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觉与龙门丹台碧洞宗
四川青城山景点导游词(3篇)

四川青城山景点导游词(3篇)四川青城山景点导游词(精选3篇)四川青城山景点导游词篇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参加成都阳光旅行社的青城山一日游。
我是你们的导游COCO,在这里,我预祝大家渡过愉快的一天!先说一下今天的活动安排。
这车在九点左右到达青城山,我们乘索道到上清宫,然后步行下山沿途游览。
中午下行到山门,会有被称为“青城四绝”的“洞天乳酒,道家泡菜,苦丁茶,白果炖鸡”这样的美食等候着大家。
饭后稍作休息,我们将前往都江堰景区参观。
五点钟,乘车返回成都。
边说边走,不知道不觉中一小时过去了。
车现在经过的地方是都江堰市,这里以城西北处,由蜀郡太守李冰带领群众于公元前三世纪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举世闻名,我们将在返回途中参观这里。
青城山近在眼前了,利用这几分钟的时间,我把它的概况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青城山主峰老霄顶,海拨1600米,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都江堰市风景区内,距成都63公里,都江堰15公里,早在1982年便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在20_年,它更是于都江堰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属邛崃山系,据地质考察形成于1亿8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诸峰环峙,状如城廊,山上林木茂盛,终年青翠,在唐代即被称为“青城”,故名青城山。
青城山的得名,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
那就是,“清城山”的笔误。
所谓“清城”古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唐代,道、佛二教争夺青城山的地盘,于是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
”诏书中的“清”字少了偏旁,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错就错了。
这种说法,也比较可信,有天师洞三皇殿内的唐玄宗手诏碑为证。
青城山不仅以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吸引着八方来宾更是以青城道教而名扬四海。
青城道教气功也闻名遐迩。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我国本土传统宗教,它产生于东汉中叶。
青城山作为天师道的祖山,是道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与基督耶稣几乎是同一个时期的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陵(后称张道陵)在此后山大邑鹤鸣山结茅求道。
道教—青城山

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 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分外幽静。 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 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 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 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 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 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 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 《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 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青城山——道教文化探讨
《道德经》是中华 文化的宝典,中国 道教的圣典,也是 人类文化史上最具 原创精神的典籍之 一,被翻译成多种 外文版本,广泛流 传于世界。《道德 经》在向世人彰显 其独特魅力与恒久 价值的同时,也将 为和谐社会与和谐 世界的建设提供有 益的启示。
道 教 : 性 命 双 修 身 心 和 谐
青城山宫观中众多的楹联充分反映了道教文化,如古 常道观三清殿題有《道德經》中的名句,“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还有引人深思的“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 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四川通江李善濟 1910 年撰写的 青城山著名長联,体制宏大,气势磅礡,原題于天师洞, 今已移至建福宮。每联 197 字,全联 394 字,上联描绘 青城山“纵橫八百里与图”的壮丽景色,下联以“上下 四千年文物”为中心,历数青城轶事,抒怀古幽思和人 生抱负。
道教名山
