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讲解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观后感

魏晋风度观后感

魏晋风度观后感看了魏晋风度相关的东西,那感觉就像闯进了一个超级奇特又迷人的世界。

首先得说,魏晋那时候的人在穿着打扮上就很有范儿。

宽袍大袖的,走路都带风,感觉他们不是在走路,而是在自家花园里闲庭信步,每一步都像是在作诗。

男的涂脂抹粉也不觉得奇怪,这要是搁现在,那得是超级前卫的时尚弄潮儿。

他们那股子对美的追求,简直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不只是脸蛋好看就行,整个气质得是那种超凡脱俗,像是从画里走出来,还带着点仙气儿。

再说说他们的行为举止,那叫一个洒脱随性。

竹林七贤简直就是这个时代风度的代表啊。

像刘伶,喝个酒都能喝出传奇色彩,喝得醉醺醺的还让仆人带着锄头跟着,说要是醉死了就直接就地掩埋。

这放在现在,估计得被人说“心可真够大的”。

他们不在乎什么传统的规矩礼教,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在朝堂上要是觉得不爽,说走就走,隐居山林,每天和朋友聚在一起喝酒、弹琴、作诗,逍遥自在。

而且魏晋时期的人都特别有才华。

感觉那时候随便拉出来一个人,都能出口成章,写诗作赋就跟咱们现在发个朋友圈一样轻松。

他们谈论的话题也是高深莫测,什么玄学之类的,虽然咱现在听起来有点云里雾里,但在当时那可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四溅啊。

这种对学问和思想的热爱和探索,真的是很让人佩服。

他们的思想就像是脱缰的野马,不受拘束,各种新奇的想法不断涌现。

不过呢,这种风度背后也有点小无奈。

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今天你还在朝堂上风光无限,明天可能就脑袋搬家了。

所以很多人就选择这种看似洒脱的生活方式来逃避现实。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这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审美标准和文化气质,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现在想想,魏晋风度虽然离咱们很远很远了,但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他们对美的那种执着追求,提醒咱们在忙碌的生活里也别忘记发现身边的美。

还有那种洒脱的心态,有时候别把自己逼得太紧,偶尔也像他们一样随性一点,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乐趣呢。

这魏晋风度啊,就像是一杯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魏晋风度使得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观念更加开明,他们格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仁政”“文德”,重视心态的整体构建,着重文化修养,强调贤行、仁义、无私,也是我们现在主张的一种“新理念”,我认为其中的“文德”是特有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支持了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完美,创建了魏晋文化的更新。

此外,魏晋风度表现出的慈悲之心也是很让人感动的,他们努力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他们关注贫穷家庭,慷慨解囊,还有例如贤臣苏秦景县给予农民的丰厚恩惠,其他诸如此类的事例颇多,无不令人倍感赞叹。

总之,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开拓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新高度,令中国文化有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们能够学习到魏晋风度,即以仁义、文德、托贫以及团结等良好的精神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为更好地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努力。

- 1 -。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关键词:魏晋风度;精神内涵;时代意义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奇异、最另类的时代,是人的意识觉醒,追求精神自由、人格尊严及生命价值的时代。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漢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魏晋名士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一种异于流俗的、超群洒脱的方式生活着并重新思考、诠释生命的意义,构筑了文学史上一道绚烂夺目的风景。

一、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魏晋时代是美的自觉的时代,《世说新语》中晋人发现了人物的美,包括人物的自然美,行为美,更重要的人格美。

如果说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那么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则求美,他们赋予美特殊的内涵。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魏晋时期品评人物即是从人物外貌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一种艺术审美的眼光对人物精神风韵进行关注。

对于自然美,魏晋士人特别追慕姿容行止的洒脱俊逸,大都非常重视修饰,出门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

《世说新语》专门有《容止》篇来表现时人的仪容之美。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当时以白皙、瘦弱、清俊为美,魏晋士人这种瘦削俊逸的形貌也恰增添了一些仙风道骨的清逸之气。

