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结构设计-2
U型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2

目录U型管换热器的特点 (1)结构设计 (2)1 管箱设计 (2)2 封头设计 (4)3 管板设计 (4)4 拉杆和定距管的确定 (6)5旁路挡板设计 (8)6 容器法兰的设计 (8)7 选取支座 (8)强度校核 (9)8 管箱筒体计算 (9)1计算条件: (9)2厚度及重量计算 (9)3压力试验时应力校核 (10)4压力及应力计算 (10)9壳程圆筒计算 (10)1计算条件 (10)2厚度及重量计算 (11)3压力实验时应力校核 (11)4压力及应力计算 (11)10开孔补强计算 (12)1计算条件 (12)2开孔补强计算 (13)3设计条件 (13)4开孔补强计算 (1414)5固定管板计算 (14)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U型管换热器的特点U型管换热器仅有一个管板,管子两端均固定在同一管板上,这一换热器的优点是:管束可以自由伸缩,不会因为管壳之间的温差而产生热应力,热补偿性能好;管程为双管程,流程较长,流速较高,传热性能较好;承压能力强;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检修和清洗,且结构简单,造价便宜。
缺点:管内清洗不便,管束中间部分的管子难以更换,又因最内层管子弯曲半径不能太小,在管板中心部分部管不紧凑,所以管字数不能太多,且管束中心部分存在间隙,使壳程流体易于短路而影响壳程换热。
此外,为了弥补弯管后管壁的减薄,直管部分必须用壁较厚的管子。
这就影响了其适用场合,仅宜用于管壳壁温相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而管程介质不易结垢,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场合。
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U型管换热器,属管壳式(列管式)换热器,其设计分析包括热力设计、流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强度设计。
其中以结构设计最为重要,U型管式换热器只有一个管板,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抽出清洗,管子可以自由膨胀。
其缺点是管子内壁清洗困难,管子更换困难,管板上排列的管子少。
对于列管式换热器,一般要根据换热流体的腐蚀性及其它特性来选择结构与材料,根据材料的加工性能,流体的压力和温度。
板式换热器结构设计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摘要:板式换热器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我国板式换热器行业的迅速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板式换热器结构设计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鉴于此,本文对板式换热器结构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板式换热器;结构设计;框架;传热板;密封垫前言: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主要由框架和板片两部分组成。
框架由固定压紧板、活动压紧板、上下导杆和夹紧螺栓等构成,而板片则是由各种材料的制成的薄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磨具压成形状各异的波纹,并在板片的四个角上开有角孔,用于介质的流道。
因其结构复杂,必须要正确选准构件,合理设计,才能使得其功能的发挥可靠、高效。
1.框架结构的设计1.1 框架结构的组成板式换热器主要由下列部件组成:两个垂直构件,即尾部支持和固定支持,具有四个流体连接头或接管;顶部和底部的导杆架设在两个垂直构件之间,为板组导向、定位;另有一可动构件讲板组压紧在固定构件上;夹紧部件,其作用是将固定构件和移动构件夹紧。
夹紧部件通常有两类:(1)拉杆用一定数量的拉杆t把固定和可移动构件夹紧。
除了板片和它们的流道中容纳的工质重量外,尾部支撑、顶部和底部的导杆处于无应力状态。
(2)压榨式用两个支持在尾部支撑的紧固丝杆,施加压紧载荷于可移动构件上,丝杆本身受到应力作用,顶部和底部的连杆也受到了应力作用。
这是一种较为昂贵和不稳定的结构,因为紧固丝杆处于受压状态,但其安装、拆卸较为容易,并可进一步利用动力紧固装置,如电动或液压装置使操作更加便利。
1.2 框架受力分析应力和应变是框架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过度的变形会降低作用在密封垫上的压力,造成泄漏。
当板片组合尺寸减小,单个密封垫的影响增加,这一问题将变得更加显著。
因此,在框架设计中应对以下主要载荷给予充分的考虑:(1)头盖、随动版和尾部支撑,由于流体压力和紧固载荷造成的应力和变形;(2)在拉杆中的拉伸应力和紧固丝杆中的压缩应力;(3)顶部承载导杆的刚度,顶部承载杆必须承受板片和它们的流道里面容纳的工质重量,并使板片不与底部导杆接触;(4)顶部导杆的横向强度应保证板组在侧方向的稳定性。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食品等行业。
