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及产品设计的相关规范

合集下载

模具设计规范

模具设计规范

模具设计规范一、模具工程代号:PG—顺送PB—连续开料BK—外形CP—外形及孔PC—冲孔NC—缺口加工BR—抽牙BN—押曲UB—U曲VB—V曲LB—L曲RB—R曲ZB—Z曲WB—W曲CL—卷外弯加工CB—复合弯曲DB—面押CK—窝合模HB—冲台DR—拉伸CT—分断TP—攻牙VM—折床SW—碰焊AW—烧焊PL—电镀PT—喷油HT—热处理RK—校正LV—直平RV—窝钉TB—镏披锋DG—除油PK—包装SS—丝印OT—其它二、产品图及展开图的绘制:要把客户的产品转化为设计所需的产品图。

比如:尺寸公差的调整,形状的修正等。

1.所有产品图纸尺寸需与电子图文件核对一遍。

确认产品图纸与电子图文件正确无误。

2.所有公差尺寸在图纸上用颜色笔作好标记,以便于审查、校对,且有助于自我记忆。

3.所有图形尺寸的公差调整,按其产品图纸所需加工精度要求适当调整。

例如下表:4.折弯尺寸公差调整,如尺寸公差标注在外面时,其公差需放在凸模上,母模按其尺寸调整实数做;如尺寸公差标注在内面时,其公差需放在母模上,凸模按其尺寸调整实数做。

5.设计者对图面有疑问时,应及时做好标记、并呈报上级主管共同商讨其对策。

例如:冲压件的工艺极限,图面的图形、注解及其尺寸等问题不清或有疑问等等,可向上级呈报说明其详细情况后,通过提出打合书、检讨依赖书、要望申请书等书面形式与客户联络。

其方式可采用FAX或E-mail转送、答复。

我公司优先采用FAX方式联络。

三、排样图1、首先要确定产品的毛刺方向,压延方向;产品的毛刺方向一般情况下由客户下决定:产品的压延方向当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的要求来做;当客户无特别要求时,对各向同性的材质(SECC、SPCC、SPCE)来讲,应以材料的利用率为优先考虑,其产品的加工难易程度及生产稳定性面不需要考虑压延方向;对各向异性的材质(如SUS、铜材等)来讲,首先要考虑材质的纤维方向不可与折弯方向相平行,其次才考虑带料的稳定性及加工的容易程度。

模具的设计与制作要求

模具的设计与制作要求

模具的设计与制作要求1.准确的产品尺寸和形状:模具的设计要根据产品的准确尺寸和形状进行,这是保证产品质量和一致性的基础。

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品的形状复杂性,进行合理布局和结构设计。

2.合理的材料选择:模具的工作环境要考虑到温度、压力、磨损等因素,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热稳定性。

一般常用的模具材料有铸钢、工具钢、硬质合金等。

3.可靠的结构设计:模具的结构设计要考虑到产品的工艺要求和承受的力,以确保模具在工作过程中不变形、不破裂,并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另外,还要考虑到模具的分解性、装配性和可维修性,方便模具的更换和维护。

4.高效的冷却系统设计:模具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散热,会导致模具温度过高,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模具寿命。

因此,模具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冷却系统的设置,合理布置冷却通道和出水口,以提高散热效果。

5.精密的加工工艺:模具的制作一般采用数控机床进行精密加工,要求加工精度高,尺寸精确,表面光洁度好。

加工工艺包括铣削、钻孔、褶皱、车削、车削、划线等,要保证模具的加工质量和尺寸精度。

6.严格的质量控制:模具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的采购、模具制作过程中的检测和验收,以及最终的模具出厂检验。

尤其对于关键部件和加工工艺要进行特别的把关。

7.合理的模具使用和维护:模具的使用和维护也非常重要,要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使用,定期保养和维修,并且要妥善保管模具,以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总之,模具的设计与制作是一个相对复杂和繁琐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的需求、材料的特性、工艺的要求以及工装设备的配合等多个因素,以实现高效、精确、持久的生产制造目的。

