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5散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冲刺总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冲刺总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课题第一课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散文的能力。

2.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1.掌握“句段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探究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2.做题过程中如何规范答题、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浅层化、片面化的问题。

●设计思想散文是生活中常见的发表看法、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文体,因而成为高中生必需要掌握一种文体,也因此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所以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能力及解题技巧的提升。

1.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2.精选历年来各省市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中的典型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3.抓住高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合理编选,由浅入深,提升效率。

●教学资源全国各省市历届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散文阅读题。

●教学设计●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五)新人教新人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五)新人教新人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五)新人教新人教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五〕〔6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色□龙应台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

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

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

天假设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

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

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

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

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

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

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

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

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寂静。

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

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

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

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

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散文阅读+66+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散文阅读+66+Word版含答案.doc

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议论、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等;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2、表现手法:象征、抑扬、托物言志、虚实、衬托、渲染、点面、以小见大、联想想象、动静等;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描绘类修辞: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

结构类修辞: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修辞:增强语气;如反问、设问;4、谋篇布局:线索、过渡、前后呼应、铺垫、开门见山、层层深入、由物及人、卒章显志、结构严密,完整匀称、主次详略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等。

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14分)白玉盅林清玄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

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

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

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

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综合强化训练5 散文阅读(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综合强化训练5 散文阅读(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5 散文阅读(含解析)不分版本综合强化训练五散文阅读(时间:40分钟)一、(XXXX·河北衡水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永新人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

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

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

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

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

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

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

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

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

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

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

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

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

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

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反面。

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

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

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散文阅读(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散文阅读(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

专题十二散文阅读(选考)[考情把脉][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屋农人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

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

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

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

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

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

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

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

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

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

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

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

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林清玄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说:“怎么这样责,比去年涨了一倍。

”照顾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

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

”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一口饮尽。

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

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喝一口的蜜茶吧!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人家,经常的寻访,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

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了,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蜜蜂的这种行为是让人吃惊的,对于蜂王,它们是如此专情,在一旁护卫,假若蜂王死了,它们就一哄而散,连养蜂人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但是蜜蜂也不是绝对温驯的,外敌来犯,它们会群起而攻,毫不留情,问题是,每一只蜜蜂的腹里只有一根整刺,那是它们生命的根本,一旦动用那根赘刺攻击了敌人,它们的生命很快也就完结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强化训练五散文阅读(时间:40分钟)一、(2015·河北衡水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永新人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

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

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

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

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

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

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

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

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

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

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

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

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

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

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

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

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

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

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

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

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

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

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

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

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

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

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

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

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

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

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

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

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感到非常无奈。

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

C.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自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渐坍塌,以至消失。

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

”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E.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答案:BC解析:A项,“作者感到非常无奈”概括不全面,应该是“既伤感又无奈”。

D项,作者并未对他们的做法不满,此处只是表达作者对沧桑的感慨。

E项,此处不是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而是以蒲公英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

2.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有何深刻含义?答:答案:文中写到“老背村”的消失,暗示着“我”的老家也可能像“老背村”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

“老背村”的村庄虽没了,但村里人的后代,或许就像“我”一样,如同蒲公英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

3.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答案:(含义)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

(作用)①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顽强生命力的礼赞。

②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

4.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答:答案:①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出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

②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了不熟悉的他乡。

③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

联系现实如进城务工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今夜的泪水李汉荣那个星期天,我在山上漫步,沿着野草缠绕的小径随意走着,我不想寻找确定的目的地,我把双脚交给这些古藤般时隐时现的小道,就由它们把我带到哪里算哪里,即便被带进密不透风难辨方向的林莽,我也不会埋怨,就迷一次路吧。

这么多年,周而复始地走着明白无误的路,想迷一次路都没有机会,一切都设计好了,规定好了,人只要一动身,就进入了固定的程序,就踏上了锁定的路线,红灯停,绿灯行,就这么笔直地走来走去,直至终点。

