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讲课讲稿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讲课讲稿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一.名词解释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

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

(PPt Chapter 000 P25)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

P4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P48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

P48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

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P95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P47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

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P66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②生物成分: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三大功能群构成三个亚系统,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统一整体。

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1)生产者:所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制造的有机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于首要地位。

(2)消费者: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通过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3)分解者: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可以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解。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才是可以供给下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

植食性动物只能同化一部分净初级生产量,其余部分形成粪团排出体外,被吸收的量又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排出,剩下的才是能够提供给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不断消耗和散失。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可能很长,陆地通常3-4级,海洋很少超过6级,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下降,而维持种群繁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厦门大学869生态学2014年考研初试专业课真题答案解析

厦门大学869生态学2014年考研初试专业课真题答案解析

厦门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科目代码:869
科目名称:生态学
招生专业: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管理
考生须知:答案必须使用墨(蓝)色墨水(圆珠)笔;不得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
凡未按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
(本科目允许使用不带存储及编程功能的函数计算器)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管理
【考查重点】:
这是第一章的内容,偶尔出现,需要基本掌握其概念。

【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管理是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加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应性的管理策略,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2、建群种
【考查重点】:
这是第四章的内容,经常出现,需重点掌握。

【答案解析】: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3、生境
【考查重点】:
这是第二章的内容,偶尔出现,需要基本掌握其概念。

【答案解析】:
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4、逆向演替
【考查重点】:
这是第四章的内容,经常出现,需重点掌握。

【答案解析】:
群落进行与演替系列顺序相反的逆向变化。

《厦门大学869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63/77。

厦大生态学考研真题解析!

厦大生态学考研真题解析!

厦⼤⽣态学考研真题解析!厦⼤⽣态学考研真题解析!厦⼤⽣态学考研真题解析部分题⽬之⼀:1.碎⾷⾷物链【答案解析】⼜称为分解链,是以死的动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壤动物开始的⾷物链。

即⾼等植物的枯枝落叶被分解者所利⽤,分解成碎屑,然后再为多种动物所⾷。

2.⽣态安全【答案解析】是指⽣态系统不受威胁的状态。

⽬前存在⾷品安全,环境质量,⽣物资源退化,⽣物多样性下降,荒漠化等⽅⾯的⽣态安全问题。

厦⼤⽣态学考研真题解析部分题⽬之⼆:3.⽣命表【答案解析】是记载某⼀种群或⼀定数量的同⼀时间出⽣的个体,经过⼀定时间后由于个体死亡⽽逐渐减少的统计表。

⽣命表是描述种群数量减少过程的有⽤⼯具。

4.叶⾯积指数【答案解析】⼜叫叶⾯积系数,是指单位⼟地⾯积上植物叶⽚总⾯积占⼟地⾯积的倍数。

即:叶⾯积指数=叶⽚总⾯积/⼟地⾯积。

厦⼤⽣态学考研真题解析部分题⽬之三:5.景观对⽐度【答案解析】是指邻近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

如果相邻景观要素间差异很⼤,过渡带窄⽽清晰,就可以认为是⾼对⽐度的景观,反之,则为低对⽐度景观。

6.城市热岛效应【答案解析】城市辐射状况的改变,认为热的释放和潜通量的减少,使得城市温度通常⾼于郊区,这种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在⼀年中不同季节和⼀天中不同时间,热岛效应不尽相同,⼀般来说,热岛效应夏季⽐冬季更为明显,但在中⾼纬度冬季较为明显,在⼀天中则以⽇落⾄半夜最为明显。

厦⼤⽣态学考研真题解析部分题⽬之四:7.基因流7.基因流【答案解析】指⽣物个体从其发⽣地分散出去⽽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可发⽣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物种群之间。

8.次⽣演替【答案解析】在次⽣裸地上进⾏的演替。

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灾、洪⽔、崖崩、风灾、⼈类活动等原因⼤部消失后所发⽣的演替。

