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以和为贵”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智慧
以和为贵成语由来

“以和为贵”这一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最早见于《论语》中。
它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仪的运用,可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一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它代表了一种和平、和睦、和谐的状态。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和为贵”,认为只有通过和平的手段,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这种追求和平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当今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更加重要。
我们应该倡导“以和为贵”的思想,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同时,在国内,我们也应该注重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解释

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解释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也。
从前,天子向诸侯颁布命令时,要使用“天子”这个称呼;诸侯在接受诏书后,同样也要使用“某国之君”这个称谓来加以回答。
而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们在社会上所担当的角色各不相同,因此,就需要有不同的礼仪规范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
古代社会尊崇以和谐为美德,主张以仁义互相尊重,相互谦让,和衷共济。
由此可见,孔子所讲的“礼之用和为贵”确实有其现实的价值意义。
《论语》中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交往双方都应以和睦相处、融洽友好为贵;二是指交往双方不可失去自我,而要做到兼容并包。
如果交往双方仅仅为了维护表面上的礼貌而虚伪地勉强自己,那么即便是再正统的礼节也只能显得十分荒诞。
因此,以和睦相处、融洽友好为贵;反过来看,倘若交往双方彼此你死我活,谁也不肯相让半步,那么无论对待任何事情恐怕都难免剑拔弩张。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纵观历史长河,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家文化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官方认定的正统思想。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靠的不正是以和睦相处、融洽友好为贵吗?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中华传统礼仪之邦的本质特征。
曾有朋友感慨说,她最喜欢看电视剧里某些故作亲热的场景,心理却莫名其妙地生气,仿佛被塞进一团棉花,憋闷得很,真搞不懂这种破坏别人关系的事有什么乐趣!其实仔细品味,就会发觉哪里不对劲儿——无论男女老少,夫妻还是恋人或是家庭成员之间,总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吧?换言之,人际关系中没有完全一帆风顺的时候。
至于怎么办,首先当然是冷静下来好好沟通啦!假如像《倚天屠龙记》里的周芷若那般口蜜腹剑,遇事毫不忍让,一定会把原本已经出现裂痕的情感彻底撕碎。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就能避免许多矛盾摩擦,促进社会稳定。
由此可见,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尊敬长辈、尊敬领导、团结协作等良好品格,它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和为贵成语

以和为贵成语
摘要:
1.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成语的应用场景
3.成语的现实意义
正文:
“以和为贵”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意思是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这里的“和”指的是和谐,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和为贵”成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关爱、理解,保持和谐,才能使家庭幸福美满。
其次,在社会交往中,要遵循礼仪规范,以礼待人,保持和谐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在国际交往中,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以和为贵”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注重和谐,努力调整各种关系,化解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
总之,“以和为贵”这个成语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遵循的准则。
儒家篇(四)“和为贵”中的领导智慧(三)

儒家篇(四)“和为贵”中的领导智慧(三)作者:王启涛来源:《月读》2018年第08期如果说“礼”是与他人处理好关系的外在手段,那么,“诚信”就是其内在驱动力(为己诚、为人信),是维持长久人际关系的定海神针。
“礼仪”是外功,“诚信”是内功。
所以孔子强调:做人如果不讲信誉,我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见《论语·为政》)。
孔子厌恶浮夸,厌恶一个人本来没有却装作拥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贫穷却装作富裕,孔子认为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很难一心向善(见《论语·述而》)。
儒家所说的“诚”主要是针对自己。
儒家要大家“慎独”,要多问问自己,做到问心无愧才行。
孔子的高足曾子也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了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实践了呢?”(见《论语·学而》)儒家反复叮嘱大家:看见贤人,应当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见《论语·里仁》)。
反省是官员的必修课。
《论语》记载无论是尧与舜的任前谈话,还是舜跟禹的任前谈话,以及商汤和周王朝主要领导者的就职演讲,都提到要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犯了错误不能推卸责任,甚至百姓犯错误,都应该在执政者身上找责任,这就是领导者的自我反省(见《论语·尧曰》)。
所以《礼记·大学》里面专门讲到“诚”的内涵,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这就像一个人厌恶臭味、喜欢美丽的事物一样,是怎样就怎样,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自欺欺人。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别人在背后看你,把你的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一个人必须对自己讲求“诚”,做事问心无愧,而有这样的道德修养,自然就会体现在风度气质上。
所以,君子在单独生活和工作时千万要谨慎,不要放纵自己,这就是“诚”。
晚清著名政治人物曾国藩一生就是以诚为本,通过每天写日记而不断反省自己,通过请朋友审读自己的日记而不断提醒自己,立志做一个圣人与完人。
以和为贵成语

