麻黄10夏20g
一付,水煎分两次服,服后愈。
3.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 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5)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
瞤,不得眠。(86)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
丸。(88)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
病案一:
陈某某,1973年春节前某日清晨,冒寒到邻村换 取面粉,突感身痒,前后身及上肢遍起斑块,高 出皮肤,颜色不红时抓时起,时起时消。经西医 用扑尔敏及注射钙剂均无效。四、五日后找中医 治疗。初用浮萍方无效。后根据患者脉迟、肢冷, 并有明显的感寒外因,遂改用麻黄汤原方,二剂 而愈。
(二)汗法禁例
治予大青龙汤加味。当日服药1剂后,身出微 汗,大便通畅,体温降至正常,续服1剂,咽及扁 桃体红肿消失,热退身凉,诸症皆愈。
病案二:
张XX,男,60岁,农民,1997年5月29日初诊。
现病史:无汗近3年。5年前在田间劳动,突被雨淋而 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身痠痛,自恃体健,未曾就医, 数日后不药而愈。以后渐至皮肤干燥不易出汗,虽盛夏亦 出少,近~3年竟全无汗出,经多方医治,有以发汗治疗, 有作“干燥综合征”以滋阴养液用药,还有用甘温除热法, 均少效验 。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 ★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 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
(二)桂枝汤禁例
治法 解肌祛风
伤寒 风寒 发热,恶风,头痛,无汗, 辛温发汗 脉浮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