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工程施工规范汇总
有线电视施工安全操作规程模版(3篇)

有线电视施工安全操作规程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有线电视施工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有线电视施工过程中,对于安全管理的要求和规定。
第三条有线电视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本规程的要求,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定,加强安全防护,做到安全施工。
第四条有线电视施工单位要严格管理,指导员工按照本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检查。
第五条有线电视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参加过相关的安全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
第六条本规程的内容包括有线电视施工的安全要求、操作规范、应急措施等。
第二章施工前的安全准备工作第七条有线电视施工前,必须进行相关的安全准备工作。
第八条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必须提前对施工区域进行勘察和评估,确定施工的安全措施。
第九条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检查和保养施工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对施工区域进行标示和隔离,确保施工区域的安全。
第十一条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必须制定施工的安全操作指南,包括安全计划、风险评估、施工方法等。
第十三条施工单位必须为施工人员提供相应的安全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能够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第三章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范第十四条有线电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施工。
第十五条施工人员要严格遵守有线电视施工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第十六条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计划和工艺要求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施工方式和工艺。
第十七条施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操作设备的技能,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引发事故。
第十八条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随时保持施工区域的整洁和干净,防止物品堆积和杂乱。
第十九条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呼吸新鲜空气,避免长时间在密闭环境工作。
第二十条施工人员要注意施工现场的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工作姿势和方式,防止因疲劳和姿势不良引发事故。
第二十一条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有线电视施工的安全操作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是指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和运营中需要遵守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到的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传输规范:包括信号传输方式、频谱利用、调制解调、多频道音频和视频信号处理、信道带宽等。
台址规划规范:包括基站选址、场地选择、设备安装、支持设施等。
设备标准:包括设备选购、设备安装、设备维护等。
节目编播质量规范:包括信号源选择、播出设备(录制机、编码机、调制器等)的选择和使用、编码解码技术等。
用户接入规范:包括用户终端设备(如电视机、机顶盒)选购、安装和使用规范、有线电视宽带接入技术规范等。
安全规范:包括设备和网络安全措施(如防火墙、防病毒等)以及个人信息保护。