模压模具设计规范

模压模具设计规范

模压模具设计规范模压模具是在模压工艺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工具,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制定合理的模压模具设计规范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模具材料选择模具的材料选择直接关系到模具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模具材料应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耐磨损、耐腐蚀的特性。

常用的模具材料有工具钢、硬质合金等,根据具体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二、模具结构设计1.结构合理性:模具结构设计应考虑到产品成型过程中的力学特性,确保产品成型过程中不产生变形、裂纹等质量问题。

2.冷却系统设计:良好的冷却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在模具设计中应合理设置冷却系统,保证模具温度均匀。

3.排气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气泡等缺陷的生成,影响产品表面质量。

因此,应合理设计排气系统,确保模具内气体顺利排出。

三、模具加工精度1.加工精度要求:模具加工精度对于产品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设计要求。

2.使用高精度设备:选择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对于保证模具加工精度至关重要,同时还应定期校准设备,保证加工准确度。

四、模具使用与维护1.模具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产品材料和成型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具,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2.定期维护保养:定期对模具进行清洁、润滑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五、模具质量检测1.工艺检测:在模具加工完成后,进行工艺检测,保证模具尺寸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2.使用寿命检测:定期对模具进行寿命检测,根据情况进行修复或更换,避免因模具使用寿命过期导致的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模压模具设计规范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遵循规范要求,不断优化模具设计和加工过程,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要求,提升企业竞争力。

模具加工精度国标标准

模具加工精度国标标准

模具加工精度国标标准模具作为制造业中的重要工具,其加工精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为了规范模具加工行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国标标准,以确保模具的精度和质量。

本文将对模具加工精度的国标标准进行简要介绍。

一、标准概述模具加工精度的国标标准是为了确保模具的制造和验收符合一定的精度要求而制定的。

这些标准涉及到模具的设计、制造、检测和维修等各个环节,为模具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主要标准内容1. 设计阶段在模具设计阶段,国标标准规定了模具的基本结构、材料选择、热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产品需求和生产工艺要求,合理选择模具结构,确保模具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模具的加工和维修便利性。

2. 制造阶段在模具制造阶段,国标标准对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加工精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加工设备需要满足一定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工艺流程需要合理安排,以保证模具各部分能够达到要求的精度。

此外,对于模具的关键部位,如型腔、浇口、冷却通道等,需要采用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和技术,以确保其精度和质量。

3. 检测阶段在模具检测阶段,国标标准规定了检测方法、检测工具和检测标准。

检测方法可以分为非接触式和接触式两种,检测工具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测项目进行选择。

检测标准包括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要求,检测人员需要根据标准要求对模具进行全面检测,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

4. 维修阶段在模具维修阶段,国标标准规定了维修流程、维修标准和维修记录等方面的要求。

维修人员需要定期对模具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模具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维修记录,以便对模具的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跟踪和管理。

总之,模具加工精度的国标标准是确保模具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遵循这些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具的制造和验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注塑模具技术规范

注塑模具技术规范

注塑模具技术规范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国内事业部发布注塑模具技术规范1、目的1。

1、规范美的国内空调注塑模具制作规范和验收标准。

1。

2、不断提高模具质量,确保模具正常生产, 生产出合格的注塑件产品。

1。

3、模具厂家必须按照此标准进行模具设计及制造,若模具设计及制造因不符合此标准而引起的模具质量问题,由模具厂家承担一切后果。

2、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塑料制件的模具工艺性,统一塑料模具的设计、制作标准、验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家用空调国内事业部。

3、规范性引用文件无4、术语和定义无5、模具分类根据模架尺寸将模具分为大、中、小三类。

5.1、模架尺寸6060以上称为大型模具;5.2、模架尺寸3030~6060之间为中型模具;5.3、模架尺寸3030以下为小型模具.6、模架选用6.1、优先选用标准模架。

