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理学 中职 最新版
生理学版中职

(1)等容收缩期:
❖心室收缩开始使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之前心室容积 不变的时间。
1)房内压 <室内压< 动脉压; 2)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3)血液主要存在于心室; 4)心室容积不变。
第9页/共102页
(2)射血期:心室进一步收缩使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 室射入动脉的过程。
第21页/共102页
(六)心音
❖是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的舒缩、瓣膜的开闭及血流冲击心 室壁和大动脉而引起的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心音沿着心脏组织和胸壁传导至体表,用听诊器置于胸前 壁的心音听诊区可以直接听取。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般只能 听到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
第22页/共102页
✓S1 调低,较响,持续时间较长,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S2 调高,较弱,持续时间较短,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2页/共102页
重点、难点
重点:
1.心率、心动周期和心排出量的概念; 2.心脏的泵血过程; 3.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和心脏功能的评价指标。
难点:
1.心脏的泵血过程; 2.心室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3.心肌生理特性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
第3页/共102页
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1.概念
❖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主要因素: ✓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量 ✓心室射血 ✓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起缓冲作用
✓由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改变而引起每搏量改变的调节,
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第18页/共102页
3.心肌的后负荷(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后负荷)↑→等容收缩期延长(动 脉瓣开放推迟)→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心 输出量↓; 动脉血压(后负荷)↓→等容收缩期短→射血 期延长→搏出量↑→心输出量↑。
2024版(精华版)《生理学》教案最新

2024/1/27
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呼吸运动还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的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呼 吸加深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时, 呼吸减慢减弱。
神经调节
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咳 嗽反射和喷嚏反射等保护性反射动 作,以排出异物或保持呼吸道通畅。
质。
2024/1/27
25
吸收、排泄和代谢废物处理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 场所,通过肠黏膜细胞将消 化后的小分子物质吸收进入 血液和淋巴液。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形成并排出粪便。
肝脏和胆道系统参与胆汁的 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脂肪的 消化和吸收。
肾脏通过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 平衡,同时排出代谢废物和 毒素。
01
2024/1/27
3
《生理学》课程简介
01
生理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涉及细胞、组织、 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02
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作为医学基础学科,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4/1/27
03
课程内容
涵盖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 系等方面。
2024/1/27
9
人体代谢及调节机制
A
物质代谢
阐述人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 其相互关系,包括糖异生、脂肪动员和蛋白质 合成与分解等。
C
激素与代谢调节
阐述激素的种类、作用机制和生理效应,以 及激素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介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等激 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与代谢的关系。
(2024年)20中职护理《生理学》复习

2024/3/26
13
03 神经系统与感觉 器官功能解析
2024/3/26
14
神经元结构特点及分类方法
神经元结构
包括细胞体、树突、轴 突三部分,具有接受刺 激、产生冲动和传导冲
动的功能。
2024/3/26
神经元分类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和形 态,可分为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
经元三类。
感觉神经元
递质种类
不同的递质可引起不同的 生理效应,如乙酰胆碱可 引起兴奋,而γ-氨基丁酸 则引起抑制。
16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区域划分
01
02
03
04
大脑皮层
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思维、 语言、记忆等。
基底核
与运动调节、情感调节等有关 。
脑干
包含多个重要生命中枢,如呼 吸中枢、心血管中枢等。
小脑
负责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身体 平衡。
43
09 免疫系统与人体 防御功能
2024/3/26
肾脏功能
肾脏主要承担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尿的生成维持水的平衡、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 衡等重要生理功能。
2024/3/26
35
尿液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尿液生成过程
尿液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VS
影响因素
尿液生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肾小球滤过 率、肾小管重吸收率、抗利尿激素和醛固 酮的分泌等。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 代谢亢进疾病,可通过药物治疗 、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等方
式进行治疗。
2024/3/26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由于垂体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生 长发育障碍和代谢异常疾病,可 通过激素替代治疗等方式进行治 疗。
2024版中职生理学基础课件《呼吸概述肺通气》