对于人格美,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魏晋人常喜爱用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物,这是人格美的一种整体表现,这种描述方式使自然美与人格美相互映衬。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摘要:魏晋风度以其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受到广泛重视,有关的评价见仁见智,甚至针锋相对。

但不论如何看待和评价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皆不可否认其对中国文人及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且其时代意义能够跨越时空引起广泛的共鸣。

关键词:魏晋名士;魏晋风度;中国文人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二者凝铸而成的人格精神,是魏晋名士的内在质素与外在标志。

千百年来,作为名士标识的魏晋风度,一直是文人雅士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时至今日,人们提及中国传统文人时,仍会对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津津乐道,甚或流露出艳羡之情。

这种情况不得不令人反思:对中国传统文化广有影响的魏晋风度究竟有何时代意义?一、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鲁迅之前,魏晋名士风流是学人对魏晋风度的另一种表述。

清代学人顾炎武曾这样评价魏晋名士风流:“魏明帝殂,少帝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

其十年,则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

三国鼎立,至此垂三十年。

一时名士风流盛于洛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

自此以后,竞相祖述,如《晋书》言王敦见卫玠,谓长史谢鲲曰:‘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

”①顾炎武以为,曾经盛于洛下的名士风流,就是正始名士表现出来的“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

正始以下,名士竞相祖述,遂至风流弥繁。

顾炎武所说的名士风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崇尚老庄,以清谈为尚,所谓“弃经典而尚老庄”;二是灭弃礼法,任情放诞,所谓“蔑礼法而崇放达”;三是寄情世外,仕不事事,所谓“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

对魏晋名士风流,两晋时期就有桓温、庾翼、干宝、范宁等人提出批评。

范宁《王何论》对王弼、何晏等正始名士进行猛烈抨击:“王何灭弃典文,不尊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熊启强2012011922 化工系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着重从“贵无”“崇有”的现实意义中强调了放达的态度,而对当今社交网站的发展情况,论述了“清谈误国”到现在的“聊天误人”,还有就是游戏像寒食散一样的强大成瘾的功能。

关键词:崇有贵无放达魏晋风度清谈寒食散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从而在当时士大夫群体兴起了一股放达隐逸的社会风气。

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

”其集中表现为清谈、吃药和喝酒三个方面。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个演讲。

晋人由于多吃“寒食散”导致其皮肤易磨破,因而其多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给人一种飘逸风度的感觉。

然而,魏晋风度是当时一个时代的产物,其对现在又有什么启示意义呢?我认为首先便是他那种放达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社会上兴起了一种风气,许多人都存在严重的趋利倾向。

许多的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甚至甘愿做伤天害理违背自己的良心的事。

什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啊,什么“要嫁就要嫁土豪”啊……这些都反应了我们这个社会是过于的强调物质财富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地提高,许多人开上了汽车,住上了洋房,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精神境界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反而由于财富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底层的许多劳动人民对富人产生了企羡,这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去获取财富。

有些人获得不到,只有采取一些不是很正当的方式。

这渐渐地形成了社会上的一种风气,人们普遍认为金钱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金钱来获取。

许多富人也深受这种社会风气所影响,在各种场合炫耀自己的财富,炫耀自己的豪车以及名牌物件等,有些富人甚至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恣意的违反社会的法规,其认为社会的法规所造成的约束只需要花一些钱就可以轻松的解决。

试问,如果任凭这种社会风气所发展下去,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魏晋南北朝时“贵无论”和“贵有论”的争论,何晏和王弼提出了“贵无论”,认为社会的本源以及我们世界的根本都归结于“无”,同时他们强调要安贫乐道,无知无欲。

论魏晋风度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启示

论魏晋风度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启示
安徽文学
W ENXUE 文 ANH UI

..


