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4第8课)【教材分析】提及杂文,就不得不提及鲁迅先生,杂文自古有之,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拿来主义》便是鲁迅先生1935年写的一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
如何将这篇极具说理性和文学性的杂文,生动形象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呢?根据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分析,我们应该设定课堂教学时的问题学习小目标: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分析推理过程,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
问题一:重点分析“拿来主义”究竟“拿”的是什么?也就是“大宅子”的喻义。
不少人认为是指文化遗产,但根据时代背景来思考,不仅如此,它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技术等。
这样一来,“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就更为深广了。
问题二:主要分析的是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和推理过程。
基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探究学习,进一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是学生将“拿来主义”运用于实践,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的】1、了解杂文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论证推理过程。
4、联系实际,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及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积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教学难点】1、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
2、把握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1、请问老师所讲的作家是谁?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确立学习目标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
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设疑: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读了标题后你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课件·第8课 拿来主义

外的工具。买办文人跟着吹捧帝国主义文化,文化界反动文人 的复古主义逆流使中华民族文化面临严重危机。为了促进革命 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 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 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糊涂的观念。在革命文艺 阵营内部,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 度:割断历史 ——全盘否定;拜倒在古人、洋人脚下 ——全盘 接受。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 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 学态度。
第三单元
随笔杂文
人生只是一瞬,思想创造永恒。人活着,就应当思考。当 思考真正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时,思考的乐趣就成为生活中不可 或
缺的一部分。思考产生无穷的力量,正因为人会思考,才 诞生了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也决定了人类前行的方向。走 进本单元,我们会用另一种思维去探究文化发展、语言演变的 规律,我们会用全新的视角去诠释爱、生命、理想、信念的内 涵。学会思考,这样才会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只听到 一种声音只能说明整个社会思想水平的低下,听不到多种声音 的社会也就成了思想的荒漠。
的共同特点是融深刻的哲理于朴素的文字中,如智者静夜里的 独自私语,又似挚友与你促膝密谈,亲切自然,深沉悠远。 【师说· 单元所学】 本单元为随笔、杂文,属于论述类文体,是 2017 年新课标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必考内容,其中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 综合的能力,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 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一般考查题型是客观选择题,有的省市是主观题。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2:第8课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1.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重难点:1.文章独特的语言特色;2.多种的论证方式;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二、文章结构划分1.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深入研习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第8课-《拿来主义》

有的人甚至认为,鲁 迅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就因为他用杂文的方式 对中国历史和前途表达 了明确的批评和思考。
他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 势力,他的杂文集有:《热风》、 《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 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此文期间 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 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 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 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 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 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也很会重新‚阐释‛拿来主义, 也很大胆地将外国足球的东西拿来。这些人‚以职业的 标准
拿钱,以非职业的标准比赛训练‛,每年拿着大把大把 的票子不仅脸不红心不跳,而且依然心安理得地干着糟 踏中国足球的龌龃之事。 令人心寒的是,多年来,中国球员所干出的有违体 育道德精神的事已不是极个别的个人行为了,大有愈演 愈烈之势,球员‚夜不归宿事件‛很能证明‚新‛拿来 主义在中国足坛已占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足球高官和球 员参与赌球成为重庆打黑风暴后的又一风暴。 曾经的金哨成了黑哨,明星成了赌徒,鲁迅先生若 是黄泉有知,不知对其后辈的所做所为会作何感想?
第8课《拿来主义》录课课件(共33张PPT)

