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

合集下载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暴发成灾。

一、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1、成虫雄成虫:体长9-12mm,触角双栉齿状,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雌成虫:体长9-12mm,触角锯齿状,前翅多数纯白色。

2、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

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4、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处。

臀棘8-17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二、美国白蛾生活史规律美国白蛾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石瓦砾、枯枝落叶、房檐、窗台下、墙体砖缝、土壤裂缝、柴(草)堆、树洞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初达到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第一代为网幕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6月下旬为下树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成虫羽化2天后即可产卵,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上中旬为第二代网幕高峰期,7月下旬第二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8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现,9月上、中旬为第三代网幕高峰期,9月底越冬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地寻找隐蔽场所化蛹越冬,最晚11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越冬,部分发育晚的幼虫不能完成发育。

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二代和第三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

三、各虫态特性1、成虫羽化多在15-19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北美地区的有害昆虫,它的幼虫会对多种植物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农林业损失巨大。

本文将就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美国白蛾的危害:1. 对森林的危害:美国白蛾的幼虫主要以树木的叶片为食,大量的幼虫聚集在一起,会对森林中的树木造成大面积的破坏。

在重复的攻击下,受害树木的叶子将被完全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树木枯死。

2. 对农作物的危害:除了对森林的危害外,美国白蛾的幼虫还会对农作物造成破坏,例如水果树、蔬菜等,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3. 对环境的危害:美国白蛾的大规模繁殖与攻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得植被减少,影响土壤保持,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例如引进寄生蜂、天敌昆虫等来捕食和寄生美国白蛾的幼虫,从而起到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

2. 化学防治: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喷洒杀虫剂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

3. 机械防治: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小范围内进行,采用捕捉或者人工排除的方法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4. 性信息素防治: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性信息素来进行防治,通过干扰成虫的交配和繁殖来控制害虫数量。

5. 预防措施:定期清理庭院、农田周围的野草,清除树干上的卵包,及时剪除受害枝叶,减少美国白蛾的滋生地和食源。

6.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普及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到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中。

以上就是关于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的介绍。

在面对这一有害生物时,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全面防治,以期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中,共同保护我们的农田和森林资源。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
中国分布现状: 中国分布现状 现分布于辽宁, 现分布于辽宁 河北,山东 山东,北 河北 山东 北 天津,陕西 京,天津 陕西 天津 等地. 等地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 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 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 美国白蛾危害300多种农林植物 主要危害桑树、 多种农林植物, 美国白蛾危害300多种农林植物,主要危害桑树、 杨树、柳树、刺槐、榆树、山楂、苹果、 杨树、柳树、刺槐、榆树、山楂、苹果、梨、 葡萄、枣等林木和果树;高粱、玉米、 桃、李、葡萄、枣等林木和果树;高粱、玉米、 大豆、花生、向日葵、南瓜、葫芦、黄瓜、 大豆、花生、向日葵、南瓜、葫芦、黄瓜、茄 辣椒、马铃薯、番茄等农作物。 子、辣椒、马铃薯、番茄等农作物。
美国白蛾的生 活习性
美国白蛾在唐山等北 方地区1年发生 年发生2代 方地区 年发生 代, 以蛹结茧, 以蛹结茧,在老树皮 下、地面枯枝落叶和 表土内越冬。 表土内越冬。 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 尾,交尾后即产卵于 叶背, 叶背,一块卵有数百 多者可达千粒。 粒,多者可达千粒。
1940年由北美传入欧洲 年由北美传入欧洲, 年由北美传入欧洲 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 现已传入欧洲 多个国 家, 1979年传入我国辽 年传入我国辽 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 宁丹东一带 年由渔 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 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 山东荣成县 并在山东相 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 继蔓延 年在天津发 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 年在陕西武功县 发现并形成危害. 发现并形成危害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 又 名美国灯蛾、 名美国灯蛾、秋 幕毛虫、秋幕蛾。 幕毛虫、秋幕蛾。 它是举世瞩目的 世界性检疫害虫。 世界性检疫害虫。 前已被列入我国 首批外来入侵物 种。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来自欧洲的有害昆虫,已经在北美洲部分地区造成重大破坏。

美国白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榆树、松树等。

其幼虫以树木的叶片为食,因此对于森林和城市景观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美国白蛾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美国白蛾的危害1. 森林破坏美国白蛾的幼虫在幼年期对树木叶片进行大量食害,因此会造成森林破坏。

