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我们居住的地球大班教案

我们居住的地球大班教案示例文章篇一:《我们居住的地球》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大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圆圆的球?对啦,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今天呀,咱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神奇的地球。
先来说说地球的样子吧。
你们看,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蓝色皮球,上面有蓝色的大海,绿色的森林,黄色的沙漠,还有白色的云朵。
哎呀,这可比咱们在幼儿园玩的皮球漂亮多了,是不是?那你们知道地球上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比如说,有高高的大山,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树,还有五颜六色的花。
还有长长的河流,河水哗哗地流着,就像在唱歌一样。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那山可高了!我爬得气喘吁吁,一边爬一边问:“爸爸,还有多久才能到山顶啊?”爸爸笑着说:“宝贝,加油,就快到啦!”当我终于爬到山顶的时候,哇!眼前的景色美极了,我开心得大喊:“地球真美啊!”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还有大海,那蓝色的大海一望无际。
我在海边捡贝壳,海浪冲过来,打湿了我的小脚丫,凉凉的,痒痒的,可好玩啦!我好奇地问妈妈:“大海到底有多深呢?”妈妈说:“大海很深很深,深到我们都没办法测量呢。
”地球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
大象那么大,可是它却很温柔;小兔子那么小,却跑得很快。
花儿五颜六色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绿嫩绿的,风一吹,它们就摇摇晃晃,好像在跳舞。
咱们再来说说地球的四季吧。
春天,大地从沉睡中醒来,小草发芽,花儿开放,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夏天,太阳火辣辣的,我们可以去游泳,吃冰淇淋,多开心啊!秋天,树叶变黄了,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
冬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白色,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地球不再是蓝色的,而是变成了黑色或者灰色,那该多可怕呀!所以,我们要爱护地球,不乱扔垃圾,节约水电,保护那些可爱的动物和植物。
你们说,我们能做到吗?当然能啦!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地球永远美丽下去!示例文章篇二:《我们居住的地球》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大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呀?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咱们先来想想地球像什么?有人说地球像一个大大的蓝色皮球,你们觉得像不像?我觉得还挺像的呢!那这个蓝色的大皮球上有好多好多神奇的地方。
大班科学活动《我们居住的地球》

大班科学活动《我们居住的地球》运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地球,并初步了解人们的一些活动。
运用各种美工材料制作“地球”,体验创作的乐趣。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天文望远镜、地球图片、彩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
与幼儿园附近小学,准备参观小学的地球仪(或天文望远镜)。
导入活动:教师播放VCD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指导语:小朋友们,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可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居住在地球上吗?引导幼儿观察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好吗?(教师帮助幼儿找出地球的主要特征)提问: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它身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地球,观看VCD片《地球你好吗》。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地球上有什么?人们是怎样在地球上生活的?你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指导语:地球那么美,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个小小的地球送给它吧!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制作。
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教师帮助幼儿将作品展示出来。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的天文望远镜。
运用地球仪、挂图等,使幼儿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有关知识。
引导幼儿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初步萌发保护地球的意识。
有关地球构造、运动、资源等相关知识的录像或VCD。
引导幼儿观看录像或VCD,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地球的录像或VCD,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感受地球的美丽与壮观,并激发幼儿热爱和保护地球的情感。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围绕它有什么?人类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引导幼儿充分讨论并交流对地球的认识。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拼图游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教师出示地球仪拼图游戏材料,引导幼儿了解地球仪的结构,指导幼儿进行拼图游戏,让幼儿了解各个洲、洋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教师指导幼儿观看有关地球构造、运动、资源等相关知识的录像或VCD,加深幼儿对地球的了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居住的地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2. 培养幼儿对地球的认知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3. 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环节,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稍扁的球体,两极略微鼓起,赤道略微膨胀。
2. 地球的特征:地球上有大气层、水体、陆地等。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变化,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2. 难点:让幼儿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制作地球仪的物料:纸板、颜料、彩笔等。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演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地球仪,引导他们说出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2. 讲解: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讲解地球的形状、特征以及自转和公转。
3. 操作:让幼儿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和特征的理解。
4. 实践:组织幼儿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地球的形状、特征以及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6. 拓展:邀请幼儿谈谈他们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想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操作能力和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制作地球仪1. 教师向幼儿介绍制作地球仪的物料和步骤。
2. 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动手制作地球仪。
3.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七、实践活动:地球自转和公转模拟实验1.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2. 幼儿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
3. 教师观察并记录幼儿的实验过程,适时给予指导。
八、课堂总结:地球的特征和运动1.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地球的形状、特征以及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2. 幼儿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我们居住的地球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课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地球知识,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理解,但是对于地球的直观感受和间接资料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理解方法和理解手段获得的。
所以,本课的教学以人类理解地球的历程为主线索展开,经历“平面→曲面→凸面→封闭体→球体→正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的学习过程,重点研究地球的形状;从内视角研究逐渐延伸至外视角研究,从而持续发展学生的理解,体验理解过程,发展理解事物的水平;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书本和笔作为模拟实验的材料,大大简化了实验要求,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每一次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理解人类理解地球的简单历程,知道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过程与方法:由直观感觉到理性模拟实证,逐渐理解地球的形状。
学习理解事物的两种视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人类理解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假设与实证。
四、教学准备影片的剪辑,月食现象的Flash动画,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凸面→封闭体→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理解过程,犹如学生在理解几何问题中由平面到立体的整体构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水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增。