总之,各级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线电视工程规划和技术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需求,制定相应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F~~A1~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regunationofCATVsystemGB50200-9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建标[<K5><K5><K40>~A2~11.0.11.0.2收:1.0.31.0.4~A3~2~B1~2.12.1.12.1.2时,可采(VHF) 2.1.32.1.4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
2.1.5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Ω。
2.1.6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室内工作的设施:-5~+40℃。
~B2~2.2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2.2.1系统可采用无干线系统、独立前端系统、有中心前端系统、有远地前端系统四种基本模式,并宜符合下列要求:<MAP=Image.BMB,1,1,17-3-1><MAP=Image.BMB,1,1,17-3-2><MAP=Image.BMB,1,1,17-3-3><MAP=Image.BMB,1,1,17-4-1><K5>注: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合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TAB=Tab11-17.BMB,1,1,17-4-1>2.2.3各种系统模式的前端、干线和分配部分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TAB=Tab11-17.BMB,1,1,17-4-2><TAB=Tab11-17.BMB,1,1,17-4-3><TAB=Tab11-17.BMB,1,1,17-4-4>2.2.4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分贝(dB)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10><FML=Fml11-17.BMB,1,1,17-4-1><K10><FML=Fml11-17.BMB,1,1,17-4-2><K10><FML=Fml11-17.BMB,1,1,17-4-3><K10><FML=Fml11-17.BMB,1,1,17-5>式中2.2.5±5dBμ±4dBμ~B3~2.32.3.12.3.2频带<K5>2.3.32.3.42.3.52.3.6~B4~2.4前端2.4.1各频道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应按下式计算:<K10><FML=Fml11-17.BMB,1,1,17-6-1>式中<FML=Fml11-17.BMB,1,1,17-6-10>---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dBμV);<K2><FML=Fml11-17.BMB,1,1,17-6-11>---分配给前端的载噪比(dB);<K7><FML=Fml11-17.BMB,1,1,17-6-12>---前端的噪声系数(dB)。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有线电视系统建设中,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包括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旨在提高有线电视系统的性能和服务质量。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系统设计规范:包括有线电视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信号传输线路规划、中继站和末端用户接入规划等。
2. 设备选型和安装规范:包括有线电视系统所需设备的选型、布置位置、安装方式和连接方式等。
3. 信号传输规范:包括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频率、幅度、调制方式和调制器件等要求。
4. 综合布线规范:包括室内和室外的布线方式、电缆规格和连接方式等。
5. 系统测试和调试规范:包括系统安装后的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和测试参数等。
6. 系统维护和保养规范:包括系统的定期维护、故障排除和设备更换等要求。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可以确保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和运维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有线电视线路施工规范