在幼虫成群作为暴食者的特性下,受害树木的叶片会被大量吃掉,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康复能力,导致森林在白蛾暴发季节内出现大面积的裸露树冠,极大地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城市景观受损除了对森林造成危害,美国白蛾也会在城市景观中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城市中种植了大量的橡树、松树等美国白蛾爱食的树种,一旦美国白蛾在城市中暴发,将对城市绿化景观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 经济损失美国白蛾的危害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其繁殖力强,一旦暴发,将会给森林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治,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复受害树木,对于森林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的控制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和寄生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以及使用昆虫病毒来进行防治。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美国白蛾防治方法。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但也会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谨慎使用。

3. 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一种较为原始但有效的美国白蛾防治方法,包括手工采集、粘贴板、网围栏等方式。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对美国白蛾的幼虫进行控制,但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成本较高。

文化防治是通过改变栽培和管理树木的方法来减少美国白蛾的危害,包括选择抗性品种、栽植间距适当、及时修剪等。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美国白蛾(Gypsy Moth)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对于北美洲的森林和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它们主要以树木的叶子和针叶为食,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

了解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减少其危害至关重要。

1.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美国白蛾通常在夏季进行繁殖,雌蛾在树木上产卵。

一只雌蛾可以产下几百个卵,这些卵很快孵化成幼蛾,它们会在同一树木上聚集并以树叶为食。

幼蛾会逐渐变大,经过几次蜕皮后成为成虫。

成虫会展翅飞翔,寻找新的树木进行繁殖。

这种迁徙的行为是美国白蛾大规模传播的重要原因。

2.防治方法:(a)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是控制美国白蛾数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瓢虫、寄生昆虫等天敌可以捕食幼蛾,从而减少它们的数量。

此外,使用一种名为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土壤细菌来喷洒感染美国白蛾幼虫的叶面,也可以起到杀虫的效果。

(b)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常见手段之一、农民和园艺师可以使用杀虫剂喷洒在树木上以杀灭成虫和幼虫。

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选择安全、环保的农药,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c)机械防治:在美国白蛾的孵化季节,可以在树木周围设立细长的带有粘胶纸的帘子,以捕捉飞行的成虫。

此外,也可以在树干上缠绕塑料薄膜,防止幼虫爬行到其他树木上。

(d)生态防治:增加树木的抵抗力可以减轻美国白蛾的危害。

保持树木的健康,及早修剪受害部位,并定期施肥以提高树木的养分状况。

此外,种植对美国白蛾抵抗力较强的树种也可以降低其危害程度。

3.预防措施:(a)减少森林间距:美国白蛾可通过飞行快速传播,如果森林之间的距离过近,很容易从一片森林传播到其他地区。

因此,适当增加森林之间的间距可以减少其传播速度。

(b)监测和预警:定期监测各个区域美国白蛾的种群密度以及卵的产卵量,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的来说,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应综合采取多种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和生态防治,并结合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减轻其对森林和农作物的危害。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白蛾作为外来有害生物已经对我国生态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白蛾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林业威胁性极高。

美国白蛾作为各国检疫的主要目标,具有采食类别多、采食量大、繁殖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危害性强等特点。

各地林业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立足地方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美国白蛾的检疫监测工作,采用物理、生物等各种防治方式,有效解决美国白蛾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切实降低美国白蛾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白蛾生活史与生活习性1.美国白蛾生活史。

美国白蛾为完全变态昆虫,在承德一年发生3代,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以蛹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在5月中下旬始见,5月末至6月初出现第一代1龄幼虫,春末夏初第一代幼虫发育期40天左右,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夏季8月第二代幼虫发育期25~30天,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底至9月初始见第三代成虫羽化,夏末秋初进入第三代,直到10月上中旬才能完成幼虫发育(据观察,也有小部分未能完成发育),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越冬。

幼虫有7个龄期,常于6-10月活动。

2.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适生区域广、生存能力强,在北纬30°~50°地区都能生存,-16~40℃环境都能适应。

美国白蛾幼虫耐饥饿能力强,3龄幼虫可耐饥饿3~6天,老熟幼虫耐饥饿达长15天,且能正常发育和繁殖。

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下浅土层、房檐下、砖缝中化蛹。

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每头雌蛾产卵量平均300~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卵的孵化率高,达97%以上。

其受自然控制作用小,若不防治,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数十万只。

二、美国白蛾虫情监测技术1.监测时间选择。

在开展美国白蛾虫情监测作业时,要注意结合美国白蛾不同发育时段的生物特性,采用适当的监测方式,以保障美国白蛾的监测效果。

外来入侵生物—美国白蛾

外来入侵生物—美国白蛾

外来入侵生物—美国白蛾美国白蛾,别名:秋幕毛虫、秋幕蛾,拉丁学名:Hyphantria cunea (Drury),鳞翅目昆虫,原产地:原产北美,广泛分布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