它由壳体、管束、管板、管箱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将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
下面将从换热原理、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换热原理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管壳两侧的介质进行热量传递。
其中,一个介质在管内流动,被称为"壳侧流体",另一个介质在管外流动,被称为"管侧流体"。
壳侧流体通过壳体流动,而管侧流体则通过管束流动。
热量传递主要通过壳侧流体和管侧流体之间的传导和对流传热方式进行。
二、设计要求1.热量传递效果好:要求在换热器内两种介质之间实现高效的热量传递,以满足工艺要求。
2.压力损失小:为了保证介质流动的稳定性和降低能源消耗,设计时需要尽量减小换热器内的动能损失。
3.适应不同工艺条件:换热器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工艺条件的变动。
4.安全可靠:要求在设计中考虑到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尽量减少故障率。
三、结构设计1.壳体:壳体是换热器的外壳,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壳体的选择应考虑到介质的性质、压力和温度等参数,并采取相应的增强措施。
2.管束:管束是由多根管子组成的,一般采用金属材料或塑料制造。
管束的设计要考虑到介质对管材的腐蚀性、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同时也要考虑到换热面积的要求。
3.管板:管板位于管束两端,起到支撑和固定管束的作用,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管板的设计要考虑到壳侧和管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并采用合适的孔洞布置,以保证流体的均匀流动。
4.管箱:管箱是安装在管板上的设施,主要用于集流壳侧流体并将其引导出换热器。
管箱的设计应考虑到壳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和流量等参数,以实现流体的顺畅流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结构力学计算,以确定壳体、管束和管板等部件的尺寸和选材。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工艺和使用条件的要求,进行热交换面积的计算和确定。
换热器的结构原理和特点

七:管式换热器
管式换热器结构图
18
八:热管式换热器
热管式换热器构造原理、特点
热管是一种高效传热元 件,其导热能力比金属高几 百倍至数千倍。热管还具有 均温特性好、热流密度可调、 传热方向可逆等特性。用它 组成热管换热器不仅具有热 管固有的传热量大、温差小、 重量轻体积小、热响应迅速 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安装方 便、维修简单、使用寿命长、 阻力损失小、进、排风流道 便于分隔、互不渗漏等特点。
19
八:热管式换热器
热管式换热器构造原理、特点
热管是由内壁加工有槽道的两端密封的铝(轧)翅片管经清洗并抽成高真空后注入最 佳液态工质而成,随注入液态工质的成分和比例不同,分为KLS低温热管换热器、GRSC-A 中温热管换热器、GRSC-B高温热管换热器。热管一端受热时管内工质汽化,从热源吸收汽 化热,汽化后蒸汽向另一端流动并遇冷凝结向散热区放出潜热。冷凝液借毛细力和重力的 作用回流,继续受热汽化,这样往复循环将大量热量从加热区传递到散热区。热管内热量 传递是通过工质的相变过程进行的。将热管元件按一定行列间距布置,成束装在框架的壳 体内,用中间隔板将热管的加热段和散热段隔开,构成热管换热器。
14
六: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构造原理、特点
浮头式换热器其一端管板与壳 体固定,而另一端的管板可以在壳 体内自由浮动。壳体和管束对热膨 胀是自由的,故当两种介质的温差 较大时,管束与壳体之间不会产生 温差应力。浮头端设计成可拆结构, 使管束可以容易地插入或抽出,这 样为检修和清洗提供了方便。这种 形式的换热器特别适用于壳体与换 热管温差应力较大,而且要求壳程 与管程都要进行清洗的工况。
2
一: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结构图
3
一: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与计算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紧凑换热器。
各相邻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与板面的波纹形状、尺寸及流程组合方式都有密切关系。