肺通气量及影响因素
肺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常用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肺活量 等指标表示。
影响因素
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胸廓和肺的顺应性、气道阻力以及呼吸肌的收缩力等均 可影响肺通气量。其中,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是影响肺通气量的主要因素。
03
气体交换与运输
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管和支气管
由软骨环支撑,保持通畅,并 有纤毛摆动清除异物。
肺部的结构与功能
肺泡
是肺的基本单位,由单层上皮细 胞构成,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
场所。
肺泡壁
薄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气体的扩 散和交换。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稳 定性,防止肺泡萎陷。
肺间质
包括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支 持肺的代谢和功能。
体液调节
通过血液中的气体分压、pH值等变化,刺激化学感受器产生反射性调节。
协同作用
神经和体液调节相互配合,确保呼吸运动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例如,在运 动时,神经调节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同时体液调节通过增加氧运输和二氧化碳排出,满足 机体代谢需求。
05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其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之间进行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体 外。
组织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血液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同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气体运输方式及途径
氧气运输
氧气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 中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运输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主要以碳酸氢盐 的形式运输,部分以溶解状态运输。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2024年第7版,第四章“感觉器官的功能”,具体包括第1012节,详细内容为: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以及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 能够分析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结构模型、耳朵结构模型、PPT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听觉测试仪、视觉测试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功能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3. 理论讲解:a. 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b. 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4.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眼球、耳朵结构模型b. 学生进行听觉、视觉测试,分析测试结果5. 例题讲解:讲解与感觉器官功能相关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a. 视觉器官b. 听觉器官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2. 结构与功能3. 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b. 分析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原理。
c.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器官:眼球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功能为接收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b. 听觉器官:耳朵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功能为接收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分别通过嗅觉细胞、味蕾和皮肤感受器接收气味、味道和触觉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2024版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ppt课件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01
02
03
04
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 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024/1/26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的快速、可 逆、可传播的细胞膜电位变化
局部电位
细胞受刺激后在局部产生的电 位变化,不能传播
兴奋与兴奋性
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 力称为兴奋性,兴奋性的高低
用阈值来衡量
10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ppt课件
2/1/26
• 绪论 • 细胞的基本功能 • 血液 • 循环系统 • 呼吸 • 消化和吸收
2
2024/1/26
01
绪论
3
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
2024/1/26
生理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 学,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等多个层次的研究。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024/1/26
小肠的运动和食糜的推进
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 泌和成分
小肠内消化的特点和意义
29
大肠的功能
2024/1/26
01
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02
大肠内的细菌发酵和腐败作用
03
大便的形成和排泄
04
大肠的功能异常和疾病
30
吸收
吸收的部位和机制
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吸收障碍和疾病
2024/1/26
白细胞
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免 疫和防御功能。
血小板
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1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
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 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不溶性 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最新生理学中职最新版精品课件-2024鲜版

突触传递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膜受体的结合以及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等步骤。
10
感觉器官结构和功能特点
01
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和皮肤等,它们分别负责接收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不同类型的刺激。
2024/3/28
2024/3/28
28
肾脏结构和基本单位——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脏结构
肾脏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肾小 球是血液过滤的主要场所。
2024/3/28
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小球通过滤过膜将血液中的水分、电解质、小分子物质等 滤出,形成原尿。滤过膜具有一定的孔径和电荷选择性,可 阻止大分子物质和带负电荷的物质通过。
心脏位置、形态与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左右略 扁的圆锥体,主要由心肌构成, 具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左心房、 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是由位于心肌内能 够产生和传导冲动的特殊心肌细 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 房室结,房室束,右束支,左束 支和Purkinje纤维等。
2024/3/28
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 能。收缩期时,心室肌收缩,心 室内压力升高,推动血液进入动 脉;舒张期时,心室肌舒张,心 室内压力降低,静脉血液回流至 心脏。
14
血管类型、分布及调节机制
血管三种类型。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 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人体平衡觉主要由内耳的前庭系统完 成。前庭系统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 分,分别负责感受头部角加速度和直 线加速度的变化。当头部位置或运动 状态发生变化时,前庭系统将刺激信 号传递给大脑皮层进行识别,从而维 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中职生理学全套课件ppt

