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位技术
三d定位方案

三d定位方案三D定位方案引言三维定位是指通过利用传感器和算法,将目标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准确地定位的技术。
它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如机器人导航、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三维定位方案,包括基于视觉的方法、基于无线信号的方法以及基于惯性传感器的方法。
基于视觉的三维定位基于视觉的三维定位是最常见和直观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利用摄像头或其他视觉传感器获取目标物体的图像或视频,并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分析和处理数据,从而实现对目标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定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设备易于获取,且精度高。
常用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包括特征点匹配、结构光扫描和立体视觉等。
特征点匹配特征点匹配是一种常见的三维定位方法,它通过在目标物体上检测并匹配出一些关键特征点,然后利用这些特征点在相机坐标系和目标坐标系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从而实现对目标物体的定位。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对目标物体的要求比较低,不需要任何标记或特殊设备,但在复杂背景下,特征点识别和匹配的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结构光扫描结构光扫描是一种利用一台或多台摄像头和激光投影仪进行三维定位的方法。
它通过投射特殊的纹理或光线模式到目标物体上,再根据摄像头捕获的图像和激光投影仪发射的光线,计算出目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结构光扫描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的优点,但设备成本相对较高。
立体视觉立体视觉是利用两个或多个摄像头对目标物体进行观测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获取多视角的图像或视频,并进行图像处理和计算几何学变换,可以得到目标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
立体视觉在机器人导航和增强现实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需要使用多个摄像头,设备成本和复杂度较高。
基于无线信号的三维定位基于无线信号的三维定位是利用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对目标物体进行定位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或多径效应等参数,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并推断目标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
常见的基于无线信号的三维定位技术包括无线电频率辐射(RFID)、蓝牙定位和超宽带定位等。
神经生物学实验报告动物脑的立体定位专业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及切片制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动物脑立体定位及切片制备,并基本掌握动物脑立体定位技术及切片制作。
二、实验设备及要求实验分两部分:Ⅰ大鼠脑立体定位(纹状体)[器材和药品]立体定位仪、10%水合氯醛溶液、1ml注射器、手术刀、粗剪刀、组织剪、止血钳、牙科钻或骨钻、金属定位针、脱脂棉花、3%双氧水(H2O2)、生理盐水、75%酒精,墨水。
[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200-300 g)Ⅱ大鼠脑切片制备[器材和药品]器械:手术刀、组织剪、止血钳、咬骨钳、无齿钳、5ml注射器、6号针头、灌注瓶、恒冷切片机液体:4%多聚甲醛溶液三、实验步骤Ⅰ大鼠脑立体定位(纹状体)1. 立体定位仪的一般校验2. 动物麻醉:动物称重后,水合氯醛溶液按3.6ml/kg作腹腔注射麻醉。
3.头部固定:(1)插入耳棒:先将一侧耳棒轻轻插入外耳道,碰到骨性外耳道底后固定耳棒,继之同样插入固定另一耳棒。
检查大鼠头部固定是否稳定,松斜,两侧耳棒刻度是否对称,轻移耳棒使两侧刻度一致头位完全居中,再次固定耳棒。
三个标准检测是否固定成功:鼻对正中,头部不动,提尾不掉。
(2)固定上颌:将大鼠的上门牙塞进上齿固定板的槽内,旋紧螺丝。
从各方向推压动物头部,均不应出现移动。
通过定位针的测量调节前后囟在同一矢状线上,并使前后囟在同一水平线上。
4.开颅:剪去头部的毛,用75%酒精棉球作头部皮肤的消毒,沿矢状缝作切口,剥离筋膜及肌肉,推开骨膜,并用3%双氧水洗净,用干棉球擦拭,暴露骨缝,止血。
5.脑内核团定位:(1)根据脑图谱,确定所要纹状体的立体位置,(纹状体:前囟前1 mm, 旁开2.5 mm, 深 3.5 mm)。
(2)用定位针参照中线和前后囟在颅骨上标记进针的部位后,在指定位置钻孔,有突破(落空)感后,停止钻孔。
6. 定位标记及组织学鉴定:(1)定位标记:根据定位坐标,插入微量注射针,注入染料。
(2)组织学鉴定:动物处死后,大鼠用左心室—主动脉插管(右心室开孔,便于灌洗液流出),先后用生理盐水和4%多聚甲醛溶液灌流固定, 取脑作冰冻连续切片,观察确定注射位置是否准确。
立体定位技术在乳腺隐匿性病变活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堕 塑 !