6.2、若选用非标模架,应优先选用标准板厚。

6.3、大型非标模架,导柱直径不小于Φ60mm,导套采用石墨铜套制做。

6.4、大型非标模架导套孔壁厚与模架边不得小于20mm,回针孔壁厚与模架边为35~40mm,回针直径不小于Φ30。

6.5、大型非标模架A板、B板起吊螺钉孔为M36~M48。

6.6、模架必须指定的供应商采购.6.6.1、模架非成型部分的模板零件应采用1050材质, 硬度HB170-220。

6。

6.2、导柱、导套回针等所用材料表面硬度不低于HRC60 2。

6。

6。

3、A板、B板镶件框壁厚一般为:(小模)30~50mm、(中模)50~80mm、(大模)80~120mm.6.6.4、开镶件框后B板厚度一般为:(小模)30~50mm、(中模)50~80mm、(大模)80~120mm。

6.6.5、镶件成型部位厚度一般为:(小模)25~35mm、(中模)35~50mm、(大模)50~70mm。

7、钢材选用7。

4、以下材料由模具厂家提供材料证明及采购证明。

滑块材料(外观)用738H钢料,硬度 HRC34~38,(非外观)用738钢料,硬度 HRC29~33. 斜顶材料用LKM738钢料,表面进行氮化处理,硬度HV700。

塑胶模具设计规范

塑胶模具设计规范

模具设计规范(此规范主要应用于手机模具)一、模具排位1、根据产品大小、结构、产量、精密程度、材料或客户要求等因素确定模穴,如1X1、1X2等。

2、当几个产品出在同一套模具中时,考虑进胶的均匀性,应将大的产品排在中间位置,小的产品置于两边。

确保冲胶平衡,保证产品尺寸的精确性。

3、当几个分型面不规则的产品在同一模具中时,排位必须充分考虑其分型面连接的顺畅,且容易加工。

4、一模多穴模具中,当有镶拼,行位等结构时,不得使其发生干涉。

5、排位多时应综合模具每一方面,对流道,是否镶拼,行位,顶出,运水等结构要有一个全局性思考。

6、排位时产品在模上的定位基准要和产品图的基准一致,当一模出一件时,可以考虑以产品对称方向处分中。

7、内模钢料和模胚的大小尺寸如下图所示。

8.产品大小和胶位厚度有较大相差时尽量不要出在同一套模具中。

9.模具方铁高度尽量订做标准高度。

10.模胚型号和中托司使用情况一定要写清楚(细水口需注明SP长度)11.必要时需注明模胚吊模孔移位情况12.考虑需不需开精框及内模料材料和规格(确定后模要不要镶大呵,如需要则一起订料,此为粗料.)二、模具系统设计一)、行位系统当塑胶产品确定前后模开模方向后,有下列情况时一般会采用行位或斜顶等结构:1)、相对出模方向塑胶产品上有倒扣或零度面;2)、产品的出模斜度不够蚀纹的角度;3)、保证特殊的外观面不能有夹线。

1、后模行位:1)、后模行位统一做镶件压块,行位压块用螺丝固定,行位压块材料为油钢淬火至HRC48-52°。

2)、所有与行位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的滑动面(包括行位底耐磨片,压条,铲基斜面)须锣(磨)油坑,油坑可为平行四边行、V形或圆环形。

3)、行位铲机钢材整体采用738H,在铲机斜面上镶耐磨片,耐磨片可突出斜面0.5mm,耐磨片厚度为6mm(如下图),材料为油钢,淬硬至HRC48-52°。

康铨公司的铲基采用国产S136淬硬至HRC46-50°。

注塑模具设计规范

注塑模具设计规范

注塑模具设计规范1.产品结构要求制品工艺性分析与脱模斜度确定1)制品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2)制品壁厚均匀,变化不超过40%;对于特别厚的部位要采取减胶措施。

