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免疫学基础与进展:免疫原和免疫球蛋白
医学培训,免疫学基础复习题

医学培训,免疫学基础复习题免疫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2.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4.AFP:是胎儿肝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可抑制母体的免疫排斥。
成年人几乎检测不到,肝细胞癌变时血清中大量存在。
5.超抗原(SAg):只需极低浓度(1~10 ng/ml)即可激活大量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6.抗体:是指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7.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8.Fab段: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是用木瓜蛋白酶作用后的水解片段。
它含有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N端的1/2部分,能与一个抗原决定基发生特异性结合,为单价。
9.单克隆抗体:是由B淋巴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10.补体系统: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表面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由于这类蛋白能协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故称为补体。
补体并非单一成分,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与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称为补体系统。
11.补体调理作用:补体成分C3b、C4b、iC3b促进吞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称为补体的调理作用。
12.免疫粘附:免疫粘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后,可通过C3b粘附于具有CR1(C3bR、C4bR)的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
免疫粘附在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3.ADCC效应: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免疫学基础

免疫的现代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已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已抗原产生排异作用, 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肿瘤或病毒持续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性感染人体的免疫器官组成及其功能1.初级(中枢)免疫器官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骨髓:各类血细胞,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的场所;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2.次级(外周)免疫器官脾脏:血液滤过作用,产生免疫应答。
淋巴结:过滤、清除淋巴液中的异物,产生免疫应答。
皮肤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防御的第一防线,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
免疫细胞的组成及功能一、淋巴细胞T细胞:分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直接杀伤病变细胞。
二、单核吞噬细胞(1)吞噬杀伤功能:参与机体的非特异免疫防御。
(2)加工处理提呈抗原: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3)免疫调节作用:分泌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三、树突状细胞功能最强的APC免疫应答的启动者。
四、粒细胞(一)中性粒细胞自然吞噬,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要细胞。
(二)嗜酸性粒细胞负反馈调节超敏反应。
(三)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炎症应答及超敏反应。
五、肥大细胞参与炎症应答及超敏反应。
六、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促进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的吞噬和清除。
抗原的概念及两种特性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特性1.免疫原性: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性质。
2.免疫(特异)反应性:指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影响免疫原性的基础一、异物性: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包括:非己的物质、改变和隐藏的自身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6分)。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T 细胞识别。
3、体液免疫应答中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6分)答: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⑴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⑵抗体浓度增加快;⑶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⑷下降期持久;⑸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⑹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⑺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4、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7分)答: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超敏反应。
发病机制为: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可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的复合物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名词解释(共9题,每题3分,共27分)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3、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4、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5、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2013级研究生进修班《现代免疫学基础与进展》重点+答案

2013级研究生进修班《现代免疫学基础与进展》课程思考题1.免疫学概述--免疫学定义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学定义:--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免疫学是阐述机体抗感染而无不良后果相关机制的学科。
--免疫学是分辨自身和非己,并清除非己成份的学科。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清除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肿瘤)及衰老和凋亡细胞。
--免疫内环境(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a.自身免疫耐受--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 具有“区分自身及非己”功能。
b.免疫调节功能--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和机体的整体的功能。
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一起,共同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组成成分、作用特点和相互联系。
组成成分:1)固有免疫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相关模式成分;2)适应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受体特异性识别蛋白质抗原;作用特点:1)固有免疫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由固有免疫细胞介导,如单核-巨噬细胞等,可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识别病原生物表达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的结构。
固有免疫细胞活化后吞噬、杀灭病原体;不经历克隆增殖。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2)适应性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耐受性和免疫记忆性。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主要特点的比较相互联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免疫系统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免疫学重点

名解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MHC是指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产物具有抗原提呈、调控免疫应答、决定同种异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等功能。
人的MHC称HLA。
3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机体被某种抗原致敏后,对同一抗原发生再次免疫应答时所造成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状态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4.肿瘤相关性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既表达于正常细胞也表达于肿瘤细胞的抗原,但肿瘤细胞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的肿瘤抗原。
5.人工主动免疫Ai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主动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措施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7.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为CD。
8.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TSA):只表达于肿瘤细胞而不表达于正常细胞的肿瘤抗原。
9.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给人体注射特异性抗体等制剂,使之被动获得适应性免疫应答,以治疗或紧急预防疾病的措施。
1简述抗体的生物学功能.(1)Ig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免疫球蛋白分子主要功能(2)igC的功能,A激活补体;抗体只有结合抗原后,才能暴露结合部位,激活补体系统B.结合Fc受体:a调理作用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作用的细胞毒作用c介导I型超敏反应C穿过胎盘和粘膜SigA可通过粘膜IgG是唯一课通过胎盘的。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汇总