旦! !!
・
2 ・ 41
表 2 突眼病程 和甲状腺功能对放疗疗效的影响
射治疗的敏感性 有所降低 , 疗效变差[。本文资料 中, 3 ] 8例病
[ ] Wii L C a e R .S pr hg r t d t r yi 3 1 la C ,h r s L u e o ae b a r i h a lm l v o ila o e p n 6
手术活检 。
1 设 备 . 2
多的临床触诊 阴性的乳腺病灶被检 出。其中 9 4 %经活检 %~ 2
诊断为早期乳腺癌 。钼靶摄片是发现乳腺隐匿性病灶最有 1 ]
效的检查手段之一 。 对这些影像学发现 的可疑病变如何进行 准确的定位活组织检查 , 明确诊断 , 目前 临床研究 的热点。 是 我们对 2 例 临床未触及病变但钼靶摄片发现微小钙化 乳腺 5 病灶影像 学分级 [BR D ) ] ( IA S 4级 的患者进行 立体定位 活组
其 中单侧 2 例( 2 左侧 9 , 处 右侧 1 处 )双侧 3 共 6 , 3 , 例( 处)
共 2 处 病灶 ; 8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仅 2处多发簇状钙化 , 发
现有直径 0 ~ .c 回声结节 (IA S 级 )其余病 例彩 . 0 m低 2 5 BR D 3 ,
作者单位 :30 2 001 太原 , 山西省人民医院乳腺科
织检查 术 , 活组织检查 标本进行病理 检查 , 对 现将结果报告
如下 。
采用美 国 L R D M hcr Pa nm 俯卧式三维立体定 O A u i e lt u a i
位数字 化乳 腺活检系统 , 国 E cr 自动乳腺真 空辅 助旋 美 no全
乳腺三维立体定位穿刺技术在乳腺可疑病灶中的应用

[ ] Ao s E, vl R, rde E tn e lfmoa vru r a 4 lnoJ Dai B al E xeddi e rl essti _ a y l o r
[ 要 ] 目的 探 讨 乳 腺 三 维 立体 定位 穿 刺 技 术 在 乳 腺 病 变 鉴 别 诊 断 中的 作 用 。方 法 摘
[ ] L tu e E.T et amet faea u rf cue hog h — 2 eon l h r t n ctbl r trstru htei e o a a l in unl p rah J .Ci r hp 19 (9 )6 7 o g ia apoc [] l O i o ,9 3 2 2 :2 6 i n t
周 左 右 进 行 , 时 间 超 过 3周 一 般 很 难 达 到 满 意 复 位 。 本 组 如 有 1例 伤 后 3周 手 术 骨 折 未 能 满 意 复 位 。 术 中 应 尽 量 应 用 骨
盆 专 用 复 位 钳 , 柱 支 持 钢 板 应 沿 骨 盆 界 线 放 置 , 臼 区螺 钉 前 髋 应 与 四边 行 平 行 进 入 以 避 免 螺 钉 进 入 关 节 , 于 髂 腰 肌 发 达 对 患 者 造 成 显 露 困 难 , 尽 可 能 屈 曲髋 关 节 , 要 时 可 切 断 部 分 需 必 髂 腰 肌 , 避 免 为 显 露 术 区 强 行 牵 拉 而 造 成 股 神 经 及 血 管 损 应
现 代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Mo enJunl f nertdT aioa C ie n et nMein 0 9Jn 1 ( ) dr ra o t a rdt nl hns adW s r dc e 0 a . 82 o I g e i e e i 2
立体定位技术

实验6 小动物脑立体定位技术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脑立体定位技术。
2. 掌握脑立体定位仪及脑图谱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脑立体定位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脑的损毁、刺激和脑电记录的精确定位中,成为研究脑结构和功能必不可少的工具。
脑立体定位技术主要是使用脑立体定位仪作为定位仪器,利用某些颅骨外面的标志(如前囟、后囟、外耳道、眼眶、矢状缝等)或其它参考点所规定的三度坐标系统,来确定皮层下某些神经结构的位置,以便在非直视暴露下对其进行定向的刺激、破坏、注射药物、引导电位等研究,是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药理和神经外科等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方法。