次⽣演替是在具有⼀定植物或植物繁殖体的空地上进⾏的植被演替。

厦⼤⽣态学考研真题解析部分题⽬之五:1.⽣物多样性通常认为有_、_和_三种⽔平。

【答案解析】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P9):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正负反馈的判断(P16):正反馈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又变成输入,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负反馈是输出反过来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3.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P21):①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②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③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规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的三大梯度(P26):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维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环境的特点(P27):①由于海洋水体大,海水有较高的比热,加上混合作用,使得热量分布相对均匀,因而海洋温差小,温度变化缓慢;②海水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即使有生物活动,其pH也相对稳定;③由于海洋表面与大气接触,加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表层氧气含量基本上饱和,高纬度表层海水冷却下沉冰箱低维度运动,就把氧含量高的表层水带到底层。

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

4.浮游生物(P31-P32):按体型①小型(<500um)②中型(500~1000um)③大型(>1000um);按浮游时间①终生②阶段性③暂时性。

5.很多海洋游泳生物有周期性的洄游,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三个类型(P37-P38):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6.海洋浮游生物针对海洋环境的进化特征:P31-P36总结。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P48):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海洋生态学总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海洋生态学总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第一部分海洋生态学总论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这是生态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章扼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各种生态过程对人类提供的服务,作为全书内容的总概括。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一、什么叫生态系统地球上的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自然环境的外貌千差万别,生物的组成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其中的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就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范围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而定。

一个湖泊、一片草地或一片森林都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从大的范围来说,整个陆地或海洋也可视为两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同样的,海洋还包括沿岸浅海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两大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类型。

生物圈则是一个行星水平的巨大生态系统。

空气、水、土壤和岩石维持着地球表面层里生物的生命,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互相作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生态系统概念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强调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组分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统一。

他指出:“更基本的概念是……完整的系统,它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也包括人们称之为环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复合体。

”因此,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在于强调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它在生态学思想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强调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因果联系。

认识这种整体性概念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全局性重大课题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将生态学推上一个新的研究层次。

随后许多生态学家对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作出巨大贡献。

例如,Thienemann有关营养阶层的论述,Leibing提出生态能量学的概念,Brige和Juday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初级生产”的思想,并提出营养动力学的概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海洋生态学第一章1.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2)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功能(3)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4)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5)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2.性三个层次。

3.衡量物种多样性的指标:①物种总数;②物种密度;③特有种比例4.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5.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大气、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制。

第二章1.海水的物理特性和生态学意义物理特性: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生态学意义:由于海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浮游植物可直接吸收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氮、磷等无机盐。

同时海水具有透光性,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必需的光照条件。

此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含量非常丰富。

有了上述这些条件,生活于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

而在海洋环境中,大量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这是由于海水浮力对这些生物具有支撑、传送和保护的作用。

海水较高的比热以及流动性使水温、pH值环境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和有利于生物的分布和扩散。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间长短可分为以下3类。

①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②阶段性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的生物,成体则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

通常指底栖或游泳生物的卵和幼体。

在每年一定季节出现,具周期性。

③暂时性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生活。

3.浮游植物主要类别有①硅藻类②甲藻类③金藻类④原核自养生物4.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划分底表生活型;固着生物、附着生物、匍匐生物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钻蚀生物5.污损生物: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6.海洋的三大环境梯度①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第三章1.限制因子:一种生物要能在某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得到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各种基本物质,同时还要有适宜的各种理化条件。