为害特点:美国白蛾是目前对我国农林业造成毁灭性灾害的最为严重的入侵性害虫。

它繁殖量大,适应性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40km。

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以幼虫危害200多种果树、林木、灌木、农作物、蔬菜、花卉及野生植物等,其中以苹果、李、桃、山楂、海棠和糖槭、桑、白蜡、杨、柳、槐等受害最重。

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

其蔓延区日渐扩大。

1995年美国白蛾在天津港附近大发生,对林木、果树造成严重危害。

辽宁省是美国白蛾的老发生区,经普查检测,发生面积达70多个县,检疫率达95%以上。

形态特征: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翅展23~35mm,雌虫33~45mm,头部密被白色长毛。

雄虫触角双栉齿状。

雌虫触角锯齿状。

复眼大而突出,黑色,有单眼。

喙短而弱。

翅底纯白色,雄虫前翅由无斑到有多个暗褐色斑点。

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后足胫节仅有1对端距。

雄性外生殖器的钩形突向腹方弯曲,基部颇宽。

阳茎稍弯,顶端着生微刺突。

卵球形,初期为浅绿色,孵化前为褐色。

卵通常以不规则块状产在叶背面,每卵块300余粒。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

体长22~37mm,圆筒形,背有一深褐至黑色宽纵带,带内有黑色毛瘤。

体侧多着生橘黄色毛瘤,长有白色长刚毛。

蛹长纺锤形,长8~15mm,暗红褐色,臀棘10~15根,末端显著膨大。

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在北纬19°~55°的范围内分布,危害果树,林木和农田。

在我国发生区一年两代,即夏季一代、秋季一代。

以幼虫取食叶片加害树木,其危害以秋季代重于夏季代。

蛹结薄茧在树干老皮下,或在树木周围的枯枝落叶和地面的松土内越冬。

美国白蛾防治方案

美国白蛾防治方案

美国白蛾防治方案1.1 生物特性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美国白蛾的主要特点如下:1)食性杂食量大: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花卉、农作物和蔬菜在内的300多种植物;2)繁殖量大:一头雌蛾一次可产卵800~2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头,最多可达2亿头以上;3)适应性强: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15天不取食仍可正常繁殖危害;4)传播途径广:一年四季均可随各种货物、交通工具等做远距离传播;5)危害严重:爆发时可在一夜之间吃光一片果园、绿色植物;6)严重扰民:老熟幼虫有进入农户、居民家中以及公共场所寻找食物和化蛹场所的习性。

1.2 发生规律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

近几年经观察,在山东省一年能发生三代。

以蛹越冬,4月气温达15℃以上时,越冬蛹即羽化,成虫开始出现。

各代发生时间大致如下:第一代:幼虫期(5月上—6月下,网幕期5月中旬)成虫期(6月下—7月下,盛期7月中旬)第二代:幼虫期(7月上—8月中,网幕期7月上中旬)成虫期(8月中下旬,盛期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期(8月下—10月下,网幕期9月上旬)。

美国白蛾在唐山等北方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

次年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

9月初开始陆续化蛹越冬。

新孵化的幼虫栖于叶片背面,织网将叶片网于其内群居取食,网幕随龄期增大而扩展,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幼虫共7龄,1~4龄在网内生存,5龄后出网分散取食,食量猛增,进入暴食期;老熟幼虫沿树干下行,在粗皮缝隙、砖头、瓦块及其它建筑物裂缝中化蛹,并有集中化蛹的习性。