它与常规的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在相同的流动阻力和泵功率消耗情况下,其传热系数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价格低,安装方便,易清洗,在适用的范围内有取代管壳式换热器的趋势。
板式换热器应用很广,尤其是更适宜用于医药、食品、制酒、化工等工业,并且随着板型、结构上改进,正在进一步扩大它的应用领域。
本文对板式换热器的发展及应用领域作了简要的介绍,通过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原理,进行板式换热器热力计算和阻力计算,在满足了校核条件下,设计出板片波纹形式为双人字形、板片数为149片的并联流程组合的可拆卸式板式换热器。
在此基础上,用AutoCAD绘制板式换热器零件图及装配图。
设计的换热器工艺性好,安全可靠,便于操作、安装,成本低。
关键词:板式换热器;结构设计;传热计算;阻力计算AbstractPlate heat exchanger is a new compact and efficient heat exchanger,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corrugated sheet metal with a certain shape made of stacked. Formed thin rectangular channels between adjacent plates, through plates exchange heat. Plate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plate’s corrugated shape, size and process combin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at the same flow resistance and pump power consumption,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compact, small footprint, low price, easy to install and clean. It has the trends replac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within applicable range. Plate heat exchanger applications is very broad, especially more suitable for medicine, food, wine, chemical and other industri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late’s shape and structural, its field of application is further expanding.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plate heat exchanger was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Through the principles of heat transfer of the plate heat exchanger, performed thermal and resistance calculations, under meeting the checking conditions, designs detachable plate heat exchanger, that plate’s corrugated shape is double herringbone, plate number is 149, process composition is parallel. On this basis, using AutoCAD to draw plate heat exchanger parts and assembly drawings. Designed heat exchanger technology is good, safe, reliable, easy to operate, install, and low cost.Keywords:plate heat exchanger; structural design; heat transfer calculation; resistance calcul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 (1)1.1 板式换热器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1)1.2 我国设计制造情况 (2)1.3 国外著名厂家及其产品 (3)2 板式换热器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6)2.1 板式换热器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6)2.2 板式换热器分类 (6)2.3 流程组合方式 (7)2.4 框架形式 (9)2.5 板片 (9)2.6密封垫片 (11)2.7 压紧装置 (12)3 板式换热器的优缺点及应用 (13)3.1 板式换热器的优缺点 (13)3.1.1 板式换热器的优点 (13)3.1.2 板式换热器的缺点 (14)3.2 板式换热器的应用 (14)4 板式换热器热力及相关计算 (16)4.1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概述 (16)4.2 传热过程 (16)4.2.1 对流换热 (16)4.2.2 相变换热 (17)4.2.3 导热 (18)4.3 热力计算 (18)4.3.1 设计要求 (18)4.3.2 传热计算公式 (21)4.4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 (28)4.4.1 设计工艺条件 (28)4.4.2 计算过程 (29)4.4.3 计算综述表 (33)结论 (37)致谢 (38)参考文献 (39)1 绪论1.1板式换热器的学术背景及意义板式换热器于1878由德国发明。
浮头式换热器的设计

浮头式换热器的设计一、结构设计1.管束:由多根管子组成,一般采用导热性能好、抗腐蚀性强的材料,如不锈钢、铜合金等。
2.壳体:壳体通常由圆筒形成,材料通常选用碳钢、不锈钢等。
3.浮头:浮头可以移动,其作用是分离进出口两种介质,便于维修和清洗。
浮头由盖板、支撑节、密封垫片等部分组成,密封垫片既保证了浮头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又使浮头能够自由上下移动。
4.支撑件:支撑件用于支撑管束,保证其在壳体内的稳定性和均衡分布。
5.端面密封件:端面密封件用于保证管束与壳体之间的密封,常见的有O形圈、金属防喷卡环等。
6.进出口管道:进出口管道用于引入和排出介质,尺寸和位置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二、工作原理具体过程如下:1.高温介质进入换热器的壳体,通过管堂进入管束内部,经过管束与壳体之间的热量传递,从而使介质温度降低。
2.低温介质进入壳体,在管束外部流动,通过壳体与管束之间的传热,使介质温度升高。
3.热量通过管束和壳体之间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给低温介质,完成热量传递过程。
三、选型在设计浮头式换热器时,需要根据实际工艺条件和要求进行选型。
首先,确定所需换热功率和介质的工艺参数,如温度、流量等。
然后,根据换热器的结构和材料要求,选择合适的规格和型号。
关键的选型参数包括管子的直径、管程壳程的流通方式、壳程与管程之间的布置方式和导热面积。
此外,还要考虑换热器的可靠性、耐腐蚀性和维修便利性等因素,以确保换热器在运行期间的稳定性和长期效益。
四、运行维护1.定期清洗:定期清洗管束和壳体的内表面,清除污垢和沉积物,以保证换热效果。
2.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管束和壳体的密封状况,确保密封件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检修:在必要时,对浮头、支撑件和端面密封件进行检修或更换,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4.防腐保温:根据介质的特性和工艺要求,对换热器进行防腐处理和保温处理,延长使用寿命。
总结:浮头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其结构设计合理、工作原理清晰。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挡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相应于分程隔板槽后面的 位置上,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 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 根挡管,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 杆来代替挡管。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规格范围广,工程中应用广泛。 缺点:壳侧不便清洗,只能采用化学方法清洗,检修困难,对较脏
或有腐蚀性介质不能走壳程。当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很大时, 可设置单波或多波膨胀节减小温差应力。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名称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1 —外壳,2—管束,3、4—接管,5—封头 6—管板,7—折流板
图2.25 折流板的几何关系
2.2.4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仍用连续性方程, 经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D 4M1.13M
πρw
ρw