青城山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东汉时期张道陵天师在蜀中鹤鸣 山创立道教,邻近的青城山即是他传教的主要地区。自汉至今,青 城山道脉繁衍,千年不衰。其间高道辈出,如晋代范长生,深得蜀 人敬重,被割据成都的李雄拜为丞相;隋代赵昱,被朝廷拜为嘉州 太守,在任时曾入水斩蛟,州人事为神明;唐末杜光庭著书多种, 对道教斋醮科仪的制定贡献甚大;清代陈清觉,创龙门支派丹台碧 洞宗;近代易心莹,道教理论造诣颇深。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由此影响到整个东南亚人文细想发 展,并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学、青城丹法 于一山之中,被誉为“活的道教博物馆”、“东方最神秘的神山”。
道教音乐简史

道教音乐简史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音乐、养生雅乐等音乐的统称。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祭祀音乐及各地民间音乐有密切关系,因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斋醮是道教举行祭祷的一个宗教仪式。
何谓斋,道书《云笈七签》卷三十七《斋戒序》说:“夫斋者,齐也。
齐整三业,乃为斋也。
”即使身、口、心均清净,整洁肃穆,以表示祭神的虔诚。
这与《礼心?曲礼上》:“斋戒以告鬼神”,《说文》云:“醮,祭也,或从示”。
战国时楚人宋玉的《高唐赋》有“醮诸神,礼太一”。
《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宣帝时)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此种醮祭,为道教所继承。
道教建醮(作法事)要设坛,所谓“坛”,即在平地止,用土筑成高台,经师们在道坛上举行法事。
故建斋和坛醮,又来源於我国古代的坛祭。
道教斋醮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承袭了古代的祭祀音乐。
所以,中国早期的祭祀音乐是道教音乐的生成之源。
道教还有自己的音乐理论,见於道教的重要经书——《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等书。
大约成书于东汉顺帝(西元126至144年)的《太平经》(亦称《太平清领书》)对音乐的产生、用乐的目的以至乐律理论等方面均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自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兴起,古代的音乐理论研究者吸取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音乐乐律理论的哲学依据。
汉末直到北朝是道教音乐重要的创立期。
它发端于“三张”的五斗米道斋醮音乐,经过陶弘景富於创新的改革,再经过陆修静的整理规范,道教音乐便确定了自身的框架。
北魏时,道士寇谦之(365-448)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早年学张鲁的五斗米道,後又从成兴入嵩山修道。
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寇谦之撰《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其中即有道教乐曲《乐夏诵》和《步虚声》,并改以往的直诵为乐诵,以锺、磬、鼓等法器伴奏,成为道教第一部经韵乐章。
至唐代,道教音乐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唐玄宗和一些音乐家参与道教乐章的创作和演奏,更使期盛况空前。
青城山、都江堰-天师洞(2016年篇)

青城山、都江堰—(天师洞)评委老师好,我抽到的题目是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我自选的景点是青城山的天师洞。
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各位游客:大家好!很荣幸带领大家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风景旅游景区”的青城山风景区。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
青城山古称天仓山,也称丈人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属道教名山。
青城山又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2000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青城山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保存完好的数十座道观。
殿宇依山而建与自然完美融合,才会吸引张道陵、张大千、徐悲鸿等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实乃是“洞天福地”、“神仙都会”。
各位朋友们,我们刚刚游览了怡乐窝、月城湖、上清宫、老君阁、朝阳洞、祖师殿,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师洞,天师洞又称天师殿。
洞中因我们面前的这座张道陵塑像而得名。
最早的天师洞道观,其实就只有这个山洞,我们刚看到的殿宇是清光绪十年在此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天师洞先有张道陵说道讲经飘然羽化于青城,后有徐悲鸿独歇青城昼夜描山鬼。
天师洞是一个将文化和自然完美融合的福地。
走进这里,那种来自古老时代的文化气息,那种清风伴山的幽静,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各位朋友们,大家都知道道教,那请问听说过张道陵吗?请大家顺着我的手势看去,神龛内供奉着隋代石刻张道陵雕像,这座隋代石刻的张天师像、三只眼睛怒视,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现出掌中“阳平治都功印”,据说是天师以镇山之宝降魔的法像。