有线电视线路施工规范第四条电缆(光缆)干线施工(一)电缆(光缆)干线应力求线路短直、安全稳定、可靠,便于维修和检测,并使线路避开易受损场所,减少与其他管线等障碍物的交叉跨越。
(二)电缆(光缆)干线必须跨越一些障碍物时,与障碍物隔距应按下表规定(三)电缆(光缆)在电杆间敷设时,必须用钢绞线和挂钩架挂,过道低的电缆(光缆)用加高电杆。
电缆(光缆)在两栋房屋之间架设时,钢绞线两端可用膨胀螺栓或穿墙螺栓固定。
沿墙壁爬行的电缆(光缆)可用专用电缆卡每隔0.8m左右固定一个。
(四)不得将电缆与电力线同线槽、同出线盒、同连接箱安装。
明敷的电缆和明敷的电力线间距不应少于0.3m。
(五)架设架空电缆(光缆)时,应先将吊线用夹板固定在电杆上,再用电缆挂钩把缆卡挂在吊线上。
挂钩的间距为0.5~0.6m。
根据气候条件,每一杆档均应留出余兜。
(六)把架空电缆(光缆)引入地下电缆井时,在距地面不少于2.5m的部分应采用钢管保护;钢管埋入地下0.3~0.5m。
(七)架设墙壁电缆(光缆)应先在墙上装好墙担,把吊线放在墙担上收紧,用夹板固定,再用电缆挂钩将缆挂在吊线上。
沿墙角转弯,应设转角墙担。
(八)架空电缆线路中,干线放大器应安装在距离电杆1m的地方,并固定在吊线上;在墙壁电缆线路中,干线放大器应固定在墙壁上,吊线有固定的承受力,也可固定在吊线上。
(九)光缆在规划时,接头应尽量避开河沟、交通要道机其他障碍物处;架空光缆的接头与杆的距离不应大于1m;布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少于光缆外径的20倍。
(十)架空光缆敷设时端头应采用塑料胶带包扎,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宜少于8m,并将余缆盘成圈后吊挂在盘缆架上,架空的始端可留余兜。
第五条支线及用户线施工(一)支线可采用架空电缆或墙壁电缆,架设方法同干线。
(二)用户线沿墙壁架设时,可以用线卡明敷,每隔30~50cm固定。
进入室内时可穿管暗敷,穿墙孔要内高外低,以防止雨水沿孔流入室内。
(三)分配网中大量的器件、部件及其附件,应当安装在牢固、安全并便于测试、检修和更换的位置。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有线电视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广播和电视传输系统,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商业环境。
为了确保有线电视系统正常运行,提高传输质量和可靠性,本文档将介绍有线电视系统工程的技术规范。
二、系统设计规范2.1 系统拓扑结构设计•有线电视系统的拓扑结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等结构。
•系统中应预留足够的传输带宽和信号源接口,以便后续扩展和升级。
2.2 信号传输规范•有线电视系统的信号传输应满足相关的电视信号传输标准,如PAL、NTSC、SECAM等。
•采用合适的传输介质,例如同轴电缆或光纤,以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对于长距离传输,应采取适当的信号放大和补偿措施,以避免信号衰减和失真。
2.3 电子设备安装规范•所有的电子设备应按照厂商提供的安装要求进行安装,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设备之间应有足够的通风空间,避免过热导致设备故障。
•尽量避免电子设备与其他电磁干扰源的靠近,以减少干扰和杂音。
三、系统工程施工规范3.1 电缆敷设规范•有线电视系统的电缆敷设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如TIA/EIA-568,确保电缆的连接性和可靠性。
•电缆的敷设路径应尽量避免弯曲和过多的交叉,减少信号损耗。
•在敷设过程中,应注意电缆的保护,避免损坏和磨损。
3.2 设备安装规范•根据设计要求和设备手册,安装设备并将其连接到正确的接口。
•对于重要设备,应进行必要的调试和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所有安装工作应记录并维护详细的安装清单和图纸,以备后续维护和管理。
3.3 地线和接地规范•有线电视系统的地线和接地应符合相关的电气安全规范,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地线应与设备的接地端子连接良好,防止静电和其他电气故障。
•在接地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接地材料和设备,确保接地的有效性。
四、系统测试规范4.1 性能测试规范•对有线电视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包括信号质量、频率响应、噪声等方面。
