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
最新-四川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精

四川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均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刹/刹那吭声/沆瀣一气偌大/落落寡欢B.强迫/增强蹩脚/惊鸿一瞥豺狼/裁剪合体C.模板/模型拔擢/牛山濯濯嫩绿/愣头愣脑D.纤细/纤夫粗犷/旷日持久弊端/麻痹大意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震撼胁肩谄笑目不交睫真金不怕火炼B.低碳饥肠漉漉冥顽不化坐收渔翁之利C.落寞流觞曲水乐不可支识世务者为俊杰D.调济孽根祸胎形迹可疑解铃还须系铃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明正德嘉靖年间,著名学者杨升庵开始在四川新都桂湖“沿堤遍栽桂树”,精心培植,兴建园林,桂湖至此名扬天下。
B.从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到孔子学院“全球开花”,中国的“公共外交”正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呼之欲出。
C.2018年“四川十大最美街道”评选活动尘埃落定,成都春熙路、宜宾莱茵香街、西昌观海路、眉山市眉山新区湖滨路等1O条街道获此殊荣。
D.中国女子冰壶队四名选手配合默契,在世锦赛上勇夺铜牌,人们不禁感叹: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到2020年,四川将基本形成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体系,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区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成的阶段,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C.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等措施对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首相菅直人说,日本因“3·11”地震面临二战后最严重的危机,政府将使用应急资金实施救援,还将考虑对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进行查处。
二、(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河南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含解析

2018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现实”与“历史”“未来”形成对应关系,尽管历史和未来题材创作同样可以表达现实意蕴,但现实题材创作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更为直接,更容易对社会现实产生显见的作用,因而,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创作,这是很自然的,也有利于文学创作获得强盛的生命力。
现实主义的本意包括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写照现实的要求。
肯定这一要求,表现了国家的自信。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同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声誉,正说明现实主义道路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繁荣发达的主要途径。
当然,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样态,近年来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在相当规模上带来了浪漫主义创作的新气象,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但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最高水平的创作。
特别是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报告文学创作为代表)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小说创作为代表)两方面,具有大众文学、网络文学无法比肩的优势,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现实主义的力量,体现于其深厚的美学价值。
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
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少有浅薄的冲动,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不愿意在文学阅读中随便迁就作者的教化,更以真实感作为审美感觉的基础,这些都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必然成为文学读者,尤其是高层次文学读者的主要需求。
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两翼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又从来都是互有补充的,人们不仅需要真实的观照,也需要理想的想象。
正由于主流文学在一个长时期内将现实主义定为一尊,忽视了身旁一大片荒芜的文学土壤,才使大众文学和网络文学赢得异军突起的广袤余地。
最初,青春文学兴起,几乎在一夜间征服了无数青年读者的心,其本原正出自于浪漫情怀。
陕西省渭南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卷201709040557

陕西省渭南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从社会发展来看,水与人们生活,已经成为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所以大家要养成节水的习惯。
②建设法治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参与者和践行者,因此,“法治中国”并不仅限于庙堂之论,而是与每个公民_________。
③作为人民公仆,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_,把个人的荣辱、安危置之度外,才会得到群众的赞成,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
A.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休戚相关B.休戚相关休戚与共息息相关C.休戚相关息息相关休戚与共D.息息相关休戚相关休戚与共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
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牢不可破,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②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忙。
③乌克兰局势陡然升级,乌克兰的坦克摆出一副武力清剿的样子,而俄罗斯也是枕戈待旦,在俄乌边界俄方一侧部署了4万大军。
④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
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⑤巴西足球世界杯决赛,在加时赛后半段德国队打进一球领先后,不甘失败的阿根廷队困兽犹斗,全力出击,作殊死一搏。
⑥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上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A.③④⑤ B.①②⑤C.②③⑥ D.①③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九江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六)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XXX、XXX参观,但________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________;尽管文化市场上艺术品________,但泡沫也不少,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
A.浅尝辄止所剩无几琳琅满目B.走马观花寥寥无几琳琅满目C.走马观花所剩无几鳞次栉比D.浅尝辄止寥寥无几鳞次栉比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伏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也让敌人有了防备;打迟了,敌人已集中驻止,伏击变为啃硬骨头。
B.XXX说,让XXX坚持18年的是XXX的理想主义,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理想,天天思考的就是赚钱,那就变成了一部赚钱的机器。
C.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离开校园,这条街上的很多商铺就像冬眠了;等学生返校时,这条街又渐渐热闹起来。
D.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暴涨致使美国基金司理XXX 亏损约2.5亿美元,目前他茶饭不思,安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3.下列对联中,属于纪念XXX的一组是(3分)()①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②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XXX,与日月争光③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侥幸心理实际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日益健全,靠侥幸取胜或避害的可能将越来越小,社会终将是老实人的天下。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全然,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日子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降叶归根的期盼,无别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乾坤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别为。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诗抒情言志别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通于中国人的日子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制造及精神境地之中。
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进展,易学的简易变易别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动身点。
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别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
一代之精神气质妨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别同时期又有明显差异。
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传统文化是传而统之的文化,流传长久讲明其有着历史合理性和时代习惯性,在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讲明其理论形式的完善与精巧,植根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别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倾向。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也许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日子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日子。
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考试卷