常用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猫等高等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其均有完全的外耳道,可用(耳棒)来定位。
在确定了颅外标记之后,就可按脑立体定位图谱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定位操作。
三、实验器材江湾-Ⅰ型脑立体定位仪,MC-5微操作仪,常规手术器械,钻孔针,纱布,干棉球,酒精,0.4%戊巴比妥钠(麻醉剂,现配现用),生理盐水,1ml注射器,3%双氧水,小白鼠。
四、实验步骤1. 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1.1 校验仪器定位仪经过搬动或长期不用后,使用前需先加以校验。
重点是检验电极移动架各滑尺是否保持直角,可用三角板测定各滑尺所成的角度是否是直角;各衔接部与螺丝有没有松动;滑尺是否太松;检查主框两臂的平行情况;最后观察固定头的装置两侧对称程度,小框是否与主框平行。
检查仪器无故障后,可进行下列校验性操作:(1)将两侧耳杆柱旋松,在主框上前后滑动,然后再按照原规定刻度装好,看两侧耳杆尖是否完全对正。
(2)取下一侧耳杆,将一侧电极移动架装好,前后左右上下移动各滑尺,使装在电极夹上的金属定位针尖正对耳杆尖的中心,记下各滑尺的刻度读数,再卸下移动架再装上,并按上法测定耳杆尖的部位,记下三个滑尺的读数,反复操作取平均数首先将放置水平的脑立体定位仪上的两个滑道,按实验的要求调节好合适的高度后。
(3)然后再用水平尺调正好两个滑道的前后、左右水平。
数字化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在乳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71—
第 3期 2 0 1 4年 2月
江苏科技信息 ・ 研 究 与交 流
N o . 3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试验 比较如表 1 ~ 3所示。
表 1 影 像 表 现
腺组织 , 改 善乳 腺患者术后 的乳腺美 观 , 提高乳腺 疾病患者 的 生活质量 。立体定位技术 能够满足乳腺微创 治疗 及女性对保 例数 源自进行手术并均有病理结果。
1 . 2 仪 器
( 3 ) 术前影像医师盲法诊断恶性 3 8例 , 良性 l 7例 。 ( 4 ) 病理 结果 : 术后 病理结果恶性病 变 3 8 例, 其 中癌 前病 变 5例 , 导管原位癌 9例 , 浸润 型导管癌 1 7 例, 粘液腺 癌 7 例。
于临床。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病例 资料
( 3 ) 拍摄 正负 1 5 。 定位像 , 确定 2 次拍摄靶点没有移位 。 如有移
位必须重来 。确定 x ( 水平方 向) 、 y ( 垂直方 向) 、 z ( 进针 深度 ) 3 个方 向的数值 。 ( 4 ) 校正左右顶端 的 2 个倒置 的 T标志 。 ( 5 ) 在
n e e d l e 窗 口中选择需要 的穿刺针规格 。( 6 ) 点击 s e n d键 , 关闭 持针通道 , 调节 x, Y, z轴 , 使得 穿刺装置走 到穿刺野 内 , 按 动 方 向键使得控制器 面板 上离差 x, Y, z轴读数显示 为 0 ,此 时
针持所对 的位 置应是穿刺点 的位置。 ( 7 ) 打开针持通道 , 在针持
第 3 期 2 0 1 4年 2月
江苏科技信息
J i a n g s u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r ma t i o n
肿瘤科护理新技术

肿瘤科护理新技术肿瘤科护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科护理也不断进行创新。
新技术的引入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当前肿瘤科护理中的新技术,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远程监护技术远程监护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测,实现医护资源的远程共享和优化配置。
在肿瘤科护理中,远程监护技术能够实现对患者的24小时监测,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情变化监测等。
通过远程监护技术,护士可以随时随地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护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远程监护技术还可以实现医护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了患者频繁就医和住院,减轻了医院的医疗负担。