•使用专业的测试仪器和设备,按照相关的测试方法和标准进行测试。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建标[1994]198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450号文和建设部建标[1991]727号文的要求,由广播电影电视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4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广播电影电视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武汉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4年3月11日目次1总则2系统的工程设计2.1一般规定2.2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2.3接收天线2.4前端2.5干线传输2.6分配网络2.7前端机房和自办节目站2.8部件安装和线路敷设2.9防雷、接地与安全防护2.10供电3系统的工程施工3.1一般规定3.2接收天线3.3前端机房3.4干线架设3.5支线和用户线3.6防雷、接地及安全防护3.7系统的调测4系统的工程验收4.1一般规定4.2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4.3系统质量的测试4.4系统的工程施工质量4.5验收文件附录A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号附录B常用测试表格附录C系统的工程验收证书附录D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1总则1.0.1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2.1射频同轴电缆。
1.0.2.2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
1.0.2.3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有线电视工程施工规范

有线电视工程施工规范第一章施工准备1.1标准和法规1.1.1国标、部标GB/T 6510-96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P-GB 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Y/T 106-1999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BJ 79-85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1.1.2地方性法规各省、市、自治区地方人民政府发布的,有关有线电视工程的法规。
1.2 施工依据1.2.1企业标准当地网络公司根据国标、部标、法规,结合有线电视的发展及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的有关有线电视工程的建设标准。
1.2.2合同要求对所进行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的合同中有关施工的条款。
1.2.3设计图纸、现场勘查、器材清单1.2.3.1设计图纸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执行按图施工。
必须做到,先有正确图纸,后有按图施工。
杜绝无图施工、先施工后出图、图纸与现场不符等情况发生。
1.2.3.2现场勘查根据设计图,核对并检查施工现场的管道、管孔、杆位、墙质、建筑数量及编号、用户分布与数量等,明确:设计图纸是否与现场相符?如不符,应立即提交给设计部门进行图纸更改后,方可施工。
是否具备施工条件?如不具备,应提交给管理部门解决。
1.2.3.3器材清单根据设计图纸,编制器材清单。
1.3系统设备器材1.3.1包装首先检查包装是否正规、完好,杜绝使用三无产品。
包装要有产地、厂家、型号、合格证、3C认证、随机说明书,以及相应的防震、防尘措施。
1.3.2外观产品应完好,应无明显的磕碰、划伤,缆线应无明显的变形;内外紧固件齐全、接插件齐全、入出缆线口无滑扣及过紧。
1.3.3型号及配置产品型号正确,可插拔部件按要求配置正确。
室外有源设备,拔掉所有电流通过选通插子,并用塑料(纸)袋封好,放于设备内,以备调机时选用。
1.3.4通信号检查根据规定的输入高频信号、输入光功率,对设备进行简单的通信号检查,判断设备工作是否正常。
检查光设备时应注意:不可观察有信号的光纤端,以防对眼睛造成永久性损伤;设备外壳应接地,以防静电对光器件造成损伤;不可将光发射机直接对光接收机测试,必须通过可变光衰减器,将光功率降至0dBm左右,否则,将损坏光接收机的光电转换模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线电视工程施工规范第一章 施工 准备1. 1 标准和法规1.1. 1 国标、部标GB/T 6510-96 《30MHz~1GHz 声音和电视 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P-GB 50200-94 《有线 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Y/T 106-1999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 范》 GBJ 79-85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 设计规范》 1.1. 2 地方性法规各省、市、自治区地 方人民政府发布的,有关有线电视工程的 法规。