褚兰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1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
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
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
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
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
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
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
广东汕头市潮南区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在本质上是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它首先满足人的实用需要。
由于大部分建筑不能脱离实用功能,其审美价值受到实用功能的制约,还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术,如一般住宅、厂房、办公楼等。
真正的建筑艺术体现在一些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之中。
这些建筑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纪念、信仰、审美、娱乐等),因而在建造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其实用价值'而是其精神性价值,包括审美价值。
建筑的美主要在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
建筑的造型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
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因此建筑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
建筑艺术的造型都是体现一定的精神内容与审美理想的。
12世纪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具有超人的尺度,尖塔的房顶耸入云端,门窗多为尖拱形,表现着向上飞升,超脱尘世,符合教会以宗教观念影响群众的要求。
中国的寺庙建筑凝重阴森,窗户小少,光线暗淡,也显示了佛的神秘与庄严。
可见,建筑艺术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们以巨大的体积迫使人们接受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内容的影响。
建筑艺术的造型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受到特定时代生产力的制约,也受到该时代审美理想和兴趣的制约,象征着时代的特点。
罗马式建筑在公元5世纪至14 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反映着当时生产力尚不发达、封建庄园林立却互不往来的时代风尚。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年济宁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
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
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
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有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
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
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
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1.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B.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2.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野外理发处丰子恺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
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
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图画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不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
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
但从绘画的视角来看,却恰恰相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
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
而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呑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
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
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
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
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
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画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
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
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
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
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
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
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
而作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为求这黑色的统调,我的签字须写得特别粗大些。
船主人在我下船时,给小杂货店十个铜板,向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盘来给我吃。
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
“啊,画了一副剃头担! ”他说,“像在那里挖耳朵呢。
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 “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 ”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的一张照片:那照片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
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盛妆打扮,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
我很同情她的这一片苦心。
这照片仿佛表示:她在物质生活上不幸而做了船娘,但在精神生活上十足地是一位贵妇人。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的人。
我们这位船主妇可以说是这种人的代表。
我吃着豌立,与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之后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作者在乘船野游而闲极无聊时看到一处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地方,并且也看到了一位剃头司务, 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有很强的观察力。
B.作者创作的“野外理发处”漫画体现了他率真洒脱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他善于及时捕捉绘画素材及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
C.作者描写剃头司务时不拘一格、信手拈来,把“被剃者”描写成正在求医的病人和正在受刑的罪人,涉笔成趣,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剃头司务的活力和剃头时的权威。
D.文末“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一句体现了作者对绘画的观点,即绘画中的人物未必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也可以是普通人。
5.请简要赏析画横线的句子“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
(5分)6.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怎样?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历史记忆黄春宇文汇报:1992年,您的《汉民族发展史》出版了。
当时媒体的评价很高,“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史”“一部全方位审视汉民族的史书”。
徐杰舜:我在书中提出了汉民族起源多元说,而多元的起源又分为主源和支源。
主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炎黄族群集团,一是东夷族群集团。
何为主源?就是说这个族群集团所有出现的人群最后无一例外的成为它的民族组成部分,没有成为少数民族。
现在讲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那是不准确的,因为炎黄子孙只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我还分析了支源,包括百越、苗蛮、戎狄,这些先秦时期的族群并没有全部成为汉族,另有一部分先后分化、融合,形成了少数民族,比如越就是现在很多南方民族的祖先,壮族、侗族都跟百越有关系。
文汇报:厘清了起源,那么汉民族又是如何形成的?徐杰舜:我在《汉民族发展史》中提出了汉民族形成的“三部曲”,首先是先秦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然后是春秋战国,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最后是秦汉时华夏民族在“大一统”中,发展、转化为汉民族。
秦始皇时期,文字得到了统一,而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本质的标志和表现,是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纽带,汉字在汉民族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对汉民族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内聚作用。
文汇报:汉民族是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徐杰舜:五帝时代,大大小小的族群,有名字的352个,没有名字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352个经过历史的互动、磨合、整合、融合,到春秋就形成了一个华夏,还有其他蛮夷民族。
华夏族不断与戎、狄、夷、蛮混血,民族实体壮大。
秦统一六国之后,华夏族因朝代得名,被称为“秦人”。
汉朝建立后,汉朝国人都称为“汉人”。
到了五胡十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称这些汉人仍为“汉人”。
唐朝改称“唐人”,而非“汉人”;元朝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后来又把“南人”并入“汉人”,这个“汉”就慢慢成为汉民族的族称了。
我认为汉民族实际上就体现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的结构,从多元走向一体,形成的过程是两千多年,发展的过程到今天为止也是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