海洋生态学第十二章

海洋生态学第十二章
Y = f qB =r B-rB2/B∞
❖ 由于实际现存的生物量 B 难以确定,将Y-B关系转换为Y-f 关系:
Y =f qB =f q(B∞-f q/r)=(qB∞)f-(q2 B∞ / r)f 2 设 a = q B∞ , b = q2 B∞/ r 则 Y =a f -b f 2 或 Y / f= a — bf
❖ 最大持续产量(MSY):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
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
B1
图 12.l 种群大小与渔业产量关系 示意图(引自 Pitcher & Hart 1982)
B 为种群生物量,B∞为最大种群生物量
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捕捞力量、网目大小与持续产量的关系
年龄(t)
就要使这种群保持平衡,即P2 = P1, 图 12.5 鱼类种群同龄群体在其生命期间数量和
必须:R + G = F + M
重量的变化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2. 补充量
❖ 与种群数量变动有关的第一因子是补充量。
❖ 所谓补充,就是小鱼进入被开发区域成为容易与渔具接触的过程。
未补充 时期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 生长参数计算
由体重生长方程式可推导得: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4. 鱼类的死亡
瞬时总死亡系数: Z=F+M (F:捕捞死亡;M:自然死亡) 为简化,模型假设M是常数,讨论如何控制F达到合理开发。 ❖ 自然死亡系数
表明平衡状态下,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与捕捞力量为线性关系。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持续产量模型 (cont.)
❖ MSY与fMS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第一章绪论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海洋新生产力研究–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体说明看课件)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

(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

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

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

(看文献,写作业,ppt)(作业,自整理)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1. 基本名词: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

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

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只在稳定的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才适用。

两极同源——海洋生物分布的两极性,就是说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但在热带海区的两侧均有分布。

热带沉降——指某些在两极或温带海域浅水区生活的冷水性动物,在热带海域沉降到较深水层找到它们所要求的生存温度。

这一现象多见于某些终生浮游动物。

生态幅——指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它与各种生物的代谢特点有关。

生殖元素——2. 海洋中的非生物因子及其生态学意义(光、温度、盐度、营养盐)答:光、温度、盐度、营养盐光:太阳光的能量可见光部分供光合作用,红外光部分对水环境产生热影响。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Ik),这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上升。

如果光强继续增加,光合作用会因光照过度而收到抑制,光合作用速率将下降。

海水深度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补偿深度补偿光强度临界深度光照条件是引起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因子。

许多海洋动物特别是浮游动物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

在光照条件或生活环境改变时,动物发生变色。

光是海洋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海水中的光是太阳辐射的一种辐射能形态;与陆地一样,光是海洋中一切生命活动的能源,绿色植物依靠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对动物的发育、生长、行为分布都有影响;在自然海区,光照可通过与海水温度、氧含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对生物产生影响。

温度:海洋水温分布(水平与垂直分布),海洋生物对温度的耐受限度及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温度对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表层水温的变化:自低纬度到高纬度递减,海洋水温的变化范围比陆地的小,海洋水温变化异常:厄尔尼诺现象。

还衍生物对温度的耐受幅度比陆地或淡水的生物小得多,大多数海洋生物的声明最是温度是接近最大耐受温度界限。

海洋生物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范围为:广温性种类和狭温性种类。

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暖水种、温水种、冷水种、两极同源、热带沉降)和迁移(鱼类的洄游)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长发育的意义:在适温范围内,周期性的变温对生命由积极的意义。

温度与海洋动物个体大小及寿命:生活在冷水中的生物个体通常要比生活在暖水中的同类生物个体大,变温动物的寿命在低温条件下通常较长。

温度与海洋生物体内钙质的积累:高温下,钙在动植物体内积累量远比在低温时多。

温度与海洋动物的行为与分布:趋性和避性温度和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同种暖水种和冷水种在形态上常差异明显。

温度是海洋环境的又一重要因子,它对海洋的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决定海水的密度,从而成为决定海水垂直稳定度的主要因素;温度在海洋生物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海水温度与海洋生物的分布有直接的关系;温度也直接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有机体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温度还可通过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而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活3. 海洋中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1.种间食物关系:洛特卡-沃而泰勒的捕食模型。

2.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必然使竞争者种群发展都受到抑制,甚至其中一个被完全排除,这取决于各竞争者在食物竞争种生存的能力。