1.2 施工依 据1.2.3.3 器材清单 根据设计图纸,编制 器材清单。
1.3 系统设备器材1.3. 1 包装首先检查包装是否正 规、完好,杜绝使用三无产品。
型号、合格证、 3C 认证、随机说明书,以及相应的防震、防尘措施。
1.3. 2 外观产品应完好,应无明 显的磕碰、划伤,缆线应无明显的变形; 内外紧固件齐全、接 插件齐全、入出缆线口无滑扣及过紧。
1.3. 3 型号及配置产品型号正确,可插 拔部件按要求配置正确。
室外有源设备,拔掉 所有电流通过选通插子,并用塑料(纸)1.2. 1 企业标准 当地网络公司根据国 有线电视工程的建设标、部标、法规,结合有线电视的发展及 标准。
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的有关1.2.2 合同要求对所进行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的合同中有关施工的条款。
1.2.3 设计图纸、现场勘查、器材清单 1.2.3.1 设计图纸为了确保工程质量, 严格执行按图施工。
必须做到,先有正确 图纸,后有按图施工。
杜绝无图施工、先 施工后出图、图纸与现场不符等情况发生。
1.2.3.2 现场勘查根据设计图,核对并 检查施工现场的管道、管孔、杆位、墙质 布与数量等,明确:设计图纸是否与现场 相符?如不符,应立即提交给设计部门进 、建筑数量及编号、用户分行图纸更改后,方可施工。
是否具备施工条件?如不具备,应提交给管理部门解决。
包装要有产地、厂家袋封好,放于设备内,以备第 1 章 缆 线 敷设2 . 1地下管道敷设铺设管道时,必须注 意,管道均应平直且有一定程度的倾斜, 以保证管道无积水,防止积 水结冰膨胀时,拉断 缆线。
2. 1. 1缆线敷设前 ,应对管孔进行清洁,并确认管 道畅通。
2. 1. 2按设计要求 布放子管。
2. 1. 3缆线管道敷 设,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敷设 法。
2.1.3.1 缆线盘置于缆线入口处,缆线 经喇叭口输送管(蛇皮钢管或 聚乙烯管)进入 子管。
2.1.3.2 人孔安装缆线引导器。
2.1.3.3 中间人孔安装辅助牵引机或人 工辅助牵引。
调机时选用。
1.3. 4 通信号检查根据规定的输入高频 信号、输入光功率,对设备进行简单的通 否正常。
检查光设备时应注意 :信号检查,判断设备工作是不可观察有信号的光 设备外壳应接地,以 不可将光发射机直接 否则,将损坏光接收纤端,以防对眼睛造成永久性损伤; 防静电对光器件造成损伤; 对光接收机测试,必须通过可变光衰减器 机的光电转换模块。
,将光功率降至 0dBm 左右,1.4 施工设备器材1.4.1 仪器至少含 5~862MHz 的选频电平表(俗称场强 仪 ); 三用表; 地电阻测量计。
所有仪表,均应按规 定计量合格。
1.4. 2 工具 攀爬工具:梯子、脚 缆线敷设工具:钢绞 电缆连接工具; 交通工具:器材运输 所有工具,均可正常 扣、滑车座板、保险带等;线紧线器、缆线放线盘、缆线牵引机;工程车,可带 4M 以 上梯子。
使用,并确认完好符合安全施工的要求。
1.4.3 辅料横担、抱箍、猫爪、 膨胀螺栓、水泥钉、卡子等。
1.4. 4 通信 步谈机或小灵通。
1.5 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均应经过培训,掌握基本施工技能,并持有相应上岗 证明。
2. 1.3. 6布放缆线时,缆线的牵引端头 应作技术处理,并采用具有自 动控制牵引力性 能 的牵引机牵引;牵 引力应施加于加强芯上,并不得超过 150kg ;牵引速度宜为10m 份钟,一 次牵引的直线长度 不宜超过1Km 。
2. 1. 3. 7端头牵引机、辅助牵引机和人 工一起牵引缆线到终端孔。
2. 1. 4架空缆线出 入地下管道应穿钢管,钢管顺电 杆敷设,至少用三组卡箍固定。
钢管 距地面应不小于2.5m ,埋入地下0.3~0.7m 。
同杆固定两根以上的钢管要求在一侧架设。
(见图 6-3-1、6-3-2)FT16—3 —B 电曹治 *卜锚弓|上 工 32;2. 1.3. 4用牵引绳将做好的缆线端头穿 牵引机。
2. 1.3. 5在缆线布放终端孔处架设端头 并与缆线端头连接。
过输送管进入子管,利用人工牵引缆线到辅助牵引机,牵引机布放牵引钢丝绳到辅助牵引机■ MB 12 . 2线杆敷设2. 2. 1在线杆上架设钢绞线2. 2. 1. 1须选用7X 2.0mm以上规格的钢绞线。
所有钢铁件必须镀锌。
2. 2. 1. 2缆线必须在公路(杆)的外侧。
2. 2 . 1. 3在同一条线路中,钢绞线架设在线杆的标高应相同,两杆之间的钢绞线垂度约为长度的0.5%,跨越障碍物或地形有坡度时,允许架设标高略有差异,但钢绞线的坡度不应超过杆距的1/20。
2. 2. 1. 4缆线高度应在6m以上;通过交叉路口应在8m以上,通过铁路一般应埋地,埋地有困难时,缆线高度应在9m以上。
