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特点

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特点

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特点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南北朝时期人物风度及其言行的书籍,包括了魏晋时期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其提供了人们解析古代文化与历史的重要参考。

在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特点。

在魏晋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逐渐追求文化和精神上的寄托。

首先,魏晋时期的人们重视自律和谦虚。

在《世说新语》中,常常可以见到像夏侯惇、孙权等名人的自律谦虚的故事。

他们往往能够自我反省,以此来纠正自己的缺点并不断完善自己。

这一点可以从孙权力主领大军时,常常要求自己先行攻城,而不是让下属去攻城,来证明他的自律和谦虚。

其次,魏晋时期人们注重礼仪和礼节。

礼仪和礼节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的不少描述中看到。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观止》中写到:“禁门之内,不得不以礼;故曰:‘礼之用,和为贵。

’”第三,魏晋时期人们讲究品位和优雅。

在那个时代,让人感到愉悦和享受的魏晋文化发展势头强劲。

在《世说新语》中,除了一些关于名人的谈论之外,还有很多关于魏晋文化的艺术、音乐、诗歌等引人振奋及惊人的壮举。

不少文学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人都以书画、诗歌等形式展示了他们的品位和优雅。

最后,魏晋时期人们强调情感和友谊。

在那个时代,人们非常重视情感和友谊,同时也非常欣赏感性的艺术。

《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和故事经过浓厚的人文关怀,讲述了许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它是对我们自身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启示。

正如《世说新语》所记录的,魏晋时期人们所追求并非只是身体上的富有,而是在精神上也有所取得。

他们高度重视礼仪、自律、品位、优雅、友谊等人性和文化方面的价值,而且把这些传统维护得很好。

他们的人文态度非常强烈,并且他们的文化具有极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斥责古代文化,又不偏重满足于现实,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得以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魏晋时期的特殊印记。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玄学趣味
“玄”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 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 “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 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
阮籍的脱俗,不仅被时人所认识也被世人所接 受。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 然一体的“大人”境界: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通体,天地并 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 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 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清谈分为口谈和笔谈 自问自答
嵇康《声无哀乐论》 欧阳建《言尽意论》 嵇康作《养生论》 向秀作《难养生论》 嵇康又作《答难养生论》
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 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 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 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 都,……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 “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 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世说新 语· 伤逝篇十五》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晋书阮籍传》

魏晋风度名词解释

魏晋风度名词解释

魏晋风度名词解释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和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魏晋风度的形成,本身有一个过程,它的产生在东汉末年就开始酝酿了,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魏晋风度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直到东晋才最后完成定型。

东晋名士表现出来的烟水之气和风流自赏,是为后人认同了的魏晋风度的主要内容。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魏晋风度、唐诗文化、宋韵
一、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真脱俗、怡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和放纵桀骜、傲视礼法的言行风范。

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意蕴,代表了当时士族概念形态的一种人格的体现,亦为魏晋时期的审美倾向。

魏晋名士们追求个性解放,不拘泥于礼节,喜欢结交朋友,崇尚清谈,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度,被后人所膜拜。

二、唐诗文化
唐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唐诗以其丰富多彩、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等特点而著称于世。

唐诗的主题广泛,内容丰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唐诗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开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宋韵
宋韵是宋代文化的独特风貌,体现在宋代的诗词、书画、陶瓷等各个
方面。

宋代诗词以清新雅致、深婉含蓄为特点,追求言简意赅、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宋代书画则注重意境的表现,追求笔墨的韵味和气韵的生动。

宋代的陶瓷则以简约素雅、造型优美为特点,体现了宋代审美趣味的独特追求。

宋韵的形成与宋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一、引言《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全书共十卷,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物逸事、言谈风尚和社会风俗。

其中,魏晋风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二、魏晋风度的背景与内涵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崇尚自然、超脱和自由。

这种风度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三、《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表现1.个性自由:在《世说新语》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风貌。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既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展示了他在审美追求上的自由精神。

2.淡泊名利:魏晋时期,名利场上的追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世说新语》中却有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如嵇康拒绝入仕,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就展示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轻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才情横溢:《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才情和逸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见解。

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谢安与王羲之的交往等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自然洒脱:《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故事。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豁达态度,如王羲之的临终遗嘱等。

