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4 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4 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和所有生物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
教材通过图片、数据和事例,让学生了解地球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地球面临的问题了解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地球面临的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和所有生物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
2.让学生了解地球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和所有生物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
2.难点:让学生了解地球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好和面临的问题。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做法,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培养环保行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3.布置教室,营造环保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美好和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图片、数据和事例,让学生了解地球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做法。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出保护地球的方法。
4.巩固(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实践环保行为的。
4 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一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4 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主题为“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的课题为“生活在地球上”。
本节课重点关注的是人与地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了解到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的构成、地球上的生命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和构成2.能够描述地球上的生命种类及其特点3.增强对地球的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1.地球的构成及其基本情况2.地球上的生命种类及其特点3.如何保护地球四、教学情境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前期通过看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地球的探究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然后,通过实物展示和讨论的方式,学生对地球的构成和基本情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最后,老师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主思考保护地球的具体举措。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环节1.让学生看一张地球的图片并回答下列问题:–地球是什么?–地球是什么颜色的?–地球有多大?2.让学生观看一段地球动态演示视频。
步骤二:知识探究1.可以放映一段有关地球的短片或者讲解,让学生对地球有整体认知。
2.询问学生对地球的了解,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3.利用投影仪或者地球仪等实物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构成,让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情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步骤三:生命探究1.利用图片或者实物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生命种类。
2.利用学生掌握的知识,让学生描述不同种类生命的特点。
步骤四:保护地球1.让学生自主思考保护地球的方法。
2.让学生和同伴一起讨论并汇总各自的想法,形成班级保护地球的计划。
步骤五:总结1.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到的内容。
2.给予学生一些补充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加深理解。
六、教学评价方式1.听课评估。
2.学生作品评估,如保护地球计划。
3.课程测试,给出单选、多选、填空等形式的问答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讨论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在展示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内容。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说课教案设计

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说课一、教材分析《地球——我们的家园》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的第四课。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共同的世界”第6条“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而编写的,与本单元的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一起组成“共同的世界——地球环境”这一学习主题。
本课一共有三个框题,分别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和“我们共同的责任”,计划三课时。
《我们生存的家园》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侧重从环境认知的“知”角度予以展开,其核心内容是突出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的家园的唯一性,从正面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另外两课时一起形成由“知”到“行”的逐层递进逻辑关系。
《我们生存的家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萌发感恩与保护地球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二、学情分析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的家园,六年级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对地球已有了初步的认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但由“知”到“行”,还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唤起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意识。
在课前学情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诸如“地球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人与自然有哪些和谐相处的智慧”等问题的回答上,显示出在知识的系统性、情感的激发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本课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个深度的学习探究过程,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准备也显不足。
如“假如离开地球,人类还能生存吗”就属于层次较高的探究问题,需要学生关联、整合多种信息进行深度学习,经历对比找出支撑的论据,关联多个信息,并将信息归纳概括、得出结论等思维过程,最终得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结论,这样才可能为珍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与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4课 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我们的家园”的概念;2. 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特点;3. 提高对环保的意识,学会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1. 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地核、地幔、地壳的概念及特点,了解地球整体构造;2. 理解环境保护对地球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PPT、视频、实物模型、图片等。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教师出示图片,引出话题:“地球——我们的家园”,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地球上所发生的一切,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构造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Step2. 感性认识地球教师出示地球仪和板块构造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地球的形态、大小、分类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现象,了解其原因。
Step3. 抽象认识地球1. 地球的构造教师通过PPT、实物模型等形式,讲解地球的构造:地核、地幔、地壳。
并让学生对着实物模型,张口结合PPT的讲解,描述地核、地幔、地壳的特点。
2.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Step4. 环境保护1. 环保小常识教师分享一些常见的环保小常识,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并让学生能够形成环保习惯。
2. 立即行动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参与环保行动,如参加植树造林、捡垃圾等。
Step5. 总结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地球的保护,今后应该怎样行动。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环保行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课程内容,是否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并形成好的习惯。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4 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课题4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知道人类面临严重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积极探讨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观看大自然优美的风景、人与动物共生共存等图片、视频,体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增强珍惜地球的意识。
