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

合集下载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A.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
B.线圈的匝数
C.线圈的直径
D.所有上述因素
7.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以下哪个单位用于表示磁场的强度?()
A.安培(A)
B.亨利(H)
C.高斯(G)
D.瓦特(W)
8.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以下哪种现象会导致能量损耗?()
A.磁场共振
B.电磁场辐射
C.电场耦合
D.线圈间的电阻
9.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以下哪个参数与传输距离成正比关系?()
D.使用高耦合系数的线圈
4.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以下哪些部件构成了发射端?()
A.发射线圈
B.接收线圈
C.高频振荡器
D.整流器
5.以下哪些是无线电力传输的优势?()
A.灵活性
B.安全性
C.高效性
D.成本低
6.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以下哪些现象可能导致能量损失?()
A.辐射
B.热损耗
C.电场损耗
D.磁场损耗
<!-- pinyin_10: xiao -->
-->
A.提高传输频率
B.增加线圈间的距离
C.使用高效率的材料
D.优化线圈的构造
16.以下哪些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
<!-- pinyin_10: lin -->
-->
A.医疗设备
B.工业自动化
C.智能家居
D.轨道交通
17.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以下哪些部件起到调节传输功率的作用?(-->
<!-- pinyin_10: fa -->
-->
A.增大传输功率
B.增加传输距离
C.使用高耦合系数的线圈

无线远距离电能传输(0127)

无线远距离电能传输(0127)

超长距离, 高频,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研制引言:电能无线传输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许多国内外科学家对此进行不断的研究。

人们提出了三种电能无线传输方式:一是微波线电能传输方式。

该方式利用无线电波收发原理传输电能,传输功率只能在几毫瓦至一百毫瓦之间,应用范围不大;二是电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方式。

该方式利用变压器原副边耦合原理传输电能,传输功率大,效率高,但距离很近,仅在1cm内,目前已在轨道交通方面应用;三是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方式。

该方式利用电路中电感电容谐振原理传输电能,理论上电能的传输功率、传输距离不受限制。

第一种方案原理就像我们常用的变压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并没有接触交变的电场和磁场起到了传输电能的作用,该方案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而第二种方案是通过对载波进行与解调从而实现电能传输,广泛用于无线广播等领域,效率非常低;第三种方案是前两种方案的综合,想通过共振原理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就必须在发射和接收端下工夫,传统的效率底下的调制方法是不能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我们小组将着重在电磁耦合方案上进行探索。

摘要:电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发展。

然而错综复杂的输电线分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

因此人类一直有摆脱电线的束缚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梦想。

综合考虑到实际应用上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等因素,我们小组给出了一种用电磁耦合阵列定位最大耦合系数的电力传输方案。

关键字:无线电能传输谐振传输效率电磁耦合传输距离耦合阵列1 整体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第1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2、硬件电路设计(第3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3、控制方法与软件设计(第4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4、实验及结果(第5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1、整体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1.1电磁耦合能量无线传输系统由能量发送器(Transmitter),分离式功率变压器(Transformer) ,和能量接收器(Receiver)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目录1系统方案 (2)1.1系统总体思路 (2)1.2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 (2)1.2.1 电源模块论证与选择 (2)1.2.2驱动模块论证与选择 (2)1.2.3线圈的论证与选择 (2)1.2.4整流电路的论证与选择 (2)1.3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理论分析与计算 (3)2.1 TL494应用原理 (3)2.2 IR2110原理 (3)2.3 无线传输原理 (4)2.4 计算公式 (4)3电路设计 (4)3.1电源模块(图3) (4)图3 电源模块 (5)3.2驱动模块(图4) (5)3.3传输模块(图5) (5)4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6)4.1测试方法与仪器 (6)4.2测试数据与结果 (6)4.3数据分析与结论 (7)参考文献 (8)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1系统方案1.1系统总体思路由题我们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且用空心线圈制作了直径为20cm的发射和接收线圈;利用信号发生电路将输入的直流15V电转化为PWM脉冲信号,通过驱动电路产生交变电流,对发射线圈进行供电,线圈利用磁耦合谐振式原理,将电能无线传输到接收线圈端,最终在接收线圈端产生电流,达到无线电能的传输的要求。