以和为贵成语
(实用版)
目录
1.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成语的用法和示例
3.成语的启示和应用
正文
“以和为贵”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其含义是强调和谐、团结、协调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最可贵的品质和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朋友之间,和而不同。
”这里的“和”,就是和谐,意味着尽管人们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但在相互交往中,应该尊重彼此,保持和谐,这样才能够共同进步。
这个成语的用法非常广泛,可以用来描述人际关系、团队协作、国家外交等各个方面。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团队如果能够以和为贵,尊重每个成员的意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就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以和为贵”这个成语,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尊重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尊重他人,才能真正做到以和为贵。
其次,我们应该善于协调,解决矛盾。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时候,我们应该以和为贵,通过沟通和协调,解决问题,保持和谐。
第1页共1页。
国学赏析:礼为文明的根本价值,有序之和:“礼之用,和为贵”

国学赏析:礼为文明的根本价值,有序之和:“礼之用,和为贵”国学探秘:《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塑造中国人文价值和人道精神上具有深刻而隽永的影响。
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与之有着基因传承的关系。
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礼仪,体现礼义精神,呈现为人文文明中华民族历史上常被称为礼仪之邦,又因之而为文明之邦。
今天,我们就围绕《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主张,来揭示礼之为用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宗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主要解答的问题有:礼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言礼之用要以和为贵?为什么说“知和而和”也要以礼节之?我们为人和做人为什么要重视礼节?人有礼节意味着什么?礼,既是华夏文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礼之用,之所以以和为贵,就在于要坚守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宗旨和道德原则。
在“礼”与“和”的关系处理上,“礼”之用,当以“和”为价值旨归;“和”之成,非礼则无由达致。
礼的价值内涵是:以义为本质,以裁分为宜,以差别为序,以等级、序次和别分为要。
当然,它又必须以和为贵,体现了仁之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宗旨。
从社会管理上言,礼在维护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的目的就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目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礼之为用,以和为贵。
“和为贵”之“贵”,为主要、关键的意思。
礼之用以“和”为“贵”,就是说要以“和”为价值宗旨、目标。
仁者必和,由“克己复礼为仁”可推断,礼者必以和为贵。
礼之为用,固是以别宜、秩序为用,然别分、秩序之功用乃旨在达致和谐、和睦和和平的价值目标。
礼不以“和”为价值宗旨,就会造成离析、分裂之患。
等级森严,分别固化,而违背人情,就会丧失礼之功用的本质。
关于礼仪的成语典故

关于礼仪的成语典故一、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意思是礼仪的运用,以和谐为贵。
它强调了礼仪的价值在于促进和谐与团结,而不是引发冲突。
这个成语典故教导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注重和谐与团结,以和为贵。
二、孔融让梨,礼之先“孔融让梨”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它讲述了孔融四岁时,将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吃小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礼让和尊重他人的精神,是礼仪之先的典范。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尊重和礼让的重视。
三、温良恭俭让,礼之本“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的五项标准,也是礼仪之本。
其中,“温”指温和、慈善;“良”指善良、有道德;“恭”指恭敬、庄重;“俭”指节俭、不奢侈;“让”指谦让、宽容。
这五个方面体现了礼仪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塑造良好个人形象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备素质。
四、礼尚往来,情深维茂“礼尚往来,情深维茂”出自《礼记》,意思是礼仪的交往是相互的,感情的深厚在于维系。
这个成语典故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礼仪和情感的重要性。
通过互赠礼物、互相帮助等方式,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这种交往方式也是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礼乐之大,以治国“礼乐之大,以治国”出自《礼记》,意思是礼仪和音乐在治理国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个成语典故强调了礼仪和音乐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制定和执行礼仪规范,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音乐则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因此,以礼仪和音乐来治理国家是必要的。
六、谦受益满招损,礼之常“谦受益满招损”是一句流传千年的名言,它意味着谦虚使人受益,自满则会导致损失。
这个成语典故教导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避免自满情绪,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也是传统礼仪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七、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礼之重“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礼仪场合表现出色,会让自己身价倍增。
和为贵中和的内涵和认知