3)加强筋大端的厚度不超过制品壁厚的一半。

4)制品上的文字原则上采用凸型字,以便于加工。

5)制品形状应避免产生模具结构上的薄钢位。

6)不影响制品装配及外观的部位应设计1°以上的脱模斜度,影响外观的部位需防止缩水,应通过计算确定合理的脱模斜度。

7)有特殊要求(如蚀皮纹等)的制品,脱模斜度应不小于2.5°。

8)在不影响外观的前提下,尽量出工艺圆角,避免锐角处不加过渡圆角。

9)产品颜色及蚀纹必须在产品策划时确定。

2. 模具分类:根据模架尺寸将模具分为大、中、小三类。

1)模架尺寸6060以上称为大型模具。

2)模架尺寸3030~6060之间为中型模具。

3)模架尺寸3030以下为(小模)具。

3. 模架选用与设计1)优先选用标准模架,具体按QJ/MM03.01《标准塑胶模架》执行。

2)若选用选用非标模架,应优先选用标准板厚,具体参照QJ/MM03.01《标准塑胶模架》。

3)大型非标模架,导柱直径不小于Φ60mm,导套采用铸铜制做。

4)大型非标模架导套孔壁厚不得小于10mm,回针孔壁厚为35~40mm,回针直径不小于Φ30。

5)大型非标模架A板、B板起吊螺钉孔为M36~M48。

6)450T注塑机以上的模具,模板的四面要有吊环孔,各模板间要有撬模角7)如有可能产生较大侧压力时(型腔深度超过50mm),非标大型模架应设计原身止口。

8)使用尽可能多的支柱,保证模具在工作中不变形,支柱用螺钉固定在动模座板上。

9)模具导柱长度应比最高的动模型芯长20mm以上。

10)模具上须安装模脚,如果零件突出模具之外,模脚的高度须高出突出在模具之外的零件。

4. 分型面设计原则1)选择分型面选择首先必须符合我方要求。

2)避免在制品外表产生夹线,如无法避免时应尽量将夹线设计在不易看见的部位。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作要求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作要求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作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的塑料模具制作与验收。

2规范性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Q/MB05.003-2003 塑料模具设计制造规范3 技术要求3.1模具的设计要求3.1.1模具分类根据模架尺寸将模具分为大、中、小三类。

a)模架尺寸6060以上称为大型模具;b)模架尺寸3030~6060之间为中型模具;c)模架尺寸3030以下为小型模具。

3.1.2模架选用与设计的要求3.1.2.1优先选用标准模架,具体按《龙记标准模架》执行。

3.1.2.2若选用非标准模架,应优先选用标准板厚,具体参照《龙记标准模架》。

3.1.2.3大型非标模架,导柱直径不小于φ60mm,导套孔壁厚不得小于10mm,回针孔壁厚为 35~40mm,回针直径不小于φ30mm。

3.1.2.4大型非标模架A板、B板起吊螺丝孔为M36~M48。

3.1.2.5如有可能产生较大侧压力时(型腔深度超过50mm),非标大型模架应设计原身止口,以后模套住前模。

3.1.2.6模架3030以上就必须增加顶针板导柱2-4个。

3.1.2.7订购模架时必须注意方铁的高度。

3.1.3注塑参数校核方法3.1.3.1容模尺寸校核a)模具厚度+顶出距离+取出产品的距离<最大开模距离;b)模具厚度>注塑机模板最小闭合距离,而<注塑机模板最大闭合距离;c)码模板尺寸小于注塑机模板的最大装夹尺寸。