沦魏晋风度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启示
欧 阳 莹
安 庆 师范 学院
摘 要 : 在 当代 生 态 美 学 q - , 探 讨 得 比较 多 的 是 人 与 自然环 境 的 和 谐 生 态 关 系 。 深 层 生 态 学 曾提 出 “ 人一 自 然一 环 境 ” 协调统一的观点 , 在三者的关系中, 人起 着核 心 的 纽 带作 用 。 由此 可 见 , 要 想 维 护人 与 自然的 生 态和
静、 朴露 、 韬谲十二类 。 多 种 多 样 的人 格 品 评 标 准 一 改 以往 立 人 唯 求 中平 正 和 的单 一 摆 脱 了精 神 的束 缚 .
二 、生 命 意 识 的 觉醒
余秋雨先生在《 遥 远 的绝 响 》 一 文中以“ 这 是 一 个 真正的乱世” 来形容魏晋。 魏 晋 是 中华 历 史 上 大 动 乱 、 大 分 裂 的 时期 。政 治 黑 暗 、 乱党专政 、 哀鸿遍野 、 人 命 如 草芥 .整 个 社 会 充 斥 着 阴 谋 和残 忍 . “ 白骨 露 於 野 , 千 里 无鸡 鸣 ” 的现 象 随 处 可见 。 百姓们得过且过 , 能 活 天是一天 . 灾难 随时可能降临到头上 : 士 人 们 过 着 提 心 吊胆 的生 活 .权 力 富 贵 都 如 烟 云般 虚无 缥 缈 . 朝
谐, 从 根 本 上 在 于 从人 自身 出发 , 建 立 和谐 的精 神 生 态观 。 中 国古代 魏 晋 士人 的风 度 可 以概 括 为独 立 的人 格 、
觉 醒 的 生命 意识 和 审 美化 的 生 存 方 式 三种 特 征 , 这 些对 于 当代 精 神 生 态美 学 的发 展 有 着 良好 的 借 鉴 作 用 。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观后感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观后感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观后感魏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中国通史中,我对魏晋风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1. 魏晋政治风度魏晋时期的政治风度可以用“缺乏秩序但开放包容”来形容。

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虽然国家处于分裂和动荡的状态,但却给了人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魏晋时期的政治家也倡导着包容和开明的政治态度,儒家的“以文化治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2. 魏晋文化风度魏晋时期的文化风度有两个显著特点:思想开放和注重个人修养。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学术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思想方面,王羲之等人提出了“笔墨丹青,气韵天成”的艺术观。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才华和创造力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播。

荀子、郭象等人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并通过著作的出版和教育的普及来传播这些思想。

在文学方面,魏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

例如,曹操、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观察和感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3. 魏晋社会风度在社会方面,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度也反映了一定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相对宽松,士族阶层的崛起和派系斗争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多以文人为主体的士族阶层,他们通过才华和文化修养来获取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这种士族阶层的崛起打破了农耕社会的传统等级制度,为后世社会结构的变革开辟了道路。

与此同时,士族之间的派系斗争在魏晋社会中十分激烈。

各派系之间为争夺权力和资源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结语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它不仅推动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而且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的现实意义

魏晋风度的现实意义

魏晋风度的现实意义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礼俗文化的一种风格,它的现实意义是:
1、魏晋风度体现了一种礼仪文明的精神,强调礼节的尊重,鼓励人们尊重他人,增强人们的文明礼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2、魏晋风度体现了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敦厚的礼貌,谦逊的态度,使人们在社会中能够得到尊重和认可。

3、魏晋风度体现了一种崇尚学习的精神,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4、魏晋风度体现了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建环三赵月靖2013010121魏晋人物晚唐诗,应该是风流的真正代名词——风流却不世俗,率性而不随意。

它总让人想到曲水流觞的极致风雅,泼墨挥毫的纵情恣意,让人为那些或衣袂翩翩或狷介狂傲抑或铁骨遒劲的身影痴迷沉醉,拍案叫绝。

那恢弘于天地的风骨更是让世人景仰倾倒。

而魏晋风度,自汉末清流到建安风骨,从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由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远雅正,风流蕴藉。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与意境》中也说道:“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才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然而,旧时王谢堂前燕,再不复海棠庭院。