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 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 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 —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猪—,—吃—了—牛—肉—不—会— —变。牛”关于外国文化遗产问题,早在上世纪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对此做了精辟、深刻 且生动的阐述。
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 文化遗产; 鱼翅——比喻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比喻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共存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比喻 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的文化形式; 姨太太——比喻 文化遗产中的专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
糜的封建色情文化等。
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文中所言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 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当时的社 会现状,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 与之形成对比,为之作铺垫。
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一、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哪些词语、语句生动而有批判的意味?
别的且不说吧,单是……——有去无回 送古画和新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捧——郑重、恭敬,媚态可掬 一路地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 一点进步——媚外加剧,“学艺” 相当贫乏 丰富——一点也不丰富 大度——懦弱 摩登——不满当时社会风气,幽默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 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 动机或目的。感情色彩是中性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是帝 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 略、掠夺。带有轻蔑和侮辱的感情色彩。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因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拿来主义》PPT课件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 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包括民族文化遗 产)的正确态度。
1、“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 阐述的? 2、什么是“拿来主义”?在哪一段阐述的?
3、在提出“拿来主义”前,先提到了哪些主义?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4、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 主义”和“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 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 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 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 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
?
(限填两字)
创新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使用 { 鱼翅 存放 { 鸦片
喻文化精华 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 毁灭{
姨太太
喻文化糟粕 喻封建文化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
“拿来主义”的观点是?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小结 由“所以”我们知道,文章前半部分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法,从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角度进行论证,先破后立(先否 定了“送去主义”,然后提出“拿来主义”)。
研习后面一部分 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论证“拿来主义”的,运用了什 么说理方法?
第一部分(第1—2段) 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 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 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 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3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

8 拿来主义鲁迅杂文的美,固然与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来自于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
这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当头棒喝、澄清思想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在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本文,一要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二要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了华北,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18部。
★《且介亭杂文》,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共三集。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8.《拿来主义》课件