3.寄生现象:寄生现象在寄主种群的控制和数量波动上有重要作用。

寄生生活在海洋生物普遍的4.共生关系:共生现象的类别:共栖、互利、偏害和原始合作。

共栖: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联系中得到好处(分享食物,得到保护)。

共生或互惠共生:一些单细胞藻类与一些动物的共生。

在这些共生关系中,藻类以动物的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动物则借以排出废物。

第三章1.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1)分布在南北两半球20℃等温线范围内,一般热带海岸。

我国分布从台湾海峡南部至南海。

(2)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群落当中最富有生物生产力的、分类上种类繁多的、美学上驰名于世的群落之一。

”珊瑚虫是构成珊瑚礁的基本结构的主要生物。

在珊瑚礁生活的生物种类繁多,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代表生活在礁中各种复杂的栖息空间。

珊瑚礁的微环境很多,使得很多生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3)珊瑚虫一般与共生藻形成共生体系,使得营养物质的传递效率基本为100%,使得在营养盐浓度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进而有高的次级生产力。

珊瑚礁初级生产力范围为1,500~5,000 gC /(m2〃a),这个数字表明它是代表自然生态系统的最高初级生产力水平。

营养盐供应主要是依靠系统内的高效再循环机制,初级生产者的的呼吸消耗占总初级生产的比例很高,因此净初级生产力就比预料的低,人类可利用量并不高(4)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2.海洋底栖生物可以分成几种生态类群,它们是如何适应底栖生活的?答: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底游3种生活类型。

底表生活型1.固着生物:包括固定在基物上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它们的卵和幼虫也是依靠海流的携带而扩大它们的分布区域。

因此,这类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与海水的流动有密切关系,往往在流速大的海区种数和密度都较大,如藤壶的幼体就有迎着水流附着而在静水中不附着的习性。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这种不活动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它们在形态上、生理上和生态上的一系列变化和适应。

这类动物身体的构造通常都较简单,除感觉器官(如触手、触丝)相对发达外,一些器官还有退化现象。

如壳菜的足完全消失;滕壶虽仍保持附肢,但已丧失运动功能,而成为捕食器官。

2.附着生物: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

例如贻贝、扇贝、珠母贝等。

常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

临时固着种类较多,方式也不同。

如蛭类用吸盘固定,某些摇蚊及石蛾幼虫则固定于底质上的巢、管等。

在水底表面或其突出物上营临时固着的水生生物
,种类较多
。

如蛭类用吸盘固定,某些摇蚊及石蛾幼虫则固定于底质上的巢、管等。

3.匍匐生物: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

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态。

4.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过去也称周丛生物、固着生物或附着生物,系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污损生物是包括以固着生物为主体的复杂群落,其种类繁多,包括细菌、附着硅藻和许多大型的藻类以及自原生动物至脊椎动物的多种门类。

据统计,世界海洋污损生物约2000种左右,我国沿海主要污损生物约200种。

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有藤壶、牡蛎、贻贝、盘管虫等种类。

4. 攀爬动物(climbing benthos)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 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厚的贝壳或被甲。

如腹足类的环棱螺、圆田螺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和螯虾等。

昆虫中的红娘华等。

在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

如寡毛纲的仙女虫科种类。

适应特性攀爬动物中有不少种类有营造负管或负囊的习性,负管由砂粒或植物种子构成,并随虫体而移动。

有厚重负管的种类多只在泥表爬行,而负管轻巧的种类则常见于水生植物上。

底内生活型•多数种类具有细长的体形,使之易于在底质中穿行。


如蠕虫。

蛏类的贝壳相当纵长。

为解决底质中氧气(或食物)供应不足问题,穴居动物常有部分身体暴露出于底质外。

如颤蚓类,常将尾部暴露出并不断摇摆,造成水流以获取氧气;有些种类如尾鳃蚓则在尾部各节有成对的指状鳃,以提高气体交流效率。

蛏类则有很长的进出水管,以便从水中取得氧气和悬浮食物颗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