四、结论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这种自由、超脱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特点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特点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特点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名著,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的历史典故、人物轶事和文化风俗。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研究魏晋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魏晋风度。

一、魏晋风度的概念1.1 魏晋风度的含义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它包括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所崇尚和追求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标准等方面。

同时,魏晋风度还涉及到当时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礼仪习惯、服装打扮等方面。

1.2 魏晋风度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区别相比于其他历史时期,魏晋时期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差异。

首先,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也导致了魏晋时期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由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二、魏晋风度的主要特点2.1 以文学为代表的审美趣味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独特的审美趣味。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真实、注重细节描写,并且喜欢通过对话和言语来表达情感。

同时,在诗歌创作方面,魏晋时期也形成了以“清新”、“淡泊”、“超脱”为主要特征的文学风格。

2.2 以礼仪为代表的社交习惯在魏晋时期,礼仪成为了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注重礼节和仪式,尤其是对于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礼节更是必不可少。

同时,魏晋时期的社交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行的就是诗会、酒宴和游戏等。

2.3 以个性为代表的价值观念在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生活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念,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并且符合道德准则就可以。

魏晋风度在洛阳

魏晋风度在洛阳

文人不谈“国是”,淡泊名位,一味隐 居山林,回归田园,怡情竹林,至放 浪形骸,有一肚皮愤慨、痛苦与委屈, 却假装活得很潇洒、很反俗。
3 .社会的黑暗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在汉末大动乱、大杀戮的血腥历史进程中, 旧有的社会体系土崩瓦解,旧有的价值体系、 人生信仰也摇摇欲坠,苦难的人生环境却恰 恰成为了“人的觉醒”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在死亡、颓败、毁灭等等令人恐惧战栗的力 量面前,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感觉到了人的生 命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 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 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 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世说新
语·任诞》第二十三)
三、服药
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其药方托始于汉人,由 魏人何晏首先服用。关于寒食散中的“五石 ”,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 、慈石也”,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 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
嵇康(嵇中散)临刑东市, 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 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 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 陵散于今绝矣!”
——《雅量》第六
六、两性解放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 精辟地指出,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关系 ,从两性关系的内容之中,可以判断出每一 时代中的文明程度。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 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 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 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 上,便共饮之。 (任诞第二十三)
刘伶醉酒
刘伶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 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 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 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 、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因此也 加入了七贤的行列。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中古时代的士林名流多为潇洒不羁的 性情中人,其感情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言语 应对和诗赋歌咏上,也表现在对于情绪的把 握与控制上。有情而不露情,这是雅量的一 个突出的特点。而表现这种风度的惯用语, 通常是“喜怒不形于色”,“沉着冷静”。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 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三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刘伶放达,裸形坐屋 中,客有问之者,答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 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三)追求本真,保持自我——活得要有个性
毕茂世: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 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桓公少与殷候齐名,常有竞心。桓 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
麈zhǔ尾:用驼鹿尾毛做成的类似拂尘和羽扇 之类的东西。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王文康、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 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 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 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 沙砾在后。”
——《世说新语·排调四六》

桓画有南龟郡蛇的与旗殷、魂荆幡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
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
止七》
神仙容止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 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 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 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 “肃 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 “嵇叔 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
熊启强2012011922 化工系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着重从“贵无”“崇有”的现实意义中强调了放达的态度,而对当今社交网站的发展情况,论述了“清谈误国”到现在的“聊天误人”,还有就是游戏像寒食散一样的强大成瘾的功能。

关键词:崇有贵无放达魏晋风度清谈寒食散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从而在当时士大夫群体兴起了一股放达隐逸的社会风气。

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

”其集中表现为清谈、吃药和喝酒三个方面。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个演讲。

晋人由于多吃“寒食散”导致其皮肤易磨破,因而其多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给人一种飘逸风度的感觉。

然而,魏晋风度是当时一个时代的产物,其对现在又有什么启示意义呢?我认为首先便是他那种放达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社会上兴起了一种风气,许多人都存在严重的趋利倾向。

许多的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甚至甘愿做伤天害理违背自己的良心的事。

什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啊,什么“要嫁就要嫁土豪”啊……这些都反应了我们这个社会是过于的强调物质财富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地提高,许多人开上了汽车,住上了洋房,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精神境界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反而由于财富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底层的许多劳动人民对富人产生了企羡,这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去获取财富。