经过几天的测试,制作出了传输效率达38.3%,x的值最大为26 cm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1.2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1.2.1 电源模块论证与选择方案一:利用双电源,直接对电路进行供电。

方案二:利用单电源,再接入PWM控制器芯片TL494固定频率的脉冲宽度调制电路,能够有效地将直流电转换为高频脉冲。

TL494芯片的功耗低,构成的电路结构简单,调整方便,输出电压脉动小;且IR2110 的电路无需扩展,使电路更加紧凑,工作可靠性高,附加硬件成本也不高,为获取死区时间,可由基本振荡电路、与门电路构成,为方便我们选用TL494,选择方案二。

1.2.2驱动模块论证与选择方案一:利用三极管对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进行驱动,可以比较经济地进行驱动。

2024年高考物理物理学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历年真题

2024年高考物理物理学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历年真题

2024年高考物理物理学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历年真题无线充电技术是一项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科技创新,它能够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递,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充电功能。

在2024年的高考物理考试中,出现了与物理学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相关的真题题目。

本文将围绕这个题目展开,讨论物理学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并分析高考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考点。

一、无线充电技术概述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它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将电能通过电磁波的传输方式,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充电。

与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相比,无线充电技术具有充电效率高、便捷性强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二、物理学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1. 电磁感应原理物理学中电磁感应原理是无线充电技术的基础。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导体中的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时,导体内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在无线充电技术中,通过这一原理,利用一个发射器产生高频交变磁场,而内置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器则可以感应到这一变化的磁场,从而将电能传输到设备中进行充电。

2. 谐振频率技术物理学中的谐振频率技术在无线充电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精确调节无线充电系统的谐振频率,可以实现高效能量传递。

当发射器和接收器的谐振频率相同时,能量的传输效率会显著提高。

物理学的相干性和共振原理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无线充电系统中的能量传输特性,使其更加高效可靠。

3. 磁感应耦合技术磁感应耦合技术是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另一项重要应用。

通过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磁场耦合作用,能量可以从源头传输到目标设备。

物理学中的电磁感应定律和磁场的特性研究为这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可能出现的考点分析1. 电磁感应定律在高考物理考试中,电磁感应定律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一定律,理解其原理及应用。

考题可能涉及到导线中磁场的变化与感应电动势的关系,或是电磁感应的应用等方面。

2. 谐振频率与共振原理谐振频率与共振原理是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关键概念。

无线电能传输原理

无线电能传输原理

无线电能传输原理无线电能传输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将能量从一个地点传输到另一个地点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涉及到诸如手机充电、电动汽车充电、医疗设备供电等多个领域。

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和共振现象,通过这两种物理现象实现能量的传输。

首先,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实现能量的传输。

当一个电流通过一个线圈时,会产生一个磁场,而当另一个线圈处于这个磁场中时,它会感应出电流。

这就是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一个线圈被连接到电源,产生一个磁场,而另一个线圈则处于这个磁场中,从而感应出电流,实现能量的传输。

其次,共振现象也是无线电能传输的重要原理。

共振是指当一个系统的振动频率与另一个系统的振动频率相同时,就会发生共振现象。

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都被设计成共振系统,它们的振动频率相同。

这样一来,当发射端的线圈产生磁场时,接收端的线圈就会发生共振,从而实现高效能量传输。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磁学和电磁场理论的支持。

通过对电磁场的研究,科学家们不断改进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使其能够实现更远距离、更高效率的能量传输。

同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受到了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影响,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得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更加轻便、高效。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解决诸如手机充电、电动汽车充电、医疗设备供电等问题。

通过无线电能传输,人们可以摆脱传统充电器的束缚,使得设备更加便携和灵活。

同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电动汽车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充电,为环保出行提供了更多可能。