课堂中因为利用书本和纸笔直接实行活动,既方便、又实用,而且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活动中参与积极,发言踊跃。
关于科学方法的教学也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同一个对象,并且也渗透了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技术的进步促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同时又促动了技术的更新。
2008-08-27 人教网。
幼儿园大班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有降雨、日夜交替等自然现象;
2.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宝贵性和使用方法;
3.掌握措施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有关地球的自然现象和水资源的知识;
2.珍惜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让幼儿们感受到珍惜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故事讲解、实物观察、互动问答、绘图讲解。
教学内容:
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少儿频道上的《科普中国》儿童网,进行一些简单的科普知识问答,如: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我们居住在哪个行星?等等。
2.讲述地球:通过故事的方式,介绍地球的自然现象,如日夜交替、季节更替、天空变化、降雨变化等等。
3.认识水:通过图片和实物观察,讲解水资源的宝贵性和使用方法,如洗衣服、洗脸、洗澡、浇花和喝水等。
4.保护环境:通过讲解环保行动、回收垃圾等方面,让孩子们了解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5.结束环节:通过绘画和互动问答,让孩子们掌握知识,并加深印象。
同时,也能让他们了解环保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教学评价:
通过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地球的自然现象和水资源的宝贵性,再通过互动问答和绘画等方式,加深孩子们的印象,让孩子对环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而在实践生活中,可以引导孩子从小做起,爱护我们的家园。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居住的地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知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地球的欲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地球的气候等。
2. 地球上的生物: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等。
3. 地球的保护:环保意识、资源节约、环境美化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讲解地球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地球的兴趣。
2. 图片展示:展示地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3.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4. 实地考察: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地球上的海洋、陆地和生物。
5. 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有关地球的手工作品,加深对地球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地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有关地球的图书和故事。
3.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
4. 手工制作材料。
五、教学步骤:1. 故事导入:讲述地球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地球的兴趣。
2. 图片展示:展示地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3.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4. 实地考察: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地球上的海洋、陆地和生物。
5. 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有关地球的手工作品,加深对地球的了解。
6. 总结环节:通过讨论,让幼儿了解地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幼儿在手工制作、游戏互动等环节的表现,考察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对地球知识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感受。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地球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地球的美丽和重要性。
2. 开展地球日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地球日的来历和意义,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 邀请专家进行地球知识讲座,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科学知识。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我们居住的地球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一、教学目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篮球、直尺、铅笔五、教学设计《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课主要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史”为主线,连带“人类认识地球的艰巨性”和“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三条主线将整堂课连成一条线。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地球知识,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表现欲强,乐于动手等优点,在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发现,去探究,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如在教学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时,让学生在课前预先去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全体参与评论。
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体现成功的快乐,培养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究“模拟帆船远去实验证明地球面是球面”时,我准备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如何利用身边容易拿到的物品来替代帆船和地球。
然后再根据合适的方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可以用篮球或书本来做球面或平面,用笔做帆船)。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尽心协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
这样会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第一篇: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陈玉菊-20080512759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了解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3、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模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人类探究科学的艰难历程;2、通过本节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科学观。
四、STS间的关系:1、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2、科学引领人类逐渐发展;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了解STS间的相互发展促进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难点: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篮球、铅笔(学生自备)、木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试想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这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对宇宙和地球是否充满好奇?你有什么疑问吗?让步学生讨论: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知道什么是外星人吗?你认为它是从哪里来的?3、知道星星离地球有多远(最近距离)?(答案:比邻星,约为4.24光年。
光年长度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有时间和速度计算出。
)这些都是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居住的地球”。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几年,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同学们会回答到“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同学们怎么知道的?其实在我们以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天文学家等等都在研究地球。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个大圆盾,有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居住的地球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一、教学目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篮球、直尺、铅笔五、教学设计《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课主要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史”为主线,连带“人类认识地球的艰巨性”和“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三条主线将整堂课连成一条线。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地球知识,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表现欲强,乐于动手等优点,在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发现,去探究,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如在教学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时,让学生在课前预先去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全体参与评论。
