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要求【ppt课件】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的根 源 ; 如讲 王安石变法 时 , 我采取讨论 的方式 , 先让研究北 宋的
新课程改革 , 机遇 与挑 战并存 , 教师要吃透精神 , 抓好落实。 同
历史状况 , 然后提出这样 一个问题 : 王安石 的一 系列改革措施 有什 时面对各地 中考导 向的变化 , 文科综合考试 的要求 , 怎样在课本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强大功能 , 一个 鼠标立马将历史与现实对接 , 让 学生置身历史环 境, 身临其境 。 其次 ,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 , 贯穿古今 , 纵横交织 , 在 内
历史归根到底是人 的历史 。 在传统 教学 中 , 学生总是被置于历 容上是对人类过去 的集大成的总结 , 涵盖 了人类生活各个方 面 , 在 史之外, 再感人的历史也不过将 自己作为一个看客 , 一个旁观者—— 结构上 是错综复杂 , 时 空交 错。多媒体技术 对信息 的快捷处 理功 这是历史教学 的误 区。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创造特定 的历 史空 能, 恰恰 满足 了在一定 单位一 定时 间融合历 史资料 , 链接历史 事 间, “ 观史如身在其 中” 。在还原的历史 情境中与古人 对话 , 体验人 件, 串联相关信 息的需要 , 从而让历史 教学变得简捷 、 快速 、 灵便 、 物心灵 , 思考历史真伪 , 解析历史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进而发展 “ 言 实用 。而古今 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 、 图片 、 历史遗址等通 之有 据 , 论 者符实” 的科学态度 以及 “ 理解偏见 、 容纳悖论 ” 的人文 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 , 根本不是课本教材可 以解决 的, 更不是一块 精神 。比如商鞅变法 , 我让学 生综 合分 析各 国情 况 , 讨论秦 国盛衰 黑板能做到 的。
新 课 程 N E W C UR R I C U L U M
2024年度优质历史说课ppt课件

2024/2/2
18
05
评价体系构建及实施方案
2024/2/2
19
评价标准制定依据和原则
01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确保评价内容与历史课程紧密相关,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2024/2/2
02
参考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结合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
03
遵循公平、客观、可操作性原则
2024优质历史说课ppt课件
2024/2/2
1
目 录
2024/2/2
• 历史课程概述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 学生学情分析及应对策略 • 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中应用 • 评价体系构建及实施方案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分享
2
01
历史课程概述与目标
2024/2/2
3
课程背景及意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动态调整评价体系
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需求,动态调整评价体系,确保评价体系的时 效性和针对性。
22
06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分 享
2024/2/2
23
专业知识更新和拓展方法论述
阅读经典历史著作
系统阅读中外历史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历史演变进程和规律。
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关注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互动式教学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 效果。
9
课堂互动与讨论设计
设计启发性问题
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启 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
2024/2/2
小组讨论与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见解, 拓展思维视野。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摘要: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教学环节,改变历史课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态度的现状,让历史课更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及思辨性。
具体方法为:一、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讲授的内容采用制作课、欣赏课、辩论课等不同课型。
二、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改变以笔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让评价形式更多彩;改变单一的师评模式,让评价更全面;注意评价的灵活性与发展性。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模式评价标准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及思辨性的学科。
但传统的应试教育却把它引入了渐行渐窄的死胡同。
为了应付考试,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地教;下课后学生囫囵吞枣,机械式地背。
历史课已经沦为多数学生眼中最乏味,最不需要投入智慧的学科。
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历史教师当务之急是溯本清源,还历史学科本来面目,即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教学环节,改变历史课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态度的现状。
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课内容丰富多彩,它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它向学生展示人类的伟大经历,揭示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所面临的难题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并揭示历史上各种选择的后果;它有“服务现实,创造明天”的强大社会功能。
如此异彩纷呈的内容势必要用多姿多彩的教学模式来展示。
这样才有可能借助历史事实锻炼学生的思考、质疑、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的能力。
其实每位教师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立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历史课堂引入一缕清新的风。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种具有趣味性、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方式:(1)制作课: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在讲述《山顶洞人的生活》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石器、工具、饰物。
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
让学 生学会 自学 , 高分析历 提
历史课 堂提问 ,根据性质差异 ,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以下 几 类 ,不 同 类 型 的 问
史 事 件 的 能 力
西 方教育学家卡尔 ・ 罗述斯有一段 名言发人深思 :凡是 别人教给的东西 , “ 相对的都是无用 的, 自己的行为极少 对 或竟根本没有影响 , 能够影 响一个人行 为 的知识 , 都是 自己发现并化 为己有 的 知识 。” 生是 教学效果 的最后决定 因 学
为了达到引发学 生兴趣 的 目的 , 我 上课时 , 总要先千方百计创设积极 的教 学氛围 , 为接下来 的教学作好铺 垫。有 时利用有吸引力的语 言或表情动作 , 比 如上 丝绸之路 时 , 我设计 过一场 “ 古 返 旅游” 在教室 四周摆放一些建筑模型 , , 准备一些投影资料 ,扮演一名导游 , 带 领大家 “ 丝绸古 路旅 游”结果 学生个个 , 兴致 勃勃 , 教学效 果非 常好 ; 也有 时选 择 性地播放 一些影 视资料 , 比如上 “ 三
素 。 学 生 内驱 力 启 动 的 程 度 如 何 影 响 对 着 学 生 学 习 的状 况 。对 学 生 的 自学 , 要
题, 层次有 高低 , 对学生 的要求也 各有 侧重 。 比如 , 教师上课时问 : 中国历史上 “ 第 一 个 封 建 国家 是谁 在 哪一 年 建 立 的?” 学生 回答 : 秦始 皇 , “ 公元 前 2 1 2
地半封建社会 。这类 问题 , ” 只要求学生
讲 出“ 是什么” 不必 知道 “ , 为什么” 。课 堂提问可分为多种类型和层次 , 教学 在
过 程 中 根据 不 同 目的灵 活 运 用 , 只是 这
探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改革