因此人们说这里才是名符其实的天师洞。
青城山之所以能成为道教名山,最关键的人物当属这位创始人张道陵了。
成都青羊宫

混元殿是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清 光绪年间,占地面积六百一十六平方米。有石 柱二十六根,木柱两根.柱上雕刻有镂空的鹿、 凤凰望月、双狮戏球等图案,形象生动活泼。 在宋真宗时,真宗崇奉道教,封太上老君为混 元上德皇帝。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 师”,祖师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将圈 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着世界的本原还 处于混沌状态,而祖师开天辟地,使“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谢谢观赏
殿内供贴金泥塑三清尊神坐像。端坐在大 殿中央莲台上的头戴芙蓉冠,身披云霞紫袍, 指衔灵珠的天尊就是万神之主、宇宙的开辟者 元始天尊,道经说他居住在清微天玉清境中, 又叫作天宝君。每至天地初开,他便以秘道授 予诸仙,令其下凡济人。在他左边的天尊名上 清灵宝天尊,又称作灵宝君。居住在禹余天上 清境,故称上清。右边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
步入青羊宫的第一座建筑是山门。原山门 建于明代,左边塑有土地神、青龙像各一尊。 还有明代正德十年冬立的皇恩九龙碑一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边塑有白虎像一尊。并有七星桩,上刻有道教 秘传天书云篆,根据中天北斗七星布局,称为 北斗七星桩。还有龙凤桩、大石狮一对、龙王 井一口等。 现建山门庄严宏伟,重叠飞檐。龙虎等吉 祥物雕镶在飞檐壁柱上,雕刻精细,造形典雅。 金字横匾“青羊宫”高悬在山门上方。此匾为 清乾隆年间成都华阳县令安洪德的墨迹,笔力 遒劲,为青羊宫的中一大文物。
再往后是八卦亭,八卦亭屋檐高耸,石柱 盘龙,是青羊宫保存最好、造型最为华贵的建 筑。八卦,是我国古代极富神秘色彩的一套象 征性意义的符号。《易经》中认为八卦的第一 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等不同,八卦互相配合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 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八卦亭为清朝重 建。第二层台基是八方形,上有八根石柱,八 角形亭阁就建筑在第二层台基之上,亭上雕刻 着九九八十一条龙,象征老子有八十一化,另 根据道教八卦说,布置着六十四卦。
青城山与丹台碧洞宗

青城山与丹台碧洞宗作者:云姑来源:《醒狮国学》2017年第03期一、引言几年前,那时候我还没有入道,偶然的一次机会来到青城山,在东华殿小住了几日。
有一天傍晚散步,走到了上清宫旁边的坟地,彼时木棉花开得特别好,一片片的紫色。
我看了看,好几个墓碑上都写了“丹台碧洞”四个字,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后来入道,才知道我们这个门派的全称是“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青城山正是这个分支的开派之地。
常居此山,平日生活中总是不经意间看到一些关于这个宗派的历史遗迹,更有意思的是,它虽然是一种历史,却也是现存的,有活生生的人在延续着这份传承。
作為祖师门下的弟子,我一直想梳理一下本门与本山的一些渊源,于是有了这样一篇小文章。
在这篇短文里,我试图突破常规的论文写法,除了梳理那些冷冰冰的文字资料外,还写了一些日常。
我是在这样平常的生活中,去感知前辈们的生活足迹和那一代道风。
譬如每次上山时,天鹤观下的柳杉林是必经之地,我走了许多次,却是去年才听师父们讲,那是彭椿仙大师带领门下弟子和乡人种植的,当日师父们随口叹了一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至今还记得。
还有大赤天宫上面的赑屃,写着“碧洞仙源”四个字,但因是草书,游人多不识得,我每次路过那里时,如遇不解的游客,也乐于和他们说一些故事,一般人来到青城山,受武侠小说的影响,以为青城山道士属于“青城派”,许多人听都没听过碧洞宗这种说法。
又如几个月前到上清宫做法事,傍晚在三清殿闲坐,抬头时看见柱子上的对联,“自由自在云霞永护全真道;无生无灭日月长辉碧洞宗”,究竟是一片感念,而没有什么可说的人。
二、陈清觉与丹台碧洞宗陈清觉(1606—1705)于清康熙八年来到青城山,开创了全真龙门支派丹台碧洞宗,对尔后的四川道教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他的生平,在藏于青城山天师洞祖堂的《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脉谱》里有如下记载:“第十七世本支碧洞堂上开山启祖,陈公清觉,道号寒松,又号烟霞,系湖北武昌人氏,生于明万历丙午年三月初五申时,弱冠登第,为少年名进士,入庶常后,因勘破宦途险恶,顿悟生死机关,辞官弃职,隐姓埋名,至武当山太子坡拜投詹公太林,簪冠受派,改儒为道。
青城山楹联

青城山楹联*导读: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市风景区内,东距成都市68公里,距都江堰市仅10多公里。
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市风景区内,东距成都市68公里,距都江堰市仅10多公里。
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终年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名扬四海。