3.1.3.2锁模力:F≥P.A.S10-²其中F:注射机的公称锁模力(t);P:模内平均压力(25~40Mpa);A:投影面积(包括产品、流道)cm²。

3.1.4型腔排位要求3.1.4.1型腔排位有利于各腔同时、均匀进胶;3.1.4.2多腔模各腔间距不小于20mm,大产品深腔根据强度面增加,模腔与镶件边不得少于20~25mm,多胶模的同一个产品保证进胶位置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具制造及结构设计的相关设计规范一、行位系统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二、斜顶系统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三、进胶系统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四、外观要求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五、顶出机构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六、注塑成型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七、模具强度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一、行位系统问题点1.圆形隧道行位厚度1.1设计圆形隧道行位,模具分型面到圆形镶件之间的钢料应保证1.5MM以上A,行位镶件直径15毫米以下,模具分型面到圆形镶件之间的钢料厚度保证1.8MM以上B,行位镶件直径15/30毫米,模具分型面到圆形镶件之间的钢料厚度保证2.8MM以上备注;以上数据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隧道孔压变形、断裂导致内模重制,影响生产进度2.方形及异形隧道行位2.1设计方形及异形隧道隧道行位时,模具分型面到行位镶件之间的钢料厚度应保证以下数据:A, 宽度15毫米以下,厚度保证1.8以上 B ,宽度15/30毫米,厚度保证2.5以上 C ,宽度30/50毫米,厚度保证3.5以上备注;以上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隧道孔压变形导致内模重制,影响生产进度。

3.隧道行位镶件碰穿内模薄铁3.1设计隧道行位,有时会出现行位镶件碰穿薄铁的现象,薄铁厚度应保证以下数据:A, 薄铁高度15毫米以下,厚度保证3毫米以上备注;以上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薄铁变形断裂导致重制,影响生产进度4.后模行位镶件碰穿内模薄铁薄铁厚度4.1设计后模行位,有时会出现行位镶件碰后模薄铁的现象,厚度应保证以下数据:A, 薄铁高度15毫米以下,薄铁厚度保证2MM以上B,薄铁高度15/20毫米,薄铁厚度保证3MM以上备注;以上数据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变形导致切割镶件重制薄铁位置,影响生产进度。

5.后模行位镶件碰穿斜顶镶件5.1设计前模行位,有时会出现前模行位镶件碰穿后模斜顶现象,会出现以下风险:A, 容易出现行位镶件和斜顶撞模,出现工件重制,甚至压模。

B,两个碰穿零件容易磨损,出现产品批峰导致烧焊或者重制镶件。

备注;以上情况产品结构请尽量避免,影响模具生产且修模频繁。

二、斜顶系统如图所示,两扣距离保证13mm以上,且扣位脱模深度在1mm以内,小于以上参数会出现以下问题。

A,两斜顶顶出行程不足,导致撞斜顶模。

B,斜顶只能做小到4毫米以下,强度不足易断裂,甚至断裂后撞坏前模外观,导致前模降面重新加工和斜顶重制A,要保证两斜顶之间的模具强度。

也有利于后模顶针板斜顶挂台镶件的分布A,存在薄铁,影响模具强度,生产容易断裂,修模率高,不利量产。

此种情况扣位距离保证19mm以上, 且扣位脱模深度在1mm以内, 小于以上参数会出现以下问题A,产品空间所限制斜顶只能做小,强度不足易断裂,甚至断裂后撞坏前模外观,导致前模降面重新加工和斜顶重制此种情况此距离保证20mm以上, 且扣位脱模深度在1mm以内,小于以上参数会出现以下问题A,保证斜顶滑动空间和模具装配的可实现性。

备注;以上情况产品结构请避免,防止模具量产时有断斜顶风险,频繁修模,以上情况都是根据注塑生产修模反应出来的模具强度问题,修模多影响注塑生产三、进胶系统对结构设计和模具设计的要求1.细水口点进胶良好进胶案例1.1 不良进胶案例 1.2A, 特点:进胶速度快、开模水口自动脱落;B,缺陷:点胶口周围有少量气纹、水口拉断后有残留水口高出(0.1~0.2)mm,进胶速度快无缓冲空间在填充较小胶厚产品的模具型腔易产生气体导致困气;C,不良进胶案例说明:1.1,结构要求透明件产品正反面不能有胶口和顶针印痕,模具评审侧进胶流道拐角纵多会延缓走胶速度及压力要求前期结构改善增加弹力臂胶位宽度和厚度;评审结果结构要求参照样板设计在弹力臂底面点进胶直接入型腔(主型腔12.0X4.6X2.8mm胶厚、弹力臂胶厚0.8mm),点进胶在0.8mm薄胶处向厚2.8mm的型腔走胶产生困气导致顶面缩水存在(产品结构限制无法加工排气位置),后模具仍修改为大水口侧进胶但仍有轻微缩水印痕。