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体现成功的快乐,培养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究“模拟帆船远去实验证明地球面是球面”时,我准备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如何利用身边容易拿到的物品来替代帆船和地球。
然后再根据合适的方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可以用篮球或书本来做球面或平面,用笔做帆船)。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尽心协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
这样会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任务自然能水到渠成。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引题----我们居住的地球。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PPT2: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
教师:同学们欣赏人类在太空中拍到的地球的图片,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图片中的白色和蓝色各代表什么?学生:(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其中白色是云,蓝色是海洋。
)教师讲述:地球是球体这样的结论,在今天来看,很容易得出,可是,在古代,人类站在地球的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呢?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介绍、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资料。
(PPT3)教师:是的,刚才几位同学的资料中,我们看到,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PPT4、5、6、7: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幻灯片出示,学生通过读图看到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教师适时讲解)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a.天圆地方说,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b.盖天说,认为天如斗笠,地似覆盘c.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他们认为世界是半球体,站在龟背上的大象们背负着整个世界;3、古埃及人的地球观: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教师小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地如覆盘——地如蛋黄(平面——曲面)PPT8:用flash课件展示图3--2船只离岸的过程。
提问:你看到什么?(远去的帆船是先看不到船身而后看不到桅杆的)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你的猜想是跟什么有关?学生:可能跟形状有关。
如果地球是方的,那么船身就不会消失。
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船身先消失。
教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模型来演示“帆船远去时船身先消失而桅杆后消失”从而支持你的猜想吗?(PPT9)(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进行引导:1、我们现在可以用什么来代替桅杆,船身?2、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地球?3、如何来演示船在球面和平面上远去的情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PPT10、11:分组实验: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学生边实验观察边讨论: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PPT12:学生回答:从A到B:观察不到铅笔长度变小,从C到D仍观察到铅笔长度不变。
PPT13:返回到船只离岸过程的图片,对照实验结果,回答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可知,地球面是一个球面,地球是一个大球体。
用PPT14进一步分析远去帆船的视线。
)教师提问:古代的人们由于受到当时山岳,海洋的阻隔以及观察工具的落后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的错误的认识。
那么同学们我们现在能不能找到其他的证据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踊跃回答。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引导启发学生大胆探究质疑。
)PPT15、16:多媒体展示月食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解: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提问:知道人类历史上哪一事件的发生令人信服证明了地球是球体的?(PPT17)学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可以请一位学生解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事)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5艘船,265人从西班牙出发,于第二年抵达南美州南端,这里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海峡,一些船员对前途感到畏怯而哗变,一艘船触礁沉没,另一艘载有大部分给养的船背叛离去,在这种情况下,麦哲伦也毫不动摇,坚持前进。
终于经五星期航行后,他们绕出了这个海峡,日后人们称之为麦哲伦海峡,走出海峡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浩翰的大海,这里风平浪静,连续航行3个月,竟没碰到过一次大风大浪,人们称之为太平洋。
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与岛上居民冲突而被杀死,其余船只继续航行。
后来又损失2艘船。
最后仅剩一艘船,满载着欧洲人喜爱的香料,驶过印度洋,绕过非州,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船员仅剩18人。
播放PPT18: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路线图。
问:为什么船队一直向前航行,最后能回到原地?如果大地是方的,会出现什么情形?过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历时3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总结:以上例子和现象都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证实的还是地球卫星照片。
(PPT19、20:再次多媒体出示地球卫星照片图3—4以及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图片)教师指出: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测量数据可以得出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测量得到的地球形状图以及一些测量数据。
(PPT21)教师讲述: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提醒学生边指图边回答)引导学生读图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教师补充:经过进一步的测量,地球的形状像个倒置的梨。
(PPT22)PPT23:通过计算加深认识:1、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2、毛泽东同志的诗《送瘟神》,其中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写得极气魄。
这“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怎么来的呢?PPT24:多媒体展示地球形状的整个认识过程图片。
教师引导: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教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都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同学们要从小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总结新知识学生总结本堂课学习的新知识。
(四)巩固新知识巩固练习:(PPT25)(PPT26)集体朗诵结束本课:地球是什么样?七、教学反思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应该早有认识,怎么证明这个结论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从人类认识的过程说起,结合实际的生活现象,特别是在课堂中进行的简单的帆船远去的模拟实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帮助学生来理解地球的形状,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预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就是让学生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去搜寻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各种认识观点以及对现代地球认识观的一些事实证明。
有了这些预期知识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回答非常踊跃,课堂氛围比较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探究远去的帆船为什么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的问题采用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亲自体验获取认识,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尽可能排除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较差的缺陷,有利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展开新课教学,我从学生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真正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再通过实验验证生活中的现象,最后例举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实。
一环扣一环,从基础渐渐深入,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当然,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现成教具,比如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尺”解释时用地球仪来演示一下,会有更明显的效果,更能满足后进生的理解。
由于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课堂时间比较紧迫,在保护地球等情感方面的教育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