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从山门入口处的建福宫没着被杜甫称为丹梯的石极而上攀登,道旁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是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清的避暑胜地。
山上的古道观、天师洞、古银杏、掷笔槽、二皇殿、手诏碑、麻姑池等都充满种种传说。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
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
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了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
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发源地之一,被称为第五洞天,道家气功闻名遐迩。
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
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著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也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
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地,杜甫、陆游、张大千、冯玉祥等仁人志士曾在此驻足留连,近年来青城山后山又得到极大的开发。
青城山为前、后山,均都建有缆车,方便游人观光。
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青城山简介

• 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
天师洞
• 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
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 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 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 天师洞。 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 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 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 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 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 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 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 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 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 师洞等古迹。
•
后山景区简介:
• 青城山后,都江堰市泰安乡境内 • 风景都围绕着山间的溪水,一路飞瀑和水
潭 • 泰安古镇自古为扼成都一带西入金川必经 之驿道——“花坪老泽路”重要的重镇 • 五龙沟古称蛮河沟,长约8公里,因传说古 时有五条神龙隐藏于沟中而得名 • 又一村位于五龙沟之上的桃花溪,得名于 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 圣母洞是一个天然沙页岩溶洞
•
圆明宫
• 青城山圆明宫建自明代万
历年间,位于丈人山北木 鱼山的缓坡谷地。因道教 崇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 它以宝圆山为屏障,孤峰 独秀,周围楠柏成林,较 其他道观更为幽静。 山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开在 灵官殿左侧一边。宽大照 壁上刻有“圆明宫”三个 大字,正对大道。强调了 入口处肃穆宁静的氛围。
• 圆明宫中轴线正对宝圆山,
上清宫
•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
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 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 上有“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 刻,宫门“上清宫”三字 由蒋介石题寅。 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 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 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 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 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 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