总的来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和共振现象的能量传输技术,它的发展离不开电磁学、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支持。

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人们可以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能量传输,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共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成都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名称: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时间:—系部:电气与电子工程系专业:供用电技术班级: 1202161姓名:刘佳福指导教师:目录1系统方案..................................................................................................................................................... I V 系统总体思路....................................................................................................................................... I V 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 I V 信号发生方案选择...................................................................................................................... I V驱动电路方案选择...................................................................................................................... I V整流电路方案选择 (V)总体方案设计 (V)2理论分析与计算......................................................................................................................................... V I 发射模块分析与计算........................................................................................................................... V I 信号发生电路原理分析与计算................................................................................................. V I驱动电路原理分析与计算......................................................................................................... V I 接收模块分析与计算.......................................................................................................................... V II 参数选择.............................................................................................................................................. V II 3电路设计.................................................................................................................................................... V II 信号发生电路...................................................................................................................................... V II 驱动电路 (X)功率MOSFET的使用 (X)IR2110芯片的使用 (XI)接收电路 (XIII)4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X IV 测试方法与仪器................................................................................................................................. X IV 测试数据与结果................................................................................................................................. X IV 5实物制作图片............................................................................................................................................ X V 致谢.......................................................................................................................................................... X VIII 参考文献 (XIX)任务书1.任务根据2014年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F题: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2022年最新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专题练习试题(含详细解析)

2022年最新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专题练习试题(含详细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专题练习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手机通信已经进入“5G时代”,5G支持下的超高清、远距离视频传输,利用()来传递信息。

A.电磁波B.红外线C.次声波D.超声波2、下列厨房用品的工作原理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是()A.电冰箱—液态制冷剂升华吸热B.油烟机—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C.微波炉—次声波能够加热食品D.电热水器—电流的磁效应3、我国无线通信已经向“5G”升级换代。

2-4G、5G电磁波的频段如题图所示,2-4G信号为分米波频段,5G信号分为FR1厘米波频段和FR2毫米波频段。

与4G相比,5G电磁波在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约是4G的10倍,主要原因是5G电磁波()A.频率更高B.频率更低C.传播速度更小D.传播速度更大4、2021年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降落在火星上,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突破。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火星车与地球间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B.火星车在降落过程中相对火星是静止的C.火星车集热器采用纳米气凝胶1nm=108mD.火星极地附近的干冰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凝华形成的5、关于声和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吹笛子时笛管振动发声B.泥石流发生时会伴有次声波产生C.手机和固定电话都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息D.女高音的“高”和引吭高歌的“高”都是指音调高6、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的银行交易需要识别声纹,它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B.在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可有效阻断噪声的传播C.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信号,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7、关于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公共场合要“轻声细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C.工厂工人佩戴有耳罩,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8、如图所示,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0×108m/sB.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C.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音调很高9、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稳稳降落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探测器经过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等一系列减速措施后,再经过反推发电机进行动力减速,距离火星表面100m 时,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避障和缓速下降后抵达火星表面,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探测器与地面控制系统间靠超声波传递信息B.探测器减速下降阶段属于做变速运动C.悬停阶段,探测器相对火星表面是静止的D.落地后,探测器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10、关于信息与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G手机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B.光纤通信用光波传递信息,光导纤维是导体C.用超导材料制造输电线可大大降低电能损耗D.塑料容器对电磁波能起到屏蔽作用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3G移动通信正在向我们走来手机发展到现在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代:第一代是模拟制式的手机,也就是所谓“大哥大”;第二代是以语音通信为主的数字制式手机;第三代是能够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手机,通常把第三代手机简称为3G(the third generation)。

无线电能传输中值得注意的两个基本物理学问题

无线电能传输中值得注意的两个基本物理学问题

无线电能传输中值得注意的两个基本物理学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电能传输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能量以无线的形式传播出去。

但是,它也有一些基本物理学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两个值得注意的物理问题:能量传播距离、信号丢失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个值得关注的物理学问题是能量传播距离。