1.2,注塑面积及融胶量过大且有做高光外观产品,首要考虑注塑成型降低外观瑕疵和弯曲变形风险故采用在二次外观面上胶厚处点进胶,由于点进胶一侧存在(36X18X.6)mm大面积薄胶位注塑时从薄胶位置走胶过渡到厚胶过程中产生了注塑应力作用呈现出了凹凸不平影响到外观,后期模具要求加厚胶位改善了点胶口附近的凹凸不平。

综合上述点进胶特点及以往缺陷对结构设计和模具设计提出建议:1.3,建议产品设计首要考虑注塑采用点进胶来满足外观及变形控制,预留点胶位不能大面积薄胶在:薄胶顶面、薄胶附近、1.4,结构设计预留点胶口底部胶厚需满足1.0mm以上厚度,如点胶口预留在1.0mm胶厚以下不能满足注塑条件;1.5,外观要求镜面、高光面、细纹面产品模具建议结构设计前期优先采用点胶注塑并预留点胶位置;1.6,模具结构选用点胶注塑时事项:点胶口位置根据结构预留空间定位,口径大小根据产品注塑填充胶量定义口径;胶口位置及口径大小限制注塑速度、时间和压力,口径过大不易拉断、拉断后存在残留水口干涉主装;二,唧嘴直接进胶良好进胶案例A, 特点:直接走胶速度快、外观上无碰穿孔时不产生熔接线;B,缺陷:增加了注塑完成后续水口加工;综合上述唧嘴直接进胶特点及缺陷对结构设计和模具设计提出建议:1.非外观且注塑面积较大产品首要选择大水口注塑;2.产品预留进胶口位置周圈胶厚不得薄于0.8mm、胶口周圈薄胶宽度不得大于1.0mm;3.镜面光和高光面产品可选择在遮蔽位置产品设计预留进胶位置,注塑完成后采用后续加工冲压或锣掉;3.搭接侧进胶进胶案例A, 特点:走胶速度快,可满足丝印、电镀等后工艺辅助架框;(侧进胶类型:扇形进胶,锥形进胶、平直进胶)B,缺陷:进胶口剪切后产品侧面存在疤痕和残留水口高出(0.15~0.2)mm,喷油、电镀都无法遮蔽疤痕综合上述搭接侧进胶特点及缺陷对结构设计和模具设计提出建议1,镜片类及小配件产品结构设计前期可优先选择侧进胶注塑,方便产品后工艺加工;2,以注塑角度建议镜片类产品如:(15X25)mm面积的胶位设计厚度不能薄于0.7mm 以满足注塑成型保证外观,以此类推注塑面积增大胶位同等比例加厚;3,设计带裙边的透明产品模具建议裙边胶厚做到0.7mm以上并预留侧进胶位置裙边宽度不大于2.0mm。