第一代主要发生在树冠下部的外围;第二、三代转移到树冠上部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虫期主要特点
※卵
初产为淡绿色有光泽,以 后逐渐颜色加深,通常卵位 于叶子的背面,呈块状排列, 卵块上常覆盖雌蛾脱落的体 毛,能防止雨水冲刷卵粒。
产卵量200-2000粒,多数 500-800粒。
越冬代卵要经过10-20天才 能孵化,越夏代卵经过7-10 天孵化,温度越高卵的孵化 期越短。
※ 幼虫
息的场所。主要是居民点、公路、池塘、厕 所旁及果园、公园的树上,尤其是居民点、建筑物这些地方为美国白 蛾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场所,该虫更为集中。
二是重点调查喜食树种。虽然美国白蛾食性杂,但是也有喜欢的树 种,喜欢树种为糖槭、桑、榆、山楂、杏、臭椿、水曲柳等。
三是调查的最佳时间。3-4龄幼虫网幕期。1-2龄幼虫的网幕小,不容 易发现,3-4龄幼虫网幕明显,多位于树冠周缘的端部,5龄以上幼虫 开始弃网分散取食,不容易发现。
美国白蛾化蛹和越冬场所在哪里?
美国白蛾一年2代,第一代幼虫化蛹主要集中 在老树皮下和树冠周围的表土层中,也有少数在 树洞内或爬行到附近建筑物缝隙中化蛹。第二代 化蛹场所比第一代分散,主要集中在树皮内、屋 檐下、砖瓦乱石下、建筑物墙角及缝隙中越冬。
※ 成虫
美国白蛾为白色中型蛾 子,一般雄蛾小于雌蛾。 头白色,触角黑色,前 足基节橘黄色,腿节端 部橘红色,胫节、跗节 黑白相间。
三、防治方法
① 加强检疫。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严禁外运。 ② 人工防治。在幼虫4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并集中
处理。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 帘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定期集中处理。 ③ 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诱捕成虫。在成虫发生期,将诱捕器 挂设在林间,直接诱杀雄成虫,降低雌雄比例,从而降低 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④ 化学药剂喷药防治。在低龄幼虫危害期喷洒20%除虫脲悬浮 剂7000倍液或病毒液,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⑤ 生物防治。 利用美国白蛾的天敌,周氏啮小蜂进行防治。
四、美国白蛾的调查
① 制定调查方案。包括时间、地点、工作步骤等。 ② 人员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有美国白蛾形态特征、生活
习性、喜食植物、调查方法等。 ③ 成立调查队伍。根据调查方案、工作任务,由专业技
术人员组成调查小组。 ④ 配备调查工具。准备好交通工具和调查工具。如毒瓶、
镊子、高枝剪、捕虫器、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 调查表等。
美国白蛾幼虫头为黑色, 具光泽。虫体细长,背部有 一条灰黑色至深褐色的宽纵 带,纵带两侧各有一排黑色 毛瘤, 毛瘤上均生白色长毛 丛,虫体两侧和腹面淡黄色, 体侧毛瘤橙黄色,毛瘤上着 生白色长毛丛,并混有少量 黑长毛 。幼虫期要经历30-35 天。
• 幼虫1-2龄期间只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呈透明纱窗 状,3龄幼虫可将叶片咬透,4龄幼虫开始啃食叶 缘,造成边缘缺刻,5-7龄幼虫将整个叶子连同叶 脉一起吃光,只留下叶柄。
五、常见的几个问题
美国白蛾和杨毒蛾、柳毒蛾、榆毒蛾的主 要区别?
从个体大小上看,柳毒蛾个体最大,杨毒蛾次之,美国 白蛾和榆毒蛾个体差不多。
从触角上看,美国白蛾触角黑色,杨毒蛾触角纯白色, 柳毒蛾和榆毒蛾触角黑白相间。
从足上看,美国白蛾足基节,腿节黄色,胫节,跗节大 部黑色,榆毒蛾足全黄色,柳毒蛾和杨毒蛾足黑白相间色。
有关美国白蛾的交流探讨
目录

美国白蛾简介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调查

常见的几个问题
一、美国白蛾简介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又名秋幕毛虫,属鳞翅 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举世瞩目的世界 性检疫害虫。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食性非常杂,几乎 危害所有植物叶部。
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地区发现。目前 已知国内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等 地。
二、生物学特性
一般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体形态。在我国大部 分地区1年发生2代,个别地区出现3代,以滞育蛹越冬。 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夏代成虫期为7月 下旬至8月初。雄蛾比雌蛾羽化早2~3d并多在傍晚和黎明 活动、交尾,白天静伏于寄主叶背和草丛中。交尾结束后 1~2h,在寄主叶背上产卵,卵排列成块状,其上覆盖有 白色鳞毛,越冬代成虫多在寄主树冠的中、下部叶背处产 卵;越夏代成虫则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
• 4龄前幼虫一直生活在网幕中,网幕在客观上对幼 虫的群体起保护作用,免受天敌的袭击。
• 幼虫于4龄末5龄初,由于食量增大,网内的食物 再也不够食用,幼虫开始离开网幕分散取食,当 幼虫达到老熟幼虫时便沿树干下行,寻找化蛹场 所
※蛹
美国白蛾蛹初期淡黄色, 以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 为暗红褐色,蛹外表常有 一椭圆形灰白色松薄的丝 质茧。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