它是指使用无线电能进行传输的最远距离。

由于无线电信号的传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导致信号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变弱,从而导致传播距离减短。

为了确保无线电能的有效传播,技术人员必须对传播环境和能量传播距离进行恰当的调节和优化。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物理学问题是信号丢失及其产生的原因。

有时,无线电能传输中会出现信号丢失的情况。

原因有很多,比如地形、建筑物以及其他无线电波干扰等。

如果信号丢失过多,传输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最终使用的效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技术人员必须通过调整参数,增加信号的强度来抵抗各种干扰,并建立更有效的信号传输系统。

在总结上述内容时,无线电能传输中值得注意的两个基本物理学问题主要有:能量传播距离、信号丢失及其产生的原因。

对于这些基本物理学问题,技术人员必须进行适当的调节和优化,以确保无线电能传输的有效性。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无线电能传输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成都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名称: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时间:2015.2.05—2015.5.18系部:电气与电子工程系专业:供用电技术班级:1202161姓名:刘佳福指导教师:目录任务书1.任务根据2014年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F题: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结构框图2.要求(1)保持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10cm、输入直流电压U1=15V时,接收端输出直流电流I2=0.5A,输出直流电压U2≥8V,尽可能提高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率η。

(45分)(2)输入直流电压U1=15V,输入直流电流不大于1A,接收端负载为2只串联LED 灯(白色、1W)。

在保持LED灯不灭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45分)(3)其他自主发挥(10分)(4)设计报告(20分)3.说明(1)发射与接收线圈为空心线圈,线圈外径均20±2cm;发射与接收线圈间介质为空气。

(2)I2=应为连续电流。

(3)测试时,除15V直流电源外,不得使用其他电源。

(4)在要求(1)效率测试时,负载采用可变电阻器;效率2211100%U IU Iη=⨯。

(5)制作时须考虑测试需要,合理设置测试点,以方便测量相关电压、电流。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越来越备受关注,尤其在一些特定场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统电缆线供电方式所不及的独特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设备供电的可靠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在2008年8月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Intel?Developer?Forum)上,西雅图实验室的约书亚·史密(Joshua?R.?Smith)领导的研究小组向公众展示了一项新技术——基于“磁耦合共振”原理的无线供电,在展示中成功地点亮了一个一米开外的60瓦灯泡,而在电源和灯泡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电线。

他们声称,在这个系统中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达到了75%。

本设计主要由电生磁和磁生电两部分主成。

第一部分发射电路由PWM集成控制电路TL494为主芯片的开关电源,以IR2110为驱动电路,控制两路输出,将电能传输给发射线圈,产生磁场;第二部分接收电路,接收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将接收到的磁信号,转化成电能,整流滤波后,供负载LED灯正常发光。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串联谐振、传送效率、距离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装置1系统方案1.1系统总体思路根据任务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用空心线圈制作了直径为20cm的发射和接收线圈;利用信号发生电路将输入的直流15V电转化为PWM 脉冲信号,通过线圈驱动电路产生交变电流,在空间产生交变的磁场,利用磁耦合谐振式原理,在接收线圈端产生感应电势和电流,将电能无线传输到接收线圈,实现无线电能的传输。

经过几天的测试,制作出了传输效率达63.1%,线圈之间的距离x的值最大为31cm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满足了设计要求。

1.2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方案选择方案一:石英晶体振荡器。

此电路的振荡频率仅取决于石英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fs,而与电路中的R、C的值无关。

