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拿来主义 (1)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第8课 拿来主义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第8课 拿来主义
14
青年时期的鲁迅
15
中年时期的鲁迅
16
晚年时期的鲁迅
17
鲁迅生活过的地方
18
鲁迅手稿
19
鲁迅手稿
20



鱼翅

占有
鸦片
正面做法
挑选
烟枪灯
姨太太
6
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总结?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拿来”有何意义? 怎样才能“拿来”?
建设民族新文化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新
7
4、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 是什么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13
6、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 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 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 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 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所以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主义
11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对立


拿来主义

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
12
小结层次 第一部分(1—4):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 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 第三部分(10):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胆识和品质,以及 “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课件

• 类比论证:将尼采自诩为太阳,只知给予而不 知取得,最后发了疯的事例进行类推,论证国 民政府如果只知道“送去”不知 “拿来”, 终将也会“发疯”。
• 对照论证:文章8、9段一正一反,有力地论证 了该如何“拿来”。
• 因果论证:即因为那样的原因,可以顺势得出 这样的结论。
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 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道贺,讨一点 残羹冷炙做奖赏。”
• 正因为具备了“拿来”精神,积极学习中国大唐文化,日本才有 了今天独一无二的日本文化;正因为具备了“走出去,引进来” 的“拿来” 精神,中国才有了如今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成绩;正 是借了“拿来主义”的光,一直被人诟病的网络游戏现在才能堂 堂正正地出现在我们大学的课堂……
•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同学们, “拿来主义”无时不有,无处不 在。只要我们能借助好“拿来主义”这双翅膀,青春的我们就能 “海阔千里凭鱼跃,天高万丈任鸟飞”!
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 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 和观点,鲁迅写了这篇杂文,阐明 了批评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 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 确主张。
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 要指“五四”以来,那种精辟、 锋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 论文章。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 其创作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 刺向黑暗势力”。
作品介绍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 《坟》《二心集》《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佳作评析
假如你是周树人的老师,请从文章 构思和语言特点两方面举例点评周 同学写的这篇《拿来主义》。
要求: 1.前后位组成小组进行评析; 2.时间为6分钟; 3.每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展示评析成果。

第8课《拿来主义》录课课件(共33张PPT)

第8课《拿来主义》录课课件(共33张PPT)
冯骥才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
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 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 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 —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猪—,—吃—了—牛—肉—不—会— —变。牛”关于外国文化遗产问题,早在上世纪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对此做了精辟、深刻 且生动的阐述。
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 文化遗产; 鱼翅——比喻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比喻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共存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比喻 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的文化形式; 姨太太——比喻 文化遗产中的专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
糜的封建色情文化等。
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文中所言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 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当时的社 会现状,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 与之形成对比,为之作铺垫。
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一、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哪些词语、语句生动而有批判的意味?
别的且不说吧,单是……——有去无回 送古画和新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捧——郑重、恭敬,媚态可掬 一路地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 一点进步——媚外加剧,“学艺” 相当贫乏 丰富——一点也不丰富 大度——懦弱 摩登——不满当时社会风气,幽默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 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 动机或目的。感情色彩是中性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是帝 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 略、掠夺。带有轻蔑和侮辱的感情色彩。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文体介绍
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勾画生字生词及不理解的句子。 3.想一想,全文在讨论什么问题?作者持什么观点?
重点字音
注意下列字音
ɡuān miǎn

冠 冕 堂皇 吝啬
xuán 玄虚
ɡēnɡ zhì 残羮冷炙
suǐ 脑髓
càn 孱头
bié 蹩进
xǔ pì 自诩 譬如
重点词语
注意下列词语 【礼尚往来】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进】 躲躲闪闪低走进。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譬如】比如。
整体感知
全文在讨论什么问题?作者持什么观点? 论题 对待外来文化及文化遗产的态度。 论点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 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 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 倾向。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 潮,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情境导入
一个小故事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在一次宴会上,一 个西方记者问他:“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 本主义吗?” 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 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8《拿来主义》 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8《拿来主义》 共16张PPT

课文细读
“抛来”与“抛给”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要加以区分?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施舍、送人 抛给: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
送来的东西有哪些?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
课文细读
• 朗读文章的第五、六、七自然段,回答: “送来”与“拿来”一样吗? 等着别人“送来”不好吗?
“送来”的东西,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军事、 文化方面的侵略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 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 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
• 在讲拿来主义之前,鲁迅先生批判了什么主义? • 何为闭关主义?为什么说“碰了一串钉子”
❖ 闭关主义:1757年,乾隆下令实行 “一口通商”政策。 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 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 的原因之一。
碰了一串钉子: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中 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 遭受过多次侵略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 条约。
考考大家: 鲁迅知多少?
名言、头衔、作品等作息
鲁迅名言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 • 毛泽东评价 •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称他为“民族之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8《拿来主义》阅读练习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8《拿来主义》阅读练习1

《拿来主义》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拿去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丈”,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

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人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共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

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

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

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

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课件8:第8课 拿来主义

课件8:第8课  拿来主义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 媚外丑态的?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嘲讽情感的词句体会。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 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 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 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 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 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 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嘲讽和鄙视。
拓展探究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 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 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 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 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能 举出实例吗?
鲁迅杂文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 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 就深刻提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 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 国主义的险恶居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 “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 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 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5句话82个字,集 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 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 “送去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一味奉行“送去主 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一、基础知识(一)知识链接1、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拿来主义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②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⑤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第①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

“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如何理解“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
解析与答案:
1.
解析:运用“尼采发疯”来类比论证“送去主义”导致的后果。

答案: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类比论证。

2.
解析:可结合上一题来理解。

答案: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

作者将“尼
采”“发了疯”类比推理,说明中国如果实行“送去主义”将会亡国灭种。

3.
解析:对于这句话应结合选文整体内容理解。

答案:“自己来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