探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摘要: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构建百花齐放、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体系。
本文着眼于新课改下的新型历史教学体系,探讨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当前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接受性地学,以教定学,学生完全服从于教师的教。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材,狭隘地把教材当做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实效极其低下,教学目的也难以实现。
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评价的方式单一,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忽略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尊重其他国家及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目的。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想要精益求精,教学方法就必须机动灵活。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合理规划并充分开发新课程的内容资源,把新课程目标落实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一)积极开展主体性学习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了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这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
初 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 史教 师 自身水 平 不 高 。 历 ( ) 村地 区 , 1农 尤其 是边远地 区学校 的历史教 师 , 多都是 很 从 事 了 几 十年 历 史 教 学 T 作 的 , 于受 多种 素 的 影 响 , 们 中 由 他 的 大 多数 仍 然 是 持 落 后 的 观 点 来 看 待 事 物 ,并 且 对 新 事 物 有 抵 触情绪 。认为过去的一切都好 , 始终不肯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学 生 在他 们 的教 育 下 学 到 的 部 分 知 识 都 是 过 时 的 , 或 是 错 误 的 , 抑 严 重地 影 响 了学 生 的 身 心发 展 。 () 2 目前 的 初 中历 史 教 师 大 多数 知 识 面 比较 狭 窄 , 其 是 科 尤 技 、 学 、 术 等 方 面 的知 识 严 重 不 足 , 多 老 师 因 此 在 面 对 学 文 艺 很 生 提 出 的 问题 而 无 法 做 出 解 答 时 显 得 非 常 尴 尬 ,感 叹 自己 的知 识 储 备 实在 是 少 之 又 少 , 实 有 一 种 “ 到 用 时 方 恨 少 ” 感觉 。 着 书 的 还 有 的 教 帅 有 时 为 了 一 个 探 索 性 的 问题 的 设 计 而绞 尽 脑 汁 , 还 总 觉得 不 尽 人 意 I I 。 ( ) 村初 中历 史 教 师 的 学历 普遍 较 低 。 至 还 有 些 历 史教 3农 甚 师在大学期间并非就读 于历 史专业。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了一 些 问题 : 些 历 史 教 师 专 业 知 识 不 够 扎 实 、 论 水 平 深 度 不 够 、 这 理 学 非所 用 以及 缺 少 提 升 自身 能 力 的 平 台 等 。 问 题 所 导 致 的 最 终 结 果便 是 :这 些 历 史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不 能 有 效 地 把 自己 所 学 的 矢 ¨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现状及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现状及分析[摘要]从2001年秋开始,伴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结果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调查的结果令人堪忧。
其结果分成了“好”学校与“差”学校两种。
其原因有重视程度不同所致,有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投入不同所致,还有教师素质不同所致等。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现状;“好”学校;“差”学校;原因分析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从2001年秋开始,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验揭开了序幕,2005年课程改革开始全面推行。
时至今日,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也历经了9年,改革的成果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访问、问卷调查、电话咨询、发电子邮件、QQ聊天等方式,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调查,其结果令人堪忧:笔者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四川省的各中学,也兼及其他各省包括香港等地的中学,因为教学改革首先是在小学和初中进行,所以主要是调查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情况。
一、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是:“好”学校执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情况较好,相反,“差”学校执行情况较差。
这里的“好”学校主要是指地处城市和郊区的学校,“差”学校主要是指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
改革情况区别表现在:1.“好”学校的中学历史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而“差”学校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只是形式,当有上级部门检查时就让老师准备一堂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
而平时教学还是老一套:粉笔加黑板,老师一讲到底。
2.“好”学校的中学历史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历史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从历年高考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的历史科质量分析来看,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普遍不高。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轻文的偏科思想。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养应该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我们不能说这科的知识有用,另一科的知识没有用,每一种知识都是我们每个人自身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向学生讲明白这些道理,改变学生的偏科思想,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其次,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偶尔会看到有的学校对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时,同一个奖次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的奖品有差别;在课时的安排上多向理科科目倾斜,甚至在个别初中学校里,历史、地理这些所谓边缘科目的课程更是可有可无。
由于忽视对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教育,学校培养的一些人才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重视不够,历史科的教学质量肯定得不到保障。
再次,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重教轻学的现象。
这是造成历史科教学质量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推行新课改多年,但重教轻学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依然存在,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满堂灌。
这种教学模式弊端很多:教师注入多,学生及时反馈少;教师讲得多,学生独立动脑、动口、动手少;教师对学生的双基要求多,对学生学习态度、品质、习惯要求少;等等。
即使有的教师大胆实施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但还是缺乏实质性突破,旧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仍然不断变换形式表现出来。
如:历史教学中出现教师按教材内容顺序机械提问,学生按教师提问从课本上寻章摘句地回答,却没有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问题的“满堂问”的新教学。
这里不排除有些提问带有启发性,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仍然是教师一个人牵着几十个学生的鼻子走,缺少双边多边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