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 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 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 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 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 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文中的穷青年,对祖上阴功而来的“大宅 子”,有多少种态度呢?
大宅子
文化遗产
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比喻论证)
孱头
“怕给他的东西 染污了,
(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语言艺术
• 讽刺辛辣, 妙趣横生
• 诙谐中见讥 讽,憎恶溢 于言表
反语:
•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 ,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 了。”
•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 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
讽刺:
•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 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 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关于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到20世纪 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 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 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 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 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 丑陋,针砭时弊,求索真理, 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 为“匕首”或“投枪”。杂 文的特点:迅速反应现实生 活;短小锋利;幽默感和灵 活性;议论形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拿来主义鲁迅是一个狂人,所以他手中的笔像一把利剑直刺封建遗老的心脏,冷目像一道闪电直劈卫道士的头颅。
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文章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他的文章虽不过几百篇,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他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批判者,一个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个曾沉陷于失望之中的彷徨者。
⊙课内素材“拿来主义”新内涵针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含义。
没有广泛地拿来,兼收并蓄,又怎能消化吸收,又如何能创造、创新?可见,只有先拿来,广泛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优点,才能最终有所创造。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电脑、汽车、影视文学、生活观念等事物如潮般涌入我们的生活和视野中。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擦亮眼睛,勇敢地来占有、挑选、利用。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国外的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运用角度]“文化”“民族自信”“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运用示例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一次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在任何时代,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汲取营养成分,否则要发展不可能,要生存也会成问题。
假如我们的生存与外域隔离,与历史断绝,我们就会回归为一群茹毛饮血的怪物。
2.转眼间,改革开放已四十周年,面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先生的“拿来”与“送去”,让我们国人机智敏锐,目光放亮。
先生的“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影响,抨击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要吸取外国的精华来充实自己,取长补短,这正是先生写此文章的要旨所在。
也谈“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1934年提出的著名的论述,“拿来主义”已过完了八十华诞,我们的国人是否在“拿来”上有一些进步了呢?小时候,看别人吃糖,索要不给,我便一把伸入他糖袋子里掏出几块,然后咧嘴一笑,这便是“拿来”了。
但我万万料想不到,这种孩童的把戏会堂而皇之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近年来一些友邦总时不时地把手伸进中国的口袋里,上次“拿来”了屈原,赢得了中国人的无数唾沫之后,堂而皇之拿去申遗去了,这次又“拿来”了李时珍,尚觉得不够过瘾,便又“拿来”了李白。
此外还有孔子、中医……就连上古神话中的蚩尤也未能幸免。
孩童“拿来”了糖之后,遭到呵斥,也多半是一脸堆笑地归还,但还有心肠硬的,便一把囫囵吞了下去,连味道也不尝个清楚。
看来我们的友邦是隶属后者的了。
他们比国人更加奉行鲁迅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来拿!不过他们的脑髓却是有些欠缺,屈原是土生土长的楚人;李白的出生地是唐代的昌隆县,也就是现在的四川江油市;李时珍则生于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其余更不必细说,这些都是有文献记载的,按土话说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现实是铁定的,可意志是坚决的,我们的友人高呼:“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来!”对!拿来!怎么拿?于是便有韩国专家称某某某系韩国人,于是便大张旗鼓地建设李白故居,开办江陵端午祭,甚至申请世界遗产,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居然申请成功了。
在给谎言穿上皇帝的新装之后,谎言摇身一变成了真理。
某些高尚的国人对此是毫不在意的,因为有人来“拿”,便恰恰说明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蓬勃灿烂!哦,足矣,足矣,阿Q似的说:我尚有东西打发你!既然他们觉得有用,便送给他们罢!还有些独善其身的圣人对此更加地漠不关心。
他们问自己:韩国人拿,或是不拿,对我有影响吗?哦,没有吧?那你们随便拿吧,这是与我不相干的。
但是,毕竟还有一些愤怒的国人高呼:“还来!”明知是别人的东西却偷偷去拿,那是“窃来主义”;明知是别人的还要明目张胆去拿,那是“抢来主义”。
抢来别人的宝贝还要明目张胆地高悬在朝堂之上,那可真是恬不知耻了!这些强盗的行径,却因为撒满谎言的种子而变得花香弥漫。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直面这谎言,撕破这谎言,揪出撒谎者,用力抓住他的领口,怒喝:“还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国粹.(cuì)脑髓.(suí)吝啬.(sè) 残羹.(gēng)B.犀.利(xī) 嬉.笑(xǐ)剔.除(tī) 鸦.片(yā)C.自诩.(xǔ) 冠.冕(guàn)蹩.进(bié) 玄.虚(xuán)D.孱.头(càn) 譬.如(pì)摩.登(mó) 徘.徊(pái)解析:A项,“髓”应读suǐ;B项,“嬉”应读xī;C项,“冠”应读guān。
答案:D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古董闭关锁国仪节并行不背B.缘故发扬国广大度柳暗花明C.辩白丧权辱国辨识磕头贺喜D.糟粕勃然大怒慰籍概莫能外解析:A项,背-悖;B项,广-光;D项,籍-藉。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①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化的人才,就必须改掉犹豫不决、投鼠忌器....的办事作风,在自己认准的事情上认认真真地采取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②众所周知,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有些领导作出的决策明明违反法律法规,却还被戴上冠冕堂皇....的“帽子”得以实施。
④大量的残羹冷炙....都被专利拥有者盘剥而去,对我们的企业而言,剩下的利润也就少得可怜了。
⑤老李对工作一直尽职尽责,前几天他因照顾生病住院的家人而未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被领导批评,这致使他怨声载道....。
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代代相继的言传身教....中,好家风得以茁壮成长。
A.①③④B.②③⑥C.①④⑤D.②⑤⑥解析:①投鼠忌器: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②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使用恰当。
③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使用恰当。
④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⑤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民众普遍不满。
使用不当。
⑥言传身教: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
使用恰当。
答案:C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是由于他的爱,________。
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
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_。
他所指出的“中国症结”,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翻翻看看,________。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③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④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解析:做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通过分析可知:第一处选②,②句式协调,内容合理;第二处选③,③与上下文联系密切;第三处选⑤,⑤符合递进关系,反映体会得深刻。
答案:A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兴起了“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对此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
B.简政放权改革初期,有必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对执法者的培训,及时向公众公布权力清单及行政审批需要办理的手续。
C.不仅鲁迅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
D.根据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和人口迁移,意见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落户条件。
解析:B项,搭配不当。
应在“对执法者的培训”前加“加强”。
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
应把“不仅”移到“鲁迅的文学作品”之后。
D项,成分残缺。
可在“人口迁移”后加“的压力”。
答案: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拿去主义陈诏“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
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人意料。
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
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
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
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