不良注塑案例说明:主体直径5.0mm厚度2.2mm裙边厚度0.5mm注塑存在困气导致缩水且顶出困难,4,普通产品设计预留侧进胶时裙边胶厚建议(厚0.7mm以上、宽度2.0mm以内);4.搭底进胶进胶案例, 特点:走胶速度快,可满足丝印、电镀等后工艺辅助架框;(侧进胶类型:扇形进胶,锥形进胶、平直进胶)B,缺陷:进胶口剪切后产品地面存在疤痕和残留水口高出(0.15~0.2)mm,主装存在干涉风险,残留水口需修剪平整;综合上述搭接搭底进胶特点及缺陷对结构设计和模具设计提出建议1.结构设计需电镀产品可优先选用搭底进胶,产品设计时考虑预留出残留水口对主装的干涉的避空空间;5.潜伏顶针和骨位进胶进胶案例A, 特点:潜伏顶针或骨位进胶可以满足外观上无胶口缺陷;B,缺陷:顶针进胶水口需后续剪切加工、剪切水口后存在残留水口高出(0.2~0.5)mm;进胶骨位顶面会有轻微气纹;综合上述特点及缺陷对结构及模具结构要求:1. 产品设计预留顶针进胶的残留水口对主装干涉的空间;6.牛角进胶进胶案例A, 特点:潜伏牛角进胶产品外观上无胶口缺陷,注塑不需处理水口;B,缺陷:进胶口顶面会存在气团影响外观,喷油等处理仍有轻微瑕疵,不适合镜面、细纹面和薄胶产品采用;综合上述特点及缺陷对结构及模具结构要求:1.结构设计预留牛角进胶要考虑牛角进胶口顶面胶厚不得薄于1.5mm,避免影响外观;2.结构设计预留牛角进胶在内壁骨位时建议预留主装干涉避空位,因模具设计牛角进胶在产品骨位上时会在骨位上局部加大胶厚有干涉主装可能;四、产品外观对结构件要求:1. 外观拔模需求:外观出模斜度产品外观 高度(0.0mm) 脱模斜度°备注光面/高光面/镜面1.0~2.0 2 避免出模后外观拖伤3.0~10 1.5 10以上 1.2纹面1.0~5.0 纹板度数+≧1以益新纹板为准;例如:YS1281-A (1°)产品出模要求单边拔模(1.5~2)度。

5.0以上纹板度数+≧0.5 2. 枕位、滑块和斜顶与前模插破拔模需求:类型 孔高度(0.0mm) 插(靠)破面斜度备注枕位/滑块、1.0~3.0 3 小于拔模需求模具量产时易损坏,导致重制3.0~5.0 2 5.0以上 1.5 斜顶 2.0以下 4 小于拔模需求模具量产中导致产品外观拉伤线条,3.0~5.0 3 5.0以上2六、注塑成型对结构设计要求A,结构设计时外观的刻字或花纹最细胶位不得窄于(0.25~0.3)mm ,深度不得超出0.3mm ;B,结构设计时骨位厚度不得大于产品顶面及侧面胶的75%mm 否则存在缩水风险(例如:1.0mm 胶位做0.6mm 骨位);C.结构设计掏胶位根据产品面积大小做减胶,减胶所需面积越大深度要求越小;最深的掏胶不得超出顶面胶厚的20%,另外掏胶的口边倒R 或斜坡顺接避免注塑存在厚薄胶应力印痕风险;七、模具强度对结构设计的要求1.产品胶位之间薄铁参照数值;类型薄铁深度范围(mm)最低薄铁厚度备注薄铁1.0~3.0 0.5~0.7小于模具要求量产时易损坏修模几率高:断裂镶件重制,影响量产不能顺利进行;3.0~5.0 1.55.0~10 2.510~30 3.52.产品设计中扣位的斜顶与骨位镶件、镶针之间大于 2.0mm间距,反之模具无法保证强度会导致量产过程中修模几率过高;(前面斜顶系统已经说明)3.产品设计必须保证斜顶退出方向扣位面与骨位、柱位表面不得小于7.0mm距离,扣位设计预留斜顶宽度方向不得窄于4.0mm;圆孔切点与PL面不得小于1.5mm薄铁;详细参考数值:直径5.0mm以内保持1.0mm;(5.0~10.0直径)以内保持2.0mm;方孔、椭圆或异型孔跨距10mm以下,PL面下薄钢不得小于4.隧道滑块与PL面之间薄铁:(1.5~1.8mm);方孔、椭圆及异型跨距(10~50)mm以内,PL面下铁料厚度不得小于3.5mm;模具部制2010-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