一条路走到黑,这使我们失去了对路的感激。

这就如同把一个无味的梦做到天亮,而且夜夜重复,那个梦早就不是梦了,全然没有了梦的神奇浪漫。

被同一个梦占据的睡眠与无梦的睡眠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对死亡的提前预演。

我就在野草杂树中胡乱走着,天渐渐黑了,我正可以在夜色里迷一次路,对黑夜的到来我有了一种隐隐的快感。

一条野径把我带入一片竹林。

早听人说过,南山上有一个竹海,与更南的四川相连,在南山的“海域”也有近千亩。

那么我是下海了?至少已来到浅海湾。

我折了一根干瘦的竹竿作为探路的拐杖,边走边敲敲这根竹子,敲敲那根竹子,既是为自己壮胆,也顺便对寂寞中坚守的竹子们表示敬意和问候。

天似乎完全黑下来了,在林子里行走更能真切地看到夜晚是怎样一笔一笔很快涂染了它漆黑的形象。

然而林中似乎又有了亮色,竹子与竹子之间断续传递着神秘的光线,我仰头一看,竹叶交叠的高处,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小孔,光,正是从那里漏下来的。

此时,我体验到自然界那些生灵们有限的幸福,比如野猪、松鼠、刺猬、山羊、兔子、猫头鹰……虽然,在这严酷的世界上,没有谁帮助它们同情它们,在自生自灭的命运里,它们是何等孤独悲苦,天敌的伤害,饥饿的打击,病痛的折磨,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提心吊胆地活着。

然而,我似乎夸大了它们的痛苦。

至少,阳光雨水对它们是免费供应的,还有,在黑夜降临的时刻,天上那些伟大的星星绝不因为它们卑微就不关照它们,相反,与它们的实际需求相比,大自然把大额度的光亮赐给它们。

走了大约两个小时,我折回身,向来时的方向走。

我没有迷路,星星们不让我迷路。

莫名其妙地,我竟流出了眼泪,我觉得这伟大的宇宙固然充满莫测的危险和深奥的玄机,但壮阔的宇宙毕竟对人、对生命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仁慈。

此时已是深夜,这寂寞的山野也许只有我一人独行,当然也许还有一些保持着夜游习惯的伙计,比如猫、狗、松鼠也在夜的某个角落散步或恋爱,但是,毕竟此地就我一人呀,宇宙却为我准备了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华灯!整整一条银河都陪着我漫游,天国里全部的照明设施都归我——一个凡夫俗子使用!这是怎样的大恩大德啊。

我就想,在如此壮丽无比的夜色下,谁能忍心辜负这皎皎明月盈盈星空?这伟大深邃的星空,正是神的无边胸怀,在这神圣星光的映照下,人只能去热爱,去歌唱,去进行美好的创造和劳动,去沉思,沉思存在的源头,沉思无限时间和空间向我们暗示的神秘寓意,或者怀着感恩的心情进入睡眠……我想,历史上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灵伟大的人,除了特殊的禀赋和所传承的高深优美的文化影响了他们,他们更重要的道德和心灵源头当是这伟大不朽的宇宙星空——这浩瀚无涯的时空之海光芒之海召唤和启示了他们心灵里潜藏的浩瀚崇高的道德冲动:必须熔铸一颗崇高清澈的大心,才配面对这星空。

经过虔诚的磨砺、修养、吐纳,他们终于有了一颗与宇宙对称的伟大灵魂。

可是,曾几何时,这崇高的精神的星空渐渐成了物理学的星空,化学的星空,气象学的星空,商业的星空,间谍卫星的星空。

它渐渐从心灵的天幕暗淡下来。

古典、天真的激情退潮了。

人类的目光,更多地锁定在自己制造的符号网络里;人类的心灵,更多地沉溺于物质福利的狭小池塘里。

星空依旧如公元前一样浩瀚壮美,星空下,却少有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壮美灵魂。

星空,徒然地照着失去神性失去信仰的现代的荒滩。

我在竹林里,借着朦胧而亲切的光线一边走着,一边想着,一次次流出了眼泪。

(有改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对“红灯停,绿灯行”“笔直地走来走去”的生活方式是不满的,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约束的生活。

B.作者认为,壮阔的宇宙星空对人、对生命是仁慈的,具有崇高的精神;作为人,就应该具有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壮美灵魂。

C.“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整整一条银河”,一组数量词连用,加强了语气,深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仁慈宇宙的感激之情。

D.“物理学的星空,化学的星空……”一句,点明了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破坏了星空的环境,表达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的不满。

E.文章语言流畅,联想丰富,由眼前之路联想到生活之路,由平常人联想到智慧卓越的人,意味深长,给人启迪。

答案:AD解析:A项,“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约束的生活”错,与主旨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