所以此电路能够得到频率稳定性极高的脉冲波形,它的缺点就是频率不能调节,而且频带窄,不能用于宽带滤波。

此电路非常适合秒脉冲发生器的设计,故不太适用于本实验,所以不采用此电路。

方案二:采用PWM控制器芯片TL494。

TL494是一个固定频率脉宽调制电路。

利用RC串联谐振原理,由内部线性锯齿波振荡器产生正向锯齿波,实现脉冲宽度调制。

TL494具有控制、驱动、监控和各项保护功能,适用于设计所有的(单端或双端)开关电源典型电路。

综合比较以上两种方法,选择方案二。

方案选择方案一:MOS管驱动电路。

实际就是对电容的充放电,对电容的充电需要一个电流,因为对电容充电瞬间可以把电容看成短路,所以瞬间电流比较大。

但本设计LC串联负载在单电源输入下工作,只能选用开关类型的全桥驱动,因此不适用于本电路。

方案二:IR2110驱动全桥电路,IR2110采用HVIC和闩锁抗干扰COM制造工业,具有独立的低端和高端输入通道,输入两个有时间间隔的脉冲后,可输出两路不同的电压,控制全桥驱动MOS管导通,LC串联负载在单电源输入情况下使用IR2110驱动全桥电路,电路稳定,性能好,同时IR2110可以很好的保护电路。

综合比较以上两种方法,选择方案二。

方案选择方案一:二极管半波整流。

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承受反压大,整流效果不一定好,直流电源输入时,不能构成放电回路,不适用于本电路。

方案二:桥式整流。

四只整流二极管D1~4和负载电阻RL组成。

四只整流二极管接成电桥形式。

桥式整流电路克服了全波整流电路要求变压器次级有中心抽头和二极管承受反压大的缺点,且成本低,效率高,适用于各种电路。

综合比较以上两种方法,选择方案二。

1.2.4发射线圈的选择方案一:多层同心铜芯线圈。

方案二:单层同心圆铜芯平面线圈。

经过测试单层同心圆铜芯平面线圈制作的装置传输效率更高,线圈之间的距离X 达到更大,且单层同心圆铜芯平面线圈制作简单,性能稳定,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方案二。

1.3总体方案设计本系统主要由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两部分组成。

发射模块信号发生电路产生占空比可调的方波,经驱动电路提高其驱动能力后为功率电路提供激励信号,再通过发射线圈把能量发射出去。

接收电路主要有接收线圈,整流滤波电路以及负载组成。

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1所示。

2.1.1压。

主要由TL494实现。

TL494是一个固定频率脉宽调制电路。

由内部线性锯齿波振荡器产生正向锯齿波,实现脉冲宽度调制。

TL494输出方式控制脚13与参考电压脚14相接,功率输出管Q1和Q2受控于或非门,即只有在锯齿波电压大于控制信号期间才会被选通。

当控制信号增大,输出脉冲的宽度将减小。

5脚CT 产生的振荡频率为T T osc C R f 1.1 (RT 为6脚输出,CT 为5脚输出)。

2.1.2驱动电路原理分析与计算驱动电路主要由两个IR2110交替控制H 桥桥式驱动电路上管升压,下管原压(保持原来的电压不变),获得相邻时间间隔的脉冲(死区时间),从而产生正弦交变电压,进而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化成磁场能。

而最大限度的将电能转化为磁场能,即线圈中电流最大,则使LC 串联谐振,谐振频率:LC f π210=(L 为电感感值,C 为电容容值)。

2.2接收模块分析与计算 接收端要求输入直流电流,而接收线圈与电容谐振后得到高频的交流电流,因此必须整流,得到直流电流。

又因为电流是高频的,器件做热功容易损耗电能,因此需要并入六个小电容滤波,减少损耗。

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率η:%1001122⨯=I U I U η(U1为输入电压,U2为输出电压,I1为输入电流,I2为输出电流)。

2.3参数选择 因为发射与接收线圈为空心线圈,线圈外径均20±2cm ,线圈的绕法有三种方式:缩绕、多层平绕和单层同心圆绕。

经过比较单层同心圆绕的传输效率最高,因此选用单层同心圆绕。

单层同心圆绕,测出电感值约为100H μ,由LC 串联谐振,得到电容值为3300p ,因此谐振频率约为80KHz 。

为了获得最大电流,从而传输效率达到最大值,则发射电路与接收电路中的线圈感值,串联的电容应相等。

3电路设计本系统主要由发射单元电路和接收单元电路两部分组成。

发射单元电路包含信号发生电路,驱动电路,发射线圈四部分;接收单元包含接收线圈,整流滤波电路以及负载组成。

下面主要对介绍信号发生电路,驱动电路,接收电路。

3.1信号发生电路TL494是一个固定频率脉宽调制电路。

由内部线性锯齿波振荡器产生正向锯齿波,实现脉冲宽度调制。

它包含了开关电源控制所需的全部功能,广泛应用于单端正激双管式、半桥式、全桥式开关电源。

芯片TL494内置了线性锯齿波振荡器,振荡频率可以通过外部的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进行调节(见图1)。