有些人获得不到,只有采取一些不是很正当的方式。

这渐渐地形成了社会上的一种风气,人们普遍认为金钱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金钱来获取。

许多富人也深受这种社会风气所影响,在各种场合炫耀自己的财富,炫耀自己的豪车以及名牌物件等,有些富人甚至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恣意的违反社会的法规,其认为社会的法规所造成的约束只需要花一些钱就可以轻松的解决。

试问,如果任凭这种社会风气所发展下去,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魏晋南北朝时“贵无论”和“贵有论”的争论,何晏和王弼提出了“贵无论”,认为社会的本源以及我们世界的根本都归结于“无”,同时他们强调要安贫乐道,无知无欲。

而裴頠认为“有”是世界的本质,是有组成了世界,其同时也提倡人们去追求财富和权力,鼓励人们积极的出仕。

何王的“贵无”学说是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三国时期,社会比较动乱,几个政权交替的统治着中原,农民起义也有很多,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政权的更迭,也兴起了许多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在下层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起到了一种缓冲矛盾的作用。

为了缓和社会的矛盾,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因而这些世家大族提出了“贵无论”,使人民安贫乐道,无知无欲。

虽然何王两人的贵无学说在一定的意义上麻痹了世人,使他们易于被世家大族所统治,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是其提倡的无知无欲我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而裴頠的“崇有论”在当时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当时的社会,由于人们普遍的推崇何王二人的“贵无论”,导致许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普遍的也贪图玩乐,不图进世,更有甚者,许多已经掌了权的人也经常的不理政事而流连于玩乐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发展,因而裴頠主张“崇有”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现在社会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人们过度的“崇有”,也产生了许多的不稳定的因素。

现在每年都有许多的人挤破头皮的要考公务员,而当他们做了公务员之后经常会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拼命的敛财,例如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而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国家的健康发展,我们迫切的需要改善这种情况。

王何二人的主张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并不是全盘的接受其主张,我们要有选择的选取。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提倡的是一种介于“贵无”和“崇有”之间的状态,这可能有点类似于儒家的“中庸”主张,我们要有一定的追求,但不能为名利所累,我们要安贫乐道,但是不能没有工作的动力。

这些
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种旷达的放达的态度。

但放达并不是元康狂放那种类型的放达不羁,超越了礼数,我所说的放达是一种对待得失的态度。

当我们看到别人挥金如土,看到别人的香车宝马时,我们心中可能会不自然的产生一种艳羡感,但是,我们对待其的态度,应该是泰然处之,他们有钱是他们的事,我自有我的事,我自有我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这就是一种放达的处世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才能各司其位,做好自己的本位工作,我们的社会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们在社会中更应该提倡的是一种尊重知识的态度,如晋人对于清谈的态度一样,强调精神对于物质更加的重要,这样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缓解社会的这种拜金主义。

另外,南北朝的清谈风气对于我们现实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清谈误国”确实很有道理,我们应该更多的重视实干,实干兴国嘛,这也和清华的校训“行胜于言”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社会上还是有不少的人逞一时口舌之快的,喜欢谈论,却不做实事。

我感觉最近这几年的“人人”与“QQ”等社交软件有引发这种趋势的可能性。

我身边有很多的同学经常上课时不停地用手机聊天,每天还不间断的发“人人”的状态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以及博学多识,这不很类似于清谈吗?只不过这种清谈没有魏晋时的高深,还有就是更多的通过电子仪器来进行交流。

我认为我们要防止聊天过多而影响学习的情况发生,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保护了自己的视力。

至于服寒食散这些魏晋风度,学生中的打游戏的情况和其很类似,有时一个寝室中有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玩游戏了,寝室中的其他几个人也会学着打游戏,这也会渐渐的影响其他人,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风气,有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的目标就是玩好一款游戏。

以上主要就社会的一种社会风气而言,对于现实世界的个人修养来说,魏晋风度有更加的现实意义。

魏晋时期人们比较推崇旷达,对于得失不是十分的计较,例如张翰的闻秋风而忆起家乡鲈鱼之美而弃官回乡,还有王敦的豪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但是我们不能似他们那样的旷达,要有一定的限度。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既有借鉴也有启示。

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