青 城 山 幽的 主 要 标 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清觉与龙门丹台碧洞宗作者:吴振亚来源:《大观》2014年第11期一、陈清觉及其开创的龙门丹台碧洞宗陈清觉(1606-1705)在四川成都和青城山开启了一个龙门支派碧洞宗,对尔后四川道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载:陈公清觉,道号寒松,又号烟霞,系湖北武昌人氏,生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三月初五申时。
弱冠登第,为少年名进士,入庶常,后因勘破宦途险恶,辞官去职,隐姓埋名,至武当山太子坡,拜投詹公太林,簪冠受派,改儒为道。
于康熙八年(1669年)游川参访,止杖于青城山天师洞,见山川奇秀,殿宇荒凉,因停鹤驾,整饬洞天。
诸事甫毕一新,即把青城山天师洞庙务交与道友张清湖经理,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只身来到成都青羊宫挂单养静。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遇臬宪赵良璧于青羊宫,赵为之修建二仙庵。
赵良璧邀请陈清觉担任住持,陈公遂成为二仙庵的开山真人。
陈清觉于是在二仙庵开启了龙门派支派碧洞宗。
陈清觉传有弟子多人,且多为四川各地宫观的住持。
主要有:陈一庆,称弘道真人,曾住青城山天师洞;吉一法,陈清觉之后,任二仙庵住持;刘一贞,称含玄真人,青城山朝阳洞住持;孟一贵,开建并且住持大邑县龙凤场云台山观音寺;石一含,开建并且住持茂县欧阳观;龙一泉,开建并且住持三台县云台观。
协助陈清觉传教创派的还有其师兄全真龙门派的张清湖、张清云、张清仕等。
张清湖接替称清觉住持青城山天师洞,张清云曾任三台县去台观住持,张清仕任青城山文昌观住持,后开建都江堰二王庙,传徒赵一柄等。
陈清觉与师兄张清湖、张清云、张清仕等各传有若干徒弟,这些弟子递相传授,逐渐形成一个有较多徒众的龙门支派,共尊陈清觉为开山宗师,以其碧洞真人号之,“丹台碧洞”二字作宗名,称为“丹台碧洞宗”,成为中国道教清代至民国时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宗派。
在中国的道教发展史上,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碧洞宗仍据龙门派所订派字,传承宗派是: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维懋,希微衍自宁(启派祖师丘处机所传)。
后加60字: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实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先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传为康熙皇帝所加)。
合为100字。
全真龙门派碧洞宗以二仙庵、青城山为传播中心,逐渐向其它州县发展。
后来四川许多州县的宫观都有该宗道士作住持。
据《龙门正宗碧洞堂支谱》记载,该宗道士作过主持的地区的宫观有:成都二仙庵、成都青羊宫、成都小北门太清宫、成都太清宫、成都三圣祠、成都东御街敬佛堂、成都外北报恩堂青城山天师洞、青城山文昌宫、青城山朝阳洞、青城山郭家庵灌县二王庙、灌县三台山东岳高、灌县太平场药王山华阳县白家场高桥文昌宫双流县天成宫新津县天社山老子庙温江县东岳庙、温江县盘龙寺郫县寿尊寺大邑县鹤鸣山文昌宫、大邑县龙凤场观音寺、大邑县老君观蒲江九仙山邛州慈云寺彭县三教寺、彭县三圣寺、彭县九尺铺禹王宫、彭县楠木场真武宫、彭县敖家场五显庙崇庆州毛郎镇千佛山、崇庆州南华宫、崇庆州邹家庵、崇庆州丹凤山南岳庙、崇庆州娘娘冈龙驹寺、崇庆州菩萨堂汉州(今广汉市)老君观(后改名为汉州元妙观)、汉州小汉镇陕西馆潼川(今三台县)云台观、潼川宝河观、潼川东岳庙、潼川三圣宫、潼川川主庙、潼川河嘴文昌宫、潼川云台场文昌宫、潼川金村场川主宫、潼川广利井真武宫中江县普兴场三圣宫绵竹东岳庙、绵竹武都山严仙观眉山县重瞳观资阳县玉皇观乐至县川主宫富顺县某某宫汶川县娘子岭天全县大川村毗罗寺、天全县冷村围塔大明寺雷波县雷神庙等。
二、丹台碧洞宗著名道人的真功真行四川全真道龙门丹台碧洞宗道人历来奉行全真道真功、真行,济世度人。
丹台碧洞宗道人对道教界和社会所作的贡献及其影响主要有: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十三代弟子王来通(?——1779),乾隆间为灌县(今都江堰市)二王庙住持,他努力整饬庙规,培修道路,广植林木,颇有成就。
又布施药物,岁以为常,而自奉甚俭。
他很关心地方水利工程,发起新修横山的长同堰,造福于地方,并立志要把都江堰的治水经验加以推广,后主持刊印了《灌江备考》、《灌江定考》、《汇集实录》三书。
这是现存都江堰治水经验总结最早的专书,有一定科学价值。
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十四代弟子陈复慧(1736——1795),住持温江盘龙寺,对道教斋醮仪式及音乐颇有研究和贡献,著有《雅宜集》行世。
曾校正《广成仪制》数十种,共40卷约200余科,此后《广成仪制》即成为成都全真道观及民间广成坛道士奉行的科书。
他所承传的道教斋醮乐曲以“细腻含蓄”著称,被称为“广成韵”或“南韵”,成为后来四川两个民间坛门之一“广成坛”之祖。
清乾隆年间,邑人患疫,陈复慧为建水陆斋醮,会川督巡境临灌县,闻于朝,敕赐“南台真人”。
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一代弟子彭椿仙(1883——1942),法名至国,清末民国间为青城山天师洞道士住持。
清末,曾就读四川劝业道周善培所办之四川通省农政学堂蚕别科方外班,毕业后回青城山推广蚕桑,并广植楠、杉树。
民国八年(1919年)受到四川省长杨庶堪表扬,颁给“道在养生”题额,以资鼓励。
抗战期间,彭椿仙还从本庙每年收入中提取若干,以补助应征入伍壮丁家属,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他还曾保护过成都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人杨波(中共地下党员)。
彭椿仙关心贫苦农民,他常常给青城山附近贫苦农民以粮、钱帮助。
他一生热爱种树,不仅自己种,还要周围群众种树爱树,还革除佃户新年向寺庙送礼的惯例,让佃户种树、护树,年复一年,而今许多参天大树,就是彭椿仙苦心经营留下的。