这是马致远对于魏晋繁华一去不返的缅怀叹惋。

历史的滚滚洪流奔涌而过,刻下的,只是风流王朝在窗边暧昧绰约的剪影。

这个时代最终的模糊与消逝,这个时代诸多人物的悲惨命运使我们认识到,也许魏晋风度并非像看上去的那么洒脱飘逸。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这样说道:“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

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鲁迅先生近乎残忍却又含蓄地指出,魏晋的背后还有更深沉意义的所在。

我们需要清晰地看到魏晋风度的另一面:那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

魏晋的风流毫无疑问是只针对于士族大夫的风流,那些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是建立在百姓受几大集团政治斗争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上。

而清谈、吃药和喝酒,究竟是风度的体现还是对世俗的逃避?这种双重的魏晋风度在现代有何借鉴意义,下面就分四点来讨论一下。

一、审美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断:“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的大自由。

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魏晋风度里所强调突兀的“自由”与“解放”,在现代依然给人以美感。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世说新语・伤逝》)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痛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世说新语・伤逝》)《世说新语》中关于魏晋人蔑视礼法、张扬个性的记载俯拾即是。

他们洒脱旷达,依情而为,有血有肉,鲜活生动。

在魏晋人不滞于物,风神潇洒的面貌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玄学的根基。

在魏晋以前,重功利、重政教的儒学一直占着统治地位。

儒学以礼教为本,主张克己复礼,反对怪力乱神,提倡中庸,反对极端。

总之,是抹杀人的个性,要求个性服从社会共性。

魏晋人在这样的哲学传统面前感到困惑,不知自己究竟为何物。

战火频仍与社会动荡使儒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得以瓦解,魏晋思想家们最终意识到,汉代的哲学传统以层层障碍束缚人性,使人丧失了真我的面目。

于是他们推陈出新,极力鼓吹张扬个性、重视生命与自然感情的玄学理论,并总结出“无”这样一个最高境界。

玄学大家王弼注《周易》时不断申明:“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在《老子注》中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在这里,“无”的含义“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

”二十世纪以来,理性精神渗透进了一切领域,作为个体的我们,每一行为、每一意念都被理性所安排或受到理性的约束。

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

由此,人们常常觉得失去自我而陷入孤独之境。

物欲横流中,有多少鲜衣怒马的热血少年被现实的冰冷磨去了棱角,人们屈从于利与欲,开始害怕变得与众不同,恨不能隐身在人群的背后。

我们个人独特的精神情感无所附着,人失却了生命的自然形态。

于是,我们开始歆羡魏晋风度所体现的人的精神的“自由”与“解放”。

渴望我们的情感和个性这些生命内容的实现,也渴望我们在这个越来越妖魔化的社会重拾情深与生气。

二、人格在道家和儒家并行不悖的魏晋时期,魏晋风度由两个方面构成:儒家人格,道家人格。

儒家讲人以修身为本,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讲忠讲孝,讲究坚定的信念和操守,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信念。

魏晋风度中,这些信念和操守都被推向了极致。

而道家讲清净、自然,无为,讲阴阳转化、物极必反的道理。

魏晋风度中表现为放浪形骸、坦荡率真,还有韬光养晦、与世俯仰的处世智慧。

魏晋风度的人格内涵中,有几点对于现代社会及其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是重视孝道,尤其推崇真正发自内心的孝,至情至性的孝。

晋朝以孝治天下,在选官制度中,有“举孝廉”,《孝经》更是晋人治家修身必备之经典。

王戎、和峤(桥)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哀伤痛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精神和气色)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因悲伤而消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世说新语•德行》)现代人每日奔波忙碌,时常忽视身边亲近的人。