03
CATALOGUE
血液循环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总结词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具有泵血功能,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详细描述
心脏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脏的瓣膜 结构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防止倒流。心脏的电信号控制着心脏的节律性收 缩,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血管系统与血液循环
详细描述
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无机盐、蛋白质和营养物质,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养分,白细胞则负责免 疫防御和清除病原体。血液的理化特性如黏滞性、凝固性等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止血机制具有 重要作用。
血型与输血
总结词
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差异进行分类 的一种血型系统,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匹配 以避免免疫反应。
营养物质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在肠道中,单糖被吸收进入血 液,成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脂肪的吸收
脂肪在小肠中被分解为甘油和 脂肪酸,然后被吸收进入血液 。
蛋白质的吸收
氨基酸被吸收进入血液,成为 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矿物质的吸收
如钙、磷、铁等矿物质被吸收 进入血液,维持身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06
CATALOGUE
量时,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引发排尿反射,使膀胱收缩,尿液经尿
道排出体外。
03
排尿的调节
排尿反射受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例如,抗利尿激素能增加肾小管对水
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而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也能调节膀胱和尿道的
收缩和舒张,控制尿的排放。
汗液的排泄
汗液的成分与作用
汗液是排泄系统中重要的分泌物 ,主要由水和电解质组成,具有 调节体温、排泄部分代谢废物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了传导散热的方式。在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散热是
唯一的散热方式。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酒精擦浴,就是通过酒精的蒸发 达到降温的目的。蒸发散热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机体体温通过自主性体 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保持相对稳定。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的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
②空腹(禁食12h);
③室温保持在20~25℃; ④精神安宁; ⑤体温正常。
(二)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甲状 腺功能亢进时, BMR可比正常值高25%~80%;甲状腺功能低下 时,BMR可低于正常值的20%~40%。
第二节 体温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供能物质。
(三) 能量代谢的衡量标准
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称为能量代谢率。
通常用kJ/(m2·h)或kJ/(m2·min)表示。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肌肉活动的强度越 大,耗氧量越多,产热量越多。
(二)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后的一段时间,人体产热量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种由于食物引 起机体额外产生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引起的 特殊动力效应最显著。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人体有意识地通过改变行为活动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 定,如根据环境温度增减衣着。
章 小 结
本章介绍了新陈代谢中能量代谢。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其次 为脂肪。物质生物氧化后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来维持体温,其余贮存 于三磷酸腺苷(ATP)中。 ATP是体内重要的贮能和直接供能物质。ATP还 可以把能量转移给肌酸,扩大体内能量贮存。影响能量代谢主要的因素有 肌肉活动、精神活动、环境温度和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等。其中,肌肉活 动的影响最显著。人体处于清晨、清醒、静卧;空腹;室温保持在20~ 25℃; 精神安宁;体温正常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此时的能量代谢率即 为基础代谢率(BMR),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正常值为:腋窝温度36.0~37.0℃,口腔 温度36.0~37.2℃,直肠温度36.5~37.5℃。在生理情况下,人的体温可 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而有所波动。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与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安静时,主要 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是肝脏。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最主要的产热 器官。机体的热量大部分是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向外散发。 因此,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器官。在安静状态下,辐射散热是环境温度低 于皮肤温度时主要的散热方式。临床上利用冰帽、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
(一)人体正常体温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正常值: 腋窝温度 36.0~37.0℃ 口腔温度 36.0~37.2℃ 直肠温度 36.5~37.5℃
(二)体温的生理变化
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2~8时最高。
2.性别: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生育年龄女性的
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
对流散热通过气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
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散热量受 风速影响 。
4、蒸发散热
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发热量的散热方式。
在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散热是机体唯一的散 热方式。 不感蒸发 1000ml/d 补液应注意此量 蒸发 发汗
汗液中水分占99%以上,固体成分不到 1%,主要以NaCl为主,是一种低渗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体温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是控制体温稳定的平衡点,一般 认为是37℃,此时,机体的产热与散热处 于一定的平衡状态。 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活动增 强,产热活动减弱,散热活动增强,使体 温回降到37℃。反之,冷敏神经元兴奋, 产热活动增强,散热活动减弱,使体温回 升到37℃。
1、辐射散热
辐射散热是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
冷物体的散热方式。在安静状态下,辐射散热是环境
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主要的散热方式。
2、传导散热
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皮肤与其接触物体之间的温度差、接触 面积以及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临床上利用冰帽、冰袋给高热病 人降温也是应用了这一方式。
3、对流散热
生理学基础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能量代谢 体温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体温的测量部位、正常值及生理变动
难点
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及散热方式 体温调节机制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3.年龄:儿童代谢旺盛,体温高于成人,而老年人又略低于成人。
4.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
二、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机体的产热
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其中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旺
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多。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越多。 几种组织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产热量
(二)机体的散热
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皮肤
(三)环境温度
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率在20~ 30℃的环境中最为稳定。环境温度过 低或过高均可使能量代谢率增加。
(四)精神活动
当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如焦虑、恐惧或情绪激动时,能量代谢率可
显著增加。
三、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 基础状态:①清晨、清醒、静卧;
(一) 能量的来源
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脂肪和蛋白质。人体所需能 量的70%以上来自糖,其次为脂肪。
(二)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
体内能源物质释放的能量中,约有50%以上直接转化为热能, 其余则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中。机体需要时,
ATP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ATP是体内重要的贮能和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