和为贵中和的内涵和认知一.和的内涵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
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
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
“以和为贵”这句话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
其中,“和”是指和谐、协调、平衡的意思,而“贵”则是指珍视、尊重的意思。
因此,“以和为贵”就是强调重视和谐、协调、平衡的理念。
在人际关系中,“以和为贵”意味着要尊重他人、协调关系、避免争吵冲突,让彼此之间的交往更加融洽、和谐。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在工作中,“以和为贵”也是一种重要的态度,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协调,同心协力,才能高效完成工作。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
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和”的内涵丰富多样,可概括为:和谐、协调、平衡、和顺、和睦、包容、平和、相生相克、相成相济等含义。
和在社会生活中的认知体现“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
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人类自古至今,因国界、宗教、种族、主权、经济利益的歧异,思想、语言的差别,乃至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所引起的冲突不胜枚举,以至常常上演“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剧。
和为贵的观念,对匡正今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弊病,不无裨益。
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成语“以和为贵”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智慧[摘要]笔者以儒家、道家、佛家的视角,对成语“以和为贵”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智慧进行分析。
[关键词]“以和为贵”;儒家;道家;佛家
成语“以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个成语中的“和”指的就是“和谐、和睦”。
这个成语意思就是:“以和谐、和睦为崇尚,为重要”。
联系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众所周知,我们的传统文化历来就是讲求“和谐、和睦”的文化,是“以和为贵”的文化。
而成语“以和为贵”也就相应地体现出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首先,成语“以和为贵”体现在儒家以“仁爱”为本的处世原则里。
我们知道,儒家的学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是讲求孝悌忠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学问。
而其核心就只有两个字“仁爱”。
具体说来,儒家所讲的“仁爱”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注重亲情,使得家庭和乐。
《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可见,仁爱的最初体现就是孝道,做好了孝悌之道,才不会“犯上作乱”。
第二个层次就是“立人达人”,搞好人际关系,使得人与社会相和谐。
《论语·雍也》载:“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
”孔子认为真正仁爱的人是自己想要站立的同时,也想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找到了前途,也想到帮助别人找到前途,推己及人,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
“仁爱”就是把源自家庭内部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礼仪规则扩大到社会之中,进而才能“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三个层次就是泛爱众生,使得人与自然、宇宙相和谐。
这种仁爱是调和物我关系的生命境界,已由爱亲人、朋友,提升到了对整个人类、自然、宇宙普遍关爱的高度。
《论语》成语“乐山乐水”就是这种仁爱的体现。
它出自《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种智者与仁者的快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体验。
在仁智之人看来,自然界充满生机,与之融为一体,不计利害,就是仁者情怀,也方可享受生命极致的快乐。
其次,成语“以和为贵”还体现在道家崇尚“不争之德”的潇洒忘我的情怀里。
我们知道,道家的学问就是超脱自我,“无为不争”的忘世的学问。
因此,道家特别喜好“无为”和“虚静”,主张“以静修心,以静养生”,并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用“和光同尘”,不露锋芒,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和人生。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曾说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的“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争”的意思。
其实,在老子眼中,所有的圣人都是慈悲不争的。
他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还曾经把自然界中最具有“不争之德”的水比作圣人,并情不自禁地对它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
”其具体的意思是,最善的人就如同水一样。
水总是善于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之争,而且它还谦卑地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水是最接近“道”的。
比起崇尚“不争之德”老子,老子的学生庄子则更是与世无争,潇洒忘我。
他是个以“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而著称的人,曾经这么感叹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何等的物我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啊!
最后,成语“以和为贵”还体现在佛家以“慈悲”为本的教理教义里。
佛家讲的“慈悲”,实际上是一种“博爱”、“大爱”。
其实,佛家不光讲“慈悲”,而且还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慈大悲。
佛家所讲的慈悲,实际上是基于对众生两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众生平等。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包括有血肉之躯,有情识的有情众生和没有血肉之躯,没有情识的无情众生)都是平等的。
一切众生都平等的具有有佛性,都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机会和可能。
所以,佛家主张要以平等的慈悲心去关爱一切的众生,无论此众生是人还是其他的动物,无论是植物、矿物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桌椅板凳等等。
所以,佛家还主张“不吃肉,不杀生”,“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二是众生太苦。
在佛家眼里,人生真是太苦空无常了,而众生又身在苦中不自知,不觉悟,真是太可怜了。
所以佛家总是以慈悲怜悯的心来对待世间这些“苦海无边”的苦难众生,而那些佛菩萨们则是把“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当成是自己最“本职的工作”。
大乘经典——《无量寿经》第四品也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另外,成语“以和为贵”还体现在佛家待人处事的“六项基本原则”方面。
佛家主张待人处事要依“六
和”、“六度”。
具体说来,“六和”指的就是佛家讲的使得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六项原则,又称为“六和敬”。
其内容有如下六个方面:1.见和同解。
即建立共识。
2.戒和同修。
如果两个人都守法,社会就安定。
3.身和同住。
即和谐相处,同住在一个城市,一个乡村,或一个道场。
4.口和无争。
争论不休为动乱的根源。
为了大家的和谐,我们要善护口业,有“不争”之德。
5.意合同悦。
即大家看法、想法一致,欢欢喜喜同在一起,没有任何摩擦。
6.利和同均。
即大家不分富贵贫贱,同享利益。
而“六度”则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布施。
它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2.持戒。
即受持戒律,最重要的就是持杀、盗、淫、妄、酒五戒。
3.忍辱。
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甚至还要感恩伤害过你的人把你成就。
总之,忍辱就是忍受一切,恒顺一切。
4.精进。
就是老实,听话,真干!5.禅定。
就是万缘放下,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八风吹不动。
6.般若。
即智慧。
比如佛家讲的处事的智慧有:吃亏是福;不见世间过;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修身的儒家,修心的道家还是修性的佛家,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和智慧,诠释着我们“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老子庄子选[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论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