2.3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1) 选用经验数据:根据经验或参考资料选用工艺条 件相仿、设备类型类似的传热系数作为设计依据。 如附录 A。 2) 实验测定:实验测定传热系数比较可靠,不但可 为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设备的性能。但实 验数值一般只能在与使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用。
焊在换热管上)。
图2.23 防冲板的形式
a) 内导流筒 图2.24 导流筒的结构
b) 外导流筒
★导流筒
❖ 在立式换热器壳程中,为使气、液介质更均匀地流入管间, 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管束段的冲刷,而采用导流筒结构。
换热器结构图

当前位置:结构原理板式换热器结构1.固定压紧板2.连接口3.垫片4.板片5.活动压紧板6.下导杆7.上导杆8.夹紧螺栓9.支柱板式换热器结构板式换热器是由传热板片和框架组成,板上有四个角孔,供传热的两种液体通过,传热板片安装在一个侧面有固定板和活动板的框架内,用夹紧螺栓夹紧。
传热板片波纹为人字形,相邻板片具有反方向的人字形沟槽,沟槽的交叉点相互支撑形成接触点,介质流动时形成湍流,从而获得很高的传热效率。
板式换热器特点◎传热效率高:传热板片波纹结构设计合理,有利于强化传热,可以使介质在较低流速下形成激烈的湍流状态,结垢可能性降低,传热效率高“”,比传统换热器换热效率高 3-5 倍;◎结构紧凑:板式换热器由于传热系数高,所以结构极为紧凑,占地面积小,在换热量相等的条件下,其所占空间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 30%-40% ,节约大量空间;◎阻力损失小:传热板片处波纹方向科学,采用流线型设计,避免流动死区,流道当量直径大,减少了压力损失;◎热损失小:因结构紧凑体积小,换热器外表面积小,所以热损失小,通常设备无需保温;◎维修、清洗方便:在维修、清洗设备时,可快速拆下夹紧螺栓,移动板片清洗,更换胶垫,一般当天可拆洗安装完毕;◎随机应变:由于板式换热器容易拆卸,可根据需求通过增减换热板片来改变换热器面积,或者变更流程达到最合适的换热效果;◎运行安全可靠:本公司的板式换热器密封性能好,在板片夹紧状态下变形小,回弹性好,组装及维修重新组装后垫片密封可靠,并且在密封装置上设计了两道密封,更加安全可靠;◎投资低:在相同热量的前提下,板式换热器比传统换热器相比,其换热器面积、占地面积、流体阻力、冷却水用量等项目数减少,使得设备投资、基建投资、动力消耗等费用大大降低;◎应用广泛:可广泛用于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电力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集中供暖、油脂工业、船舶、医药、空调、水处理等众多领域。
板式换热器结构图BR系列板式换热器BRG系列汽水板式换热器换热机组★换热机组的组成北京思创伟业换热设备有限公司制造的换热机组是一套组装在底座上的热交换组合装置,换热机组包括以下组件:◎板式换热器◎循环泵◎电控柜◎补水定压装置◎仪器、仪表◎温控设备◎机组底座◎机组管道连接所必需的阀门、管线和管道附件★换热机组主要优点◎低噪音;◎按用户的需要量身定做,经济合理;◎先进的优化设计, 技术方案最佳;◎选择,多种控制方式供您选择,丰俭由己;◎多种系列、型号板式换热器,总有一款适合您;◎高品质配套设备,性能优良;◎全部厂内组装测试,良好运行有保障;◎机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运行、维修费用低;◎成熟的经验和完善的售后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3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22
3.1.2 管板(tube-sheet)
作用
用来排布换热管;
将管程和壳程流体分开,避免冷、热流体 混合;
承受管程、壳程压力和温度的载荷作用。
管板材料
➢力学性能 ➢介质腐蚀性(tube-tubesheet间电位差对腐蚀 影响) ➢贵重钢板价格 流体无腐蚀性或有轻微腐蚀性时,管板采用压力容 器用碳素钢或低合金钢板或锻件制造; 腐蚀性较强时,用不锈钢、铜、铝、钛等材料,为 经济考虑,采用复合钢板或堆焊衬里。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及强度分析 (二)
保定金能公司
3、管壳式换热器的结 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零部件
管程——与管束中流体相通的空间 壳程——换热管外面流体及相通空间
管程
壳程
图3-1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图
(a) BEM立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管程
3.1管程结构
3.1.1 管束 3.1.2 管板 3.1.3 管箱 3.1.4 管束分程 3.1.5换热管与管板连接
高压换热器的管板与管箱壳体的连接一般不采用
法兰连接,而是将管板和管箱对接焊接或锻成一
体,目的是防止泄漏。
当处理高压腐蚀性介质时,管板应采用复合管板,
使管板具有耐腐蚀性,不锈钢就是常用的耐腐蚀