2. 2. 1. 5与通信、电力线应保持适当距离。
2. 2. 1. 6钢绞线每10杆距需做回头,缆线过杆及障碍物时需预留滴水弯,并做保护。
(见图6-3-3、6-3-4、6-3-5)2. 2. 1. 7挂钩间距500± 20mm均匀挂设;每增加一根复挂缆,挂钩间距相应缩短10%。
2. 2. 2建立支持杆2. 2. 2. 1线杆坑根基须用圆石做底盘,树立支持杆要保持牢固、垂直,原土回填夯实。
2. 2. 2. 2不足15m的水泥杆在一般地方埋置,埋深取杆长的1/6;杆长超过15m 时埋深取2.5m。
2. 2. 2. 3水田、泥土等地质较松软的地方,埋深取杆长的1/5。
2. 2. 2. 4终端杆、转角杆等有较大荷重杆的埋深取杆长的1/5以上,并需安装带有反光标志的绝缘护套保护的拉线、顶杆等进行加固。
2. 2. 2. 5终端杆、转角杆顶端承受很大的水平拉力,必须向受力方向相反一侧做一定程度的倾斜。
2. 2. 2. 6 土质较松、杆与杆之间距离较长及跨越河流等障碍的地方,需安装绑桩, 水泥杆与绑桩用金属抱箍紧固。
— 1CX)―15006-3-4电能过降冉勿施艺阳&卜5电粗过杆时余耳當水电備工H艺2 . 3沿墙敷设2. 3. 1沿外墙敷设 (见图6-3-6、6-3-7)2. 3. 1. 1缆线拉板须用2个M10膨胀螺栓在距墙角水平距离大于 300mm 的位置 固定。
2. 3. 1. 2缆线高度应在6m 以上,并应避开可能影响用户日 常生活使用的地方(如门窗开启、阳台以及 突出的美观装饰物等)。
2. 3. 1. 3缆线两端和拉板连接必须衬有 心形环,用双槽夹板固定,尾 端用12#铅丝 绑扎;两端钢绞线连接时也须衬心型环,并用双槽夹板或U 型卡子固定。
(见图6-3-8)2. 3. 1. 4钢铰线支撑间距必须w 20m 。
整体美观的位置。
无 源设备防护罩用胀塞、木螺丝固定。
2. 3. 2. 3楼内暗管穿缆需按图纸要求标 2. 3. 2. 4电缆须留适当余量,弯曲半径 2. 3. 2. 5楼内墙电缆接头不用缠防水胶 2. 3. 2. 6楼板打孔时,应避开电源线和 白灰将楼板恢复原样明线号。
为电缆直径的15- 20倍。
带、不用加热缩套管。
电信线路。
见表6-3-1。
安装完毕须用水泥、2. 3. 2. 7进户线打孔应内高外低,相差 10 — 20mm 为宜。
2. 3. 1. 5钢铰线距墙40mm 以上,以 栏的位置。
2. 3. 1. 6缆线应躲避与电源线交叉,如 2. 3. 1. 7缆线如出现十字或丁字交叉时 扎。
(见图 6-3-9、6-3-10、6-3-11)2. 3. 1. 8缆线沿墙敷设,宜用胀塞、木 2. 3. 2沿内墙敷设2. 3. 2. 1入线从二层楼道进入,沿屋顶 竖线用PVC 管或钢管保护,用 3个卡子均匀 只卡子距中间卡子 900- 1000mm 。
2. 3. 2. 2无源设备防护罩应安装在不易防缆线被墙壁磨损,尽量避开用户安 装防护 避不开时应套聚乙烯绝缘管保护。
,须用双槽夹板固定,或用 8#铅丝十字绑螺钉、铁卡子固定。
随楼内自然结构敷设,电缆要 求横平竖直。
固定,中间卡子在防护管的 中间位置,另外两破坏、不妨碍用户正常生活、不影响楼内jy图6-3-7电缆支线施工工艺(二)丁芋生州塢墙壁电缆与其它管线的最小净值(单位:mm)表6-3-12. 4在钢绞线上敷设缆线2. 4. 1缆线盘一端和缆线布放末端安装导引滑轮。
2. 4. 2每隔约30m安装一个导引滑轮,牵引绳通过导引滑轮。
2. 4. 3缆线挂钩的选用应根据具体缆线条数确定,单条缆线挂钩间距为500 ± 20mm,每增加一根复挂缆,挂钩间距相应缩短10%。
2. 4. 4布放缆线时,缆线的牵引端头应作技术处理,采用具有自动控制牵引力的牵引机牵引;牵引力应施加于加强芯上,不得超过150kg ;牵引速度为10m/分钟,一次牵引的直线长度不超过1km。
布放缆线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缆线外径的20倍。
2. 4. 5光缆架空每500m应设一个缆线余留架,余留光缆20〜30m。
2. 4. 6光缆接续盒两侧各余留光缆15〜20m余量,余留设置在两端杆的余留架上。
2. 5缆线通过变压器工作台(见图6-3-12)2. 5. 1缆线通过变压器工作台时,加聚乙烯绝缘护管,两端超出钢绞线与缆线的绑扎点。
2. 5. 2加聚乙烯绝缘管的缆线与低压线的距离不小于600mm,与高压线的距离不应小于1200mm,聚乙烯绝缘管的耐电压能力不小于变压器一次侧的2.5倍。
2. 5. 3聚乙烯绝缘管须与钢绞线绑扎500mm以上。
2. 5. 4缆线通过变压器工作台时,应在工作台的外侧,与变压器工作台槽钢绑扎牢固、平直、整齐。
3-12丸、电嵋才变童器工f?芒腿工昵工丄邑2. 6架空缆线的保护方法(见图6-3-14、6-3-15、6-3-16)2 . 6 . 1架空缆线与树木、杆状物等物体的净距离达不到规定时,按表6-3-2做保护。
2 .6 . 2缆线与电车滑接线交叉时,应埋地通过,无法埋地时,可在距地9m以上架双钢绞线, 缆线与钢绞线加聚乙烯绝缘护管在电车滑接线上方通过。
2 . 6 • 3缆线与通信线路交叉时,必须加保护管保护,交叉距离不得小于规定的最小尺寸,绝对禁止不加保护的接触性交叉,保护管必须牢固固定,不得两面窜动。
2 . 6 • 4除特殊注明外,护管一律用3mm以上厚度的聚乙稀绝缘护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