患者可以在家庭环境下接受定期的监护和护理,提高了生活质量,减少了因频繁就医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远程监护技术的应用将为肿瘤科护理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护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智能化护理设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护理设备在肿瘤科护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智能化护理设备能够实现对患者的智能监测和护理,包括智能体温计、智能输液泵、智能监护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提醒护士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护理的影响,提高了护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智能化护理设备还可以实现对护理工作的智能化管理,包括护理记录、护理安排、药物管理等。
这些设备能够自动记录患者的护理情况,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规范化程度。
智能化护理设备还能够提供护理决策的参考依据,帮助护士更加科学和准确地进行护理。
三、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是一项新近兴起的技术,在肿瘤科护理中也开始逐渐得到应用。
基因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患者的遗传基因信息,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对患者的肿瘤类型、药物敏感性、治疗反应等进行全面评估,为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
大鼠脑的立体定位技术

材料
01
大鼠,立体定位仪,哺乳类手术器械,牙科钻,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2%滂胺天蓝溶液
02
方法和步骤
20%氨基甲酸乙酯 0.6 ml/100g, i.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固定
将大鼠头部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门齿杆 -3.3 mm
3个标准检测是否固定成功(鼻对正中,头部不动,提尾不掉)
麻醉
切头皮,剥开皮下组织, 将骨缝暴露清晰,用铅笔在前囟和后囟各做一标志
以咬骨钳咬开颅骨,小心取出大脑,顺着注射点将大脑切开,观察染料是否在侧脑室内
注意事项
立体定位仪为精密仪器,实验时应小心操作,以免损坏
微量注射器取出后应立即清洗,以防堵塞
01
02
大鼠脑的立体定位技术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了解脑立体定位技术的原理,初步掌握确定某一中枢核团的方法
某些颅外标记与颅内结构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 前囟(bregma):位于冠状缝和矢状缝的交接处 人字缝尖(lambda):位于后囟人字缝与矢状缝交会点
脑图谱
核团微量注射
核团的刺激或损毁
应用
电位引导
核团定位,做标志, 钻孔
LV(AP: -1.3 R 2.0 H: 3.5)mm
小心安放微量注射器,针尖斜面中点进入孔内时,记高度。缓慢进针至LV ,注入10 l 2%滂胺天蓝溶液(2 l/min),留针10 min后缓慢拔针
确定注射位置
取下动物,腹腔注射过量的20%氨基甲酸乙酯使动物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6 小动物脑立体定位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脑立体定位技术。
2. 掌握脑立体定位仪及脑图谱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脑立体定位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脑的损毁、刺激和脑电记录的精确定位中,成为