免疫(Immunity): 是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
其核心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异己)”、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免疫学的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调理:凡是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就叫免疫调理。
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
免疫耐受: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应答。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antibody, Ab)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分泌型),也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膜型)。
(AID)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应答并非必然引起自身免疫病,仅当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以致破坏自身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才导致自身免疫病。
(IDD)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gcy disease,):是由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免疫重点(医学检验)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和发展史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进入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
②免疫监视:机体能监察出体内突变或早期肿瘤细胞并予以清除的功能。
③免疫耐受:机体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出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
④免疫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整体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构成网络调节系统,既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又调节机体整体功能。
二、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比较:第二章免疫系统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脾脏干细胞系TCR 免疫球蛋白骨髓淋巴结淋巴细胞BCR 补体分子法氏囊(禽类)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单核吞噬细胞CD 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其他APC(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等)MHC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其他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发生较早相对较晚组成骨髓、胸腺淋巴结、脾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成熟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是无被膜的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下方散在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Peyer patches,PP)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组成:①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派尔集合淋巴结(PP)、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等。
②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组成。
③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IgA三、淋巴细胞归巢:概念:成熟的免疫细胞离开中枢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部位,而在淋巴细胞再循环过程中也存在着免疫细胞在不同组织之中的特定分布,这种现象称之为淋巴细胞归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系统Mф和DC(APC)借助模式识别受体识别PAMP(非己),从而 保证淋巴细胞仅对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产生应答。
“危险模式”理论(Matzinger,1994年)
DAMP、 PAMP
各种导致宿主细胞损伤的触发剂(危险信号)→诱导APC活化→表达共刺激分子 →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 机体识别组织损伤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关键
B框结构域
酸性尾部
1
79 89
163 186
215
N
C
结合DNA部位 拮抗物结合部位 诱导细胞因子部位 具Ck活性的最小肽段 与RAGE结合部位
免疫原
基本概念 基本特性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抗原的种类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免疫佐剂
免疫原 (immunogen)
指能够启动、激发和诱导免疫应答(包括固有 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物质。
➢固有分子模式(innate molecular pattern, IMP) ➢抗原(antigen, Ag)
促炎症 细胞因子
TNF IL-6 IL-1
图4-4 固有分子模式 PAMP 和 DAMP 经由 PRR 介导炎症效应
HMGB1分子生物学特征
高迁移率族蛋白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
因在PAGE中具有高迁移率而得名。
表达格局:组成性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胞核内,高度保守; 主要功能:使双螺旋维持极度扭曲
10
外源性危险信号
主要指病原体携带(或产生)的PAMP。
内源性危险信号
指机体自身细胞所释放的内源性分子,即 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age ass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 )
典型的PAMP和DAMP
表8-2 (举例)
类别
隶属微生物
PAMP 核酸
蛋白质 胞壁脂类 糖
图3-3 受损组织和坏死细胞等释放的多种DAMP及其受体
免疫原
病原体
受损细胞及胞外基质
IMP
PAMP 核酸: CpG, dsRNA 脂类: lipid A 蛋白: PGN
DAMP 核酸:ATP 脂类:OxLDL 蛋白:HSP, HMGB1
PRR
TLR NLR RLR CRP RAGE 血凝素
激活基因*
模式识别理论(Janeway,1989年)
• 由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识别保守的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 识别PAMPs后…
– 膜型PRR: 活化下游信号转导通路,诱导抗微生 物效应和炎症反应
TLR4, SRB, CRP
NLRP3:NOD样受体蛋白3; HMGB1:高速泳动族框蛋白1;RAGE:高度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P2Y11/P2X7R:嘌呤源受体; HSP:热休克蛋白;OXLDL: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CE: 氧化胆固醇酯;CRP: C反应蛋白;S100A8/A9:S100家族蛋白; SRB : B型清道夫受体,即CD36。
→有利于各种转录因子和染色质相互作用
30 kD
HMGB1的结构
HMGB1分子含与DNA结合的结构域: (1)B盒(B-box):为活性结构域; (2)A盒(A-box):能取代全长HMGB1与相应受体结合,但不介导生物学效应,故纯化的 A-box可作为HMGB1拮抗剂。
HMGB1的结构功能
A框结构域
(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 )
外源性危险信号
即PAMP,如LPS、非甲基化CpG DNA、dsDNA等。
内源性危险信号(警报素alarmin)
* 炎症和组织损伤时释放的一组胞内蛋白,在宿主防御反应和 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热休克蛋白(HSP)等。 * 抗菌肽/防御素(defensin)、透明质酸、氧自由基、某些 细胞基质成分、神经介质和细胞因子等。
单链RNA(ssRNA)
病毒
双链RNA(dsRNA)
病毒
胞苷尿苷双核苷酸(CpG) 病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菌毛素(pilin)
细菌
鞭毛素(flagelin)
细菌
脂多糖(LPS)
格兰阴性菌
脂磷壁酸(LTA)
格兰阳性菌
甘露聚糖 (mannan) 真菌,细菌
DC相关凝集素(dectin) 真菌
DAMP 应急诱导蛋白 热休克蛋白(HSP)
结晶
尿酸单钠
核蛋白
高速泳动族框蛋白(HMGB1)
PAMP vs DAMP
PAMP常见成份脂多糖和肽聚糖的结构
A
大肠杆菌
外膜 肽聚糖
内膜
细胞壁结构
脂多糖
Mur Glc Mur Glc Mur Glc
B
Nac Nac Nac Nac Nac Nac
磷壁酸 表面蛋白 脂磷壁酸
脂多糖 (LPS) 表面蛋白
受损组织
坏死细胞
活化细胞及其它
硫酸 透明 乙酰肝素 质酸钠
RNA DNA
尿酸 结晶
HMGB1 ATP
HSP IL-1
S100A8 S100A9
OxLDL OxCE
饱和 脂肪酸
TLR4 CD44 TLR4
TLR3 TLR9 NLRP3 TLR2/4 P2Y11/ TLR4 IL-1R RAGE P2X7R
免疫原:固有分子模式与抗原
免疫原 (immunogen)
免疫原命名
固有分子模式 (innate molecular pattern, IMP)
抗原 (antigen, Ag)
免疫原功能
启动和诱导 固有免疫应答
启动和诱导 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分子模式
启动和诱导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 ➢病原体等共有的保守成分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 ➢受损伤的自身细胞和组织释放的成分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DAMP)。
脂蛋白 肽聚糖
外膜
磷脂
细胞膜
G+菌
G-菌
图4-2 G+和G-细菌胞壁中的多种PAMP
肽聚糖(peptidoglycan, PGN),磷壁酸(teichoic acid, TA),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 LTA)
危险相关分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