前十八年肆无忌惮地挥霍父母的关怀备至,后八十年自立门户,却也不愿再分给他们更多的孝心和爱护。

这一点与前人相比,我们当然自惭形秽亦毋庸赘言。

其次是贫而能廉。

晋代选官注重人品,“举孝廉”中,廉也是重要的考察因素。

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

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

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褌邪?”范笑而受之。

(《世说新语•德行》)范宣廉洁节俭到达了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君子固穷,这种廉洁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本来就是最贫穷最节俭了,又遇到灾荒年,疾病流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接受馈赠,这种廉洁的节操是何等的坚定!富而能廉诚可贵,贫而能廉价更高!反观现代社会,贪腐之风盛行,有些官员极尽敛财之能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任意妄为实在可恨,倘若人人能安贫守道,相信国家又会有另一番光景。

最后是处变不惊的淡定与自信。

淡定是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是面对危难而气定神闲、从容镇定的心理状态,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人格要素。

在《世说新语》中,有些人自幼就处变不惊,为时人所推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言语》)最能诠释淡定的人物,是嵇康临刑前的表现。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雅量》)人最畏惧的,莫过于死亡。

然而嵇康面对死亡不仅神气不变,而且还抚曲一首,那种儒雅从容,令后人感佩、景仰,只有大智慧、大心胸、大信念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至于自信,魏晋人也是毫不掩饰。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

”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世说新语•品藻》)刘惔(字真长)在高官面前毫不谦虚、毫不掩饰,其自信是何等的强烈!这是晋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从容,大街上人人行色匆匆,熙熙攘攘,永远都充斥着急躁与浮华。

为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为一点小小挫折手足无措。

我们应该学学晋人,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当然,魏晋人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方正品格、不染半点尘俗的清高、仁人爱物的悲悯与深情、心无挂碍的坦荡率真、灵活机智和应对的巧妙都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标杆。

三、风骨魏晋南北朝,一个皇帝王朝不断更迭的时代,一个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在这场政治的漩涡中,一批批的门阀士族被残害至死。

他们生活在一种富贵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们又生活在一种满怀忧祸的境地之中。

但,正是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中,门阀士族们产生了忧惧深重的无边哀伤,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无限感慨和深刻反思。

在这种表面风平浪静清闲自得,实则暗藏汹涌危机四伏的生活中,他们形成了独特的风骨。

于是,他们觉醒了!他们开始怀疑和否定权威,面对日渐动荡的社会,面对频仍的战祸,面对流行的疫疾,大批的上层贵族,一时俱逝,所有的荣华富贵,顷刻丧落......他们开始注重人和人格本身,开始注重人们内在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和能力,而不是外在的功业、气节、学问和道德。

于是,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的观念和礼俗。

于是,“竹林七贤”成了六朝的理想人物,甚至在墓室的砖画上,也取代或挤进了两汉的神仙迷信、忠臣义士的行列。

于是,士族门阀们把心思、眼界和兴趣由环境转向了内心,由社会转向了自然,由经学转向了艺术。

回想一下,那忧愤无端、慷慨任气的阮籍,他把残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伤写得如此深沉美丽:“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同时又感到“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延年又有什么用处?“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痛恶环境,蔑视现实,要求解脱;同时,却又是“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现实逼他仍得低下头来,应付环境,以保全性命。

这些魏晋名士表面上看起来轻视世事、洒脱不凡,不论他们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还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其实他们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一种巨大的苦恼、恐惧和忧愤,情感也总是处在一种异常矛盾和复杂的状态之中。

这些魏晋名士们尽管高谈老庄,实际仍是知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并不能构成他们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们精神上仍无法排遣或予以解答。

但也有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陶潜,它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出来,寄情山水,诗酒相陪。

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

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高贵、自然、生趣这些便构成了魏晋风骨的内涵,而它最终的指向则是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魏晋名士的风骨,以一种极其悲壮又极其怪异的姿势,矛盾而和谐地撑起了他们桀骜不驯的身躯,撑起了他们不愿苟且,隐忍血泪高昂的头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