他热爱教育事业,1917年在青城山麓双钟寺创办小学。
1919年,又在石笋堂建小学一所,解决贫苦子弟入学困难。
清末民国期间,成都二仙庵道人的传戒和重刊《道藏辑要》,是四川全真道龙门派道人对道教界和社会所作的又一重大贡献,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仙庵开期传戒。
重庆水月庵宋慧安方丈于光绪十三年来二仙庵传授戒律。
三年后,宋慧安方丈受京师(北京)白云观传给衣钵,接法眷回四川,开期传戒。
后阎永和方丈继宋慧安之法席,倡导三坛戒律,传戒演钵。
于是,阎永和传王宗生,王宗生(王伏阳)传熊理斌,熊理斌传申信筠,共传五代方丈。
至民国三十四年农历二月(1945年3月)最后一期,二仙庵计共传戒60余期,受戒弟子约六千多人,遍及四川、西南乃至全国各地。
民国期间,二仙庵在北京白云观(于1927年以后停止传戒)、沈阳太清宫(于1930年以后停止传戒)等传戒宫观已经停止传戒情况下,继续传戒,传续全真道法脉。
光绪十八年(1892年),阎永和方丈在传戒之期又发起重新刊刻《道藏辑要》创举。
阎方丈与井研贺龙骧、新津彭翰然等,根据成都著名藏书家严雁峰家藏的蒋元庭本《道藏辑要》重新编纂。
他们鉴于“时事日非”,“恐珠遗沧海”,分别又增补重要道书17种于内,并按各书的内容,分别续入28宿有关字集。
同时,阎永和等人又收录清人贺龙骧编的有关道经书目5种,以及宋元以来有关道经书目18种,以备查找。
由此可见,阎永和等人在蒋元庭本《道藏辑要》的基础上,又增补了17种道书和23种道经书目,共为40种,为了便于区别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而名之为《重刊道藏辑要》。
清光绪十八年开始,至清光绪二十七年,历时9年时间,《重刊道藏辑要》才宣告完成编纂。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成都二仙庵方丈阎永和发起募捐并开始雕刻《重刊道藏辑要》经版。
阎永和经过认真周密的考查,从三个因素即:工价廉、刻工精、成本低(采用梨木板材刻板)的特色方面而选择“岳池帮”来雕刻《重刊道藏辑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阎永和方丈羽化归真。
其雕刻的组织工作由王伏阳和宋智和承继下来,前后经历15年之久,至民国四年(1915年)才告竣工。
《重刊道藏辑要》经版采用梨木为材料,每块两面刻字,一面两页,共雕刻一万四千块,以二十八宿为次序,印刷成为二百四十五册。
集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六朝以来道家经典,辑道家哲学、道教历史、气功丹法、天文地理、医学易学等,集几千年中国道教文化之精萃。
《重刊道藏辑要》经版连续刊印了20年,至抗日战争期间,印经工作中断。
抗日战争爆发后,成都屡遭日本飞机轰炸,为保护好《重刊道藏辑要》经版,二仙庵退隐方丈王伏阳特别将经版全部运往青城山真武宫保存,以使经版安全传世,直至抗日战争结束,才将《重刊道藏辑要》经版安全运回二仙庵,存放于丹台碧洞书房内。
经版原存于二仙庵丹台碧洞书房,1961年将经版移存于青羊宫,直至今日(现存青羊宫印经院)。
《重刊道藏辑要》不仅集中保存了不少《道藏》以外的道教经书,而且,在明本《道藏》奇缺的那些年代,为道门内外阅读道教重要典籍,提供了相当方便。
即使上海涵芬楼影印本《道藏》问世以后,《重刊道藏辑要》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它至今仍畅流海内外,堪称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堪称中国道教文化之瑰宝。
它以自己特有的风采,为传扬中华道教文化作贡献。
《重刊道藏辑要》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是历代道教文化典籍的缩影,对保存、传播和弘扬道教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当代著名道教学者龙门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二代易心莹(1896-1976),原名良德,字宗干,法名理轮。
1913年,离家只身寻至青城山天师洞寻师学道,在庙里做杂活。
1914年到成都二仙庵蚕桑传习所作杂役。
1917年,天师洞道士魏至龄有事去二仙庵,见其能耐劳苦,虔诚好道,将其领回青城山收为弟子,为全真龙门派碧洞宗第二十二代。
住持彭椿仙为提高道教徒文化素质,命其往本山朝阳庵吴君可门下就学,读儒家五经,又学道书《云笈七签》。
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都名儒颜楷来游天师洞,受住持委托将易带回成都,入崇德书院深造,攻读经史一年多。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易心莹回到天师洞后,担任知客兼文书,记帐一年有余。
他在接待四方名流的同时,撰成《青城指南》、《青城山风景导览》(由常道观藏室刊印)。
民国二十年(1931年),彭椿仙为了使易心莹专门从事道教学术研究,卸去其知客职务。
此后,他专心致志,广积道书,深入研究,并实地考察蜀中道观,曾多次赴三台云台观、成都青羊宫、二仙庵等蜀中道教胜地考察。
与当时研究道教的知名学者,如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教授、《道藏源流考》的作者陈国符,《仙学月刊》和《扬善半月刊》的主编陈樱宁,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蒙文通等人交流学术,相互切磋。
易心莹以伏案所得先后写成《老子通义》(《读老心解》)、《道学系统表》、《道教分宗表》(《论道教宗派》)、《道学课本》、《道教养身》等书,并辑集《女子道教丛书》。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彭椿仙逝世,他被选为天师洞住持。
越年即去职,专事道教学理研究,著《道教三字经》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