研究脑结构和功能必不可少的工具。
脑立体定位技术主要是使用脑立体定位仪作为定位仪器,利用某些颅骨外面的标志(如前囟、后囟、外耳道、眼眶、矢状缝等)或其它参考点所规定的三度坐标系统,来确定皮层下某些神经结构的位置,以便在非直视暴露下对其进行定向的刺激、破坏、注射药物、引导电位等研究,是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药理和神经外科等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方法。
常用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猫等高等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其均有完全的外耳道,可用(耳棒)来定位。
在确定了颅外标记之后,就可按脑立体定位图谱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定位操作。
三、实验器材
江湾-Ⅰ型脑立体定位仪,MC-5微操作仪,常规手术器械,钻孔针,纱布,干棉球,酒精,0.4%戊巴比妥钠(麻醉剂,现配现用),生理盐水,1ml注射器,3%双氧水,
小白鼠。
四、实验步骤
1. 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
1.1 校验仪器
定位仪经过搬动或长期不用后,使用前需先加以校验。
重点是检验电极移动架各滑尺是否保持直角,可用三角板测定各滑尺所成的角度是否是直角;各衔接部与螺丝有没有松动;滑尺是否太松;检查主框两臂的平行情况;最后观察固定头的装置两侧对称程度,小框是否与主框平行。
检查仪器无故障后,可进行下列校验性操作:
(1)将两侧耳杆柱旋松,在主框上前后滑动,然后再按照原规定刻度装好,看两侧耳
杆尖是否完全对正。
(2)取下一侧耳杆,将一侧电极移动架装好,前后左右上下移动各滑尺,使装在电极
夹上的金属定位针尖正对耳杆尖的中心,记下各滑尺的刻度读数,再卸下移动架再装上,并按上法测定耳杆尖的部位,记下三个滑尺的读数,反复操作取平均数首先将放置水平的脑立体定位仪上的两个滑道,按实验的要求调节好合适的高度后。
(3)然后再用水平尺调正好两个滑道的前后、左右水平。
这时再把安置在滑道上的手
动微推进器按上面的刻度调节垂直。
1.2 确定脑立体定位零点,小鼠脑定位的系统大致分两种:
(1)用耳间线中心定位,首先将两个耳棒尖端在定位仪滑道中间部位彼此相接触(两个耳棒读数相同),旋紧镙丝。
然后取下一侧耳棒,另一耳棒不动。
调节移动推进器,使校验电极尖端与耳棒尖端的中心点相触,即为A点(即耳间线中心点),并记下刻度值。
然后,将推进器水平移动到门齿钩的上方,将门齿钩平面与校验电极尖端相触。
这时就定出外耳道中心点与门齿牙板上面上沿之间的水平切面0点,记为H0。
这时,动物的前囟和后囟基本处在一个水平面上,相差0-0.1mm。
另外,规定耳间线中心点以上为+,向下为-;向嘴侧为+,向尾侧为-。
(2)用颅骨标志定位(常用前囟),即以前囟为嘴尾侧0点,由前囟向嘴侧为+,向尾侧为-
,其它与上面定位方法相同(图示)。
2. 实验内容
(1)动物麻醉:小鼠,体重20-30g,称重后以0.4%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注射时必须缓慢,随时注意动物状态。
(2)小鼠头部固定:将小鼠的门齿固定于脑定位仪上颌固定器,然后把一侧的耳捧推入动物的外道后,使动物的头在处于两滑道正中。
再将另一耳捧推入另一侧的外耳道。
这时观察两个耳棒的刻度一致后,将两耳棒上的固定螺丝扭紧,在将牙齿固定器上压鼻
环压下后扭紧(鼻环、耳棒的松紧度调节适宜为好),这时从各个方向推压动物头部"均不会出现移动。
(3)开颅钻孔前的备皮:剪去动物头部毛,用2%碘酒及75%酒精棉球作头部皮肤的消毒,沿矢状缝作一3cm长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用双氧水清洁颅骨表面的筋膜及肌肉并剥离,推开骨膜,暴露前囟、人字缝及矢状缝。
(4)确定标准中线:将金属定位针向下移动到矢状缝上方后,再前后移动定位针,使定位针定位到前囟。
(5)小鼠海马定位:用定位针在前囟后2mm, 矢状缝旁开2.5mm处定位一点,即为海马的平面位置,然后在此点上用钻孔针在颅骨上钻一小圆孔。
(6)注射药物:小鼠海马则位于该圆孔下2 mm,将1ml注射器吸入药物安置到MC-5微操作仪上,操作仪器使注射器针头由小鼠脑钻孔处下降2mm时完成药物注射到小鼠脑海马处。
(7)制作脑组织切片:将小鼠脑制作成切片,显微观察小鼠脑中红染料位置来验证小鼠脑海马中是否定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