输出电容的脉冲其实是通过电容上的正极性锯齿波电压与另外2个控制信号进行比较来实现。

功率输出管Q1和Q2受控于或非门。

当双稳触压器的为低电平时才会被通过,即只有在锯齿波电压大于控制信号期间才会被选通。

当控制信号增大,输出脉冲的宽度将减小(见图2,3)。

控制信号由集成电路外部输入,一路送至时间死区时间比较器,一路送往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

死区时间比较器具有120mV的输入补偿电压,它限制了最小输出死区时间约等于锯齿波的周期4%,当输出端接地,最大输出占空比为96%,而输出端接参考电平时,占空比为48%。

当把死区时间控制输入端接上固定的电压,即能在输出脉冲上产生附加的死区时间。

脉冲宽度调制比较器为误差放大器调节输出脉宽提供了一个手段:当反馈电压从0.5V变化到3.5时,输出的脉冲宽度从被死区确定的最大导通百分比时间中下降为零。

2个误差放大器具有从—0.3V到(vcc—2.0)的共模输入范围,这可能从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察觉的到。

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常处于高电平,它与脉冲宽度调智器的反相输入端进行“或”运算,正是这种电路结构,放大器只需最小的输出即可支配控制电路。

图2图3本设计的信号发生电路见图4。

图4信号发生电路3.2驱动电路3.2.1功率MOSFET的使用功率MOSFET,它是一种单极型电压控制器件。

它具有自关断能力,且输入阻抗高、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工作频率可达1MHz,不存在二次击穿问题,安全工作区宽。

1.功率MOSFET的特性可分为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输出特性属静态特性,而开关特性则属动态特性。

输出特性输出特性也称漏极伏安特性,它是以栅源电压UGS为参变量,反映漏极电流ID与漏源极电压UDS间关系的曲线族。

可调电阻区Ⅰ:UGS一定时,漏极电流ID与漏源极电压UDS几乎呈线性关系。

当MOSFET作为开关器件应用时,工作在此区内。

饱和区Ⅱ:在该区中,当UGS不变时,ID几乎不随UDS的增加而加大,ID近似为一常数。

雪崩区Ⅲ:当漏源电压UDS过高时,使漏极PN结发生雪崩击穿,漏极电流ID会急剧增加。

2.栅极驱动的特点及其要求触发脉冲要具有足够快的上升和下降速度,即脉冲前后沿要求陡峭。

开通时以低电阻对栅极电容充电,关断时为栅极电荷提供低电阻放电回路,以提高功率MOSFET的开关速度。

为了使功率MOSFET可靠触发导通,触发脉冲电压应高于管子的开启电压;为了防止误导通,在其截止时应提供负的栅源电压。

功率MOSFET开关时所需的驱动电流为栅极电容的充放电电流。

功率MOSFET的极间电容越大,在开关驱动中所需的驱动电流也越大。

3.2.2IR2110芯片的使用IR2110采用HVIC和闩锁抗干扰CMOS制造工艺,DIP14脚封装,其内部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IR2110芯片具有独立的低端和高端输入通道;悬浮电源采用自举电路,其高端工作电压可达500V,15V下静态功耗仅116mW;输出的电源端(脚3,即功率器件的栅极驱动电压)电压范围10~20V;逻辑电源电压范围(脚9)5~15V,可方便地与TTL,CMOS电平相匹配,而且逻辑电源地和功率地之间允许有±5V的偏移量;工作频率高,可达500kH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