材料之一。当管板很厚,尤其是高压换热器,采
表 常用换热管中心距/mm
2020/8/3
Qust ——管壳式 换热器设2计0
最大布管限定圆直径 (OTL)
最大布管圆直径应在 GB151-1999 所规定范 围内。 DL=Di-2b3 、B3=0.25d 一般不小于8mm
固定管板和U形管换热器管束最外层换热管外 表面至壳体内壁的最短距离为0.25d(d——换 热管外径),且不宜小于8mm。
热器,宜采用转角三角形排列,因为卧式冷凝器的折流板的缺
口边是左、右布置,气体流动方向与冷凝液流动方向是垂直的
(右图),当冷凝液向下流动时,气体对下滴的冷凝液有吹除
和2020切/8/3割作用,使管外壁的Qu液st —膜—管厚壳式度换热相器设对计 减少。
16
• 介质流经折流板缺口是平行于正方形,传热上称 为直列,介质流动是层流,对传热有不利影响。 正方形排列用于壳程介质较脏,换热管外需清洗 场合。
流体进入管束前的主流速度为vo,在管子
之间间隙处的流速为v,为便于计算,两者
间的关系示于下表。
管间隙中的流速v表
排列形式
排列角
正三角形
30°
转角三角形
60°
正方形
90°
转角正方形
45°
v/(m/s)
P
P-d 0
3P
(2 P - d) 0
P
P-d 0
P
(2 Pபைடு நூலகம்- d) 0
• 介质流经折流板缺口是垂直正对换热管,冲刷换 热管外表面,传热学上称为错列,介质流动时形
换热管材料
金属材 料
碳素钢 低合金钢 不锈钢 铜 铜镍合金 铝合金 钛等
非金属 材料
石墨 陶瓷 聚四氟乙烯等
二、横向流中的管束
管子排列方式
在管束中,通常管子按左 图所示的正三角形,转角正 三角形、正方形、转角正方 形等四种形式排列。其排列 角依次为30°、60°、 90°与45°。正方形排 列的管束也称顺列管束,其 它三种统称为错列管束。
管心距:保证管子与管板连接时,管桥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影响因素
✓清洗难易 ✓传热效果
✓结构紧凑性
取值:t≥1.25d0 (保证管桥强度和清洗通道)
②管心距:保证管子与管板连接时,管孔间小桥在胀接时有足 够的强度和刚度,便于焊接。 影响因素有: 结构紧凑性 / 传热效果 / 清洗难易 取值: t≥1.25d0 (保证管桥强度和清洗通道)
阻力大,不便清洗,易结垢堵塞
用于较清洁的流体
大管径
粘性大或污浊的流体
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优先选用较小管径;
管子数目的选择取决于流体流量和允许的压 力降;应该 将管内的流速处于推荐的速度范围内
正确选择高压换热器用换热管标准 建议采用JB/T10523-2005(管壳式换热器用横槽换热管 )标准,不选择GB6479-2000(高压化肥设备用无缝钢 管)标准。因为进行设备水压试验时,如果其试验水压超 过20MPa时,所采用的换热管能够承受设备水压试验压力 值的压力,如果依据GB6479-2000 标准而采购换热管时 ,如果没有特殊的说明,则会使采购的换热管虽然在说明 上能够符合该试验的最大压力,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由于换热管无法承受试验水压最大压力值致使事故现象 屡屡发生。因此,在设计时不建议选择GB6479-2000标 准。
成湍流,对传热有利。因此,对无相变的换热器,
因其传热与介质流动状态关系较大,宜采用正三
角形排列。正三角形排列用于壳程介质较清洁, 换热管外不需清洗。
2020/8/3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15
• 介质流经折流板缺口是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传热上称为直列,
介质流动时一部分是层流,对传热有不利影响。对有相变的换
2020/8/3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17
• 介质流经折流板缺口是垂直正对换热管, 冲刷换 热管外表面,传热上称为错列,介质流动时形成 湍流,对传热有利。转角正方形排列用于壳程介 质较脏,换热管外需清洗场合。
2020/8/3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18
原则
无论哪种排列都必须在管束周围的弓形空间 尽可 能多布管→传热面积↑,且可防壳程流体短路。
2020/8/3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7
螺纹管
螺纹管外表面积,一般可为光管外表面积 的2~2.5倍。螺纹管使用在管外结垢比较严 重的场合,当有脆硬的结垢发生时,往往 沿着翅片的边缘形成平行的垢,当温度发 生变化会引起管子伸缩,使垢自行脱落, 重新露出翅片金属。
不适用于固体粉尘含量较高或易结焦的场合
3.1.1 管束( tube bundle )
换热管型式
光管 强化传热管
翅片管(在给热系数低侧 螺旋槽管 螺纹管
换热管尺寸
φ19×2、φ25×2.5和φ38×2.5mm无缝钢管 φ25×2和 φ38×2.5mm不锈钢管
标准管长1.5、2.0、3.0、4.5、6.0、9.0m等
小管径
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增大、结构紧凑 金属耗量减少、传热系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