2.了解触目惊心的破坏地球的事例,调查、研究身边的环境问题,唤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尊重自然(地球)、敬畏自然、珍惜地球。
2.树立环保意识,自觉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3.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大力支持环保工作。
教学重点1.体会“我们生存的家园”的含义。
2.通过查阅、整理、分析资料,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严重威胁。
3.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和保护自然。
教学难点1.深刻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
2.树立环保意识,做到知行合一。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我们生存的家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观看大自然优美的风景、人与动物共生共存等图片、视频,体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增强珍惜地球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尊重自然(地球)、敬畏自然、珍惜地球。
教学重点体会“我们生存的家园”的含义。
教学难点懂得尊重自然(地球)、敬畏自然、珍惜地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生物圈2号”的资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书法作品;了解其他星球的生存条件;设计教学PPT。
学生准备:初步了解其他星球的生存条件;关注生活中人与自然(地球)和谐相处的事例。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有个圆球真好看,不用发动自己转,一天能行八万里,春夏秋冬轮流变。
”(打一自然物)谜底:地球。
教师PPT出示地球图片。
出示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过渡语:在茫茫宇宙中,有一个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那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
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等。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优质教案设计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共分为四个单元,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轴线,旨在让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健康安全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地球—我们的家园》是本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围绕“人与自然”的轴线,旨在让儿童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健康、安全地生活,课程设计由这一课的爱护地球、了解危机到第二课的防御灾害、应对灾害,层层递进,也为后续学习各种文明与世界发展打下基础。
《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旨在让儿童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让学生知道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懂得珍爱地球,学会树立环保责任意识,践行保护环境的道德要求,力所能及地参与环保行动。
【学情分析】《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的主题是环境保护。
小学阶段关于环保主题的学习一直在延续(见下图一),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随着知识储量的增加一直在螺旋式上升。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人类与地球(自然)关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义等有了初步了解。
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乐于探究、乐于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心理,因此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虽然他们中有部分学生比较关注书籍中有关环境的信息,关注媒体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但局限于视野较窄和未成年人的思维以及极少的实际经历,他们常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议论环境问题,较少体会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也较少从人类的角度去思考环境问题。
因此,由“知”到“行”,还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道德层面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道德修养层面(1)自觉保护地球,践行保护环境的道德要求。
(2)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自觉维护公共卫生。
第4课 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1课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结构;•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保护地球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探究,自己发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口头和书面表达地球的构成和结构;•能够以身边日常生活为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的影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共同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教材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节:“地球—我们的家园”。
2.教具和材料•活动卡片、大地球仪、自制的小地球仪、食物、水杯、水;三、教学环节1. 热身环节(1)教师先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能够看清楚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并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地球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单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2. 导入环节(1)教师将地球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一起观察。
观察地球的形状、颜色、分布等特征,并展示一张地球的构造图,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结构。
(2)教师让学生接触一个自制小地球仪,由学生自己动手转动,观看谷歌地球图像。
3. 学习环节(1)教师用小黑板简单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再通过带有阳光标志的卡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互动参与,并观察自己身边物体运动的特征。
(2)教师用口语和图片等形式,走进地球内部,介绍地球内部构造及理论模型,让学生从物理学角度视角看待地球。
(3)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科普阅读材料,通过科普阅读分析生活垃圾的来源及其由来,初步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强调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4. 操练环节(1)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话交流,合作完成“班级遗弃物的整理归类和环境保护”这项任务。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并汇报整理一组的工作情况,并为其他组提供意见和建议。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明确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认识到地球环境面临到的巨大威胁和挑战。
能力目标:通过展示图片、案例,播放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看视频:《环境污染》
1、视频中反映的是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
2、说说这些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
3、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点拨:1、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2、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1)、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阅读教材日本《水俣病》事件讨论:
1.水俣病发生的原因是什Hale Waihona Puke ?2.水俣病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延伸活动: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北美死湖事件
(2)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极少量
极少量
点拨:月球和火星不能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水、氧气、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不适宜人类生存。
过渡:有些同学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能不能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呢?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建成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圈2号”。8名科研人员满怀希望的走进了这个“世外桃源”,计划在这个封闭的系统里生活两年,为人类今后人类登陆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地进行探索。但是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实验宣布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初步感知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
球。
懂得珍惜地球,对地球产生敬畏和珍爱之情。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行为与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珍惜地球资源的意义,初步学会一些保护地球环境和在自然灾害
面前学会自护的基本技能。
4、过程与方法:用在情景体验、调查交流、创新展示的过程中,增强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防灾避险的意识。
道德教育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环保的法律。
【单元学习活动一览】
核心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实践与服务、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